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CRISPR-Cas12a蛋白複合體切割雙鏈DNA的動態調控機制

2020-11-28 生物谷


2019年8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春來研究組在Cell期刊新推出的子刊《i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crRNA和DNA的匹配度對Cas12a蛋白複合體切割雙鏈DNA的動態結構和切割位點的調控」(Conformational dynamics and cleavage sites of Cas12a are modulated by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crRNA and DNA)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single-molecule FRET)直接觀測Cas12a複合體切割過程中動態構象變化,建立了相應的定量動力學模型,並揭示了crRNA和DNA的匹配度對複合體動態結構和切割位點調節機制。


Cas12a蛋白(又稱Cpf1)在哺乳動物的基因編輯中展現出了比Cas9蛋白更高的切割特異性。因此Cas12a切割雙鏈DNA的分子機制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該研究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通過標記在crRNA和DNA上的螢光FRET對,來直接觀測LbCas12a複合體在切割雙鏈DNA過程中的動態構象變化,最終構建的定量動力學模型如圖。首先,Cas12a/crRNA二元複合物識別靶標DNA序列,形成三元複合物,並在PAM序列近端開始形成R-loop(low FRET態)。隨著R-loop的進一步延伸,Cas12a蛋白的核酸酶活性被激活,並且使得非互補鏈(NTS)從雙鏈DNA結構解開,將切割位點暴露出來,以完成NTS鏈的切割(medium FRET態)。斷裂的NTS鏈穩定了Cas12a複合體的互補鏈(TS)切割構象(high FRET態),以完成對TS鏈的切割。


通過以上模型,該研究揭示了Cas12a切割雙鏈DNA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1)Cas12a結合和切割DNA過程中高度可逆的動態過程是導致其高特異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非互補鏈(NTS)從雙鏈DNA上解開以暴露其切割位點這一過程,晚於Cas12a核酸酶活性的激活過程,是切割中重要的校驗步驟;3)只有斷裂的NTS鏈,才能穩定Cas12a複合體的互補鏈(TS)切割構象,從而確保了Cas12a利用單個結構域對兩條DNA鏈有序的切割過程;4)Cas12a複合體存在多個互補鏈(TS)切割構象,可切割產生不同長度的產物,而切割構象的相對穩定性受到crRNA和DNA的匹配度的調控。(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婁繼忠課題組在CRISPR-Cas12a系統R-loop複合體形成機制研究方面...
    2020年1月14日,Chemical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婁繼忠課題組關於CRISPR-Cas12a系統R-loop複合體的分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題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CRISPR-Cas12a R-loop Complex
  • ​華人研究組Cell發布CRISPR研究新突破:I型CRISPR複合體作用機制
    Maofu Liao教授這項研究成果的突破所在:新研究獲得了近原子解析度的結構圖像,解析了CRISPR如何搜索靶標DNA,並製備可以用於Cas3酶切割的DNA的關鍵步驟;研究結果揭示了防止意外基因組損傷發生的多層錯誤檢測機制
  • Cell Research:中科院上海植生所趙國屏研究組發現CRISPR/Cas12a切割ssDNA的新活性
    兼具順式和反式單鏈DNA切割活性」(CRISPR-Cas12a has both cis- and trans-cleavage activities on single-stranded DNA)的最新研究論文。
  • 《科學》深度綜述:CRISPR-Cas指引基因工程的未來
    最後,Cas9需要與特定PAM序列旁邊的DNA片段相結合才能觸發Cas9的雙鏈DNA切割功能。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選擇Cas9作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原因正是因為這種核酸酶的可控性和通過修改sgRNA靶點就能改變Cas9切割位點的便捷性。
  • Science深度綜述:CRISPR/Cas指引基因工程的未來
    最後,Cas9需要與特定PAM序列旁邊的DNA片段相結合才能觸發Cas9的雙鏈DNA切割功能。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選擇Cas9作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原因正是因為這種核酸酶的可控性和通過修改sgRNA靶點就能改變Cas9切割位點的便捷性。雖然Cas9仍然是最常用的Cas效應子,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將Cas效應子的範圍擴展到其它類型的Cas蛋白中去。
  • 研究揭示TALE蛋白特異性識別DNA分子機制
    圖為dHax3和DNA複合體的晶體結構。2012年1月5日,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研究組、施一公教授研究組以及美國普渡大學朱健康教授合作在《科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蛋白(TALE)特異識別DNA的分子機理。
  • 研究揭示編碼在轉座子的新型CRISPR-Cas系統靶向DNA的作用機制
    該研究闡明了霍亂弧菌I-F 亞型Cascade效應複合物招募Tn7樣轉座子亞基TniQ的分子機制,及Cascade-TniQ複合物對DNA的序列特異性識別過程,對潛在新型基因編輯工具的開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CRISPR系統是原核生物體內由RNA介導的,序列特異性識別外源核酸,並通過核酸內切酶對其進行切割的獲得性免疫系統。
  • 朱健康院士等揭示SnRK2蛋白激酶調控miRNA合成的新機制—新聞...
    朱健康院士等揭示SnRK2蛋白激酶調控miRNA合成的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揭示了植物ABA信號轉導和滲透脅迫的關鍵蛋白激酶SnRK2參與了miRNA生物合成的調控。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科學家以光為媒介用CRISPR手術刀精準切割DNA 觀察到超高速DNA修復
    Liu說,無法以快速、精確和「隨需應變」的方式切割DNA(例如使用CRISPR)阻礙了DNA修復過程的研究。在新的實驗中,科學家們通過設計一種光敏RNA分子來修改CRISPR- cas9複合體,這種RNA分子使CRISPR複合體只有在暴露在特定波長的光下才能切斷活細胞中的基因組DNA。
  • 致遠榮譽計劃本科生利用CRISPR/Cas12a技術成功開發致病菌快速核酸...
    王韻晴於2019年申請加入 「致遠學者研究計劃」,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個性化醫學研究院丁顯廷教授的指導下,以「一種基於CRISPR/Cas12a的快速靈敏的致病菌檢測方法」為題,開展課題研究。為了設計出一種更靈敏、更省時、更省力的核酸檢測方法,王韻晴把目光投向了近年飛速發展起來的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12a技術。核酸內切酶Cas12a具有切割雙鏈DNA及單鏈DNA的生物活性。在crRNA (CRISPR-related RNA)的幫助下,Cas12a與待檢測的靶標雙鏈DNA結合,構象發生變化,不僅可以特異性地切割靶標DNA,還可以非特異性地切割周圍的單鏈DNA。
  • DNA甲基化通路研究獲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擬南芥RNA介導DNA甲基化(RdDM)通路中,ARGONAUTE4/siRNA複合體在細胞質內組裝和選擇性進入細胞核的分子機制。 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高等生物中保守的表觀遺傳修飾,在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調控基因表達和介導轉基因沉默等生物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RdDM)是植物從頭建立DNA甲基化的重要途徑。
  • 研究揭示酵母染色體端粒粘附到細胞核內膜上的調控機制
    結構模型和生化分析顯示端粒蛋白Rap1 BBM的N端和C端兩個絲氨酸可以被不同的激酶磷酸化,從而分別增強和減弱Bqt4-Rap1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揭示了端粒被招募到細胞核內膜上的動態調控機制。Bqt4具有雙鏈DNA結合能力。
  • 研究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機制
    8月2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強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 在線發表了題目為Chemokine signaling link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cilia formation for left-right symmetry breaking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在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的重要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前體mRNA剪接是一個高度動態的複雜過程,隨著剪接反應的進程剪接體複合物隨之重組和解離。剪接體組裝的基石是5種富含尿嘧啶的小核核糖核酸-蛋白質複合物(U1,U2,U4/ U6和U5 snRNP),它們的核心分別由各自的小核RNA (snRNA)以及結合在其保守Sm序列上的七個不同Sm蛋白所組成。snRNP的正確組裝是RNA剪接複合體形成的必要前提,然而其中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CRISPR-Cas12a : 為你打開高效的基因編輯大門 | Genome Biology
    Guihai Feng, Chuanyuan Chen, Dali Han, Qi Zhou and Wei Li 發表時間:2019/02/05 數字識別碼:10.1186/s13059-019-1620-8 原文連結: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
  • 研究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
    植物基因在光形態建成中會發生轉錄的重編程,同時伴隨染色質的動態變化和組蛋白修飾的動態分布。大量光響應基因由於染色質開放性的變化,在「開(激活)」和「關(抑制)」之間切換以確保植物適應不斷變化的光照環境,這些基因包含光信號途徑中的重要組分因子。
  • 植物所在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花粉管生長是高等植物雙受精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而且由於體外容易培養並能夠再現真實生長狀態下花粉管的各種特性,使得花粉管也成為一個研究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的理想單細胞實驗系統。過去的研究發現,微絲細胞骨架動態組裝通過調控定向的胞內運輸控制花粉管極性生長,但花粉管如何響應胞內、胞外信號對微絲細胞骨架動態組裝實現精確調控,一直是細胞生物學領域重要而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黃善金研究組的前期工作加深了人們對花粉管內微絲高級結構形成和穩定機制的理解,但這些微絲結構如何進行動態更新以及其潛在的生物學意義還不是很清楚。
  • 植物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
    然而,對於這些基因的染色質變化在光響應過程中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林榮呈研究組通過IP-MS技術鑑定到一個去乙醯化酶複合體(SNL-HDA19),其成員包括HDA19、SNL1~6和MSI1,它們均是光信號通路的負調節因子。SNL-HDA1去乙醯化酶複合體和光信號正向轉錄因子HY5互作,進而被後者招募至靶基因的染色質區域。
  • Science Advances:揭示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
    核內肌動蛋白(nuclear actin)通過多種途徑調控基因表達:1.nuclear actin存在於染色質重構複合物中;2.nuclear actin與三種RNA聚合酶都有相互作用,影響RNA聚合酶的轉錄活性;3.nuclear actin調控轉錄輔助因子MAL的活性;4.nuclear actin通過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