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創製水稻高光效新種質

2020-10-22 BioArt植物

Mol Plant | 華南農業大學彭新湘課題組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創製水稻高光效新種質


來源 | Mol Plant

編輯 | 王一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彭新湘課題組在Molecular Plant上發表題為「A Synthetic Photorespiratory Shortcut Enhances Photosynthesis to Boost Biomass and Grain Yield in Rice」的研究論文,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創製了水稻高光效新種質。



研究利用優化後的葉綠體信號肽(RC2)將水稻乙醇酸氧化酶(OsGLO1)、大腸桿菌過氧化氫酶(EcCAT)乙醛酸聚醛酶(EcGCL)和羥基丙二酸半醛還原酶(EcTSR)四個酶導入水稻葉綠體中,使光呼吸產生的部分乙醇酸直接在葉綠體內代謝釋放CO2,形成了類似C4植物的CO2濃縮機制。該途徑的碳計量與植物光呼吸途徑完全一致,因此亦可稱為光呼吸捷徑(以下簡稱GCGT捷徑)。此捷徑的引入顯著提高了水稻的光合效率、生物量和產量。


光呼吸是植物綠色組織利用光能,吸收O2並釋放CO2的過程,需要葉綠體、線粒體、過氧化物酶體和細胞質的共同參與,是C3植物中僅次於光合作用的第二大代謝流。正常環境條件下, C3植物的光呼吸可消耗掉光合產物的25-30%,在逆境條件下(高溫、高光、乾旱等)這種損耗會更加嚴重。2019年該課題組在水稻中成功報導一條光呼吸代謝支路GOC支路(點擊查看:專家點評 | 新型光呼吸支路,增產高達27%!華南農大彭新湘團隊創建高光效水稻新種質),顯著提高了水稻的光合效率、生物量和產量。GOC支路的總反應是將2分子的乙醇酸全部轉變成CO2釋放於葉綠體。GCGT捷徑是在水稻中成功創建的第二條光呼吸代謝支路,將2分子的乙醇酸轉變成1分子的甘油酸和1分子的CO2,與內源光呼吸途徑一樣回收了3/4的碳(圖1),因此從碳計量比較,GCGT捷徑相對於GOC支路更具優勢。此外,GCGT捷徑產生的H2O2比GOC支路少了2/3。


圖1 GCGT捷徑與GOC支路設計示意圖

註:紅色為引入的支路;黑色為光呼吸代謝途徑

彭新湘課題組成功在水稻中創建了兩條光呼吸代謝支路,均顯著提高了水稻的光合效率、生物量和產量,並證明該表型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在葉綠體內形成了類似於C4植物的CO2濃縮機制。但兩條支路均出現結實率降低的問題,限制了其增產潛力的最大化發揮。本文對此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通過轉錄組、生理生化分析表明結實率的降低與碳水化合物的轉運不暢有關。因此指出,儘管提高光合效率毋容置疑可提高生物量和產量,但要大幅度提高作物的籽粒產量還要充分考慮光合產物的轉運效率。因此,GCGT捷徑應用於馬鈴薯、甘薯、木薯等塊莖類作物可能會有更好的提升產量的效果。


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王麗敏(現為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特聘副教授)和博士後沈博然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彭新湘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院士團隊提供了多基因表達載體。該研究由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2019B03030200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提供資助(31770256)。


論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plant/fulltext/S1674-2052(20)30353-1

相關焦點

  • 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非轉基因高油酸棉花新種質
    11月1日,山東棉花研究中心遺傳育種團隊研究員柳展基和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教授金雙俠在《植物生物技術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非轉基因高油酸棉花新種質的研究結果,為改良棉籽油品質和高油酸棉花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 華南農業大學跟嫦五奔月的水稻種子發芽了 專家:無價之寶
    大洋網訊 12月17日,歷經22天21時29分的飛行後,一批共重40克的「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隨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著陸,這標誌著我國水稻航天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的搭載,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12月28日,華南農業大學舉行媒體見面會,記者見到了這批經過太空之旅才回到廣州不久的水稻種子,它們中有的已經發芽!
  • 科研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油酸含量78%的棉花新種質
    近日,山東棉花研究中心遺傳育種團隊研究員柳展基和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教授金雙俠在《植物生物技術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非轉基因高油酸棉花新種質的研究結果,為改良棉籽油品質和高油酸棉花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 合成生物學技術實現珍貴藥物量產
    日前,華南農業大學祝欽瀧助理研究員和陳樂天教授指導學生研究團隊完成的「利用水稻生物反應器合成超級抗氧化類胡蘿蔔素」項目,在合成生物學研究領域大展了身手,解決了這一難題。    水稻種子合成類胡蘿蔔素在水稻種子裡合成類胡蘿蔔素?乍一聽上去,竟像是天方夜譚。「沒錯。」
  • 科技成果 | 揚州大學:新的等位基因讓水稻更好吃
    近日,《植物生物技術雜誌》在線發布了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劉巧泉團隊創製的多個微調直鏈澱粉含量的新Wx等位基因,為優質育種提供了新種質與新方法。蠟質基因(Waxy,Wx)是控制水稻胚乳直鏈澱粉合成、影響稻米蒸煮食味品質的關鍵因子,Wx變異是水稻直鏈澱粉含量變化和蒸煮食味品質多樣性的主要原因。
  • 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自帶抗除草劑基因水稻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周煥斌團隊提出並應用單鹼基編輯技術介導的植物內源基因定向進化技術,開發出具有除草劑抗性的水稻新種質,助力農作物精準分子育種。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植物》上。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01「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全球化、市場化農業產業發展和全球貿易一體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國種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依靠傳統育種技術難以大幅度提高糧食單產;土地資源短缺、農業環境汙染日益突出;種質資源發掘、基因組育種技術亟需創新等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合成生物學」重點專項啟動暨年度總結會舉行
    12月20日上午,由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立新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合成生物學」重點專項「植物高光效迴路的設計與系統優化」項目啟動會暨年度總結會在開封順利召開。
  • ...追記水稻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永根
    這是兩位老人畢生的積蓄,盧院士有一個女兒,但他選擇把錢毫無保留地全部捐給學校……」這個有關水稻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院士的小故事,是華南農業大學青年教師黨林夕於今年7月1日在廣東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所講,聽者無不動容。40多天後的8月12日凌晨,盧永根因病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牽掛他的人。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如何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已成為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汙染、大幅增加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 華南農業大學:miRNA介導病毒與水稻互作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SRBSDV)是最近出現的一種水稻病毒,已經蔓延整個亞洲。這種毀滅性的病毒引起水稻植株在不同生長階段,產生各種症狀。microRNA(miRNA),一群21-24 nt的RNA分子,是植物發育過程和應激反應過程的重要調節劑。
  • 山西農業大學 創製出C4禾穀類模式植物
    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團隊建立了單子葉植物水稻的模式植物體系「小薇」,可以像擬南芥一樣,在實驗室內大規模種植和篩選。但是擬南芥和「小薇」都是C3植物,它們作為穀子、玉米和高粱等C4禾穀類作物的模式植物時,無法解決諸如C4光合代謝以及許多黍亞科特殊的基礎問題。  這一問題日前得以解決。
  • 【基因智慧】重構自然界天然氮肥廠 合成生物技術有何妙招?
    而非豆科植物的根際聯合固氮,由於它這個植物與固氮微生物的關係相對鬆散,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一些因素的影響,導致它的固氮效率不高,固氮活性很低下,嚴重影響了它在農業裡面的應用,所以迫切需要我們採用一些新的技術和方法來對固氮微生物進行改造,然後提高它的固氮能力和固氮效率。
  • 川農業園藝學院利用CRISPR揭示調控芥藍色澤與色素含量機制
    利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可以對類胡蘿蔔素異構酶基因CRTISO進行編輯,進而創製其它顏色的芥藍新種質。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術成功編輯芥藍類胡蘿蔔素異構酶基因BoaCRTISO,獲得包括純合、雙等位、雜合和嵌合突變的轉基因芥藍材料共13株,其中,純合和雙等位突變材料共6株(佔比37.5%),其葉片和花薹明顯變黃。
  • PBJ趙開軍團隊發現植物基因外顯子跳躍剪接機制並創製香型水稻
    前體mRNAs(pre-mRNAs)剪接是真核細胞基因表達的重要生物學過程。mRNA剪接複合體通常按照GU-AG規則,將pre-mRNAs的內含子剪除並將各外顯子依次連結成成熟的mRNA,以將遺傳信息進一步傳遞至翻譯的蛋白質。如果成熟的mRNA缺少某個(些)外顯子,則稱為外顯子跳躍剪接(exon skipping)。
  • 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策略
    當前,隨著基因組學、基因組編輯及合成技術、計算能力的快速發展,一個全新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模式正在形成:一方面,可以設計並製造全新代謝、結構及調控模式,創製新生物學功能;另一方面,利用該模式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全新研究材料及視角,從而檢驗當前生命科學的基本理論及假設。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在這個多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 轉錄因子調控水稻細胞壁合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細胞壁的組分是木質纖維素,它們提供了莖稈的支撐力和防禦能力,同時作為最重要的生物質能源,秸稈的降解和轉化也一直受到關注。轉錄因子是水稻農藝性狀形成的一類重要調控因素,涉及產量、株高、生育期等,但如何影響水稻細胞壁的合成鮮有報導。
  • 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_華南熱帶農業大學2019-研究生...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2 《細胞生物學》 翟中和 .農業昆蟲學 《普通昆蟲學》彩萬志等 .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1 《普通昆蟲學》雷朝亮等 .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3 《農業昆蟲學》(第二版)華南農業大學 . 農業出版社 .1991 《農業昆蟲學》(南方本)李雲瑞等 .
  • 揚州大學劉巧泉團隊在稻米品質遺傳改良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novel Wx alleles with fine-tuned amylose levels and improved grain quality in rice by promoter editing using CRISPR/Cas9 System」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CRISPR/Cas9技術編輯水稻Wx基因啟動子上的關鍵順式作用元件調節基因表達,創製了多個可微調直鏈澱粉含量的新Wx等位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