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演變可揭示其運作機制,地球上的我們是否是孤獨的存在?

2021-01-15 冷眼科學

當世間萬物匯聚在一起便成了宇宙,它包括時間、空間、物質及所有事物。這個廣闊且多變的世界,具有多區域和多重表現等可被思維認知的聚集體,同時它還被自身的運動所左右。幾千年以來,一直存在一個讓所有人困惑的問題,它和人類的進化史一樣古老:是否有其他行星和我們生活的地球一樣,也可以支持生命在該行星繁衍變遷?在太陽系、甚至是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中,是否也有和人類一樣擁有先進技術的生命類別存在,而此時,他們正在另一個世界主導著該星球上的一切!但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需要科學家們用較長的時間來分析和觀察,那麼,現在的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宇宙的演變過程可揭示運作機制

如果我們要了解宇宙是如何工作的,那麼就必須知道物理定律如何在空間和時間的極端、黑洞或中子星附近表現,並且,這也是我們必須解答的難題的重要部分。關於宇宙運作方式的探索,科學家們選擇首先研究宇宙中存在的基本構件,它們包括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以及在「嬰兒時期」和宇宙進化的極端物理條件下,它們有哪些行為發生,直接解決有關複雜天體物理現象的性質,及其核心問題,比如黑洞、中子星、暗能量和引力波。了解宇宙起源於什麼和它的終極命運,是揭示其運作機制最必要的第一步,而這一切都是從了解宇宙歷史中的大爆炸開始。通過COBE(宇宙微波背景探測器)和WMAP(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進行的調查,它們已經測量了宇宙只有30萬年前的輻射,從而證實了它早期演化的理論模型。

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其他觀測站的觀測表明,宇宙正在擴張,並且其擴張的速度還在不斷地增長,這意味著在遙遠的未來,終有一天任何看夜空的人,都只能看到我們的銀河系及其恆星。在這些未來的觀察者們面前,數十億其他星系都已經退去。而關於推動宇宙分離的力量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天文科學家將其稱為「暗能量」,它能夠決定宇宙中所有物質的最終命運,因為這個新的、未知的成分,可以佔宇宙物質總能量的68%左右。確定暗能量的性質,或許是未來十年天文學領域最重要的探索,它可能是宇宙時間的歷史,它更是位於宇宙學、天體物理學和基礎物理學的交匯點。目前,在X射線和伽馬射線能量下運行的天文臺,如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NuSTAR,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的XMM-Newton,都正在生成關於緊湊物質條件的大量信息。

地球上的我們是否是孤獨的存在

就宇宙的組成成分而言,主要是由氦和氫這兩種物質組成,當然,你可能會覺得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包含了很多物質,比如,生命本身。但儘管如此,在宇宙的可見物質中,這兩個元素構成了其中的98%。宇宙從最初的簡單狀態到大爆炸後的宏觀宇宙,如果我們想要對這個過程有更多的了解。那麼,我們就必須先知道宇宙中的行星、恆星,以及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比如,第一代恆星,如果用我們現在地球上看到的重元素「種植」宇宙需要多長時間?當在宇宙的歷史中有足夠的重元素供應,以允許形成「益生元分子」和類似陸地的行星,這些分子結合在一起有可能會形成生命嗎?

在宇宙探索中,科學家們最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宇宙起源是什麼,它又是如何演變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這些星系,恆星和行星蘊藏著怎樣的奧秘!從第一顆系外行星得到確認,到數以千計的行星、乃至成千上萬的行星候選者,我們開始對地球之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當然,這一切還遠遠不夠,因為在數量如此龐大的星星中,尚未找到一顆星球具備支持生命的環境,關於在發展行星系統中如何形成「陸地級」行星的有利條件,也還沒有明確的答案,這一切都需要尋找和表徵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系統探索來解答。想要發現一個能夠支持生命的行星系統,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到它們。

宇宙主要成分的創造和演變過程

宇宙是如何創造出它的第一顆恆星和星系的?這天文學家必須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跟宇宙主要成分的創造和演變相關的許多問題,都與此有關。一旦這些實體被創建,它們將會如何影響後續的恆星、行星,乃至星系的形成?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這些後來的對象只能由第一代恆星創建的元素組成。黑洞代表的是時空中最極端的物理條件,並且在大爆炸之後,產生了一些最具能量的現象,而它們正是測試宇宙理論的最終物理實驗室。目前,科學家們尚不清楚,宇宙是否與第一代恆星產生黑洞、或這些奇異物體是否是由第一代恆星所創造。儘管天文學家們已經研究了數千年的恆星,但是在過去的35年左右的時間裡,他們才能夠從無線電波到伽馬射線進入塵埃狀態。

恆星誕生於我們自己銀河系中的塵埃雲中,我們必須使用更強大的望遠鏡,才能更好的研究宇宙是如何製造出現在圍繞它們運行的恆星和行星。現在,我們所了解的是宇宙具有「泡沫」般的結構。而那些構成可見宇宙的星系和星系團,則集中在一個複雜的支架上,它們圍繞著巨大的宇宙空洞網絡。然而,在宇宙中除了有可見部分的「正常」物質以外,科學家還發現其中存在大量看不見的其他物質。而這種所謂的「暗物質」佔到宇宙物質能量總量的27%左右,可見碎片卻僅佔總量的約5%。顯然,如果科學家們要更好的了解宇宙的結構及其形成和演化的過程,那麼,必須首先理解這個重要、但卻看不見的暗物質的分布,以及它與正常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方式。

高能宇宙射線的神秘本質是什麼

科學家們在地面上測量了宇宙射線粒子,其能量高達1020電子伏特,這比我們在最強大的人造粒子加速器中所獲得的能量還要更多。這也是天體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這些粒子是如何通過自然宇宙射線加速器獲取到如此多的能量?很多人都認為,大多數的宇宙射線來自超新星爆炸,當大質量的恆星爆炸發生時,它們會將大部分爆炸物質送入太空,而膨脹的衝擊波,則可以破壞星際原子,並將碎片加速到難以想像的高能量。並且,對於最有活力的宇宙射線而言,其他未知的災難性現象也可能起作用。科學家們將他們的研究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以直接測量太空中的粒子,被稱為CREAM(宇宙射線能量學和質量研究)的宇宙射線探測器也已經發射到南極上空的平流層,以長時間充滿氦氣球。

宇宙射線在與探測器上方空氣中的原子核碰撞之前是什麼樣子的?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將探測器放置在地球大氣層的99%以上,從而得到更好地信息進行分析。每個入射宇宙射線粒子的能量和方向,都能被CREAM測量到,並且還能通過測量其電荷來識別粒子的類型,從而為粒子的起源和加速機制提供線索。國際空間站為高能宇宙射線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監測平臺,該站允許長期監測代替多個有限持續時間的氣球飛行,可提供直接、無阻礙的進入宇宙射線而無大氣幹擾。從海拔高達120000英尺的地方,CREAM已經在南極上空飛行了七次,累積了超過191天的數據,空間站上較長的曝光時間允許測量更高的能量。通過宇宙射線的神秘本質,也提醒了我們對已知宇宙知之甚少。

相關焦點

  • 我們是孤獨的嗎?地球之外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在地球,生命的起源是一個頑固而持久的謎。現代解剖學意義上的人存在僅僅12.5萬年左右,而且我們並不清楚,一個像人類所擁有的大腦,是否必然具有長久的優勢。即使在小小的太陽系,也有太多東西的東西需要學習。乍看起來,宇宙中,生命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沒有已知的規則,許多化學物質怎樣才能不受外界幹涉而使自身形成生物?或者是,它只能自己把自己組織成生命。非常幸運,我們生活在一個適宜生物生長的星球。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認為,高智能在地球上每大約10億個物種中才出現1次,可見,我們是從多麼渺茫的希望中誕生。
  • 人類在宇宙中是否真的孤獨
    其中,系外行星的研究主要揭示一個重大問題:人類在宇宙中真的孤獨嗎?系外行星就是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跟太陽系類似,系外行星也是圍繞著它的恆星運動。1995年10月,馬約爾和奎洛茲宣布在類太陽星周圍發現了一顆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即系外行星。它是位於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飛馬座51b。
  • 金星上可能存在生命體,地球也許並不孤獨?-虎嗅網
    過去幾十年來,人類沒停止對地外文明的探索,試圖證明我們在這個宇宙並不孤獨。不過眾裡尋他千百度,地外生命其實可能就在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上。一、科學家在金星發現生命存在證據,地球可能並不孤獨當我們在金星光譜中首次發現磷化氫的存在,震驚極了!
  • 人類並不孤獨?某些恆星神秘消失,是否意味著有高級文明存在?
    人類並不孤獨?某些恆星神秘消失,是否意味著有高級文明存在?自然界中存在著數以萬計的生物,在不同的生物眼中,世界的樣貌也各有特色。像螞蟻這種生物,它們眼中的世界就很特殊。受自身因素的影響,它們認為自己是世界上的主人,人類在它們眼中根本就不存在。那麼我們是否也是這樣呢?我們苦苦尋找多年的高級文明,一直沒有找到,難道就真的不存在嗎?生物最初並不在陸地生物的進化就是從簡單到複雜,從無到有的過程,早在遠古時期,地球是一片荒涼的狀態,當時生物的結構十分單一,大多都是單細胞生物。
  • 水星特殊的構造特徵,如何揭示其演變過程?
    它就像孩子一般地緊跟著自己的太陽母親,從地球這個角度來看,它們兩者總是處於大致相同的方向,如果不是在日食、黃昏和凌晨這樣特殊的時間節點,我們便無法看到水星的身影。儘管,它看上去只是一個逐漸收縮、且充滿金屬的微小星球,但卻無法忽視其對理解太陽系造成改變的可能性。那麼,水星到底具有哪些特殊的構造特徵,在其形成過程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 宇宙的機制註定了智慧生命必須忍受孤獨和無人喝彩
    對太陽控制的物質世界,我們了解的還遠遠不夠,但是從人類進步的意義上說,我們已經了解的比我們想像的要多,至少我們可以判斷在一個恆星照耀下的星球中,如果生命能夠出現大概也是非常孤獨的,因為在一個行星系統中,宇宙給予生命存在的極微弱概率不應該出現兩次,和地球非常相似的金星狀態就足以證明這一點,金星和地球幾乎是孿生兄弟,卻與生命根本無緣,即便我們還可能在太陽系的其他天體上發現生命,這種可能性的確在理論上是存在的
  • 停止尋找外星人:模型表明我們在宇宙中是孤獨的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計算數據後推斷: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幾乎不可能存在。宇宙中存在智慧生命,這是科幻小說賴以存在的核心觀點。模型表明,這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幻想罷了。儘管缺乏證據,當今大多數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仍相信,外星智慧生命一定存在。
  • 宇宙太空中是否存在外星文明,人類是蜷縮在地球中的孤獨生物嗎?
    目前人類所能夠觀測到的宇宙,是以地球為中心可觀測直至為930億光年的宇宙,但是在科學家們所觀測到的宇宙中,卻並沒有發現和地球一般的星球,也並沒有找到和人類一樣具有高等智慧的生命,甚至就連生命存在的跡象都沒有找到。難道外星人真的是不存在的?人類真的是宇宙中孤獨的生物嗎?
  • 行星狀星雲是否意味著演變的結束,它揭示了太陽系怎樣的未來?
    位於星雲中的每一個存在體,都像在總結耗費數十億年之後、並最終達到該狀態的一個快照,儘管我們或許永遠都難以通過肉眼來觀察這一切。哈勃太空望遠鏡捕獲了行星狀星雲NGC 5307的照片,該恆星殘餘已經抵達了自己生命的終點,而我們的太陽也將是這樣的命運走向。這不僅讓科學家們對它過去的經歷產生了興趣,也再次揭示了太陽系的未來將如何演變,以及行星狀星雲是否是恆星演變的結束。
  • 德雷克方程參數粗解,外星人是否存在,茫茫浩宇我們孤獨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圖解:人們現在還在通過SETI(鳳凰計劃)等項目來尋找外星人的信號.圖片來源:Seth Shostak/SETI研究所人類是孤獨的嗎?我們嘗試著用天文學上最著名的德雷克方程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尋求的不僅是是否存在外星生命,而是更高層次的答案:人類是否有能力與地球之外的生命進行交流。
  • 從理論上看宇宙中是否存在另外一個地球
    宇宙是無限大的…到底有多大?就現在的科學而言誰都無法知道?茫茫宇宙中,星光點綴。既然太陽系中有我們的地球存在。想另一個地球的生命肯定有的…?只是我們沒發現而已 從目前的觀測數據來看,被認定的宜居行星並不在少數。
  • 木星是地球的守護者?並可揭示太陽系中是否存在生命
    天文學家認為,像木星這樣的行星可以保護我們不受太空物體的攻擊,否則這些太空物體會撞擊地球,帶來災難。現在,天文學家們更傾向於了解巨行星是否充當銀河系其它太陽系的守護者。一個由UCR領導的團隊發現了距離地球約150光年的兩顆木星大小的行星,這些行星可以揭示其它太陽系中較小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我們相信像木星這樣的行星已經深深地影響了地球上的生命。
  • 除了地球,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活?科學家:可能存在於恆星系
    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存在著很多的星球,但是目前除了地球之外,好像別的星球是沒有生命存在的,可是科學家們卻認為一定有生命體生活在宇宙之中,只不過是我們還沒有發現,不過大家從來沒有放棄過這個想法,我們希望能夠研究出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的生命,起碼讓我們知道人類不是孤獨的。
  • 如果宇宙中只有我們呢?
    當談到外星生命的問題時,人類樂觀地認為宇宙中還存在著其他生命。畢竟,地球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生命不僅在我們的世界上紮根,並且進化、繁衍、變得複雜化且具有差異性,然後進一步擁有智慧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假如相同的成分無處不在,並且在同一套規則下運作,如果我們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豈不是一種極大的空間浪費?
  • 宇宙微波輻射的來源?它如何為我們揭示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和比例
    上一篇關於暗物質的文章主要說了,我們如何確信暗物質的存在,並且討論了暗物質的替代方案,例如:對引力的修正。但最終還是夭折了!這也說明暗物質在解釋宇宙大尺度結構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我們也知道暗物質貫穿了整個宇宙的發展史,關乎我們宇宙整個物質結構網的形成,甚至是我們未來的命運。
  • 地球上是否存在比藍鯨還大的生物?
    藍鯨的龐大讓有的人產生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地球歷史上是否存在比藍鯨還巨型的生物?或者說地球之外存在比藍鯨還龐大的生物呢?從人類對恐龍化石的考古和研究情況看來,史前地球上出現比藍鯨體型大的恐龍的可能性很小。
  • 地球之外是否存在其它生命?科學家:大概率是存在的
    地外生命一直都很受人關注,諾大的宇宙如果僅僅地球上有生命,豈不是很孤獨的。但要說有什麼具體的依據好像並沒有,只能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目前的可觀測宇宙直徑達到了930億光年,不可觀測宇宙直徑至少在23萬億光年,這就是宇宙空間的廣度,太陽是銀河系內的一顆普通恆星,兩千億分之一的存在,而類似銀河系的星系更是數不勝數。
  • 量子宇宙研究者:若觀察者意識可決定物質,宇宙或時時處於置換中
    人類世世代代生活於地球,如同祖祖輩輩居住於深山老林的巖穴,更如井底之蛙,不但局限了腳步,也局限了視野,甚至局限了思維,尤其,「其安可固乎?其享可久乎」?探索科學,探索宇宙,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跳出「井底之蛙」的狹隘目光,跳出固有的知識理論框架,才能更近更多地窺探到宇宙的真面貌。不是嗎?
  •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New Phytologist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責編 | 院士團隊在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Strong Photoperiod Sensitivity is Controlled by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Hd1, Ghd7 and DTH8 in Rice Heading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 紅矮星如何從食雙星獲取關鍵信息,其周圍是否存在可居住行星?
    這樣強度和頻率的超級耀斑,是否可以在如此多的紫外線下照射年輕行星,以讓他們成為可居住的星球?但就我們目前的探索而言,這樣的耀斑具有從行星剝離大氣層的能力,雖然這並不能肯定是生命的厄運。我們不確定是否還存在其他可以補充行星大氣層的過程,但可以確定這一定是一個惡劣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