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宇宙的力量(5)不存在的行星 與 水星軌道

2020-08-28 E聞天下

從 我們了解了引力在微觀尺度下對物質的影響。

無論宏觀還是微觀,無論我們觀察宇宙中何處,都會看到引力的作用。

它創造了宇宙中的形態和結構。

它決定了每顆行星、恆星以及每個星系的軌道。

我們曾經以為掌握了它的全部規律。

但事實上,我們的引力理論,我們對這種力的理解存在瑕疵,被我們地球的一個近鄰暴露了出來。

水星與太陽

上圖中左下角的黑色圓點 即是水星,背景是巨大的太陽。

上圖中左下角的黑色圓點 即是水星(Mercury),背景是巨大的太陽。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驚奇於這顆匆匆掠過太陽的行星。

但在150年前,天文學家注意到水星軌道的奇怪之處。

水星的軌道相當複雜。

至少它不是一個完美的圓,而是一個拉長的橢圓。

它距離太陽最近處大約4600萬公裡,然後又遠至將近7000萬公裡。

但是,只要用牛頓的引力定律就能精確地計算出水星的軌道。

所以天文學家過去經常預測出精確的時間,何時你可抬頭仰望天空,看到微小的水星從太陽前面經過。

天文學家的難堪

然而,事實卻是,對於這個時間,他們總是算不準。

他們預測了一次又一次,而每次發生,他們都有偏差,這是一個巨大的難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天文學家們並未質疑牛頓的理論,而是構想了另一顆行星,並稱之為 Vulcan,他們認為在太陽系的某處一定存在著另一顆行星,該行星從地球上始終看不見的,但會稍微擾動(攝動)水星的軌道,所以這應該就是他們計算錯誤的原因。

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天文學家苦苦尋覓Vulcan的蹤影。

但從未找到它 -

因為Vulcan並不存在。

徹底改寫牛頓的引力定律

而真正的解釋,甚至比構想出行星Vulcan更吸引人,因為它需要修改,事實上,完全改寫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重力(引力)並不是像巨大的磁鐵那樣將我們拉向地球中心的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引力根本就不算是一種力。

對引力本質的描述最終成為科學界的一個重大挑戰,但就在牛頓逝世將近200年後,一個新的理論出現了。

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

這個的新理論,被稱為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發表於1915年,是愛因斯坦經過十年研究後的成果,至今一直是物理學史上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它不僅能夠絕對精確地解釋水星的奇怪運行,而且還能解釋我們看到的與引力有關的宇宙萬象。

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解釋了引力實際上是如何作用的。

所謂引力是行星、恆星和星系對其周圍空間產生的影響效應。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空間不僅僅是空的,而是一種被稱為「時空」(space-time)的結構。

這種時空結構能在行星、恆星和星系的巨大質量作用下扭曲、彎曲和變形。

宇宙中所有物質都在彎曲。

構成宇宙本身的物質扭曲了空間。

我們通常所看到的物體都在使空間彎曲,但是幅度都微乎其微。

但是當達到行星,恆星,星系的尺度時,它們確實會以巨大的幅度彎曲宇宙的結構。

這就是關鍵思想所在。

宇宙萬物都在彎曲的時空景觀上直線移動。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行星軌道就是行星落入由恆星的巨大質量形成的彎曲時空中。

這就能解釋水星不穩定的軌道了。

因為它距離太陽很近,時空彎曲效應對於水星的影響遠大於太陽系其他行星。

關於彎曲空間的想法是難以想像的,但如果你能置身其外,如果我們能漂浮在時空之上俯瞰它,那麼這就是我們的宇宙的景象 -

你會看到行星和衛星產生的微小起伏,也會看的星系產生的遼闊深谷。

你會看到行星、衛星和恆星環繞著峰頂旋轉,沿著直線路徑穿過彎曲的時空景觀。

我們可以認為,引力就是宇宙萬物都在墜入時空的效果。

月球正落入由地球質量產生的低谷(時空塌陷)中。

地球正在墜入由太陽產生的低谷中,而太陽系正在墜入由銀河系產生的時空深谷中。

而我們的星系正在向宇宙中的其他星系墜落...

相關:

  • 下一篇
  • 上一篇

參考:

WONDERS OF THE UNIVERSE 等

相關焦點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6)行星大氣——水星和金星
    另外,在類木天體中存在的內部能源問題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即,天體中存在著大量的放射性物質,而放射性物質蛻變產生的熱量就是能量的產生原因。水星為什麼沒有大氣水星是中國古代稱為辰星的行星,它是距離太陽最近的天體,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水星是最小的一個,甚至比木星的最大衛星木衛三和土星衛星土衛六都要小。
  • 塑造宇宙的力量(6) 宇宙中最兇險的地方
    上一篇 根據牛頓的引力定律精確計算出的水星軌道,總是與實際觀測存在偏差。天文學家們苦苦求索而不得解。根本原因在於 -重力(引力)並不是像巨大的磁鐵那樣將我們拉向地球中心的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引力根本就不算是一種力。
  • 一起聊行星(1)——水星
    它不僅離太陽很近,離地球也不遠,最近和最遠距離分別約為7700萬千米和2.2億千米,以最近距離而論是離地球第三近的行星(僅次於金星和火星)。這麼一個鄰居,我們多少還是應該了解了解的。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水星。
  • 塑造宇宙的力量(1)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為何是不變的?
    我們生命的每一時刻,都在體驗著一種力量。它看不見摸不著,我們習以為常,往往忽略它的存在,而它卻無時不在影響著我們。毫無疑問,這就是地心引力。儘管它難以形容,但我們知道它與我們同在。這種自然之力,不僅僅使我們能穩定地依託著大地,在最宏大的宇宙舞臺上,引力同樣扮演著角色。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5)行星南極凹地,你知道是怎麼形成的
    由於宇宙物質是從行星運動方向的外側與行星發生碰撞,所以,陰影部分應該存在於紙面的內側半球。行星的南北兩極的其中一個,直接面向宇宙物質的碰撞方向,而另一極較為隱蔽,這意味著,直接面對宇宙物質碰撞的一極將面臨宇宙物質頻繁宇宙物質的猛烈的撞擊,而另一極受宇宙物質的撞擊頻率較小。這說明,在類地天體中(類木天體沒有實質性的表面,均為氣態行星不做討論),南極和北極地形狀況存在著較大的區別。以上我們是根據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給出的推論結果,實際情況是怎樣,我們根據相關資料進行相關證明我們理論。
  • 如何通過水星的軌道屬性,探索其他行星的內部?
    在它的周圍,既沒有衛星,也沒有環的存在,白天能達到430攝氏度的氣溫,這也表明了該星球不太可能會有生命存在。但是,科學家們卻可以通過它的軌道屬性,探索到其他行星的內部特徵! 水星比地球寬度高1/3左右,半徑為2440公裡,和太陽相聚0.4個天文單位,它以接近47公裡/秒的速度穿越太空,當它在圍繞太陽的橢圓軌道中移動速度最快時,由於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最近,水星的一個太陽日(完整的晝夜循環)相當於176個地球日,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在水星上並沒有伴隨著日出和日落的現象。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4)你知道嗎,衛星都是行星捕獲的.
    行星的衛星在圍繞銀河系核心公轉過程也受到大量宇宙物質的碰撞,一個行星的碰撞夾角較大時,這個行星軌道(圍繞銀河系核心的公轉的軌道)外側的衛星也會受到與行星相同宇宙物質的撞擊,這時候,衛星就很容易在宇宙物質的撞擊下向它內側的行星靠近,並最終被行星捕獲為衛星。這就是說,行星是否存在衛星跟這顆行星的碰撞夾角的大小有著直接的關係。行星的碰撞夾角大,就能夠捕獲衛星,碰撞夾角小就很少捕獲衛星,甚至沒有衛星。
  • 天文中的熱門問題:冥王星外還有行星嗎?水星的軌道中存在行星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問題1:冥王星軌道外的行星(行星X)是怎麼樣的?是否存在?當把那些質量數值代入等式中時,外部行星的運行速度與預期的一樣,可追溯回19世紀初期。位置測量儀未明確測量到行星X,但不排除行星X的存在,雖然它們確定它不會是一個大的天體。問題2:水星的運行軌道中存在行星嗎?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2)行星自轉傾斜及自轉速度的形成
    (1)你知道嗎,每一個行星自轉都是在宇宙物質碰撞情況下形成的。我們這裡說的宇宙物質,就是指的大量的石塊、冰塊和小天體。旋轉宇宙理論認為,在銀河系形成的初期,銀河系中存在著大量的宇宙物質,這些宇宙物質在圍繞銀河系公轉過程中穿越共振線時(要了解引力共振線的概念,簡稱共振線,請打開我的主頁觀看前面我發表的文章中有詳細的介紹),受共振線的引力影響,運動軌道發生改變,基本沿共振線運動。
  • 風雲氣象專題—行星—水星
    水星有著太陽系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傾角。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弧秒(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水星是一顆類地行星,由於其非常靠近太陽,耐受力非常強,且沒有大氣層所以光能夠射向表面,這個星球幾乎是不能有生命可以進化或者延續下去的。
  • 行星軌道進動是咋回事?兩大引力理論的角逐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我們都聽說過水星軌道的進動問題是牛頓引力理論揮之不去的一朵烏雲,那麼你知道行星軌道進動是咋回事?其實牛頓的引力理論也可以預測出了光線在重力場中會發生彎曲,那麼它是怎樣在與新引力理論的角逐中落敗的?以及1919年的日食是如何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 浩瀚宇宙探秘:太陽系行星系列科普《水星》
    大家好,我是專注科技領域的原創作者老贊,歡迎來到老贊說科技,今天我將給大家帶來太陽系行星系列科普知識,帶你了解神秘浩瀚的宇宙。水星的半徑為2439公裡,是地球半徑的38.2%,同時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小的一顆行星。經測算,需要18個水星合併起來才抵得上一個地球的大小。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只有水星是類地行星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擁有顯著磁場的行星,但它的磁場強度僅有地球的1%不到。水星上也有大氣層,但極其稀薄,大氣主要成分為氦、鈉氣體和氧,火星表面平均地表溫度為179℃,最高可達427℃,因此水星是不可能存在液態水的。
  • 九大行星:水星
    它僅僅勘測了水星表面的45%(並且很不幸運,由於水星太靠近太陽,以致於哈博望遠鏡無法對它進行安全的攝像)。水星的軌道偏離正圓程度很大,近日點距太陽僅四千六百萬千米,遠日點卻有7千萬千米,在軌道的近日點它以十分緩慢的速度按歲差圍繞太陽向前運行(歲差:地軸進動引起春分點向西緩慢運行,速度每年0.2",約25800年運行一周,使回歸年比恆星年短的現象。
  • 天文知識——水星(Mercury)
    >水星,是太陽系中最靠近太陽的一顆行星。水星是太陽系內行星最小的一顆。水星表面有很多受宇宙物質撞擊而形成的隕石坑,所以和月球的表面有點相似。 水星的大氣非常稀薄,反射的太陽光很少,所以看起來黑乎乎的。用中大口徑的望遠鏡可以看到水星表面深色模糊的斑紋。水星的北半球是廣闊的平原,面積約有400萬平方千米。
  • 塑造宇宙的力量(2) 仙女星系和銀河系相撞的景象
    星系的命運宇宙中重複著地球和月球之間的這種引力關係。它控制著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它將我們的太陽系與無數的其他類太陽系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spiral galaxy),其大小和質量大約與銀河系相同。
  • 塑造宇宙的力量(3) 古老的巖壁上 記錄的天文事件
    這種看不見的力量,在太陽系的每顆行星上,以及在其他恆星系統的行星上都有不同的表現。引力依附於質量而存在。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引力也就越強。Canyon)位於美國西南部新墨西哥州,是查科文明(Chacoan civilization)的發源地。
  • 為什麼水星過境事件並不常見,它與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有關?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毋庸置疑,人類的確是已知世界中最有智慧的生物,不僅可以充分適應地球環境提升生活質量,更能飛入太空探索宇宙天體的奧秘。我們不再偏執的推崇地球是太陽系的中心,認識到行星、恆星、乃至整個銀河系都有其生命演化周期。
  • 我的太陽系形成—(五)(1)小行星帶與行星光環之間的緊密聯繫
    >小行星——1766年,德國數學家提丟斯(Johann Daniel Titus. 1729—1796)提出,取一數列0、3、6、12、24、48、96、192……(從3開始,每個後繼數為前一數的2倍),然後每個數上加4,再除以10,就可以近似地得到以天文單位表示的各個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1772年,德國數學家及天文學家波得(Johannes Elert Bode 1749—1826
  • 水星軌道上發現的塵環
    一個非常接近太陽的戒指地球和金星都收集了共軌塵埃環,因為行星用強大的引力拖曳粒子。然而,水星的路徑被認為沒有這樣的特徵。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宇航局孿生太陽和地球關係觀測臺(STEREO)太空船拍攝的圖像,這兩個太空船都在2006年進入太陽軌道。 研究人員根據這些照片創建了一個模型,試圖「編輯」灰塵,這可能使得更難以理解STEREO,當他們將模型應用於STEREO圖像時,天文學家看到了塵埃 - 比他們預期的要多得多。
  • 最害羞和最孤獨的行星!天文科普:關於水星的12個有趣現象
    2018年歐洲空間局(ESA)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合作發射了「貝皮科倫布號」水星探測器,預計在2025年抵達水星軌道開始研究工作。水星形成之初(左圖)和水星略微收縮之後(右圖) Image Credit :Don Davis ​三、水星竟然發現了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