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行星地球公轉軌道近日點、遠日點蠕動漂移

2020-10-13 愛搜易賊

每年的6月21日前後是中國農曆的夏至日,傳統觀念認為,這一天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日子。過了夏至,白天縮短,夜晚拉長。

與夏至日對應的是冬至日,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過了冬至日,白天拉長,夜晚縮短。


由於中國位於北半球,中國農曆默認的參照系即為北半球。

天文學觀測表明,白天由長變短的轉折點對應地球公轉軌道的遠日點(太陽直射北回歸線),而白天由短變長的轉折點對應地球公轉軌道的近日點(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只有當地球經過遠日點後,才會開啟晝短夜長的日子。

傳統慣性思維認為,過了夏至節氣,意味著地球公轉過了遠日點,開始晝短夜長了。即夏至日與地球公轉軌道遠日點是重合的。然而,現代精密天文觀測發現,二者並非重合不變,而是逐漸漂移遠離。6月21日並非地球公轉軌道的遠日點,實際的遠日點為7月4日前後(靠近下一個節氣,小暑),意即過了7月4日後才會開始真正的晝短夜長。

同樣的,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並非地球公轉軌道的近日點,實際的近日點為1月4日前後(靠近下一個節氣,小寒),過了該日才會開啟真正的晝長夜短。

不難發現,行星地球公轉軌道近(遠)日點處在蠕動漂移ing(或進動漂移)狀態中。其漂移速率約為每58年延後一天,周期約為21000年。由此倒推,中國農曆夏至日與地球公轉軌道遠日點重合的時間為公元1250年(南宋期間),距今770年前。在這770年期間,地球公轉軌道遠日點由夏至日延後蠕動漂移了13天左右。同樣,地球公轉軌道近日點由冬至日延後蠕動漂移了13天左右。


如果中國農曆計時(或西方陽曆計時)不與時俱進的進行修訂,照如此態勢發展下去,從公元1250年南宋時期算起,半周期10500年後,即公元11750年,夏至日與冬至日所對應的地球公轉軌道遠日點和近日點將發生對調互換,猶如地球南北磁極周期性倒轉一樣。屆時,將發生有趣的節氣倒置現象,日曆6月21日標註的夏至日,實際卻是地球公轉軌道近日點對應的寒冷冬至日的節氣,南方陰冷潮溼,北方天寒地凍;同樣,日曆標註的冬至日卻是夏至日對應的節氣,烈日當頭照,悶熱多雨季;日曆標註的春分與秋分節氣,與實際恰好相反倒置;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冬季三九天裡的春節,居然跑到盛夏的三佛天了……

行星地球公轉軌道近(遠)日點蠕動漂移的誘因是什麼?是行星地球個案還是屬於太陽系所有行星的共性特徵?

早期研究者認為屬於地球獨有,誘因是外圍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等對地球的引力攝動造成。


隨著天文觀測深入研究發現,行星公轉軌道近(遠)日點蠕動漂移並非地球專屬,水星等行星也具有此現象。假如只有地球特例,意味著其公轉軌道必然與近鄰行星(金星、火星)交叉,從而造成地球與其它行星碰撞,今日地球及其它行星狀態將不復存在。


所以,太陽系行星公轉軌道近(遠)日點蠕動漂移應是屬於所有行星的共性特徵,因而太陽系天體及其公轉軌道表現出完美的類似套娃與樹木年輪般的圖案特徵。眾行星公轉軌道近日點位於太陽的同一側,遠日點則位於橢圓軌道的對面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樹木年輪圖案就是太陽系偏心特徵及行星公轉軌道疏密特徵的迷你縮小版。


顯然,上述太陽系行星天體公轉軌道共性特徵的誘因來自太陽系外部,而非內部。

太陽系的上述特徵有點兒類似人體轉動呼啦圈,呼啦圈在轉動的同時,與人體的接觸部分(相當於近日點)也在進動。轉動呼啦圈的人體腰部相當於核心太陽,當其繞著某點形成公轉或互轉後,就會導致行星公轉軌道上述行為的發生。

太陽系在繞著什麼樣的天體公轉或互轉,周期為21000年呢?這或許是有待人類科技界揭開的謎團之一。

現代天文學觀測表明,星系中的恆星多以雙星或多星系統出現,象太陽這樣的孤獨恆星非常特殊。

天狼星是夜晚天庭中肉眼可觀測的最亮恆星,由雙恆星組成。天狼A星為主星,是一顆仍處於主序星演化的藍矮星,質量為太陽的2.3倍;天狼B星為伴星,是一顆經歷過紅巨星演化、處於耄耋恆星演化的白矮星,質量與太陽相當,半徑與地球大小相仿,數千萬年後,隨著其能量耗盡,將逐漸演化為黑矮星而消失於天宇中。其伴星狀態將由明轉暗,成為天狼A星的隱秘伴星。屆時,天狼A星表象上將成為可觀測的孤獨恆星,如太陽一樣。


恆星壽命與其質量成反比關係,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演化為黑洞的超大質量恆星,其壽命往往只有數千萬年;而超小質量恆星,其壽命可達到不可思議的上千億年。所以,壽命短暫的恆星,往往意味著其生前質量很大,能量很High。


參宿四即是一顆可觀測的、處在紅巨星演化階段的恆星(恆星級迴光返照),體積巨大,若將其置於太陽的位置,其半徑將覆蓋到木星的公轉軌道。天文學家認為,參宿四的年齡只有幾千萬年,由於其質量很大而演化很快。據天文觀測研究稱: 參宿四正處在紅巨星爆炸為超新星的邊緣,未來千萬年甚至千百年內都有可能發生,更有大膽者預測,期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這一宇宙天體演化的盛景。


星系中雙恆星系統的主星與伴星的地位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演化不同階段恆星能量的表現,主星與伴星的角色將發生互換。猶如獅群中的獅王,一旦老去,必將被新獅王替代而成為配角,甚至被邊緣化而消失。

被降級為伴星的天狼B星,在Long long ago(狼狼餓狗)的數億年前,當其處於恆星主序星演化時,其質量與能量表現要遠大於天狼A星,無疑是風光無限的當家主星,天狼A星則為從屬的伴星。

所以,由天狼雙星系統的現實例證,不難推斷,表象為孤獨恆星的太陽,大概率存在一顆隱秘伴星,二者公轉或互相繞轉,周期為21000年。該隱秘伴星很可能是一顆能量早已耗盡的黑矮星或中子星,小質量黑洞的可能性比較小。

雖然人類目前的技術還無法探測到太陽隱秘伴星(無能量外發)的存在,其對太陽系天體依然存在引力作用,表現為行星公轉軌道近日點(遠日點)的蠕動漂移,類似呼啦圈的進動旋轉。如同垂釣的人,雖然無法直接觀察水下魚群的動態,但可通過水麵浮漂的動態判斷水下魚群咬鉤與否。

太陽的隱秘伴星,生前可能是一顆大質量恆星,與太陽相依相伴、翩翩起舞於銀河系,曼妙留痕於宇宙間。只是,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大質量決定了其短壽命,在最初的數億年或數千萬年後,大質量恆星即匆匆消逝於銀河系,默默地相伴於太陽系,直到現在,未來仍將陪伴ing……

天人合一,星系中雙恆星系統演化或許是恆星天體愛情的洪荒表現,從誕生伊始,雙恆星兩小無猜、相依相伴,直至有一方老去,依然不離不棄,相伴終生,不愧為愛情地老天荒、海枯石爛的真正踐行者。


銀河系在旋轉漂移,北鬥七星在蠕動漂移中變形,太陽系行星公轉軌道近(遠)日點在蠕動漂移,地球唯一雙旋臂洋陸漩渦在蠕動北漂,颱風漩渦、颶風漩渦在北漂,全球化的當下,人類個體為了生存不得不在居住地與謀生地之間候鳥式遷徙漂移……


所以,這個宇宙世界,漂移是主旋律,是永恆的主題。刻舟求劍、坐井觀天的慣性思維終將無法適應這個漂移的世界。

與當下接軌,需要的是與時俱進、坐天觀井的全新宏觀思維。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冬天的時候,地球在近日點?夏天卻在遠日點?
    ,地球正好處在了近日點,而當我們是夏天的時候地球就正好處在了遠日點。也能看到在每年的1月地球就運行到了近日點,7月北半球最熱的時候就運行到了遠日點。地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不足以影響地球大氣溫度的原因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差距很小,近日點的時候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陽輻射只比遠日點強了不到6%。這種微小的差異不足以左右地球的溫度變化。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地球四季變化呢?
  • 地球近日點比遠日點離太陽近500萬千米,為什麼我們卻是冬天?
    關於近日點和遠日點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我們稱為「黃道平面」,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近似於正圓的橢圓軌道,其偏心率僅為0.0167(約接近0就越圓)八大行星公轉軌道動態圖太陽並不位於地球公轉橢圓軌道的中心,而是位於其中的一個焦點上,這樣一來,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就有一個距離太陽最近的位置,稱為「近日點」,近日點大約距離太陽1.471
  • 水星的近日點太陽和遠日點的太陽看起來大小差多少?
    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但更有趣的是近日點的北半球是冬天,而遠日點的北半球則是夏天,當然大家都知道這是自轉軸歪斜,太陽光的直射與斜射的問題!一筆帶過,我們回到正題,討論下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太陽視角問題!一、為什麼會有近日點和遠日點?
  • 地球處於近日點竟然是冬季,位於遠日點反而是夏季,真與遠近無關
    由於通過地心並分別連接南北極點的地軸與赤道平面(地球自轉軌道面)垂直,地軸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而赤道平面與地球的公轉軌道面(黃道面)形成了一個約為23°26′的黃赤交角,也就是說地軸與黃道面之交的交角為66°34',二者互為餘角。
  • 擁有橢圓形公轉軌道的地球,為什麼沒有飛離或撞向太陽?
    比如,在地球的公轉軌道上,明明有近日點和遠日點這樣的特殊位置,那地球為什麼依然存在於我們的太陽系中,而沒有飛離或撞上太陽?地球公轉需要遵循的規律不止一個正如地球的自轉具有特殊的規律一樣,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在圍繞太陽進行公轉的時候,同樣也是在一個非實體的軌道上規律性的運行。
  • 遠日點快樂!今天地球離太陽最遠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不是一個完美的圓形,而是一個偏心率很低的橢圓形,太陽位於其中一個焦點上。這意味著每年有一時候,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最遠,該位置就被稱為遠日點。今年的遠日點出現在北京時間7月4日上午4點11分,也就是今天清晨,此時日地距離為152,092,505公裡。平均而言,地球距離太陽149,597,870公裡,即1個天文單位(AU)。但由於地球的橢圓形公轉軌道,所以兩者之間的實際距離會隨時間而變化。這就是為什麼地球在每年7月初經過遠日點,而在1月初經過近日點。因此,在北半球夏季時,地球反而離太陽更遠。
  • 天文學家發現大而罕見的小行星,近日點和遠日點均在地球軌道以內
    據外媒CNET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不同尋常的小行星,是目前發現的公轉周期最短的小行星。 編號為「2019 LF6 」小行星的公轉周期僅為151天。 這顆小行星以一種非常不尋常的橢圓軌道旋轉,其有時比一端的水星更接近太陽,然後在另一端經過金星。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大而罕見的小行星 近日點和遠日點均在地球軌道以內
    據外媒CNET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不同尋常的小行星,是目前發現的公轉周期最短的小行星。
  • 地球1月4日經過近日點 全年距離太陽最近
    參考消息網1月4日報導 北京時間1月4日22時,地球經過近日點,這是一年中地球距離太陽最近的時刻。經過近日點時,地球與太陽相距14710萬千米,比經過遠日點時的距離小了500萬千米。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月3日報導,地球過近日點通常在1月初,過遠日點通常在7月初。
  • 近日點和遠日點
    ( )A.春分到秋分的天數多B.秋分到春分的天數多C.一樣多答案:A當地球離太陽最近(1月4日左右)時太陽公轉速度最快,位於遠日點時公轉速度最慢。因此秋分到春分包含公轉速度最快的冬季,天數較少。近日點時,日地距離是1.471億千米;而遠日點時,日地距離為1.521億千米.兩者差距約500萬千米,和日地距離相比十分微小,而且對於南半球來說,遠日點是冬天,近日點是夏天,所以這並不是四季溫差的原因
  • 近日點沒用?為什麼冬天這麼冷!地球和太陽不是越來越近了嗎?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 宇宙中的所有天體都會遵循一些基本規則,包括我們生活的地球。不管是地球的自轉、還是圍繞太陽的公轉活動,都有固定取向的運行軌道。並且,地球橢圓的公轉軌道上存在著兩個特殊的點,它們分別是遠日點和近日點。
  • 地球的公轉運動,按地球公轉速度來算,應該是坐地日行257萬千米
    地球的公轉是指地球繞著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做繞轉運動,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稱為黃道平面,太陽系八大行星公轉的軌道平面幾乎都在一個平面上,這就是八大行星公轉的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轉軌道示意圖地球公轉的軌道是一個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的平均半徑約為1.5億千米,稱為一個天文單位。
  • 地球的公轉運動,按地球公轉速度來算,應該是坐地日行257萬千米
    地球的公轉是指地球繞著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做繞轉運動,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稱為黃道平面,太陽系八大行星公轉的軌道平面幾乎都在一個平面上,這就是八大行星公轉的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轉軌道示意圖地球公轉的軌道是一個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的平均半徑約為1.5億千米,稱為一個天文單位。
  • 行星探測器的旅程:霍曼軌道與引力彈弓
    霍曼比如說,現在探測器以火星為目標行星,昨天說到,以地球公轉軌道外側的行星為目標時,探測器將以大於第二宇宙速度的速度從地球發射,並順著地球公轉方向脫離地球引力,進入太陽引力的影響範圍之內,此時的探測器將以太陽為近焦點做橢圓軌道運動,也就是說,探測器是從橢圓軌道的近焦點脫離地球的。
  • 為什麼冬季地球處於太陽的近日點,卻很寒冷?
    行星圍繞恆星公轉軌道是橢圓,而這個橢圓,其實偏心率小得很,近似可以按照正圓處理了,所以可見,季節的變換,跟距離的遠近關係並不是很大。可能很多人一看到近日點遠日點的就以為近日點遠日點和太陽之間距離的差值很大,實際上,在近日點時,地球和太陽的距離1.47億公裡,而在遠日點的時候,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為1.52億公裡,這個差距只有500萬公裡,可見並不大,至少跟日地平均距離1.5億公裡比起來的話,影響係數連5%都不到,可見距離的影響可以說是很小的。既然這樣,那麼地球上分明的一年四季,到底是為什麼呢?
  • 如果地球停止圍繞太陽公轉會怎樣?
    太陽系裡的行星繞著太陽轉動,或者各行星的衛星繞著行星而轉動,都叫做公轉。公轉是一件物體以另一件物體為中心所作的循環運動,一般用來形容行星環繞恆星或者衛星環繞行星的活動。所沿著的軌道可以為圓、橢圓、雙曲線或拋物線。公轉方向為自西向東。
  • 地球來到近日點,距離太陽只有147091144公裡
    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寒冷的日子裡,地球卻來到了距離太陽最近的軌道點,即近日點,這是2020年開年以來,地球首次接近太陽。 在太陽系中,地球以接近每秒29.8公裡速度圍繞太陽公轉,但公轉軌道並不是絕對圓形,所以存在遠日點和近日點
  • 2018/1/3 花神星衝 + 地球過近日點
    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丨 觀測方式:★花神星衝  8號小行星花神星(8 Flora)2018年1月3日上午7:14衝,即以地球為中心,太陽和花神星分別位在地球兩側、經度相差180度的位置。此時的花神星在雙子座方向,距離地球約1.029AU(天文單位),視亮度+8.2等,整晚可見。不過當晚月光明亮,會影響觀測。 但花神星亮度在衝前後其實都保持在+8.2等左右,所以可以選擇避開有月光影響的夜晚再來觀察。建議利用雙筒望遠鏡或口徑5-10分以上望遠鏡每隔一段時間進行觀察或拍攝一次,影像中會移動的天體,就可能是花神星。2018/1/1-1/31期間,花神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示意圖。
  • 地球處在近日點反而冷,處在遠日點反而熱?什麼原理?
    根據克卜勒三定律我們知道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跡是一個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之上。每年的七月初地球會運動到遠日點也就是橢圓軌道的長軸處,而在每年的一月初地球會運動到近日點橢圓軌道的短軸處。對於我們北半球來說,處在遠日點是夏天,近日點是冬天;而對於南半球來說正相反,遠日點是冬天,近日點是夏天。
  • 地球公轉速度為什麼會時快時慢
    地球繞太陽公轉時的速度時快時慢也是這個道理。我們知道,地球公轉軌道是個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當地球從遠日點向近日點運動時,受太陽引力的吸引,就象從坡上往下滑動一樣,把引力勢能轉變成運動速度,因此公轉速度越來越快。到近日點後,地球公轉速度達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