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農業園藝學院利用CRISPR揭示調控芥藍色澤與色素含量機制

2020-10-08 園藝研究



芥藍(Brassica oleracea var. alboglabra)是一種類胡蘿蔔素含量較高的蕓薹屬蔬菜,以葉片和花薹為主要食用器官,但是目前芥藍品種主要以綠色為主,顏色單一。類胡蘿蔔素異構酶CRTISO負責將前番茄紅素轉化為番茄紅素,是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途徑分支處的關鍵酶。CRTISO基因功能的缺失可以使植物中類胡蘿蔔素成分和含量發生改變,從而導致植物顏色的變化,是芥藍色澤改良的候選靶基因之一。利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可以對類胡蘿蔔素異構酶基因CRTISO進行編輯,進而創製其它顏色的芥藍新種質。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Horticulture Research發表了題為Color-related chlorophyll and carotenoid concentrations of Chinese kale are altered through CRISPR/Cas9 targeted editing of the carotenoid isomerase gene BoaCRTISO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術成功編輯芥藍類胡蘿蔔素異構酶基因BoaCRTISO,獲得包括純合、雙等位、雜合和嵌合突變的轉基因芥藍材料共13株,其中,純合和雙等位突變材料共6株(佔比37.5%),其葉片和花薹明顯變黃。通過對變黃的純合和雙等位突變株的色素檢測發現,葉片和花薹中的類胡蘿蔔素和葉綠素含量均顯著下調,類胡蘿蔔素和葉綠素生物合成和降解途徑基因也大多顯著下調。這些結果表明葉綠素含量的降低,導致其對類胡蘿蔔素顏色的遮蔽作用減弱,使芥藍編輯植株呈現黃色,該研究揭示了BoaCRTISO基因在芥藍色澤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並為利用CRISPR/Cas9技術進行芥藍品質改良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撐。

Fig.2 The phenotype of the crtiso mutants.


Fig.6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孫勃副教授與碩士生江敏鄭好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湯浩茹教授和青年教師張芬為本文通訊作者,浙江大學園藝系汪俏梅教授為共同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農村部轉基因專項、浙江省技術創新計劃和四川省科技廳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8-020-00379-w

About Horticulture Research

Horticulture Research 是由南京農業大學與自然出版集團(現Springer Nature)合作創辦的英文期刊,是Nature旗下唯一的園藝領域專刊。所有關於園藝作物基礎和理論研究都可以投稿。Horticulture Research 科睿唯安JCR2019影響因子:5.404,位於園藝一區(第1/36名),植物科學一區(第16/234名),遺傳學一區(第24/177名)。2019年中科院期刊分區(基礎版):位於園藝小類一區,植物科學小類一區,農林科學大類一區(Top期刊)。

相關焦點

  •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火龍果研究團隊在甜菜素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火龍果研究團隊在甜菜素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本科生在抱子芥採後品質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在國際學術期刊《Food Chemistry》上發表題為「Effect of light on sensory quality, health-promoting phytochemical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post-harvest baby mustard」(《光照對抱子芥採後感官品質
  •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設施園藝實驗室在亞精胺提高黃瓜耐鹽性機理...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設施園藝實驗室研究成果揭示亞精胺(Spd)通過誘導質外體H2O2調控自噬提高黃瓜耐鹽性。   設施土壤鹽漬化已成為限制設施蔬菜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Spd作為一種新型植物生長調節物質,能夠緩解鹽脅迫對植物造成的傷害。
  • 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甜菜鹼積累轉錄調控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nsive MYC2-BADH-lik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module in Poncirus trifoliata contributes to cold tolerance by modulation of glycine betaine biosynthesis」為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柑橘抗逆團隊的研究論文
  • 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紀兆林和朱峰課題組揭示α-苦瓜素通過調控活性氧信號增強菸草對TMV的抗性機制!
    2020年7月26日,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在線發表了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紀兆林和朱峰課題組
  • 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發表於《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揭示了飼草作物苜蓿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分子調控機制。類胡蘿蔔素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天然脂溶性色素,在植物光合作用、激素合成、顏色決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和保護視覺等多種生物學功能,但目前關於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論文通訊作者、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浩介紹,該研究利用一個類胡蘿蔔素合成缺陷的蒺藜苜蓿突變體,成功克隆了控制蒺藜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關鍵調控基因WP1。
  • 南京農大揭示了褪黑素控制植物開花的機制!
    近日,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IF2018=11.613)在線發表了來自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蔣甲福教授和陳發棣教授課題組合作題為「Strigolactone represses the synthesis of melatonin, thereby inducing floral transition
  • 寧波大學揭示桃果實酸性轉化酶及其抑制子調控蔗糖代謝和冷害機制
    轉化酶抑制子(Invertase inhibitors, INHs)是高等植物中蔗糖代謝的重要調節因子,可以抑制轉化酶的活性從而維持蔗糖含量,在番茄和馬鈴薯中已經有相關研究報導。然而,桃果實中轉化酶抑制子INHs對轉化酶VIN的調控作用尚不清晰。因此,解析桃果實酸性轉化酶PpVIN2及其抑制子調控蔗糖代謝和冷害的分子機制,有助於豐富桃果實冷害的發生機制,並為採後調控冷害和果樹品質改良提供理論基礎。
  • 南京農業大學揭示梨果實石細胞形成轉錄調控機制
    regulates lignification in fruit stone cells of pear (Pyrus bretschneideri)」的研究論文,進一步揭示了梨果實石細胞形成的轉錄調控機制。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如何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已成為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汙染、大幅增加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of Wnt/β-catenin signaling」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利用細胞和斑馬魚系統,綜合免疫螢光、免疫沉澱等多種技術手段,成功鑑定了Wnt信號通路新成員C9orf140,並揭示其通過與Axin1互作負反饋調控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具體機制:首先,Wnt信號分子通過β-catenin激活C9orf140的表達;然後,C9orf140再與PP2A競爭結合Axin1,使得PP2A從降解複合體脫離,導致β-catenin磷酸化水平增加進而被降解,最終使得
  • 華中農業大學在番茄果實顏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番茄團隊在New Phytologist發表題為「GREEN STRIPE, encoding methylated TOMATO AGAMOUS‐LIKE 1, regulates chloroplast development and chlorophyll synthesis
  • 浙江大學滕元文課題組揭示乙烯抑制紅梨花青苷合成的分子機制
    責編 | 逸雲近日,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滕元文教授團隊在The Plant Journal在線發表了題為Ethylene-activated PpERF105 induc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repressor-type R2R3-MYB gene PpMYB140 to inhibit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red pear fruit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乙烯抑制紅梨花青苷合成的調控機制
  • 研究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類胡蘿蔔素廣泛存在於植物、藻類和細菌中,是植物的重要色素,賦予花和果實獨特的顏色,保護光合作用。類胡蘿蔔素是維他命A合成的前體物質,有利於保障人體器官的正常發育和免疫反應。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調控機制可為解決維他命A缺乏問題提供途徑。植物中類胡蘿蔔素的穩定積累依賴於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儲存與降解之間的代謝平衡。
  • Hortic Res | 南京農業大學在梨果實石細胞形成啟動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當前研究主要基於梨基因組和種質資源,針對石細胞的木質素本質,克隆果實中木質素合成結構基因並解析分子調控機制等,但正常生長的薄壁細胞為什麼會啟動木質化過程並形成石細胞仍然不夠清楚。植物中管狀分子分化、木質部形成等過程常常隨著PCD(細胞程序性死亡)的發生而發生,這為闡明上述「梨果實中為什麼形成石細胞」的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 種子萌發調控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番茄團隊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發表題為「MAPK11 regulates seed germination and ABA signaling
  • 臺灣中央研究院餘淑美團隊揭示水稻糖含量調控機制
    保持體內的糖含量平衡對於植物的正常生長代謝和脅迫耐受具有重要作用,缺糖或有糖能夠啟動或關閉某些基因的表達,這是糖含量調控的主要機制
  • 研究揭示CRISPR-Cas12a蛋白複合體切割雙鏈DNA的動態調控機制
    2019年8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春來研究組在Cell期刊新推出的子刊《iScience該論文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single-molecule FRET)直接觀測Cas12a複合體切割過程中動態構象變化,建立了相應的定量動力學模型,並揭示了crRNA和DNA的匹配度對複合體動態結構和切割位點調節機制。Cas12a蛋白(又稱Cpf1)在哺乳動物的基因編輯中展現出了比Cas9蛋白更高的切割特異性。
  • 青島農業大學張忠華教授研究成果在《The Plant Cell》發布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張忠華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孫進京副研究員進行合作,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首次發現黃瓜中全雌基因(Female)是獲得新功能的基因ACS1G,並深入研究了其作用機制,提出了黃瓜雌花和雄花多樣性發育的分子模型。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揭示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