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水星過境事件並不常見,它與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有關?

2020-12-05 環球科學貓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毋庸置疑,人類的確是已知世界中最有智慧的生物,不僅可以充分適應地球環境提升生活質量,更能飛入太空探索宇宙天體的奧秘。我們不再偏執的推崇地球是太陽系的中心,認識到行星、恆星、乃至整個銀河系都有其生命演化周期。當站在地球上的人們,觀察到太陽的前方有水星在緩慢穿行,便產生了所謂的過境事件。那麼,為什麼水星過境事件並不常見,它與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存在著怎樣的關聯?

頻率和地點-為什麼水星過境事件並不常見

為什麼科學家們會將水星凌日這樣的過境事件,稱為罕見天體事件?其實,這跟它的出現頻率和觀測地點都有關係。而身處於地球上的我們,只可能觀測到金星和水星的過境,而金星的過境又是成對的發生,且每對的分開時間就超過了一個世紀之久。

雖然,上一次水星過境事件發生在三年之前,而本世紀的第四次水星凌日事件,也即將在11月11日的天空上演。但是,下一次的水星過境卻需要等到2032年才會再次出現,而本世紀一共也只有14次。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們會將這一次的水星過境事件,稱為30年來的罕見天體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水星過境的整個過程,並不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直接看到的,這跟大家當時所在的位置有很大關聯。比如,那些在北美生活的大部分朋友們,基本上都可以看到水星的過境。不同於南美和非洲的全區域可見範圍,亞洲、歐洲和南極洲這幾個區域,都只有部分地區可以觀測到水星凌日的過程。

也就是說,只要是站在紐約土地上的人就能夠看到整個過境點,站在羅馬土地上的人則只能看到該過程中的一部分。而在中亞、東亞、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生活的人們,則無緣親眼目睹這一場罕見天體事件的全部過程。

事實上,當水星以黑點的形式出現在太陽上的時候,它的直徑僅為太陽自身直徑的1/194左右。所以,觀察該過程的人需要望遠鏡輔助,並且,至少需要具備50倍以上的放大能力。與此同時,你還需要使用特殊的太陽濾光鏡來保護自己,切忌從望遠鏡裡直視天空中的太陽。從視覺要求這個層面來說,水星過境地觀測與日偏食的要求相同。

水星過境的發生-始於行星繞恆星運行軌道的位置變化

正如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的那樣,地球和水星繞太陽運行的兩個軌道存在7度的傾角。而不在同一平面的基本事實,同時也導致了兩者之間出現了兩個交點,科學家們將它們稱為降交點和深交點。當天空中出現水星凌日現象的時候,其實就是水星此時在軌道上的位置,剛好處於交點附近。

因為水星、地球和太陽排成了一條直線,所以,我們才會在地球上看到有個小黑斑在太陽上移動。如果按照運行周期來計算,水星圍繞太陽運行一周原本只需要88天的時間,也就是說凌日的現象,按道理可以每四個月的時間就發生一次。但是,我們的地球並不是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所以,水星實際超越地球需要耗費的時間並不只是88天。

水星的位置無疑是特殊的,低位交匯點是對其和地球、太陽之間位置關係的準確描述,水星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只佔據了地球和太陽之間平均距離值的30%左右。水星目前就像是在經歷月球的階段,但是,水星的相位卻比金星更難以檢測。科學家們可以通過望遠鏡的幫助,從而探測到金星的相位,但這一方式卻並不適用於水星相位的探測。

簡單來說,當天空中出現水星凌日現象的時候,其實就是水星位置靠近黃道圈、並處於低位交匯點的時候,科學家們將這個位置稱為穿越軌道節點。水星的過境其實和日食的原理很相似,而我們觀測到的小黑斑,其實就是水星擋住了太陽原本要射向地球的那一部分光而已。

每年的5月8日前後,地球都會經過水星軌道上的降交點,並於11月10日前後,再次從水星軌道上的升交點經過。水星作為地球的內行星,受限於兩者公轉軌道平面存在夾角,才以至地球、水星和太陽這三顆星球難以同時排列在同一條直線上。這也是為什麼水星過境的發生頻率,每個世紀平均下來只有13.4次左右。

水星過境如何揭示天體特徵和系外行星的存在

當然,像水星過境這樣的天體事件,它所帶給我們的自然不只是視覺上的驚豔,更多的是可以為科學家們提供難得的研究機會。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當水星過境的時候,便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探測星球稀薄大氣層的機會。

這樣的天體事件,不僅改變了水星不能固定在大氣中的錯誤認知,並發現和觀測了位於水星外層的大氣層。當太陽和水星的位置呈現為水星凌日的時候,地球上的科學家們和水星外層大氣之間的距離也變得更近。然後,研究人員就可以通過大氣對太陽光中橙黃色的吸收率測量,從而得出水星大氣中的氣體密度值。

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它對系外行星大氣層的研究也是通過相似的方法,也就是在系外行星通過其母恆星時進行觀測。就本質而言,在我們目前已知的眾多系外行星中,大多數都是通過望遠鏡等儀器的過境技術才得以被發現。

比如,當克卜勒觀察到系外恆星的亮度出現下降的時候,便說明了有系外行星在其身邊飛過,而這樣的原理便與水星讓太陽變暗的道理一樣。簡而言之,正是水星的過境現象,為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之外的世界中尋找系外行星提供了基礎。

與此同時,通過我們太陽系中的行星運動,讓人們更清楚了目前望遠鏡技術存在哪些局限性。比如,當2003年和2006年水星過境的時候,當時的望遠鏡便因為光線昏暗而無法看清。而這一次將發生在星期一的水星過境事件,可能會揭示之前不曾涉及的信息,甚至帶給我們一些不同於以往的問題,但這些都不影響我們將其作為尋找系外世界的重要連結之一。

相關焦點

  • 水星那麼小,離太陽那麼近,為什麼沒有被太陽吞噬?
    水星是太陽系內體積和質量最小的行星,繞太陽公轉一圈需要88天。水星距離太陽平均5800萬公裡,水日之間的距離是太陽直徑的42倍,放在廣袤無垠的宇宙空間中來看還是蠻近的,它是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雖然離太陽比較近,但由於比較小,在地球表面肉眼不常見。
  • 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都繞太陽公轉,為什麼名字各不相同?
    在我們的宇宙空間中,有大量的天體存在,包括恆星、行星、矮行星、小行星、衛星、彗星、黑洞、星際物質等等。所有這些天體都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從而形成了不同等級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其他天體,如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都是繞著太陽公轉。
  • 人造繞地行星的軌道衰變,五大因素,自然行星可逃避此命運嗎?
    圖源:Forbes 大家可能會覺得,發射一顆人造衛星使其繞地運行,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畢竟我們的月球已經這樣做了四十億年之久。然而,若我們只負責將衛星發射到軌道上,任由其運行的話,過不了幾十年,它們就會重新回到大氣層。結果就是被完全燒毀或是撞向地表,就像過去我們發射過的很多衛星那樣。
  • 行星為何繞太陽公轉?來看看天文學家是如何回答的
    天文學家曾認為地球是太陽系的中心圖解:地心說,地球位於中心,月亮太陽和其他行星的軌道圍繞地球,從內向外依次是月亮、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圖片來源:Wikipedia為何繞太陽運行當人們能夠精確地描述太陽系中行星運動的本質時,他們發現了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為何行星都繞著太陽轉?是什麼樣的事件導致了這個結果?
  • 水星的運行軌道存在不確定性,將來有可能會擾亂太陽系的秩序
    在太陽系中有一顆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它的名字叫水星。在1973年11月3日,美國發射了水手10號宇宙飛船,首次對水星進行飛近探測,此後人類便開始了對水星的各種科學研究。水星圍繞太陽在軌道上高速飛奔,平均運動速度達48公裡/秒,是太陽系中運動速度最快的行星。
  • 首次發現行星繞死亡恆星穩定運行,科學家醒悟:地球或能擺脫宿命
    這顆巨大的系外行星每隔34小時就會在非常近的軌道上繞著恆星殘骸滑行,恆星殘骸的大小大約相當於地球。相比之下,水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需要90天才能完成繞太陽的一個軌道。這顆垂死的恆星位於德拉科星座中距地球80光年的地方。
  •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會逐年變慢嗎?
    每年,地球繞軸旋轉一圈時,繞太陽旋轉一圈。在逐年的基礎上,我們的軌道變化微乎其微,以至於幾乎無法察覺,因為與行星繞太陽公轉的總時間(約45億年)相比,一次公轉(1年)的持續時間很小十億年)。然而,我們對宇宙的了解足夠廣泛,而我們的現代儀器也足夠敏感,我們不僅知道地球的軌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略有變化,而且我們可以量化並確切地說出這些變化將是什麼。
  • 答:為什麼水星凌日出現會間隔那麼久?
    不過儘管說是很緩慢,畢竟宇宙中的尺度非常巨大,其實水星凌日時其運行速度達到每小時24.1萬公裡,相當於每小時繞地球飛6圈。有趣的是,在太陽系中,地球、金星、火星這些行星的軌道軌道平面都相當的接近黃道平面,也就是說太陽連同八大行星就好像一個大圓盤一樣。
  • 為什麼行星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
    對於許多兒童來說,一個受歡迎的科學項目包括製作太陽系的立體模型,用彩繪的泡沫塑料球製作行星,用金屬絲製作軌道路徑。時至今日,當大多數成年人想到太陽系時,他們會想像出一組同心圓環,最大的圓環上有最遠的行星,而太陽恰好位於中心。雖然這有助於項目的整潔,但它實際上並不正確。太陽系行星(以及太空中絕大多數行星)的軌道實際上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
  • 如何通過水星的軌道屬性,探索其他行星的內部?
    在太陽系之中,水星雖然是離太陽最近、且質量最小的行星。它的一年只有88個地球日,它堅固的內核與地球內核的大小几乎一致,而其表面的隕石坑,又和地球的月亮表面所呈現的痕跡相似。雖然水星上的太陽光亮度會比地球高出7倍左右,但它並不是我們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
  • 風雲氣象專題—行星—水星
    它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而每公轉2.01周同時也自轉3圈。水星有著太陽系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傾角。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弧秒(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水星是一顆類地行星,由於其非常靠近太陽,耐受力非常強,且沒有大氣層所以光能夠射向表面,這個星球幾乎是不能有生命可以進化或者延續下去的。
  • 塑造宇宙的力量(5)不存在的行星 與 水星軌道
    它創造了宇宙中的形態和結構。它決定了每顆行星、恆星以及每個星系的軌道。我們曾經以為掌握了它的全部規律。但事實上,我們的引力理論,我們對這種力的理解存在瑕疵,被我們地球的一個近鄰暴露了出來。上圖中左下角的黑色圓點 即是水星(Mercury),背景是巨大的太陽。幾千年來,我們一直驚奇於這顆匆匆掠過太陽的行星。但在150年前,天文學家注意到水星軌道的奇怪之處。水星的軌道相當複雜。至少它不是一個完美的圓,而是一個拉長的橢圓。它距離太陽最近處大約4600萬公裡,然後又遠至將近7000萬公裡。
  • 「水星凌日」今晚拉開序幕,NASA:可在線直播觀看
    今天,太陽系將上演一場罕見的天文秀,因為水星將從太陽前面經過,與地球有關。這一罕見的太空事件被稱為「水星凌日」,它將會像從地球上看到的那樣,在太陽系前方的行星穿過太陽表面。一個世紀中,水星凌日平均只發生13次,儘管水星完成一個太陽軌道只需要88天。我們之所以很少看到凌日現象,是因為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運行軌道有點不穩定。
  • 水星離太陽有多遠?
    ­  水星以其灼熱的表面而聞名。它面向太陽的一面非常熾熱,赤道區域溫度高達 427 ℃,其表面沒有空氣,因為如果有任何大氣的存在,都會被太陽風吹走。這並不奇怪,因為它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  但是具體有多近呢?平均來說:略大於地球和太陽之間距離的三分之一。然而,它的軌道偏心率也是太陽系的行星中最大的。
  • 太陽系大部分行星都有天然衛星,水星金星:我們兩個為什麼沒有
    水星和金星:嗚嗚,為什麼我們兩個沒有。對呀,太陽系大分部的行星都有自己的衛星,為什麼水星和金星沒有呢?莫非是太陽偏心了?其實這說來也話長,其實這行星一出生就註定了的,太陽系形成之初,在太陽系的平面上就產生了行星核。行星核在掃除吞併自身軌道上的星際物質後成長為行星。太陽系由內到外分別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排列順序。
  • 為什麼行星的軌道在同一平面上?
    行星和太陽如何運動?根據太陽系的模型,人們可以理解其所有行星的軌道好像在同一平面上。如果外層空間是如此之大,那麼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為什麼行星會沿著這樣的軌跡運動,而不是繞太陽混亂地旋轉呢?太陽系的形成多年積累的知識使科學家只能對太陽系的形成方式做出假設。
  • 太陽系最小的行星--水星
    水星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為5790萬公裡,約為日地距離的0.387倍;2、軌道速度最快。因為距離最近,所以受到太陽的引力也最大,因此在它的軌道上比任何行星都跑得快,軌道速度為每秒48公裡,比地球的軌道速度快18公裡。這樣快的速度,只用15分鐘就能環繞地球一周。
  • 水星離太陽最近,為什麼水星上依然有水?
    因此太陽系是我們在整個宇宙中,研究行星、衛星、小行星和彗星系統最透徹的地方。我們都想過一個問題,水星它叫「水星」,那麼它到底有沒有水呢?下面我們就解答這個問題。起初的水星是一顆不為人知的星球其實在整個太陽系統中,水星一開始是一顆最不為人知的行星。
  • 為什麼水星凌日如此罕見?
    水星凌日是地球上最罕見的天文奇觀之一,讓天文學家得以有機會觀察太陽系運動的美麗視角。凌日,是指太陽被一個小的暗星體遮擋,一般以小時為計算單位,這種小的暗星體經常是太陽系行星。從地球上看,只有兩顆行星會發生凌日現象,一顆是水星,一顆是金星,因為它們的繞日運行軌道在地球軌道以內,稱內行星。如果人類能夠站在火星觀測,那麼還可以看到地球凌日的勝景。
  • 浩瀚宇宙探秘:太陽系行星系列科普《水星》
    我們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中心的距離排列,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是距離太陽中心最近的行星,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僅為5790萬公裡,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發現過比水星距離太陽更近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