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化所揭示銅鎳硫化物礦床中特殊的球狀構造礦石成因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廣州地化所揭示銅鎳硫化物礦床中特殊的球狀構造礦石成因

2015-12-25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硫化物熔體從幔源鎂鐵質巖漿中熔離並富集成礦,是形成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的關鍵。礦石構造對於分析硫化物熔體在巖漿(或者晶粥)中的遷移過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球狀構造在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中很少發育,目前只在俄羅斯的Noril’sk礦床、西澳大利亞的Black Swan礦床以及加拿大的Sudbury礦床中報導過。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漿作用與成礦學科組博士後魏博與合作導師王焰在我國東北紅旗嶺地區的銅鎳硫化物礦床中發現了該種礦石結構,並與國外同行合作,對該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吉林紅旗嶺地區的漂河川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位於中亞造山帶的最東部,鎳金屬量約為1萬噸,平均鎳品位為0.83 wt.% (吉林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 1980)。含礦巖體主要由上部的角閃輝長巖相和下部的角閃橄欖輝長巖相組成。礦化位於角閃橄欖輝長巖相中。特殊的礦石構造有三種:(1)球狀構造,2~10 mm的硫化物集合體呈球狀或不規則斑點狀分布於輝長巖中;(2)網脈狀構造,不規則狀硫化物呈網脈狀穿插於輝長巖之中;(3)角礫狀構造,破碎的矽酸鹽礦物晶體或者巖石呈角礫狀包裹於硫化物之中。

  通過研究發現,硫化物礦石的Ni/Cu比值變化為1.634,表明礦石十分貧Cu。富NiCu的硫化物熔體的固相線溫度可能接近甚至超過1000。同時,漂河川巖體含有大量原生角閃石,表明其母巖漿相對富水,而富水的鎂鐵質巖漿固相線溫度則低於1000。因此,研究人員認為,硫化物熔體在矽酸鹽完全固結之前已經開始凝固,並保持了原有的球形形態。早期熔離出來的硫化物珠滴由於較重而向巖漿房底部遷移並逐漸聚集成硫化物熔體,硫化物熔體在經過半熔體態的矽酸鹽巖石時,會沿著巖石裂隙穿插進去,形成網脈狀構造礦石;如果遷移的硫化物熔體分解並包裹矽酸鹽熔體/堆晶,則形成角礫狀構造礦石。對漂河川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的研究表明,硫化物熔體的運移過程決定了不同類型礦石的分布。這對確定富礦部位十分重要。

  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礦床學主流期刊Economic Geology上。

    論文信息:

  Wei B., Wang C.Y.*, Arndt N.T., Prichard H.M., Fisher P.C. 2015. Textural relationship of sulfide ores, PGE and Sr-Nd-Os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Triassic Piaohechuan Ni-Cu sulfide deposit in NE China. Economic Geology 110: 2041-2062

  Wei B., Wang C.Y.*, Li C., Sun Y.L. 2013. Origin of PGE-depleted Ni-Cu sulfide mineralization in the Triassic Hongqiling No.7 orthopyroxenite intrusio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northeastern China. Economic Geology 108: 1813-1831  

漂河川鎳礦角礫狀構造礦

漂河川鎳礦球狀構造礦石

  硫化物熔體從幔源鎂鐵質巖漿中熔離並富集成礦,是形成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的關鍵。礦石構造對於分析硫化物熔體在巖漿(或者晶粥)中的遷移過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球狀構造在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中很少發育,目前只在俄羅斯的Noril’sk礦床、西澳大利亞的Black Swan礦床以及加拿大的Sudbury礦床中報導過。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漿作用與成礦學科組博士後魏博與合作導師王焰在我國東北紅旗嶺地區的銅鎳硫化物礦床中發現了該種礦石結構,並與國外同行合作,對該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吉林紅旗嶺地區的漂河川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位於中亞造山帶的最東部,鎳金屬量約為1萬噸,平均鎳品位為0.83 wt.% (吉林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 1980)。含礦巖體主要由上部的角閃輝長巖相和下部的角閃橄欖輝長巖相組成。礦化位於角閃橄欖輝長巖相中。特殊的礦石構造有三種:(1)球狀構造,2~10 mm的硫化物集合體呈球狀或不規則斑點狀分布於輝長巖中;(2)網脈狀構造,不規則狀硫化物呈網脈狀穿插於輝長巖之中;(3)角礫狀構造,破碎的矽酸鹽礦物晶體或者巖石呈角礫狀包裹於硫化物之中。
  通過研究發現,硫化物礦石的Ni/Cu比值變化為1.6到34,表明礦石十分貧Cu。富Ni貧Cu的硫化物熔體的固相線溫度可能接近甚至超過1000℃。同時,漂河川巖體含有大量原生角閃石,表明其母巖漿相對富水,而富水的鎂鐵質巖漿固相線溫度則低於1000℃。因此,研究人員認為,硫化物熔體在矽酸鹽完全固結之前已經開始凝固,並保持了原有的球形形態。早期熔離出來的硫化物珠滴由於較重而向巖漿房底部遷移並逐漸聚集成硫化物熔體,硫化物熔體在經過半熔體態的矽酸鹽巖石時,會沿著巖石裂隙穿插進去,形成網脈狀構造礦石;如果遷移的硫化物熔體分解並包裹矽酸鹽熔體/堆晶,則形成角礫狀構造礦石。對漂河川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的研究表明,硫化物熔體的運移過程決定了不同類型礦石的分布。這對確定富礦部位十分重要。
  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礦床學主流期刊Economic Geology上。
    論文信息:
  Wei B., Wang C.Y.*, Arndt N.T., Prichard H.M., Fisher P.C. 2015. Textural relationship of sulfide ores, PGE and Sr-Nd-Os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Triassic Piaohechuan Ni-Cu sulfide deposit in NE China. Economic Geology 110: 2041-2062
  Wei B., Wang C.Y.*, Li C., Sun Y.L. 2013. Origin of PGE-depleted Ni-Cu sulfide mineralization in the Triassic Hongqiling No.7 orthopyroxenite intrusio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northeastern China. Economic Geology 108: 1813-1831  

漂河川鎳礦角礫狀構造礦

漂河川鎳礦球狀構造礦石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廣州地化所提出具有高放射成因鉛同位素的殷商青銅器的來源
    有意思的是,最精美的青銅器似乎是在商朝中晚期的殷商時期突然出現的。在此之前,青銅器在甘肅、青海、山西等地有零星出現。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孫衛東及其領導的團隊,從鉛同位素、錫礦等角度探討了殷商青銅器的物源。提出殷商早期具有高放射成因鉛同位素的青銅器可能來自非洲。
  • 礦床特徵、地層構造、選採難點……深度起底亞洲第一大鉛鋅礦蘭坪...
    ●礦床成因:對於礦床成因的認識以後生礦床為主●選採難原因:自身條件和地理位置導致選採難蘭坪金頂鉛鋅礦,位於蘭坪縣城西北18千米處,蘭坪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素有「三江之門」之稱。
  • 廣州地化所科學家在岫巖隕石坑發現大量柯石英
    近日,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鳴科研小組在位於遼東半島北部岫巖滿族自治縣蘇子溝鎮丘陵山區一個環狀地質構造中發現了大量超高壓礦物柯石英。柯石英發現地的岫巖隕石坑是華夏大地第一個被證實的隕石撞擊構造,坑直徑1800米,坑深150米。大量超高壓礦物柯石英的發現為該坑的撞擊起源提供了確鑿證據。
  • 構造背景對Ni和Cu元素在地幔部分熔融過程中分配行為的控制作用
    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是指與鎂鐵-超鎂鐵巖相關的富含Cu、Ni的硫化物礦床,可用於區域構造演化和巖漿過程示蹤研究,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科學價值。
  • 研究揭示巖漿通道式硫化物礦床定量模型及揮發份作用
    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是指與鎂鐵-超鎂鐵巖相關的富含Cu、Ni、PGE的硫化物礦床,佔世界上鎳資源量的40%、銅資源量的5.5%、鉑族元素資源量的96%。針對該類礦床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已開展百年有餘,但直至20世紀80至90年代,人們陸續發現加拿大Voisey's Bay、俄羅斯Noril'sk,以及中亞造山帶內一系列賦存於小型侵入體中的大型-超大型銅鎳硫化物礦床後,巖漿通道成礦的模式才逐步得到廣泛認可。目前,對這一模型的解釋仍在定性演繹階段,「上升巖漿能夠攜帶多少硫化物液滴」「為什麼會在巖漿通道的出口形成大規模塊狀礦化」等關鍵科學問題未得到解答。
  • 廣州地化所揭示西崑侖白龍山超大型偉晶巖鋰礦的鋰富集機理
    而關於稀有金屬偉晶巖成因的問題至今都存在爭議,主要聚焦於稀有金屬元素富集機制及源區兩個方面。目前對稀有金屬元素富集機制的解釋模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過冷卻條件下,邊界層熔體結晶分異模型,即CZR模型。針對上述科學問題,廣州地化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巖石學學科組範晶晶博士生和唐功建研究員、王強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對西崑侖白龍山超大型偉晶巖礦床中的貧礦偉晶巖,含礦偉晶巖及其礦物進行了Li同位素研究。貧礦偉晶巖主要礦物組合為鈉長石、白雲母和石英,含礦偉晶巖主要為鋰輝石、鈉長石、白雲母和石英。
  • 廣州地化所積極參與「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
    開幕式本次活動,廣州地化所承擔了「科學之美」圖片展的籌備任務,同時精心準備了地質標本、科學海報、科普報告以及參加科普演講比賽國賽的選手秀和科學教育沙龍,為公眾奉獻了一場豐富的科學盛宴觀眾駐足欣賞圖片活動現場還展出了五十餘件礦物、巖石和古生物化石等地質標本,電氣石、黃鐵礦、方鉛礦、烴源巖、矽化木、岫玉、隕石坑撞擊角礫巖等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科學海報圍繞廣州地化所的科研方向
  • 礦石結構、構造與可選性的關係
    礦石的結構、構造,是說明礦物在礦石中的幾何形態和結合關係。結構是指某礦物在礦石中的結晶程度、礦物顆粒的形狀、大小和相互結合關係;而構造是指礦物集合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結合關係。前者多藉助顯微鏡觀察,後者一般是利用宏觀標本肉眼觀察。
  • 不乏世界級礦床!盤點2019年中國十大礦床
    歷經四年艱苦勘查,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七〇一隊在雙鴨山市西溝探獲超大型石墨礦床。該礦床成因類型為沉積變質型石墨礦床,礦石類型以石墨片麻巖型為主,屬於大鱗片晶質石墨,共發現晶質石墨礦體62條,經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評審,提交工業礦體(333)+(334)石墨礦石量33551.19萬噸,礦物量2337.61萬噸,平均品位6.97%。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礦質氣溶膠是對流層中重要的氣溶膠之一,影響大氣汙染、氣候變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吸溼性在較大程度上決定礦質氣溶膠對大氣化學和氣候的影響。但是由於礦質氣溶膠形貌不規則、吸溼性普遍較弱,現有技術較難準確測定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 American Mineralogist:蛇綠巖型鉻鐵礦床中的水
    蘇本勳等-AM:蛇綠巖型鉻鐵礦床中的水蛇綠巖型鉻鐵礦床是少有的形成並賦存於地幔的礦床,也是目前最具成因爭議的礦床類型之一。不同類型的鉻鐵礦石均具有非常簡單的礦物組合,主要由鉻鐵礦和橄欖石兩種礦物組成,且這兩種礦物的化學組成較為簡單,所含微量元素種類較少且含量較低,同位素示蹤方法的應用也較為局限,這為研究其母巖漿的組成、性質和來源造成了較大的難度。目前,多數學者主要是通過鉻鐵巖中的鉻鐵礦與其它巖漿巖中鉻鐵礦的主量元素成分對比,及對鉻鐵礦中礦物包裹體的研究得出形成鉻鐵礦床的母巖漿為富Mg、貧Si、富水氧化的鎂鐵質熔體。
  • American Mineralogist:蛇綠巖型鉻鐵礦床中的水
    蛇綠巖型鉻鐵礦床是少有的形成並賦存於地幔的礦床,也是目前最具成因爭議的礦床類型之一。不同類型的鉻鐵礦石均具有非常簡單的礦物組合,主要由鉻鐵礦和橄欖石兩種礦物組成,且這兩種礦物的化學組成較為簡單,所含微量元素種類較少且含量較低,同位素示蹤方法的應用也較為局限,這為研究其母巖漿的組成、性質和來源造成了較大的難度。目前,多數學者主要是通過鉻鐵巖中的鉻鐵礦與其它巖漿巖中鉻鐵礦的主量元素成分對比,及對鉻鐵礦中礦物包裹體的研究得出形成鉻鐵礦床的母巖漿為富Mg、貧Si、富水氧化的鎂鐵質熔體。
  • Journal of Petrology:巖漿通道式硫化物礦床定量模型及揮發份的...
    姚卓森等-JP:巖漿通道式硫化物礦床定量模型及揮發份的重要作用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是指與鎂鐵-超鎂鐵巖相關的富含Cu、Ni、PGE的硫化物礦床,佔世界上鎳資源量的40%,銅資源量的5.5%,以及鉑族元素資源量的96%,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科學價值。
  • [公告]藏格控股:《西藏自治區墨竹工卡縣驅龍礦區銅多金屬礦勘探...
    依據不同的地貌單元、堆積物成因類型、堆積物物質組成及顏色特徵等,採用時代+成因類型的方法進行劃分,共劃分出衝積(apl)、坡洪積(spl)、湖積(1)和沼澤沉積(f)4種成因類型。構造礦區構造較簡單,走向大致呈北西西向,在礦區範圍內地層總體表現為向北傾的單斜構造。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袁鵬等主編的礦物學專著《Nanosized Tubular...
  • GCA:方柱石揭示造山帶熱液金屬礦床高鹽、高氧逸度變質流體演化
    )、熱液銅多金屬礦床(鐵硫型銅金礦床-ISCG)等。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形成在造山帶內的熱液銅(鈷)多金屬礦床的流體來源問題,釐清該問題將有助於關鍵金屬礦產鈷金屬的成因與勘探。為解決上述問題,中國科學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邱正杰博士後與合作導師範宏瑞研究員,聯合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Andrew Tomkins副教授、Joel Brugger教授等,選擇華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帶內的熱液銅鈷多金屬礦床作為研究對象,成功識別出變質和熱液交代成因的兩種類型方柱石,以此探討變質流體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