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作者:文/虞子期
位於太陽系之中的水星,擁有很多標誌性的頭銜,比如,離太陽距離最近、軌道速度最快、表面溫差最大等,但這些都沒能影響它成為一顆令人難以捉摸的行星。它就像孩子一般地緊跟著自己的太陽母親,從地球這個角度來看,它們兩者總是處於大致相同的方向,如果不是在日食、黃昏和凌晨這樣特殊的時間節點,我們便無法看到水星的身影。儘管,它看上去只是一個逐漸收縮、且充滿金屬的微小星球,但卻無法忽視其對理解太陽系造成改變的可能性。那麼,水星到底具有哪些特殊的構造特徵,在其形成過程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水星的坑窪表面揭示暴力的早期太陽系
事實上,就水星的外觀而言,它與我們地球的月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其表面所呈現出的大小不一的坑窪形態,便是該星球保留下的早期太陽系充滿暴力的證據。早前,科學家們就通過MESSENGER軌道飛行器探測了卡諾裡斯盆地全區域,即太陽系中面積最大、年齡最小的撞擊特徵之一。其周圍被大約2公裡高的山脈所環繞,且地面上火山口的延伸也達到了1550公裡左右,這個位於盆地邊緣的火山口,表明了火山在這個小世界的塑造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與此同時,在那些被飛行器發現的火山口中,有許多都出現了傾斜的情況,正如卡諾裡斯盆底的部分地面所呈現的那樣,其傾斜高度已超過它的邊緣。簡單來說,這樣的發現說明了水星當下的狀態仍然較為活躍,只是我們沒有在其噴發或擠壓的時刻正好觀察到。而水星上的最低點就位於拉赫瑪尼諾夫,這個大約只有十億年的年輕撞擊盆地上,其光滑的底部平原中還有熔巖流的存在。並且,在相對光滑的平原上呈現出 「皺紋脊」存在的痕跡,而這樣的特徵一般產生於行星擠壓在一起的時候。
雖然,這是一種在太陽系中看似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水星所表現出的越來越緊密的壓縮情況卻最為顯著。科學家們表示,由於水星長時期以來都受到了太陽風的強烈衝擊,以至於它無法保持自己的大氣氛圍,所以存在著巨大的晝夜溫差。隨著該星球內部溫度的下降,其半徑預估已經縮小了1到2公裡左右,當大量的宇宙射線轟擊水星,其表面元素中的中子也因此而被剝離。研究人員通過對這些物質進行的分析發現,在該行星的表面上有矽和鉀存在的痕跡,而水星不具有構造板塊的這一特徵,正是其表面可數十億年保留這些坑窪形態的原因之一。
水星核心與其形成和早期生命有關
在太陽系中,星體密度僅次於地球的行星水星,擁有一個相對龐大的金屬核心,且半徑達到了1800到1900公裡之大,大約佔據了星球半徑值得85%。然而,就我們目前的觀測來看,其巖心形態並不是固體,而是熔融液體的形式。倘若行星的形成過程是快速的,那麼其現有的表面早已因為上升的太陽溫度而蒸發,並僅能保留它超薄的外殼。雖然地球和水星都具有鐵芯,但前者分為了外部液體和內部固體兩個區域,並通過增長的內核擁有了地球磁場所需要的能量。
然而,水星的磁場卻表現得完全不同,表明了該行星鐵芯中的鐵是從其外圍的液態形式轉變為固態。儘管兩個鐵芯中都包含了鐵和其他相對更輕的元素,在為自身磁場供電的同時也防止了物體的完全凝固,但卻產生了其他同類行星上沒有的分層效應。研究人員通過MESSENGER地精確探測,發現該星球上集中了與大型碰撞盆地有關的大量重力,並發現了「質量瘤」的存在。並且,科學家們認為,該行星的形成、乃至早期生命,都與這個太陽系裡、所有行星中含鐵最多的行星核心,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行星中相對罕見的水星演化路徑
不管是水星擁有的超薄外殼、還是巨大的熔融形態鐵芯,都讓其在太陽系中顯得格外不同,我們也因此可以確定,在生命的早期,水星的外層至少經歷了一次被剝奪的過程,從而使得其核心成為了星球的主導者。並且,在水星的演變程中,不管遭受到的是單一的正面撞擊、還是短暫性的雨水衝擊,都註定了它的進化路徑和其他行星並不相似。太空飛行器在該行星上檢測到了較高含量的鈉,而這種物質通常容易在像撞擊這樣的高溫事件中丟失,因而,研究人員為了解開疑惑,便進行了針對不同情況的建模,以解釋這類元素持久存在的原因,甚至可揭示水星的形成過程。
從最終的研究結果來看,水星的形成更可能是通過兩次角度為28度、時速為每秒20公裡的撞擊事件所導致,並且,這樣的碰撞需要在較早的事件發生,而水星也年輕而高熱,這樣便可在減少更多質量的同時,排放出多餘的揮發物。之所以我們如此強調碰撞發生的條件,是因為這樣的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來反應,比如,當吹散的物質碎片在冷卻之後,想要沉降到之前的行星上,那麼至少需要一千年左右的時間。
而每一次新的碰撞都會受到上一次碰撞的影響,因為圍繞水星的「熱物質雲」會在上一次的碰撞中,影響物質剝離的量級,只有當其有足夠的時間冷卻下來,才會具有保留更多材料的能力。事實上,關於水星的不同形成條件,科學家們都給予了較多的限定,儘管宇宙中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數量很大,但關於它們的形成方式卻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然而,通過多重條件的設定,我們了解到像水星這樣的金屬含量更高的行星相對比較罕見,再結合此類行星在系外世界中的低頻率出現,它們都說明了:在宇宙空間中,要形成富含金屬的水星類行星,則需要更為特殊的環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