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2020-10-25 BioArt植物

New Phytologist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責編 |

2020年10月22日,華南農業大學、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劉耀光院士團隊在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Strong Photoperiod Sensitivity is Controlled by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Hd1, Ghd7 and DTH8 in Rice Heading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植物的感光性主要由長日與短日條件下的抽穗期差異決定。水稻為短日照植物,古老的水稻適應南方短日環境,具有強感光性,即在長日季節不抽穗,在短日季節才抽穗開花。在人工選擇的作用下,許多現代水稻品種具有較弱感光性,可以在更高緯度地區(更長日長條件)種植而抽穗結實,使水稻適應於更廣大區域的種植。以前的研究發現,水稻的抽穗期感光性涉及多個主效基因如Hd1Ghd7DTH8(簡稱HGD。然而,這些基因是怎樣協同作用來調控抽穗期感光性的機制尚不清楚。


該研究從一份強感光的水稻材料的遺傳分析入手,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建了相同遺傳背景下H, G, D不同功能組合的8種基因型材料,即三個基因都有功能的HGD,兩個基因有功能的hGDHgDHdG,單基因功能的Hgd, hGd, hgD,和三基因都沒有功能的hgd。在同一個生長季節觀察了這些材料在自然短日,人工短日和人工長日處理下的抽穗期和感光性。發現無論日長如何,Hd1Hgd單基因都促進抽穗,而Ghd7hGd單基因抑制抽穗。然而,長日下這些攜帶雙基因或三基因組合的材料中存在基因間的分子互作,其蛋白形成不同的抑制複合體,從而部分抑制(雙基因)或完全沉默(三基因)Ehd1-Hd3a/RFT1開花通路,產生不同程度的延遲抽穗或不抽穗。而短日下,Ghd7的表達很低,Hd1的原始促進作用與抑制複合體之間表現出競爭的關係,可以不同程度地促進抽穗。


(A) 8種基因型植株在人工短日(ASD),自然短日(NSD)和人工長日(ALD)條件下的表型;(B) 8種基因型植株在三種日長條件下的抽穗期(DTH)和感光指數(mPSI)


基於以上結果,該研究揭示出HGD三基因的感光性最強,雙基因組合感光性中等,單基因和hgd感光性最弱的感光性演變規律。進一步研究發現,我國不同地域水稻品種的感光性強弱與這三個基因的不同組合也符合這種對應關係:華南地區攜帶功能型HGD組合的部分農家品種(晚稻品種)具有強感光性,而早稻品種為非HGD組合具有較弱感光性;華中地區的部分粳稻品種攜帶HGD而有較強的感光性,而華北和東北地區的水稻品種都是非HGD組合,只有弱感光性。


Hd1、Ghd7和DTH8間的遺傳分子互作與感光性變化的模型


綜上所述,該研究構建了HGD三基因間的遺傳互作與感光性演變的框架,有助於深入研究它們之間協作和競爭的分子調控機制,並且為培育具有不同感光性、適應不同區域種植的水稻新品種提供了理論依據。


華南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宗伍輩任丁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郭晶心研究員和劉耀光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dx.doi.org/10.1111/nph.16946

相關焦點

  •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紮根研究:解碼雜交稻 育...
    ,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教授當選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培養的第12位院士。劉耀光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當選院士更是對自己的鞭策,要繼續努力探索,爭取科研新發現。 劉耀光是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大學生,他在華南農大開始大學生涯,在國外求學工作幾年後回到華南農大。多年來,他紮根植物育性發育的分子遺傳基礎和基因工程研究,相當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雜交水稻為何能在生產上成功利用雜種優勢背後的原因。 隨著劉耀光當選院士,華南農業大學「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開始流傳。
  • 華南農業大學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創製水稻高光效新種質
    ,使光呼吸產生的部分乙醇酸直接在葉綠體內代謝釋放CO2,形成了類似C4植物的CO2濃縮機制。2019年該課題組在水稻中成功報導一條光呼吸代謝支路GOC支路(點擊查看:專家點評 | 新型光呼吸支路,增產高達27%!華南農大彭新湘團隊創建高光效水稻新種質),顯著提高了水稻的光合效率、生物量和產量。
  • 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基因編輯刪除基因組片段的靶點設計工具
    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基因編輯刪除基因組片段的靶點設計工具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雜誌社 ,作者中國科學生命科學基因組編輯技術為動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和遺傳改良提供了革命性的遺傳操作工具。劉耀光院士團隊前期對存在基因組片段刪除的水稻基因編輯植株進行分析,發現基於微同源介導的末端連接(microhomology-mediated end joining, MMEJ)的修複方式,能更有效地促進基因組片段的刪除(Zeng 等, 2020; https://doi.org/10.1111/pbi.13390)。
  • 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高效、廣靶向的植物胞嘧啶鹼基編輯器
    Mol Plant | 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高效、廣靶向的植物胞嘧啶鹼基編輯器PhiCBEs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劉耀光院士研究團隊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題為 PhieCBEs: Plant High-efficiency Cytidine Base Editors with
  • 【學術前沿】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高效、廣靶向的植物胞嘧啶鹼基...
    【學術前沿】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高效、廣靶向的植物胞嘧啶鹼基編輯器PhiCBEs ​ 2020-11-04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調控水稻光周期開花複合物CCT/NF-YB/YC的轉錄調控機制
    88月25日,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我校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團隊和蛋白質科學研究團隊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兩個團隊利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結構生物學技術闡明了CCT 家族蛋白與NF-YB、NF-YC
  •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李自超/張洪亮團隊解析水稻抽穗期與產量三要素...
    隨著水稻單個產量因子的提升趨於飽和及大量功能基因的克隆,複雜性狀的研究及其與其他性狀的平衡發展越來越受到科學家的重視。例如穗粒數的增加伴隨抽穗期的延遲,大穗必定伴隨穗數的減少。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家洋院士團隊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題為「ζ-Carotene Isomerase Suppresses Tillering in Rice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 生命科學學院李毅課題組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網絡報告」劉耀光院士-植物雜種不育與親和性的分子機制
    【網絡報告】劉耀光院士-植物雜種不育與親和性的分子機制及其雜種優勢利用(2020年08月28日15:00)
  • 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水稻粒型調控分子機制
    近日,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題為「Ubiquitin
  • 一門三院士!領域佳話
    其實,在植物科學研究領域中,也有一門三院士的佳話,他們是來自華南農業大學三代三院士的故事:被譽為「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之父」丁穎院士培養了2017「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盧永根院士,而盧永根的學生劉耀光研究員也於
  • ...追記水稻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永根
    這是兩位老人畢生的積蓄,盧院士有一個女兒,但他選擇把錢毫無保留地全部捐給學校……」這個有關水稻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院士的小故事,是華南農業大學青年教師黨林夕於今年7月1日在廣東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所講,聽者無不動容。40多天後的8月12日凌晨,盧永根因病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牽掛他的人。
  • 華中農大羅利軍團隊水稻代謝組學抗旱機制突破
    ,透徹地闡明了水稻耐旱性的分子基礎。 實驗設計為單因素隨機區組,分6個時間點採集葉片樣品:(A)後分櫱期、(B)孕穗期、(C)孕穗期、(D)IRAT109抽穗期、(E)IAC1246抽穗期和(F)重新澆水。從土壤水分含量來看,將時間點A和B歸為輕度乾旱期(I),時間點C,D和E為重度乾旱期(II),時間點F為補水期(III)。
  • Molecular Plant|西北農林與中國農科院揭示棉子糖可調節玉米與擬南芥的種子活力
    Nature雜誌顛覆性發現:乳酸才是更主要的能量載體Nature news:美國FDA計劃將批准基因治療技術Science|浙江大學朱永群團隊解析致命細菌致病分子機制Nature|冬季低溫調控植物開花時間表觀遺傳研究獲重大進展Nat Commun: 科學家成功闡明糖分和癌症發生之間的分子關聯Plant
  • 研究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科技日報】我成功克隆水稻多個功能基因
    我科學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個產量、品質、抗逆和生長發育相關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等頂尖學術刊物上,基因申請了發明專利,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論文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個基因已被用於培育多抗、優質、高產、營養高效的新型超級水稻品種。
  • 水稻亞種間的生殖隔離有望被打破
    研究物種間生殖隔離的機制是進化生物學中的重要工作。水稻兩個亞種——亞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間的雜交不育受S1位點的控制。
  • 張啟發組PNAS發表「化石」級研究揭示水稻光敏雄性核不育作用機理
    BioArt按:2012年張啟發院士團隊在PNAS發表文章率先破解了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奧秘,這一重要成果的背後是該團隊25年不懈的堅持。而今天剛剛在線發表的這篇PNAS文章被張院士稱為「化石」級的研究,前後研究時間差不多接近30年。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解析水稻產量與品質的分子機制是世界性科學難題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然而,如何才能「多快好省」地培育出一粒好種子?構成產量與品質各要素之間相互制約調控的關係複雜,使得解析水稻產量與品質的分子機理成為世界性科學難題。」李家洋表示,如果通過傳統育種方法改良水稻等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具有很大不確定性,且費時費力。  曾幾何時,在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們更多關注於水稻材料的新穎性,對綜合性狀的聚合及水稻理想株型和產量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則認識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