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特殊的構造特徵,如何揭示其演變過程?

2020-12-06 環球科學貓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作者:文/虞子期

位於太陽系之中的水星,擁有很多標誌性的頭銜,比如,離太陽距離最近、軌道速度最快、表面溫差最大等,但這些都沒能影響它成為一顆令人難以捉摸的行星。它就像孩子一般地緊跟著自己的太陽母親,從地球這個角度來看,它們兩者總是處於大致相同的方向,如果不是在日食、黃昏和凌晨這樣特殊的時間節點,我們便無法看到水星的身影。儘管,它看上去只是一個逐漸收縮、且充滿金屬的微小星球,但卻無法忽視其對理解太陽系造成改變的可能性。那麼,水星到底具有哪些特殊的構造特徵,在其形成過程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水星的坑窪表面揭示暴力的早期太陽系

事實上,就水星的外觀而言,它與我們地球的月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其表面所呈現出的大小不一的坑窪形態,便是該星球保留下的早期太陽系充滿暴力的證據。早前,科學家們就通過MESSENGER軌道飛行器探測了卡諾裡斯盆地全區域,即太陽系中面積最大、年齡最小的撞擊特徵之一。其周圍被大約2公裡高的山脈所環繞,且地面上火山口的延伸也達到了1550公裡左右,這個位於盆地邊緣的火山口,表明了火山在這個小世界的塑造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與此同時,在那些被飛行器發現的火山口中,有許多都出現了傾斜的情況,正如卡諾裡斯盆底的部分地面所呈現的那樣,其傾斜高度已超過它的邊緣。簡單來說,這樣的發現說明了水星當下的狀態仍然較為活躍,只是我們沒有在其噴發或擠壓的時刻正好觀察到。而水星上的最低點就位於拉赫瑪尼諾夫,這個大約只有十億年的年輕撞擊盆地上,其光滑的底部平原中還有熔巖流的存在。並且,在相對光滑的平原上呈現出 「皺紋脊」存在的痕跡,而這樣的特徵一般產生於行星擠壓在一起的時候。

雖然,這是一種在太陽系中看似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水星所表現出的越來越緊密的壓縮情況卻最為顯著。科學家們表示,由於水星長時期以來都受到了太陽風的強烈衝擊,以至於它無法保持自己的大氣氛圍,所以存在著巨大的晝夜溫差。隨著該星球內部溫度的下降,其半徑預估已經縮小了1到2公裡左右,當大量的宇宙射線轟擊水星,其表面元素中的中子也因此而被剝離。研究人員通過對這些物質進行的分析發現,在該行星的表面上有矽和鉀存在的痕跡,而水星不具有構造板塊的這一特徵,正是其表面可數十億年保留這些坑窪形態的原因之一。

水星核心與其形成和早期生命有關

在太陽系中,星體密度僅次於地球的行星水星,擁有一個相對龐大的金屬核心,且半徑達到了1800到1900公裡之大,大約佔據了星球半徑值得85%。然而,就我們目前的觀測來看,其巖心形態並不是固體,而是熔融液體的形式。倘若行星的形成過程是快速的,那麼其現有的表面早已因為上升的太陽溫度而蒸發,並僅能保留它超薄的外殼。雖然地球和水星都具有鐵芯,但前者分為了外部液體和內部固體兩個區域,並通過增長的內核擁有了地球磁場所需要的能量。

然而,水星的磁場卻表現得完全不同,表明了該行星鐵芯中的鐵是從其外圍的液態形式轉變為固態。儘管兩個鐵芯中都包含了鐵和其他相對更輕的元素,在為自身磁場供電的同時也防止了物體的完全凝固,但卻產生了其他同類行星上沒有的分層效應。研究人員通過MESSENGER地精確探測,發現該星球上集中了與大型碰撞盆地有關的大量重力,並發現了「質量瘤」的存在。並且,科學家們認為,該行星的形成、乃至早期生命,都與這個太陽系裡、所有行星中含鐵最多的行星核心,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行星中相對罕見的水星演化路徑

不管是水星擁有的超薄外殼、還是巨大的熔融形態鐵芯,都讓其在太陽系中顯得格外不同,我們也因此可以確定,在生命的早期,水星的外層至少經歷了一次被剝奪的過程,從而使得其核心成為了星球的主導者。並且,在水星的演變程中,不管遭受到的是單一的正面撞擊、還是短暫性的雨水衝擊,都註定了它的進化路徑和其他行星並不相似。太空飛行器在該行星上檢測到了較高含量的鈉,而這種物質通常容易在像撞擊這樣的高溫事件中丟失,因而,研究人員為了解開疑惑,便進行了針對不同情況的建模,以解釋這類元素持久存在的原因,甚至可揭示水星的形成過程。

從最終的研究結果來看,水星的形成更可能是通過兩次角度為28度、時速為每秒20公裡的撞擊事件所導致,並且,這樣的碰撞需要在較早的事件發生,而水星也年輕而高熱,這樣便可在減少更多質量的同時,排放出多餘的揮發物。之所以我們如此強調碰撞發生的條件,是因為這樣的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來反應,比如,當吹散的物質碎片在冷卻之後,想要沉降到之前的行星上,那麼至少需要一千年左右的時間。

而每一次新的碰撞都會受到上一次碰撞的影響,因為圍繞水星的「熱物質雲」會在上一次的碰撞中,影響物質剝離的量級,只有當其有足夠的時間冷卻下來,才會具有保留更多材料的能力。事實上,關於水星的不同形成條件,科學家們都給予了較多的限定,儘管宇宙中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數量很大,但關於它們的形成方式卻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然而,通過多重條件的設定,我們了解到像水星這樣的金屬含量更高的行星相對比較罕見,再結合此類行星在系外世界中的低頻率出現,它們都說明了:在宇宙空間中,要形成富含金屬的水星類行星,則需要更為特殊的環境條件。

相關焦點

  • 大氣所揭示華北春季極端「倒春寒」的特徵和環流演變過程
    目前已經有較多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其變化特徵和機制。但是,春季的冷事件(俗稱「倒春寒」)卻鮮有研究涉及。我國華北地區是重要的冬小麥產區,春季是冬小麥返青、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極端「倒春寒」事件(ESCS)可以使當地的冬小麥產量減產20%以上。特別是全球變暖背景下,冬季顯著增溫,使得ESCS的破壞性增強。
  • 冥王星表面特殊的心形結構,如何揭示其浮動的冰山和地下深海?
    而在冥王星的表面特徵中,其特殊的心形結構最為引人注目,這個橫跨了1590公裡左右的淺色區域被稱為冥王星之心(Tombaugh Regio),這個被冰山群堆滿的地方,也是一個沒有撞擊坑、且相對更年輕的區域。那麼,所謂的冥王星之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們又從它身上探索到了哪些重要信息?
  • 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夏少紅研究員團隊基於遠震接收函數成像技術對廣東沿海殼內低速薄弱層進行了地震學成像研究,首次揭示了該地區中地殼低速薄弱層的三維發育特徵,探討了該低速層對南海減薄陸殼的控制和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由博士研究生周鵬翔等人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 研究揭示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夏少紅團隊基於遠震接收函數成像技術對廣東沿海殼內低速薄弱層進行了地震學成像研究,首次揭示了該地區中地殼低速薄弱層的三維發育特徵,探討了該低速層對南海減薄陸殼的控制和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 發現水星的磁場,也會像地球磁場一樣發生地磁漂移!
    水星是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另一個其熔融核心能夠產生磁場的行星。發表在AGU《地球物理研究期刊》上的新研究中:發現水星的古老磁極,稱為古極,在它的過去發生了變化。這項新的研究還表明,水星的磁「遺產」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複雜。研究其他行星的磁場有助於科學家了解磁場如何演變,包括在地球上。
  • 科學:古代火山爆發揭示了水星的起源
    美國羅得島州普羅維登斯市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最新分析顯示,在水星的歷史長河中,水星表面曾多次爆發火山。考慮到水星一開始就不應該有爆炸性的火山活動,這些發現令人驚訝,而且它們可能對理解水星是如何形成的有影響。在地球上,像聖海倫火山那樣的火山爆發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我們星球的內部富含揮發物——水、二氧化碳和其他沸點相對較低的化合物。
  • 南京土壤所揭示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徵
    然而,土壤形成過程最長可達上億年,在漫長的地球歷史演化過程,棲息於土壤中的微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形成了穩定的群落區系,迄今仍未有明確的結論。其中的主要難點是,土壤發生的歷史條件不可複製,形成過程不可逆轉,發育過程很難模擬。水稻土屬於人為土壤,形成歷史數千年,其栽培歷史可考,耕作制度可查,特徵穩定明顯,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形成及其環境驅動機制的模式生態系統。
  • 廣州地化所揭示銅鎳硫化物礦床中特殊的球狀構造礦石成因
    廣州地化所揭示銅鎳硫化物礦床中特殊的球狀構造礦石成因 2015-12-25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特殊的礦石構造有三種:(1)球狀構造,2~10 mm的硫化物集合體呈球狀或不規則斑點狀分布於輝長巖中;(2)網脈狀構造,不規則狀硫化物呈網脈狀穿插於輝長巖之中;(
  • 宇宙的演變可揭示其運作機制,地球上的我們是否是孤獨的存在?
    但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需要科學家們用較長的時間來分析和觀察,那麼,現在的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宇宙的演變過程可揭示運作機制如果我們要了解宇宙是如何工作的,那麼就必須知道物理定律如何在空間和時間的極端、黑洞或中子星附近表現,並且,這也是我們必須解答的難題的重要部分。
  • 水星上有磁場、鐵核、火山,為什麼人類卻不願意探測水星?
    並且,探索水星的價值似乎不高,人們更願意將資源投入到其它更具魅力、更加神秘的行星探索項目之中。在種種原因的導致下,水星就產生了長達數十年的探索空白期。人們對水星缺乏興趣的兩個主要原因可能要追溯到五十年前。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美國曾經發射「水手(Mariner)」十號探測器對水星進行第一次較為完整的探索任務。
  • 行星狀星雲是否意味著演變的結束,它揭示了太陽系怎樣的未來?
    這不僅讓科學家們對它過去的經歷產生了興趣,也再次揭示了太陽系的未來將如何演變,以及行星狀星雲是否是恆星演變的結束。恆星生命的最後階段不等於演變結束行星狀星雲NGC 5307主要在南半球可見,能夠在半人馬座中觀察到,它與我們的地球大約相距一萬光年。這是它生命演化的最後階段,也是所有類太陽恆星的最終命運。
  • 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人類是如何一步步了解它的-水星探測史
    NASA的信使號信使號是NASA發射的一顆水星探測器,2004年8月3日發射,7年後,信使號進入了水星軌道,開始對水星的探測。相比於水手十號,信使號解開了許多水星的謎團,水星的密度比地球要低,水星的內核也是鐵的內核。
  • 研究發現水星仍存在地質構造活動:與探測到的磁場相映證
    雖然ESA公布木衛二(Europa)最新發現的消息吸引了絕大多數人的眼球(然而可惜和外星生命並沒有關係),但本文的還是要向大家講述一下離太陽最近的水星。
  • 水星磁極或像地球一樣漂移
    研究過程中,科學家使用了美國宇航局「信使」號飛船的觀測數據。「信使」號2011年至2015年環繞水星飛行,是第一艘環繞這顆行星的飛船。「信使」號的磁力計對水星磁場進行細緻測量。這艘飛船的橢圓形軌道距地面不到200公裡。「信使」號獲取的數據表明,水星地殼存在與隕坑有關的微弱地磁異常現象。研究論文作者指出這種異常現象與撞擊隕石內的鐵有關。
  • 吉林大學:研究成果揭示恐龍演化特徵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發現恐龍牙釉質波紋構造的最早記錄。這一研究成果對認識恐龍的演化及其牙齒與恐龍食性、生活環境的關係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指示意義。 研究人員採集了大量的長春龍頜骨及牙齒標本,製作了骨組織學薄片,從顯微解剖結構特徵層面,觀察到了長春龍牙齒替換齒的產生、發育,使用齒的磨蝕到最後脫落被替換的完整過程,獲得了該型原始鳥腳類恐龍牙齒演化的詳細數據。
  • 牙齒演化特徵研究揭示鳥類如何躲過大滅絕
    恐龍的後代——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一直是科學家亟待解答的問題。4月21日,學術期刊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恆團隊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等多家合作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能夠躲過災變,倖存至今的關鍵。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板塊在發生相互碰撞之後構建了山脈,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溝,地球表面過往的運動和特徵都通過板塊構造得到了圓滿解釋。與此同時,地球也是已知行星中唯一具有板塊構造特徵的行星,這不僅可以幫助地球調節溫度,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地球上的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熔巖噴射是否對其具有推動作用?為何地球上的構造活動對於生命而言至關重要,微小的巖漿斑點是否足以對地球現有的板塊構造歷史構成挑戰?
  • 為什麼水星過境事件並不常見,它與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有關?
    其次,水星過境的整個過程,並不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直接看到的,這跟大家當時所在的位置有很大關聯。比如,那些在北美生活的大部分朋友們,基本上都可以看到水星的過境。不同於南美和非洲的全區域可見範圍,亞洲、歐洲和南極洲這幾個區域,都只有部分地區可以觀測到水星凌日的過程。
  • 揭示汶川地震震級大的構造原因
    地震地表破裂是地殼彈性應變轉化為永久性構造變形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震源斷層錯動在地表產生的破裂和變形的總稱,包含著大陸地殼變形方式、運動狀態、地震破裂過程等重要的基礎信息。此外,地表破裂長度、同震位移平均值和最大同震位移值等是描述地震地表破裂樣式和評估地震總釋放能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運動學參數,它們通過與矩震級之間的經驗關係式用於類似活動斷層不同段落的地震危險性評價,作為分析地震孕育與破裂過程、發震構造模式和成因的基本約束條件。
  • 浩瀚宇宙探秘:太陽系行星系列科普《水星》
    我們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中心的距離排列,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是距離太陽中心最近的行星,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僅為5790萬公裡,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發現過比水星距離太陽更近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