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圍繞恆星公轉軌道是橢圓,而這個橢圓,其實偏心率小得很,近似可以按照正圓處理了,所以可見,季節的變換,跟距離的遠近關係並不是很大。
可能很多人一看到近日點遠日點的就以為近日點遠日點和太陽之間距離的差值很大,實際上,在近日點時,地球和太陽的距離1.47億公裡,而在遠日點的時候,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為1.52億公裡,這個差距只有500萬公裡,可見並不大,至少跟日地平均距離1.5億公裡比起來的話,影響係數連5%都不到,可見距離的影響可以說是很小的。
既然這樣,那麼地球上分明的一年四季,到底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主要還是跟地軸是傾斜的有關,如果地軸沒有傾斜的話,可以說地球上幾乎就是沒有一年四季的。每年的1月3日左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最近,大概是1.47億公裡,而每年的7月4日左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最遠,大概1.52億公裡。我們都知道,在我們北半球,近日點時地球是冬季,而遠日點的時候,地球是夏季,按道理說地球跟太陽越近的時候,溫度就應該越高,這個時候應該就是夏季,但是為什麼是冬季呢?
其實是因為陽光的傾斜角不一樣罷了,不只我們有不有這樣的體驗,那就是一天之中,早晨和傍晚的時候,氣溫相對低一些,而正中午的時候,氣溫則是一天之中最高的,其實這就是因為陽光的傾斜角不一樣導致的,在早晨和傍晚的時候,陽光是傾斜照入地面的,這樣單位面積上陽光的功率是不一樣的,而正中午的時候,陽光正射地面,這個時候單位面積上陽光的功率就達到了最大了,所以就最熱。
同樣的道理,一年之中,當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的時候,太陽光的直射點在南半球,這個時候那麼南半球就是夏天了,而對於身處北半球的我們,就是寒冷的冬天了。地球是圍繞太陽以橢圓的軌道運轉的,但是由於地球的地軸本身與黃道面有一個夾角,所以就意味著地球是歪著身子圍繞太陽公轉的,所以在一年之中的不同時刻,地球上某一特定地區的某個時間,陽光的傾角也是不盡相同的,總而言之,當陽光更接近於垂直入射的時候,天氣就更熱。另外,日照時間也是影響氣溫的一個因素,但是綜合看來,陽光傾斜角的影響是主流,也正是因為這樣,地球上才有分明的一年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