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都繞太陽公轉,為什麼名字各不相同?

2020-12-05 地理沙龍號

在我們的宇宙空間中,有大量的天體存在,包括恆星、行星、矮行星、小行星、衛星、彗星、黑洞、星際物質等等。所有這些天體都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從而形成了不同等級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其他天體,如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都是繞著太陽公轉。為什麼這些天體都繞著太陽公轉,名字卻各不相同呢?

都繞太陽公轉,為什麼名字不同?

行星是指自身不會發光,同時又圍繞著恆星公轉的天體。根據這個定義,好像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也都符合這個定義,而實際上這些天體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太陽系以內,對這些天體我們會有更加細緻的劃分。

太陽系示意圖

在太陽系內,「行星」就是專門指八大行星,離太陽由近及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些行星都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行的天體;二是質量要足夠大,從而能夠使自身形態形成圓球狀;三是必須能夠清除軌道附近區域的其他天體,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與之相當或者更大的天體。

太陽系八大行星

而太陽系內,有一些天體能夠符合行星的前兩個條件,也就是圍繞恆星運行,以及質量足夠大能夠形成圓球形,但是他們不滿足第三個條件,也就是不能清除軌道內的其他天體,所以把這些天體定義為「矮行星」。比如,冥王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因為冥王星距離地球十分遙遠,曾經我們一度以為冥王星是該區域唯一的天體,但是後來發現冥王星所在的「柯伊伯帶」中有很多天體,有些個頭還很大,陸續發現了冥王星軌道附近的一些大天體,比如鬩神星,個頭和冥王星差不多大。

冥王星

矮行星除了冥王星和鬩神星之外,還有穀神星(小行星帶最大天體)、鳥神星、妊神星,目前總共有5顆矮行星。除此之外,那些圍繞太陽公轉,而且個頭較小,自身形態又不是呈圓球形的天體,則定義為「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有太陽系內最著名的小行星帶,其中的小行星個數超過50萬顆以上,其中灶神星、智神星和婚神星是最大的三顆。另外在冥王星所在的柯伊伯帶還應該分布有大量的小行星,但是由於距離過於遙遠,目前還沒有深入探索。

小行星帶

「彗星」是指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彗星的運行軌道通常是一個極扁的橢圓(有些彗星的軌道為雙曲線或拋物線),以橢圓軌道運行的彗星具有回歸性,有著一定額回歸周期,比如最為著名的哈雷彗星,就是以76年為回歸周期。在彗星不斷靠近太陽近日點的過程中,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會形成長長的彗尾,十分壯觀,目前人類觀測到的繞太陽運行的彗星數量大約為1700多顆。

彗星及其軌道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冥王星不再被視為行星了,反而被降級為了矮行星?
    決議5A給出了行星的定義:一個天體為行星的條件為(1)繞太陽公轉(2)有足夠的質量以形成自身引力用以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近似球體的形狀(3)已經清空其軌道附近區域的天體。圖解:來自新視野號的球面馬賽克圖像 (2015年9月10日發布)冥王星相對的球形且繞太陽公轉。但是它不滿足上述標準,因為它的軌道穿越過了海王星的軌道。
  • 行星?矮行星?還在傻傻分不清楚?太陽系的五大矮行星了解一下
    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為此創建了一個新的天體類別:矮行星。對於有資格稱為矮行星的天體,它只需要滿足兩個標準:一、它必須圍繞太陽運行。二、它的質量必須足夠大,足以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也就是近似於圓球的形狀。
  • 給孩子看的矮行星簡介(內含中文視頻)
    然而,當科學家開始研究太陽系外圍時他們產生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看法:海王星之外的空間不僅僅有冥王星存在當在冥王星周圍發現越來越多相近大小的天體天文學家意識到並不是所有的天體都能稱之為行星不得不做些什麼了國際天文聯盟於2006年設置了一個新的類別:矮行星對於一個被稱為矮行星的天體,它只需要符合兩個條件:一,
  • 行星為何繞太陽公轉?來看看天文學家是如何回答的
    古時候,天文學家們認為所有的天體——太陽,月亮,行星,恆星——都圍繞地球運動,像是鑲嵌在一層層的透明球殼裡。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他們發現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在內,實際上是圍繞著太陽運動的。科學家們不僅發現了行星繞太陽運動,他們也知道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 「矮行星」是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天體,太陽系已知七顆矮行星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分布著許多不同類型的天體,主要的天體類型包括恆星、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衛星。太陽系唯一的恆星就是太陽,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可以說就是太陽系的老大,而其他天體就可以看成是太陽的跟班。
  • 太陽系的七顆矮行星
    通過對亮度等數據的分析,科學家認為2003UB313的直徑比冥王星還大,約為2326千米,沿著一條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轉,每560年才運行一周。從2003UB313所處的位置可知,它位於柯伊伯帶。柯伊伯帶是一個距太陽45億~150億千米,即從30天文單位伸展到100天文單位的圓盤狀區域,那裡藏有1億~100億顆彗星和7萬顆以上小行星以及眾多的矮行星。
  • 什麼是矮行星,它和行星的區別在哪裡?
    基本上,真正重要的是太陽和九個行星。但事情在12年前變得複雜了,當時冥王星被重新歸類為矮行星。現在有兩種行星,一些科學家還在爭論「行星」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矮行星?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建立的空間物品的正式名稱和術語,天體只有在符合三個特定標準時才被視為行星。它必須繞太陽運行。它必須足夠大--並產生足夠的重力--才能把自己拉成球形。
  • 月球繞地公轉方向是怎樣的?與地球自轉方向是不是相同?為什麼?
    月球繞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與地球的自轉方向是相同的。至於怎麼判斷相同的?為什麼相同?為什麼要自西向東轉?那就都回答一下。它們分別是地平面的最北和最南,也就是說南北方向是有盡頭的,因此表示南北方向的經線都是半圓,而非閉合的整圓。好了方向的規定簡單說完了,再回到題目上來,怎麼判斷月球公轉和地球自轉方向相同,這是因為站在地球北極點上空分別看地球自轉和月球公轉,它們都是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因此它們的運動方向是相同的,都是自西向東。那為什麼相同呢?
  • 為什麼八大行星繞太陽公轉的方向相同,沒有出現逆向的情況?
    升高到一定程度(1000萬攝氏度以上),便開始發生聚變反應,星核成為初始太陽。外圍的星雲逐漸冷卻下來,在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幾顆行星。行星在各自軌道公轉,不斷吸收沿途遇到的星塵,經歷無數次的撞擊和軌道變更,才形成現在穩定的太陽系。
  • 太陽系八大行星排列順序與行星之間的距離
    這種恆星系包括8顆大行星和它們的衛星、5顆目前能夠觀測到的矮行星和難以計數的小行星以及其他天體。這些天體都受到太陽的引力作用,圍繞太陽運動。    它們也在圍繞著太陽運行,這或許與小行星和彗星有些關係。這些小石塊,我們無法觀察到它們,只有當它們意外地進入大氣層,才能被我們所看到,於是,人們稱之為「流星」。太陽系中的星系以太陽為中心進行公轉運動,公轉軌道呈橢圓形,但是我們通過肉眼觀測無法得知這個橢圓的離心率。在運行軌道上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點叫做近日點,而距離太陽最遠的一點叫做遠日點。
  • 冥王星為何被太陽系九大行星除名?是變了心還是矮行星才是真愛?
    矮行星的體積和質量必須足夠大,以至於它的內部引力能把它拉成圓形或接近圓形。它們必須繞太陽運行;來自外太空的星際物體不行。 根據這個定義,穀神星、灶神星和帕拉斯星是矮行星,但不是類冥天體。大多數矮行星位於柯伊伯帶,這是圍繞太陽系的一個環狀或殼狀巖石體,位於海王星軌道上。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的穀神星、灶神星和帕拉斯星是這條規則唯一的例外。矮行星可以有自己的衛星,例如卡戎圍繞冥王星運行。然而,衛星不可能是矮行星。因此,土星的衛星之一泰坦雖然比矮行星大,但不可能是矮行星。
  • 為什麼冥王星被降為矮行星?
    在太空中-7月11日: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這份講義中,矮行星冥王星(R)和冥衛一卡戎(Charon)的照片拍攝於2015年7月11日。照片由NASA / JHUAPL / SWRI通過Getty Images提供。冥王星為什麼被降級?大小真的重要嗎?
  • 太陽系九大行星為何變成八大行星 冥王星哪去了 專家:變「矮」了
    然而,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像哈雷彗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 76 年一樣,不多不少,經過76年以後,冥王星的「星光」指數驟然下降,它慘遭降級,被「驅逐」出太陽系行星的行列,自此太陽系僅餘「八大行星」了。那麼冥王星為何有如此的命運?(二)冥王星被降級的理由這件事發生在公元2006年。
  • 太陽系九大行星變成八大行星的原因
    主流觀點認為體積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體積比恆星小但大於其他天體的為行星。那麼問題來了:行星到底有多大?太陽系中繞日公轉的天體有數十億顆之多,其中最大的為木星,其直徑是地球的11倍,而最小的只有塵埃般大小,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
  • 九大行星變八大行星,冥王星為何被除名?
    冥王星於2006年被移出九大行星行列,降級成為矮行星,自此太陽系只剩八大行星。冥代表著死亡,但冥王星的可怕之處與它的名字無關。冥王星遠離太陽,相對於地球而言,冥王星上的環境十分惡劣,這才是它的可怕之處。
  • 為什麼太陽系的行星,都是沿著太陽公轉的?宇宙中的星系都這樣?
    在想像太陽系的時候,我們大腦裡通常會有一個巨大的圓盤,上面有許多環,代表著行星的軌道運動,可能是因為從小課本上就是這麼畫的,所以我們很自然地認為所有的行星都在同一個軌道平面上。不但如此,它們還以相同的方向繞太陽運行。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 為什麼太陽系的行星基本都在相同平面上公轉?
    太陽系中的已知八大行星並非在完全相同的一個平面上繞著太陽旋轉,例如,水星的公轉軌道與太陽赤道的夾角約為3.4度,而天王星的約為6.5度。但行星的公轉軌道之間的夾角很小,可以認為它們大致運行在相同的平面上。至於原因,這與太陽系的形成方式有關。
  • 為什麼太陽系的行星都是水平公轉太陽,沒有垂直公轉太陽?
    當這些宇宙物質聚合成星球時,都向主矩的平面聚合。如前所述,太陽系只有對z軸的動量矩不等於零,對x和y軸的動量矩都等於零。如此相當於行星所處的平面,就是主矩所在的平面,太陽和所有行星對z軸動量矩的和,就是主矩。因為太陽系各星球之間的力為內力,上式右端為零。學過數學就知道,左端ΣM(mv)為一常數,這就是動量矩守恆定理。所以太陽為參考系,太陽和行星繞太陽中心z軸轉動的動量矩不變。也就是說,在太陽系的形成過程中,太陽系總的動量矩即主矩,大小和所在平面始終是不變的。
  • 太陽系內成員新盤點:八大行星和五大矮行星
    [摘要]太陽系內除了八大行星之外,還有五大矮行星。按照新的定義,太陽系內總共有八大行星和五大矮行星。騰訊科學訊 在我們已經成長起來的這代人的心目中,太陽系內有九大行星已經根深蒂固。最終,天文學家重新對行星的定義進行了修正,非常不幸的是,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之列,被重新界定為「矮行星」(dwarf planet)。除冥王星之外,太陽系內還有四顆矮行星,它們分別是:穀神星(Ceres)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小行星,也是一顆最小的矮行星。
  • 太陽系的矮行星有幾多,矮行星與衛星和小行星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矮行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就是大與小,圓與不圓的關係。矮行星肯定比小行星大,主要是質量大。現在最小的矮行星是穀神星,直徑為960x932km,質量為9.43±0.07×10 kg,也就是約94.3億億噸。而最大的小行星是灶神星,是一個不規則土豆型,大小約578×560×458 km,質量約27億億噸。矮行星要成為圓球型或者基本圓球形,小行星的形狀就亂七八糟,什麼樣子都有。矮行星,又稱「侏儒行星」,就是比行星小一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