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研究所馮獻忠團隊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類胡蘿蔔素廣泛存在於植物、藻類和細菌中,是植物中重要的色素,賦予花和果實獨特的顏色,且具有保護光合作用。類胡蘿蔔素是維他命A合成的前體物質,有利於保障人體器官的正常發育和免疫反應。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調控機制可為解決維他命A缺乏問題提供有效的途徑。
-
東北地理所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調控機制可為解決維他命A缺乏問題提供途徑。植物中類胡蘿蔔素的穩定積累依賴於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儲存與降解之間的代謝平衡。因此,類胡蘿蔔素裂解加氧酶(CCDs)的催化裂解活性是調節類胡蘿蔔素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豆相關基因在類胡蘿蔔素代謝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研究仍較為匱乏。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研究發現poly(A)尾中鳥嘌呤含量調控翻譯的新機制
poly(A)尾對真核生物mRNA具有關鍵的調控功能,是其穩定性的重要決定元件。儘管poly(A)尾如此重要,在被發現後的幾十年裡,其序列竟然極少被精確解讀過。主要原因在於,擴增簡單串聯的單核苷酸序列會導致聚合酶滑動,從而造成測序結果的移碼和亂碼。近幾年,一些針對mRNA尾的高通量測序技術逐步建立。
-
生物法製造β-胡蘿蔔素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構建大腸桿菌細胞工廠生產β-胡蘿蔔素方面取得進展,該成果已達到了大腸桿菌發酵生產β-胡蘿蔔素的國際最高水平。
-
胡蘿蔔素抗衰養顏 2大飲食方 補足胡蘿蔔素
原標題:胡蘿蔔素抗衰養顏 2大飲食方 補足胡蘿蔔素 胡蘿蔔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詞都不會感到陌生。你知道嗎?類胡蘿蔔素還可以抵抗乳癌 日常飲食多攝入β胡蘿蔔素高的食物可以降低乳癌的發病率。美國最近一項研究指出,血液中類胡蘿蔔素含量最多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血液中類胡蘿蔔素含量最少的女性要低很多。
-
研究發現參與自噬溶酶體重構調控基因
近期來自清華大學、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哈佛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對自噬溶酶體的重構以及mTOR激活起關鍵性作用的分子,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
-
研究發現人腦與智商相關基因簇 調控或能提升智力
日前,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報告顯示,研究者首次確認了人類大腦中兩個與智商有關聯的特定基因簇,而這項發現意味著,未來或許可以通過調控這些基因來提升智力。儘管目前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但無論如何,關於基因調控,科學家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
研究發現相關基因調控水稻細胞死亡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研究發現病斑突變體基因ELL1通過影響葉綠體的發育來調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穩態,進而觸發由活性氧介導的細胞死亡。該項研究豐富了對植物中細胞程序性死亡產生與活性氧穩態之間聯繫的理解。
-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任芳言):當古人還在打獵、為食物發愁時,他們的基因已經開始變化——總有一些人能囤積更多脂肪,或者更易於從牛奶中獲得營養
-
β-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科研人員在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歐洲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微生物快報》。
-
為了補充胡蘿蔔素吃到臉黃才發現,更多的胡蘿蔔素在這些食物裡
人體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將-胡蘿蔔素轉化為視網膜,不同的動物在將含有視網膜的類胡蘿蔔素轉化為可用的維生素A視網膜素方面,要麼效率高,要麼效率低,食肉動物在轉化類胡蘿蔔素方面特別差。有研究表明,適量的-胡蘿蔔素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而缺乏類胡蘿蔔素會導致皮膚乾燥、眼睛乾澀發癢、咽喉感染、痤瘡、夜盲症甚至不孕。
-
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細胞》(Cell)雜誌上。
-
江蘇大學譚小力團隊揭示GDSL基因對油菜種子萌發和油分含量的調控作用
最近,江蘇大學生科院譚小力團隊系統研究了擬南芥和油菜中的GDSL基因對油菜種子萌發和油分含量的調控作用。研究人員將AtGDSL1和BnGDSL1基因在油菜中超量表達,發現這兩個基因對種子萌發率和種苗建植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它們還通過促進脂類的分解代謝降低了種子中的油分含量。相反,利用RNAi方法抑制BnGDSL1基因則可以降低種子萌發率並提高油分含量。
-
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進展
1月15日,國際期刊《生物化學雜誌》(JBC) 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及程樂平研究組在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一項新發現。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研究發現節律性調控染色質重塑和脂代謝基因表達的分子開關
該研究發現MRG15作為一個進化上保守的表觀調控因子在調控肝臟組織染色質開放狀態和脂代謝基因轉錄活性的節律性振蕩中行使重要的分子開關作用。研究提示MRG15複合物在肝臟組織感應外界營養狀態,並在營養豐富環境下進行有效能量儲存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該研究為營養過剩環境下脂質代謝紊亂導致的代謝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
-
Cell: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
-
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β-胡蘿蔔素是一種天然色素,屬於四萜類化合物,有很高的藥理學及營養學價值,現在已廣泛應用於醫藥、保健品、食品添加劑及化妝品等行業。構建高效合成β-胡蘿蔔素的微生物菌株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學科組碩士研究生李倩在章焰生研究員的指導下,於釀酒酵母中重構了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途徑,將來源於紅髮夫酵母中與β-胡蘿蔔素合成相關的基因crtYB(八氫番茄紅素合成酶及番茄紅素環化酶基因)和crtI(八氫番茄紅素脫氫酶基因)轉入釀酒酵母,並對這兩個基因進行了密碼子的優化;同時通過過量表達異戊稀代謝途徑中的關鍵限速酶HMGR(3
-
研究發現Hippo通路成員MOB1調控茉莉酸及植物發育的機制
Hippo信號通路在調控動物細胞分裂、器官大小和腫瘤發生方面起重要作用,是當前動物和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植物中相關研究還比較少。MOB1是該通路的核心成員,在酵母、動物和植物中高度保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程佑發研究組前期發現擬南芥MOB1A在生長素介導的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Cui et al., 2016, PLoS Genetics)。為了進一步揭示擬南芥MOB1基因家族的作用,研究人員採用了遺傳學、生化、細胞生物學和組學等手段,發現MOB1A與MOB1B在體內相互作用,具有相似的表達模式和蛋白亞細胞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