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磁極或像地球一樣漂移

2020-11-24 騰訊網

地球磁極隨時間推移發生漂移。這是每一名飛行員或航海家都知道的事情。在規劃航線時,他們必須考慮這個因素。地球的磁極已經發生大幅偏移,並不與地極或者地球自轉軸重合;磁北極偏離地理北極600英裡(約合965公裡)。新研究指出水星的磁極也發生類似漂移。

距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

地球的磁極錨定地球的磁氣圈。磁氣圈延伸到太空,環繞我們的星球,保護我們免遭太陽輻射侵襲。磁氣圈和磁極是地球熔核的產物。科學家認為水星也擁有熔核。

地球磁極隨時間推移發生漂移。這種現象由地核熔鐵流動變化導致。在地球上,磁北極每年漂移34到37英裡(約合55到60公裡),磁南極每年漂移6到9英裡(約合10到15公裡)。此外,磁極還會發生翻轉。在地球的歷史上,磁極翻轉了大約100次。

地球磁極發生漂移。這種現場由地球液態核流動的變化導致

新研究發現水星的磁極也可能發生漂移,背後的故事要比科學家認為的複雜。研究論文《通過研究地殼磁場揭示水星及其地核發電機的早期歷史》刊登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行星》上。論文主執筆人是歐洲航天局歐洲航天研究與技術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喬安娜·奧利維亞。

研究過程中,科學家使用了美國宇航局「信使」號飛船的觀測數據。「信使」號2011年至2015年環繞水星飛行,是第一艘環繞這顆行星的飛船。「信使」號的磁力計對水星磁場進行細緻測量。這艘飛船的橢圓形軌道距地面不到200公裡。「信使」號獲取的數據表明,水星地殼存在與隕坑有關的微弱地磁異常現象。研究論文作者指出這種異常現象與撞擊隕石內的鐵有關。隨著熔鐵冷卻,水星的磁場也使其發生改變。

藝術概念圖,「信使」號飛船環繞水星

科學家知道火成巖在冷卻過程中會保存當時的水星磁場記錄。如果這些巖石存在磁性物質,便會與水星磁場對齊。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熱剩餘磁化」。地球不同地區的巖石在不同時期冷卻,會創建一份地球磁極漂移的歷史檔案。這幫助科學家了解地球磁極在過去發生了翻轉。地球磁極上一次翻轉是在80萬年前。

熱剩餘磁化是了解行星磁歷史的關鍵所在。奧利維亞在一份新聞稿中指出:「如果我們希望獲取過去的線索,對磁場進行考古研究,巖石就需要發生熱剩餘磁化。」科學家能夠對水星磁場進行研究,但目前還沒有獲取任何巖石樣本。迄今為止,還沒有一艘飛船登陸水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水星的5個隕坑以及「信使」號在靠近水星地表時收集的磁場數據。

科學家將目光聚焦水星的5個隕坑(白圈)以及「信使」號在靠近水星地表時收集的磁場數據

5個隕坑的磁信號與「信使」號觀測期間存在差異。這些隕坑的歷史在38億到41億年之間。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可能蘊藏著重要線索,有助於確定古代水星磁極的位置以及磁極如何隨時間推移發生改變。奧利維亞說:「對於水星的演化,科學家提出了一系列模型,但沒有人通過地殼磁場了解這顆行星的演化。」

這些撞擊熔化了巖石,熔巖在冷卻過程中保存水星的磁場記錄。科學家利用5個隕坑的磁數據進行建模,以揭示水星磁場如何隨時間推移發生改變。在此基礎上,他們能夠估算出水星古磁極的位置。

與地球一樣,水星磁場也非常強大,能夠延緩和偏移太陽輻射。新研究指出古代水星的磁場要比現在複雜

研究結果揭示了水星的磁特徵,複雜程度讓科學家感到吃驚。他們發現古極距當前的磁南極很遠,似乎隨時間推移發生改變。他們原以為磁極會在靠近水星自轉軸的兩個點聚集,就像地球磁極一樣。但水星磁極隨機分布,全部都處在南半球。

新聞稿稱:「古極並不與水星當前的磁北極或者地理南極對齊,說明水星的兩極磁場發生了移動。」這一證據支持了科學家的一項理論,即水星的磁歷史與地球存在很大差異。此外,這也證明水星沿著自轉軸發生真極漂移,即南北極的地理位置發生改變。

BepiColombo由兩顆軌道器構成——水星磁層軌道器(MMO)和水星行星軌道器(MPO),前者沿著一條較長的軌道運行,負責研究水星磁場,後者沿著一條較低的軌道運行,負責對水星進行勘測

地球的兩極磁場存在截然不同的南北兩極,水星則不然。當前的水星擁有一個兩極-四極磁場。根據這項新研究,古代的水星可能擁有與現在相同的磁場,也可能比現在複雜。奧利維亞指出古代水星可能擁有多極磁場,磁場線像義大利麵條一樣彎彎曲曲。

科學家對水星磁場線的認知僅限於此。為了加深了解,他們需要對多個水星巖石樣本進行分析。不幸的是,還沒有一艘飛船登陸過這顆行星,目前也沒有任何登陸計劃。水星是一顆環境惡劣的星球,對飛船的造訪和環飛構成不小挑戰,更不用說登陸。水星距太陽很近,任何勘測任務都不得不承受太陽的強引力拖拽。與快速飛掠相比,登陸要耗費更多燃料。迄今為止,只有「信使」號和「水手10」號飛船造訪過這顆星球。

BepiColombo由兩顆軌道器構成,一顆由歐洲製造,另一顆由日本構造。抵達水星後,兩顆軌道器將分離

科學家將希望寄托在BepiColombo任務上。BepiColombo是歐洲航天局的第一項水星探索任務,將於2025年抵達水星,而後逗留一兩年。BepiColombo由兩顆軌道器構成,沒有著陸器。其中一顆名為水星磁層軌道器(MMO),負責研究水星磁場,另一顆名為水星行星軌道器(MPO),負責對水星進行勘測。BepiColombo任務獲取的數據將幫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水星的複雜磁歷史。

翻譯:牛樹軍

編輯:盛雲卿

星辰大海自助套餐(‵﹏′)

在微信搜索漫步宇宙【qqtaikong】並關注,然後

1、回復「英仙座」可以看到2018年8月英仙座流星雨合集,近百顆流星與你一期一會。

2、回復「日偏食」可以看到2018年8月日偏食全程實錄

3、回復「火星大衝」可以看到15年一遇的2018年火星大衝實錄【2018年7月】

4、回復「月全食」可以看到本世紀最長血月月食實錄【2018年7月】

你可能還想看

相關焦點

  • 磁極漂移是什麼?水星也會有磁極漂移?與地球又有何異同?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磁極漂移,是每個飛行員和領航員都知道的事情,他們在計劃航線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事實上,磁極由於漂移地太過劇烈,以至於真實磁極的位置與地理磁極和地球自轉軸的位置已經不同了。到今天為止,地球的真實磁極距其地理磁極已經偏差了965公裡(600英裡)。
  • 人類首次發現水星磁極也會玩「漂移」!跟地球一樣!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同樣的極移現象也發生在水星上,對此有不少調皮的網友表示:難道被地球傳染了?磁極漂移首先在了解水星磁極漂移之前,或許大部人不清楚磁極漂移這一概念。我們知道地球的磁極固定了地球的磁層,隨後磁層延伸到地球周圍的空間,保護我們免受太陽輻射。
  • 發現水星的磁場,也會像地球磁場一樣發生地磁漂移!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新研究表明,水星古老的磁極距離今天磁極的位置很遠,這意味著它的磁場和地球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有些行星有金屬液核,科學家普遍認為,行星的磁場來自其金屬核心的流體運動。
  • 地球磁極繼續漂移!每年從加拿大向俄國漂移60公裡,原因或在地心
    可是,就在對地磁場進行研究的時候,科學家發現:地球的磁極似乎並不是老老實實留在原處的,而是在不斷移動,這就是所謂的地磁漂移。進一步的研究顯示,磁軸的移動範圍可能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想像,甚至會發生180°的扭轉,這就是地磁反轉。地磁場的變化勢必會導致地球環境的變化,進而影響地球生物的生存。因此,很多人為此表示深深的擔憂,害怕地球會迎來末日。
  • 地球磁極繼續漂移!每年從加拿大向俄國漂移60公裡,原因或在地心
    可是,就在對地磁場進行研究的時候,科學家發現:地球的磁極似乎並不是老老實實留在原處的,而是在不斷移動,這就是所謂的地磁漂移。進一步的研究顯示,磁軸的移動範圍可能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想像,甚至會發生180°的扭轉,這就是地磁反轉。地磁場的變化勢必會導致地球環境的變化,進而影響地球生物的生存。因此,很多人為此表示深深的擔憂,害怕地球會迎來末日。
  • 地球的磁極繼續漂移,穿過本初子午線
    地球磁北極的漂移速度比近年來預期的要快,現在已經越過本初子午線。 在過去的20年裡,磁北極正以每年55公裡的速度從它在加拿大北極的老家向西伯利亞傾斜。美國國家環境信息中心和英國地質調查局12月10日發布的最新地球磁場模型預測,這種移動將繼續下去,儘管可能會以每年40公裡的速度減慢。該模型用於校準GPS和其他導航測量。 地球的磁場是由地球的鐵外核的攪動產生的,它產生了一個複雜的,但主要是南北方向的磁場。由於尚未完全理解但與行星內部動力學有關的原因,磁場目前處於弱化時期。這就是磁極北漂移的原因。
  • 地球磁極正在逐漸漂移!目前磁北極已經穿越本初子午線!
    眾所周知,地球磁場可以保護地球不受太陽風的影響,保護人類的正常生活,它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太陽風是一種帶電粒子流,它們從太陽的日冕釋放到行星際空間。這些微粒主要是質子和電子,它們以每秒200—900公裡發射出去。經過地球時可以和地球的磁層相互作用,而地磁場可以通過偏轉帶電粒子來引導太陽風避免它直接轟擊在地面上,通過引導,大多數太陽風可以繞過地球。
  • 地球磁極漂移量每天曾高達25公裡,磁反轉之日將要來臨?
    雖然我們早已知道,地球磁場一直處在變化之中,但是我們本身的感受並沒有多強烈,然而對於科學家來說,地球的磁場變化驚人地快。對於研究地球內部的科學家來說,這種差異很重要。地球磁場是如何產生磁場的第一線索。一種是基於地球磁場偶極子近似的地磁極,在這裡你可以想像地球是一個巨大的條形磁鐵。磁場從磁鐵的南地磁極出來,然後繞到地磁北極。真正的北極是磁場線垂直於地球表面的地方。由於地球磁場不是一個簡單的條形磁鐵,所以這兩個磁極的位置並不相同。
  • 科幻大片《大陸漂移》《地球反轉》
    最大的時候就在地球的大氣層外,像一座巨大而宏偉的「天空之城」懸停在盤古大陸的上空! 在古希臘語裡,盤古這個讀音「Pangaea」就是指全部陸地——盤古大陸。「盤古」這兩個漢字,最開始也是讀音,後來音譯成文字。 古人云:「天圓地方!」天指懸停在雲層之上的月球飛船。地並非指地球,而是指由全部陸地連成的一整塊大致為方形的盤古大陸。
  • 90年漂移2250公裡,磁極將翻轉
    90年漂移2250公裡,磁極將翻轉大家都知道,地球能夠誕生出生命,和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有這很大的關係,當然同時也和地球內部的整體環境有著極大的聯繫,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地球磁場也是其中之一,正是因為地球磁場的存在,很大程度的阻擋了太陽風對於地球的襲擾,同時也很大程度的保護了地球的大氣層,讓地球能夠衍生出一個適合生物生存的生態圈。
  • 水星是怎樣一顆星球,它的磁場是否隨著時間而改變?
    水星的磁場是否隨著時間而改變為了更好的理解磁場的演化過程,以更多地了解太陽系行星的不同階段,人類不僅需要對地球的磁場有清晰的認知,同時還需對地球以外的行星進行磁場方面的研究。水星磁場的歷史大約已有將近40億年,儘管這個類似於地球的磁場格外微弱,但這並不影響科學家們對水星磁場進一步探索。
  • 地球磁極在快速移動,會對地球本身和上面的生物產生什麼影響?
    現在網絡上有很多關於NASA「地球磁極開始翻轉,人類末日來臨」這樣的報導,其中這是不準確的,NASA並未說過這樣的話。對於地球磁場變化的相關研究從18世紀世界地圖開始量產以後,有關地圖製造商就逐漸已經意識到地球磁場的變化,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會重新繪製有關地圖的地標和港口,從而重新紀錄嶄新的羅盤方位。自此以後,大量地質學家也根據專業所長,即通過檢測地層巖石中具有磁性的微小化石痕跡,來判斷地球磁場的漂移。
  • 磁北極正加速向俄羅斯漂移,磁極翻轉即將發生?
    我們依靠不斷循環在體內的血液來支撐著生命,然而,我們地球也依靠著地殼深處的「生命血液」來保證地球磁場。不過與我們不同的是,地球內部的「生命血液」是一個正在奔騰的熾熱鐵水河。它正圍繞著地心移動產生出地球磁場,保護著地球生命免受太陽風暴襲擊。然而,近期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鐵水河正發生奇怪變化。
  • 2019年地球的五大發現!地球的磁極正在逐漸漂移!
    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地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個充滿有知覺的、呼吸氧氣的生命形式的星球。它也是太陽系中已知的唯一一個通過板塊構造緩慢而穩定地將自身由內向外翻轉的星球,因為地球的表層地殼已經深入地幔。但地球的神秘遠不止這些。從它古怪的擺動到它飄忽不定的磁場,接下來是人類2019年來發現的地球大奧秘。
  • 地球磁極真的要顛倒?
    所以,人類現在有公認的上億年的地球磁場強度數據。 美國聖地牙哥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稱,儘管目前地球磁場強度正經歷一個減弱的過程,但是與過去數百萬年地球磁場強度的平均值比,當前依然處於一個較高的區間,「地球磁場的強度有可能在500年內衰減到0,但更可能像過去數千年內發生的那樣發生反彈,而非一直降低到0」。
  • 地球磁極翻轉可能性越來越大,人類遭遇哪些毀滅性打擊?
    大多數20世紀50年代末期對古代地磁場的研究都著重於調查磁極與大陸漂移。儘管一些巖石被發現到會在冷卻時翻轉磁場,大部分受磁化的火山巖在冷卻時會留下了地磁場存在的痕跡。古老陶器製成時,磁鐵礦物質就會像羅盤針一樣對準地球磁場。通過檢查史前和現代的陶器,科學家發現地球磁場已在過去幾個世紀內發生顯著變化。透過分析古地磁學資料,已經知道地磁場自從在地球歷史早期形成以來已經翻轉了數以萬計次。他們發現,地球磁場正處在一個不穩定的持久狀態中。
  • 地磁北極正在遊移,每年向著我國方向跑50公裡,未來磁極或將反轉
    地球有地理南北極和地磁南北極,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地理南北極是人為根據地球自轉現象設定的,是地球南北緯度的最高點。但地磁南北極和它並不一致,地磁南北極並沒有固定不變的點,而是一直在移動中。據外媒報導,美英兩國的科學家們近日發現地球的地磁北極(北磁極)正在靠向俄羅斯西伯利亞,而且是向著我國的方向移動,速度比之前快很多,未來或有與南磁極反轉的可能。
  • 地磁北極正在遊移,每年向著我國方向跑50公裡,未來磁極或將反轉
    地球有地理南北極和地磁南北極,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地理南北極是人為根據地球自轉現象設定的,是地球南北緯度的最高點。但地磁南北極和它並不一致,地磁南北極並沒有固定不變的點,而是一直在移動中。據外媒報導,美英兩國的科學家們近日發現地球的地磁北極(北磁極)正在靠向俄羅斯西伯利亞,而且是向著我國的方向移動,速度比之前快很多,未來或有與南磁極反轉的可能。
  • 解碼行星地球公轉軌道近日點、遠日點蠕動漂移
    然而,現代精密天文觀測發現,二者並非重合不變,而是逐漸漂移遠離。6月21日並非地球公轉軌道的遠日點,實際的遠日點為7月4日前後(靠近下一個節氣,小暑),意即過了7月4日後才會開始真正的晝短夜長。 同樣的,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並非地球公轉軌道的近日點,實際的近日點為1月4日前後(靠近下一個節氣,小寒),過了該日才會開啟真正的晝長夜短。
  • 科學家解密:地球磁極未來要顛倒?
    原標題:地球磁極真的要顛倒?   美國聖地牙哥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稱,儘管目前地球磁場強度正經歷一個減弱的過程,但是與過去數百萬年地球磁場強度的平均值比,當前依然處於一個較高的區間,「地球磁場的強度有可能在500年內衰減到0,但更可能像過去數千年內發生的那樣發生反彈,而非一直降低到0」。   楊學祥告訴記者,即便是地磁強度持續減弱,也不一定引起磁極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