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21日前後是中國農曆的夏至日,傳統觀念認為,這一天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日子。過了夏至,白天縮短,夜晚拉長。
與夏至日對應的是冬至日,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過了冬至日,白天拉長,夜晚縮短。
由於中國位於北半球,中國農曆默認的參照系即為北半球。
天文學觀測表明,白天由長變短的轉折點對應地球公轉軌道的遠日點(太陽直射北回歸線),而白天由短變長的轉折點對應地球公轉軌道的近日點(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只有當地球經過遠日點後,才會開啟晝短夜長的日子。
傳統慣性思維認為,過了夏至節氣,意味著地球公轉過了遠日點,開始晝短夜長了。即夏至日與地球公轉軌道遠日點是重合的。然而,現代精密天文觀測發現,二者並非重合不變,而是逐漸漂移遠離。6月21日並非地球公轉軌道的遠日點,實際的遠日點為7月4日前後(靠近下一個節氣,小暑),意即過了7月4日後才會開始真正的晝短夜長。
同樣的,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並非地球公轉軌道的近日點,實際的近日點為1月4日前後(靠近下一個節氣,小寒),過了該日才會開啟真正的晝長夜短。
不難發現,行星地球公轉軌道近(遠)日點處在蠕動漂移ing(或進動漂移)狀態中。其漂移速率約為每58年延後一天,周期約為21000年。由此倒推,中國農曆夏至日與地球公轉軌道遠日點重合的時間為公元1250年(南宋期間),距今770年前。在這770年期間,地球公轉軌道遠日點由夏至日延後蠕動漂移了13天左右。同樣,地球公轉軌道近日點由冬至日延後蠕動漂移了13天左右。
如果中國農曆計時(或西方陽曆計時)不與時俱進的進行修訂,照如此態勢發展下去,從公元1250年南宋時期算起,半周期10500年後,即公元11750年,夏至日與冬至日所對應的地球公轉軌道遠日點和近日點將發生對調互換,猶如地球南北磁極周期性倒轉一樣。屆時,將發生有趣的節氣倒置現象,日曆6月21日標註的夏至日,實際卻是地球公轉軌道近日點對應的寒冷冬至日的節氣,南方陰冷潮溼,北方天寒地凍;同樣,日曆標註的冬至日卻是夏至日對應的節氣,烈日當頭照,悶熱多雨季;日曆標註的春分與秋分節氣,與實際恰好相反倒置;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冬季三九天裡的春節,居然跑到盛夏的三佛天了……
行星地球公轉軌道近(遠)日點蠕動漂移的誘因是什麼?是行星地球個案還是屬於太陽系所有行星的共性特徵?
早期研究者認為屬於地球獨有,誘因是外圍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等對地球的引力攝動造成。
隨著天文觀測深入研究發現,行星公轉軌道近(遠)日點蠕動漂移並非地球專屬,水星等行星也具有此現象。假如只有地球特例,意味著其公轉軌道必然與近鄰行星(金星、火星)交叉,從而造成地球與其它行星碰撞,今日地球及其它行星狀態將不復存在。
所以,太陽系行星公轉軌道近(遠)日點蠕動漂移應是屬於所有行星的共性特徵,因而太陽系天體及其公轉軌道表現出完美的類似套娃與樹木年輪般的圖案特徵。眾行星公轉軌道近日點位於太陽的同一側,遠日點則位於橢圓軌道的對面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樹木年輪圖案就是太陽系偏心特徵及行星公轉軌道疏密特徵的迷你縮小版。
顯然,上述太陽系行星天體公轉軌道共性特徵的誘因來自太陽系外部,而非內部。
太陽系的上述特徵有點兒類似人體轉動呼啦圈,呼啦圈在轉動的同時,與人體的接觸部分(相當於近日點)也在進動。轉動呼啦圈的人體腰部相當於核心太陽,當其繞著某點形成公轉或互轉後,就會導致行星公轉軌道上述行為的發生。
太陽系在繞著什麼樣的天體公轉或互轉,周期為21000年呢?這或許是有待人類科技界揭開的謎團之一。
現代天文學觀測表明,星系中的恆星多以雙星或多星系統出現,象太陽這樣的孤獨恆星非常特殊。
天狼星是夜晚天庭中肉眼可觀測的最亮恆星,由雙恆星組成。天狼A星為主星,是一顆仍處於主序星演化的藍矮星,質量為太陽的2.3倍;天狼B星為伴星,是一顆經歷過紅巨星演化、處於耄耋恆星演化的白矮星,質量與太陽相當,半徑與地球大小相仿,數千萬年後,隨著其能量耗盡,將逐漸演化為黑矮星而消失於天宇中。其伴星狀態將由明轉暗,成為天狼A星的隱秘伴星。屆時,天狼A星表象上將成為可觀測的孤獨恆星,如太陽一樣。
恆星壽命與其質量成反比關係,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演化為黑洞的超大質量恆星,其壽命往往只有數千萬年;而超小質量恆星,其壽命可達到不可思議的上千億年。所以,壽命短暫的恆星,往往意味著其生前質量很大,能量很High。
參宿四即是一顆可觀測的、處在紅巨星演化階段的恆星(恆星級迴光返照),體積巨大,若將其置於太陽的位置,其半徑將覆蓋到木星的公轉軌道。天文學家認為,參宿四的年齡只有幾千萬年,由於其質量很大而演化很快。據天文觀測研究稱: 參宿四正處在紅巨星爆炸為超新星的邊緣,未來千萬年甚至千百年內都有可能發生,更有大膽者預測,期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這一宇宙天體演化的盛景。
星系中雙恆星系統的主星與伴星的地位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演化不同階段恆星能量的表現,主星與伴星的角色將發生互換。猶如獅群中的獅王,一旦老去,必將被新獅王替代而成為配角,甚至被邊緣化而消失。
被降級為伴星的天狼B星,在Long long ago(狼狼餓狗)的數億年前,當其處於恆星主序星演化時,其質量與能量表現要遠大於天狼A星,無疑是風光無限的當家主星,天狼A星則為從屬的伴星。
所以,由天狼雙星系統的現實例證,不難推斷,表象為孤獨恆星的太陽,大概率存在一顆隱秘伴星,二者公轉或互相繞轉,周期為21000年。該隱秘伴星很可能是一顆能量早已耗盡的黑矮星或中子星,小質量黑洞的可能性比較小。
雖然人類目前的技術還無法探測到太陽隱秘伴星(無能量外發)的存在,其對太陽系天體依然存在引力作用,表現為行星公轉軌道近日點(遠日點)的蠕動漂移,類似呼啦圈的進動旋轉。如同垂釣的人,雖然無法直接觀察水下魚群的動態,但可通過水麵浮漂的動態判斷水下魚群咬鉤與否。
太陽的隱秘伴星,生前可能是一顆大質量恆星,與太陽相依相伴、翩翩起舞於銀河系,曼妙留痕於宇宙間。只是,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大質量決定了其短壽命,在最初的數億年或數千萬年後,大質量恆星即匆匆消逝於銀河系,默默地相伴於太陽系,直到現在,未來仍將陪伴ing……
天人合一,星系中雙恆星系統演化或許是恆星天體愛情的洪荒表現,從誕生伊始,雙恆星兩小無猜、相依相伴,直至有一方老去,依然不離不棄,相伴終生,不愧為愛情地老天荒、海枯石爛的真正踐行者。
銀河系在旋轉漂移,北鬥七星在蠕動漂移中變形,太陽系行星公轉軌道近(遠)日點在蠕動漂移,地球唯一雙旋臂洋陸漩渦在蠕動北漂,颱風漩渦、颶風漩渦在北漂,全球化的當下,人類個體為了生存不得不在居住地與謀生地之間候鳥式遷徙漂移……
所以,這個宇宙世界,漂移是主旋律,是永恆的主題。刻舟求劍、坐井觀天的慣性思維終將無法適應這個漂移的世界。
與當下接軌,需要的是與時俱進、坐天觀井的全新宏觀思維。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