在恆星演變的過程中,對變星的研究揭示了哪些關鍵信息?

2020-12-05 悟空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作者:文/石蘭

天文學是最偉大的科學之一,其主題是我們生活的整個宇宙。而變星則是這些科學難題中的一部分,其主要研究在可測量的時間尺度上,恆星發生變化的過程和原因,甚至是關於星系和整個宇宙的更多知識。宇宙中的恆星似乎永遠閃耀著恆定的光芒,但這些恆星的實際亮度卻各不相同。從我們在站在地球上的角度來看,恆星看上去的亮度,主要取決於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以及其實際的內在亮度。物理系統的行為會受到宇宙所引導的潛在物理定律的控制,研究變星可以告訴得出這些恆星的物理特性,並且通過擴展,知曉所有恆星的物理特性。因此,而研究變星也是學習恆星的最好方法之一。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恆星是變星?在恆星進化的過程中,變星又會如何告訴我們、關於我們生活的這個真實的宇宙。

變星種類涉及恆星演化的各階段

科學家們對地外天體的探索,包括了其他行星、太陽、其他恆星、星系,甚至整個宇宙。並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望遠鏡來觀測宇宙以收集數據。雖然我們無法「試驗」宇宙,並觸摸恆星和星系,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觀察來了解宇宙。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植根於另一門基礎科學,它叫做物理科學,因為管理物理世界的物理定律,也同樣適用於宇宙中的任何地方。而關於變星的研究,就是天文學中的一個特定領域,科學家們可以通過測量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所表現的亮度變化來研究,並在被稱為光線曲線的圖形上繪製變化。

什麼是變星?當恆星的行為之一亮度發生變化,便會被稱為變星,並且這些亮度的變化是由該恆星內部、表面或周圍發生的事情所引起的。變星的種類繁多,會涉及到恆星演化的各個階段。比如,在二元系統中,當一顆恆星從另一顆恆星的前面通過,便會阻擋了我們眼睛看到的一些光線;又或是二進位中的一顆星,可能會從它的伴侶那裡吸收物質,從而變得更加明亮;而恆星本身也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我們的太陽,在它的表明有時還有耀斑或黑子;它們甚至可能因為自己本身而變化,因為它們的表面可能像氣球一樣反覆膨脹和放氣,而表面區域或溫度的變化,都會使它們的光度發生改變。

通過變星可研究恆星的物理特性

變星反映了一個重要事實,即宇宙總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宇宙很大、恆星和星系距離很遠,而它們在時間尺度上發生的變化,又遠遠超過我們所能看到的。在人的一生中,天空中的大多數物體似乎根本沒有變化,包括恆星、星雲和星系。但變星卻可以在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時間尺度上發生變化,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恆星在時間尺度上從幾毫秒到幾百年不等。它們中的每一個都可以通過其變化,告訴我們一些關於自身的信息,這些變星所提供的信息,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宇宙中更大的圖景。在天文學中有一個關鍵概念,那就是恆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雖然科學家們無法觀察到長時間尺度的恆星演化,但我們又是如何知道它的發生?有許多證據可以表明我們目前對恆星演化的理解,其中一個是對核物理的理解,這個理論闡釋了為什麼恆星會發光,以及恆星有大量、但有限的燃料來源可產生熱量;而另一個證據,則是對恆星星團的觀測研究,恆星群在同一時間和地點誕生,以及星團的性質取決於它們的年齡。實際上,變星往往提供了研究單個恆星物理特性的最佳方法,它們的變化將它們變成了恆星物理學的「實驗室」,而關於恆星物理性質的證據,也來自變星的研究,每當有人觀察變星時,他們就會收集恆星表現的證據。

研究人員可以建立為什麼恆星變化的假設,然後用收集到的所有數據來測試這些假設,每一個證據都提供了不同的測試,每個測試都允許將之前的假設進行改進,並更準確地描述恆星變化的原因。當我們能夠充分了解個體恆星,我們就可以開始學習變星的類別。最終,通過整合所有模型和不同類型恆星的描述,了解所有其他的恆星,無論其是否發生變化,都可以更好地了解恆星是什麼、以及它們的進化過程。

恆星的誕生之極端而年輕的變星

當我們在一年的最初幾個月仰望夜空時,可以看到天空中的兩個巨大的星座,它們是金牛座和獵戶座,這些地區也是我們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一些最年輕的恆星家園,同時也是一些重要變星的家園,而這些變量的存在有助於講述恆星誕生的故事。年輕的變星首先被稱為獵戶座變量或星雲變量,它們在獵戶座或其他類似的氣體星雲中大量出現,而這些星雲變量中最著名的一類是TTauri星。這些恆星看似與「正常」恆星相似,但卻存在一些重要的差異。比如,它們變化很大,且亮度不如我們預期;它們通常位於氣態星雲附近,顯示出由高度激發的稀薄氣體原子所發出的光。直到20世紀60年代早期,TTauri恆星才最終被確認是新生恆星,並仍然從星雲中微弱地吸收灰塵和氣體。

它們的變化,可能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與吸積有關。氣體正在從恆星的重力勢阱中加速下降,氣體在獲得一些動能同時也在被加熱。這些催化氣體具有一定的摩擦力,當它向原恆星落下時,氣體內的粘度使其升溫。隨著它越來越熱,便會發出越來越多的光,直到它撞擊表面,在那裡發出更多的光。在恆星演化中,存在一些年輕變量的變異極端,比如UX Orionis star(FUOR)和FU Orionis star(UXORs)。

雖然它們的年齡密切相關,但變異性卻不同:FUOR會經歷非常大且非常長期的亮度變化,有時亮度甚至會超過100倍,然後又在數年、或數十年內再次褪色,這種快速增長導致更多的能量釋放,如光和熱;而UXORs是在非常短的時間尺度上變化的恆星,並且,它是變得更暗而不是更亮。其中盤是塊狀而不是均勻的,這些團塊中的一些足夠大,可以在它們運行時部分遮擋原恆星,導致恆星在我們眼前變暗。

科學家們是怎麼知道這一切的?當TTauri、FU和UX Ori被發現時,研究人員並不知道它們仍然是處於形成過程中的原恆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觀察和測試各種理論來逐漸了解這一點。天文學家最初的觀察結果就是「它們是可變的」, 因為大多數恆星並沒有明顯變化,所以這本身就很有意思,於是,天文學家開始追蹤它們的亮度。然後,他們發現了其他行為相似的恆星,並認識到這些恆星經常存在於氣態星雲中或附近,並且該星雲正是恆星誕生的地方,最終才使科學家們得出結論,這些恆星還很年輕,並仍處於形成過程中。在光學光和其他波長下的更多觀察中,表明了它們的可變性,源自它們形成的一些相同過程。當物質聚集在恆星上、或者當周圍物質的圓盤發生變化時,恆星會變亮。它們可以在恆星周圍形成塵埃雲時、或者當這些雲繞著軌道運行並暫時遮擋它們時褪色。我們現在已經很好地理解了恆星是如何形成的(來自坍塌的氣體和塵埃雲)以及它需要多長時間(幾百萬年),也知道了這個過程是漸進的,即使在原恆星開始像恆星一樣閃耀之後,它仍會持續一段時間,更明白了這種吸積過程本身就會導致變異。

主序星中可能存在的兩種可變性

一旦一個年輕的原恆星從誕生它的雲中吸收了所有氣體和塵埃,它可能將足夠大,可以在其核心中燃燒氫氣,並作為恆星發光,然後變成一個年齡為零的主序星。而它主序壽命的開始是氫燃燒首先開始的點,並由其核心中氫耗盡的點而確定結束,比如,我們的太陽將在主序上花費90億到100億年。當其核心緩慢地將氫原子轉化為氦原子,並在此過程中釋放能量,組成的變化會引起結構隨著時間而變化,這也改變了恆星的溫度和它發出的光量。當然,雖然這個過程中發生了許多重要的變化,但在他們生命的這段時間內,主序上的恆星變化依然很小。因為在恆星內部發生了很多複雜的事情,科學家們做了一些非常類似於研究恆星內部的東西,並把這稱為星體論。

在恆星中,聲波和重力波可以通過內部傳播,其方式類似於地震的振動穿過地球。對於某些恆星,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恆星表面不同部分的亮度,如何隨時間變化來測量這些振動,而恆星表面的振動被稱為脈動,我們可以測量這些脈動的特性來說明恆星內部的條件。在許多恆星中,包括我們自己的太陽,也同時發生了許多不同的振動,每個振動頻率被稱為脈動模式,陽也許是最重要的脈動變量,其脈動的研究稱為日震學。雖然,太陽的脈動微弱,肉眼無法看到,但通過研究表明,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內,太陽內都存在數千種脈動模式。我們對恆星生命的了解大多來自於對太陽變化的研究,但它無法告訴我們關於所有恆星的一切,因為它只是一顆恆星,一顆有特定質量和年齡的恆星。如果我們想以這種方式了解其他恆星,那麼必須尋找其他恆星的脈動。近年來,科學家們也開始對其他「太陽能」恆星進行精確的光度測量,希望能夠更多地了解類似於太陽的恆星,當然,它們必須處於生命的不同階段。

主序星中還可能存在另一種可變性,我們也在太陽上看到這種可變性。如果你曾經看過太陽的照片,或者通過太陽濾鏡看過它,你可能已經注意到它表面有許多黑點。而這些斑點就是太陽黑子,它們是由太陽上的強磁場引起的,這些磁場會干擾太陽內部到地面的熱傳遞,還可以阻擋氣體的運動(對流),這意味著太陽內的能量不會輕易地流出。當發生這種情況時,被太陽表面上方氣體運動阻擋的地方開始冷卻,因此我們的眼睛看起來會更暗,我們看到了太陽黑子。這個過程可能發生在任何一顆恆星上,而在一些恆星,尤其是非常年輕的恆星,它們的「星斑」的出現和消失所導致得亮度是很大的,如果恆星旋轉、並且在恆星的幾個旋轉周期內存活,這些變化甚至可以是周期性的。

處於主序星後期的某些變星類型

主序星的末端被定義為恆星核心中,所有氫被轉換成「氦」的點,恆星核心中的核反應也隨之暫時停止。由於這些核反應提供的熱量和壓力,阻止了恆星的外層抵抗重力,導致了恆星必須重新調整自己以進行補償。該過程會在恆星內部和外部引起許多複雜的物理變化,並且,恆星的外觀也會在此期間發生明顯的改變。這顆恆星將成為一顆紅巨星,擴大直徑、增加光度和冷卻溫度。由於這些變化需要數百萬年,所以它們對我們來說並不明顯。但是當恆星經歷這些變化時,它們可能成為真正的變星,或者,如果它們目前是可變的,那麼變化可能會改變甚至完全停止。

那麼,處於主序後期的某些類型的變星是什麼?科學家們在HR圖(赫羅圖)的某些部分發現了許多變星,其中一個叫做不穩定條,它在HR圖中從右上角到左下角。當恆星位於不穩定條帶內時,它可能開始脈動,在所有恆星中,如果它們變得更熱或更冷,恆星內的某些層對輻射會變得更加不透明。當發生這種情況時,來自恆星內部的能量可能會被困在該層中,從而增加其溫度和壓力。如果該層位於恆星內恰好相同的深度,則該層可以像活塞一樣,以周期性的方式上下驅動恆星的外層。基於恆星建模可知,恆星可以在生命的某些部分位於這條帶內,這取決於它們的大小。

造父變星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它們完成一個脈動周期所需的時間、且與恆星的亮度或絕對亮度成正比。我們可以測量恆星的周期知道它的光度,這被稱為周期,即光度或PL關係。為什麼PL關係很重要?恆星的表觀亮度、距離和絕對亮度之間也存在簡單的關係。如果我們可以測量造父變星的表觀亮度,然後通過測量周期來確定其絕對亮度,那麼我們將知道到造父變星的距離。我們可以使用造父變星來測量銀河系內星團的距離,甚至測量到其他星系的距離,它為我們提供了校準宇宙大小測量的最佳方法之一。當然,許多類型的恆星都可以產生脈動,但並非所有類型的恆星都具有明確的周期,並且不穩定條帶外的大多數恆星都不是強大的常規脈動器。一些紅巨星是脈動變量,但沒有非常嚴格的周期,並且沒有大的振幅。事實上,科學家們需要更靈敏的設備來測量它們的脈動。

已知最早期的變星類之一AGB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所有的恆星最終都會耗儘自身的燃料,也是宇宙中絕大多數恆星都將經歷的一個生命階段。當它們膨脹到巨大的尺寸,甚至比地球和火星的軌道更大,並成為他們附近最明亮的恆星。而這些恆星被稱為漸近的巨型分支,或AGB恆星。該階段可以被認為是恆星演化的最後階段,因內部深層熱核反應產生的能量而閃耀,一顆恆星可能花費不到一百萬年的時間,就可以從紅巨星分支的末端發展到AGB的末端。這是人類時間尺度上的很長一段時間,但在一顆恆星的生命中卻非常短暫!除此之外,AGB上發生的一些變化不是發生在百萬年的時間尺度上,而是發生在幾個世紀或幾十年!

AGB恆星偶爾會發生被稱為熱脈衝的事件,其中核心周圍的「氦層」突然經歷熱核燃燒,導致恆星的結構、光度和溫度都發生較大變化。這些事件被科學家們稱為熱脈衝,並且預計它們會通過恆星演化的理論模型,出現在所有AGB恆星中,它們與恆星演化中的其他時間尺度相比發生得非常快,並且我們已經看到一些這些變化發生在極少數恆星中。AGB是已知最著名和最早期的變星類之一,而在在AGB之後,一顆恆星的壽命即將結束。隨著恆星的老化和更多的核心轉化為更重的元素,如氦、碳和氧。其氣體變得如此緻密、原子如此高度壓縮,以至於它們像正常物質一樣停止,這意味著單個原子的電子場不能像通常那樣使它們保持分離。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氣體的行為從根本上改變,並遵循退化的狀態方程。通過膨脹或增加壓力作為理想氣體,氣體不再能夠快速響應加熱,因此允許恆星保持其熱核燃燒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是停止工作。

一顆核心處於這種狀態的恆星註定要在宇宙非常快地死亡,而這顆核心非常密集、非常小,且溫度很高,它被稱為白矮星。如果一顆恆星在這種狀態下具有核心,它將很快開始從其外層吹走物質,直到最終白矮星核心被暴露出來,也就是那顆恆星的剩餘部分。對於碰巧一顆恆星在這個過程中的探索者來說,發生這種情況的過程是非常引人注目。隨著物質從恆星流入太空,它在自然界中變得更加彌散,同時還會被恆星內部的熱恆星點燃,形成我們所看到的行星狀星雲。我們從生命末端附近的變星中學到的關鍵內容之一,就是恆星如何開始將它們的一些物質返回到它們周圍的空間,而這種被拋棄的恆星物質將在以後,構成氣體雲和新一代恆星的星系中的塵埃。古老恆星所散落的一些物質,將被再循環到新一代恆星中,因此,了解恆星的演化,也會告訴我們星系本身是如何演變的。

相關焦點

  • 聚集年輕恆星的疏散星團,為什麼更能揭示星體的演化過程?
    科學家們根據星團的外在結構和恆星的年齡分布等特徵,將它們主要劃分為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而位於疏散星團中的那些藍色恆星,大多數都比較年輕,同時還擁有相對較大的質量和極短的生命周期。眾所周知,恆星的演化過程一直都是科學家們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之一,那麼,這些聚集了大量年輕恆星的疏散星團,為什麼更能揭示出星體所經歷的演化過程?
  • 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相關研究成果已被《天體物理學雜誌》錄用。   作為宇宙空間中電離輻射和重金屬元素的主要貢獻者,大質量恆星在星際介質物理與化學演化、星團與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數目少、距離遠、演化快且早期階段嵌埋深等特點,致使大質量恆星誕生過程謎團重重。其中關鍵問題是大質量恆星如何在形成過程中實現物質聚積。
  • 新發現急劇增長的「青少年」星,揭示了一些恆星演變的長期謎團
    在NASA太空望遠鏡的幫助下,科學家發下了一個急劇生長的「青少年」星,這一類星是屬於恆星,當物質圍繞恆星旋轉到其表面的時候,它就會獲得質量,墜入物質使恆星出現亮度約100倍,天文學家在這一類恆星中只發現了25顆,但在爆發期間卻只觀察到一半。
  • 國家天文臺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相關研究成果已被《天體物理學雜誌》錄用。  作為宇宙空間中電離輻射和重金屬元素的主要貢獻者,大質量恆星在星際介質物理與化學演化、星團與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數目少、距離遠、演化快且早期階段嵌埋深等特點,致使大質量恆星誕生過程謎團重重。其中關鍵問題是大質量恆星如何在形成過程中實現物質聚積。  主流大質量恆星形成模型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圖景。
  • 赫羅圖-詮釋恆星的演變
    熾熱到一定程度的稀薄氣體原子會發射特定頻率的光子,形成發射線;而較冷的稀薄氣體的原子則可能吸收通過它的連續光譜中的特定頻率的光子而形成暗的吸收線。不同的物質會有不同的吸收線或發射線。測量這些譜線,可以得到恆星的化學成分的信息。    從地球實驗室的光譜實驗中得知,氫、氧、碳等輕元素的光譜線主要在紫外,肉眼看不見,只有幾條譜線在可見光區。
  • 盾牌座delta型變星研究取得進展
    該研究首次給出了數百顆這類變星的光譜型及恆星參數,發現一百多顆處於盾牌座delta型變星脈動不穩定帶紅邊界以外的特殊新變星,首次揭示了這類變星的各種統計規律和關係,並發現幾十個含盾牌座delta型變星的雙星系統候選體。   盾牌座delta型星是位於赫羅圖中經典脈動不穩定帶下部和主序交叉區域的一類短周期脈動變星。
  • 科學網—新研究揭示恆星進化過程
    新研究揭示恆星進化過程。
  • 恆星的一生是怎樣的 恆星具有哪些特性
    因此天文學家利用觀察許多處於不同生命階段的恆星,並以計算機模型模擬恆星的演變。  恆星有哪些特性  以質量來計算,恆星形成時的比率大約是70%的氫和28%的氦,還有少量的其他重元素。  被測量過的恆星中含鐵量最低的是矮星HE1327-2326,鐵的比率只有太陽的廿萬分之一。對照知下,金屬量較高的是獅子座μ,鐵豐度是太陽的一倍,而另一顆有行星的武仙座14則幾乎是太陽的三倍。也有些化學元素與眾不同的特殊恆星,在它們的譜線中有某些元素的吸收線,特別是鉻和稀土元素。  矮新星和類新星變星的光度變化情況與新星類似,但變幅僅為2~6個星等,發亮周期也短得多。
  • 宇宙的演變可揭示其運作機制,地球上的我們是否是孤獨的存在?
    宇宙的演變過程可揭示運作機制如果我們要了解宇宙是如何工作的,那麼就必須知道物理定律如何在空間和時間的極端、黑洞或中子星附近表現,並且,這也是我們必須解答的難題的重要部分。關於宇宙運作方式的探索,科學家們選擇首先研究宇宙中存在的基本構件,它們包括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以及在「嬰兒時期」和宇宙進化的極端物理條件下,它們有哪些行為發生,直接解決有關複雜天體物理現象的性質,及其核心問題,比如黑洞、中子星、暗能量和引力波。了解宇宙起源於什麼和它的終極命運,是揭示其運作機制最必要的第一步,而這一切都是從了解宇宙歷史中的大爆炸開始。
  • 科學家捕捉變星的磁活動
    它們經常變化並且伴隨著特殊的物理過程,比如非熱輻射和磁場等。 天文學家通常利用國內外的測光數據和光譜數據,確定恆星物理參數、挖掘新的活動變星、發現特殊類型變星等前沿課題。 日前,一支來自國內外的科研團隊合作利用LAMOST(郭守敬望遠鏡)中解析度時序光譜和Kepler(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測光數據,對恆星的磁活動進行了系統研究,確定了它們的色球活動強度和演化情況。
  • 科普系列:什麼是變星?恆星是固定不變的嗎?
    科普系列:什麼是變星?恆星是固定不變的嗎?什麼是變星?人們長期觀測星空,發現有的恆星的亮度會在一個不十分長的時期內發生變化,或變亮,或變暗;有的有規律可循,有的卻變幻莫測,發生變化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
  • 新研究揭示了恆星群是決定行星繫結構的關鍵因素
    研究人員在蓋亞衛星收集的觀測數據中,識別出了圍繞系外主恆星的舊的、共動的恆星群,並證明了行星系的結構在位置—速度相空間中,對局部恆星群有很強的依賴性。在控制了主恆星的年齡、質量、金屬豐度和與恆星的距離後,我們得到相空間密度過高(共動恆星數量多於非結構空間)與場在行星系性質上的顯著差異。
  • 水星特殊的構造特徵,如何揭示其演變過程?
    那麼,水星到底具有哪些特殊的構造特徵,在其形成過程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水星的坑窪表面揭示暴力的早期太陽系事實上,就水星的外觀而言,它與我們地球的月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其表面所呈現出的大小不一的坑窪形態,便是該星球保留下的早期太陽系充滿暴力的證據。
  • 【知識科普】亮度時常變化的恆星 造父變星
  • 大氣所揭示華北春季極端「倒春寒」的特徵和環流演變過程
    目前已經有較多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其變化特徵和機制。但是,春季的冷事件(俗稱「倒春寒」)卻鮮有研究涉及。我國華北地區是重要的冬小麥產區,春季是冬小麥返青、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極端「倒春寒」事件(ESCS)可以使當地的冬小麥產量減產20%以上。特別是全球變暖背景下,冬季顯著增溫,使得ESCS的破壞性增強。
  • 郭守敬望遠鏡發現變星新奧秘—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來自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的消息,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錢聲幫研究員等人日前在利用我國郭守敬望遠鏡的光譜巡天數據,並對盾牌座德爾塔型變星進行分析研究時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然而目前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黑洞和中子星的碰撞,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他們預測這樣的碰撞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可檢測到的光。這些發現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的關鍵細節,比如可探測到的光的數量和碰撞物體的質量,如何揭示合併背後的促成因素,比如驅動這些碰撞發生的動力學。
  • 發現宇宙中,生命出現的關鍵階段信息!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肯特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的新研究,揭示了循環利用在宇宙中生命形成過程中扮演角色的重要線索。通過研究恆星生命旅程的不同階段,並獲得有關其進化周期的新知識,天體物理和行星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了更多關於宇宙中生命出現的關鍵階段信息。研究首次揭示了恆星死亡時丟棄的物質是如何再循環形成新恆星和行星。科學家們很早就知道組成人類生命的材料在宇宙誕生之初並不存在。碳和氧等元素在恆星內部形成,並在恆星爆炸時釋放出來。
  • 科學家發現球狀星團脈衝星,有望揭示銀河系的演化過程!
    最近,科學家發現附近球狀星團中的脈衝星揭示了銀河系的演化過程。這個遙遠的球狀星團是數十顆快速旋轉恆星的家園,這可能為銀河系和銀河系周圍的光環的形成提供新的線索。這是一個球狀星團,名為47 Tucanae或47 Tuc,是一個密集的恆星群,位於銀河系周圍約15,000光年以外的星系暈邊緣根據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聲明,研究人員估計該星團有25顆脈衝星。脈衝星是一顆快速旋轉的超緻密中子星,其表面有兩個發射輻射束的熱點。
  • 什麼是變星?這種恆星的亮度為何為出現周期性的變化?
    但當時的科學條件根本無法研究這樣罕見的天文現象,它不僅出現的少,而且也很難觀察到。所以變星一開始被人們認為在宇宙中極其罕見,因為人們近兩個世紀的搜尋才找到了10顆這樣的恆星,但是隨著科學技術、以及天體攝影技術的發展,變星就變得不在那麼神秘了,發現的數量也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