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水星仍存在地質構造活動:與探測到的磁場相映證

2020-12-02 cnBeta

雖然ESA公布木衛二(Europa)最新發現的消息吸引了絕大多數人的眼球(然而可惜和外星生命並沒有關係),但本文的還是要向大家講述一下離太陽最近的水星。根據NASA信使號探測器收集的水星表面、空間環境、地理化學探測數據,這顆小星球仍然像地球一樣,有著活躍的構造活動,而此前大家認為它沉寂已久。數據採集自該探測器於2015年4月30號撞向水星地表前的18個月任務期。

在此期間,該太空飛行器得以在低軌上探測這顆行星,拿到了比此前獲得的細節更加豐富的高解析度照片。(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美國地址勘探局/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正是新拍攝的這些圖像,讓科學家們首次注意到了一些小峭壁。這種地質形成有點像階梯,在收縮之下,給星球表面留下了幾縷彎曲的「皺紋」。

我們曾在1970年代觀察過更大的裂縫,其由行星內部冷卻而造成,只是這種活動被認為很早就結束了。

新發現的裂縫表明其『年輕』許多,意味著水星時至今日仍在收縮。據NASA所述,這樣讓它成為了太陽系中構造活動仍活躍的唯一行星。

金星或許也活躍著,但很難分辨,因為我們難以接近它的表面,其構造或與地球有很大的差別。木衛二(Europa)和土衛六(Titan)也可能有構造活動,但可惜它們屬於衛星而不是行星。

首席作者、來自華盛頓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史密森學會自身科學家Tom Watters在一篇聲明中提到:

水星上面的小裂縫很年輕,這意味著該行星和地球一樣有著構造活動,而不是錯誤地被認為其內部已經冷卻收縮。

這與水星聲稱的活躍的內部磁場相一致。在太陽系中,只有水星和地球有這種現象,這表明行星有熔融內核或外在核心。NASA行星科學主任Jim Green表示: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探索的原因,多年以來,科學家們認為水星的構造活動發生於遙遠的過去。令人激動的是,這顆比地球衛星大不了多少的小星球,時至今日仍然活躍著。

然而大家也無需過於擔心,因為水星的收縮是有極限的,且仍然符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對於行星認證的標準(而不是像冥王星/Pluto那樣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

[編譯自:Cnet]

相關焦點

  • 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人類是如何一步步了解它的-水星探測史
    信使號終於拍攝了水星所有的表面的高清照片,並利用信使號攜帶的一些儀器,對水星表面的一些地質構造和元素構成進行分析。水星上也擁有和地球一樣的遍布整個星球的磁場,雖然磁場的輕度只有地球的1%,但是水星的磁場是行星早期殘留的磁場,這對於早期行星磁場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水星真面目:除地球外唯一擁有磁場的巖石行星
    天文學家此前或多或少的認為水星在過去的數十億年間是基本沒有發生過變化的,而只是在接近太陽的軌道上靜靜地接受著高溫的炙烤。而現在我們了解到,這顆行星曾經經歷過狂暴的歷史。  保羅·拜恩(Paul Byrne)是設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敦的月球與行星研究所(LPI)的一名信使號項目組成員。他指出:「水星早期歷史上可能曾經存在過劇烈的火山活動。」
  • 水星上有磁場、鐵核、火山,為什麼人類卻不願意探測水星?
    並且,探索水星的價值似乎不高,人們更願意將資源投入到其它更具魅力、更加神秘的行星探索項目之中。在種種原因的導致下,水星就產生了長達數十年的探索空白期。人們對水星缺乏興趣的兩個主要原因可能要追溯到五十年前。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美國曾經發射「水手(Mariner)」十號探測器對水星進行第一次較為完整的探索任務。
  • 人類對水星的第三次探測有何難點?
    另外,此前「信使」號發現水星北極貯存著數十億噸的冰,這也是本次探測任務的一個重點。據歐洲航天局官網介紹,「比皮科倫坡」的科學目標可以概括為7個方面:以水星為例研究靠近母恆星的行星的起源和演化;水星的內部結構和組成;水星內部磁場的特性和起源;水星表面的形成過程,包括地表構造、隕石坑、極地沉積狀況及火山活動等;水星大氣層的成分、起源和動力學;水星外部磁層的構成與動力學;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 歐日探測器啟程飛向水星,主要去探測水星的表面、組成和磁場
    歐日探測器啟程飛向水星,主要去探測水星的表面、組成和磁場 10月20日,「比皮科倫坡」由一枚阿麗亞娜5型火箭從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 發現水星的磁場,也會像地球磁場一樣發生地磁漂移!
    磁場產生了環繞行星的磁層,地球的磁層阻擋了大量的宇宙和太陽輻射,使生命得以存在。水星是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另一個其熔融核心能夠產生磁場的行星。發表在AGU《地球物理研究期刊》上的新研究中:發現水星的古老磁極,稱為古極,在它的過去發生了變化。這項新的研究還表明,水星的磁「遺產」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複雜。研究其他行星的磁場有助於科學家了解磁場如何演變,包括在地球上。
  • 地質地球所在水星磁尾磁場的振蕩研究中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最近的研究表明,金星或火星的感應磁尾也存在磁尾磁場的振蕩現象,並且發現振蕩源應在晨昏兩側附近,而非地球磁尾那樣在午夜中心。  金星、地球以及火星磁尾普遍存在磁場振蕩的現象,表明太陽風能量能夠以大尺度磁場波動的形式在行星空間環境中進行釋放和傳播(圖1)。是何種機制觸發了磁尾磁場振蕩?
  • 水星特殊的構造特徵,如何揭示其演變過程?
    與此同時,在那些被飛行器發現的火山口中,有許多都出現了傾斜的情況,正如卡諾裡斯盆底的部分地面所呈現的那樣,其傾斜高度已超過它的邊緣。簡單來說,這樣的發現說明了水星當下的狀態仍然較為活躍,只是我們沒有在其噴發或擠壓的時刻正好觀察到。而水星上的最低點就位於拉赫瑪尼諾夫,這個大約只有十億年的年輕撞擊盆地上,其光滑的底部平原中還有熔巖流的存在。
  • 水星記:那些飛往水星的探測器!
    水星距離太陽平均下來僅為4600~7000萬千米,面對的條件卻更加惡劣——它面對太陽的一面溫度可以高達430℃(中餐的大火爆炒也僅在300℃以內),而背對太陽的一面則是低至-170℃的極寒地帶。水星太小,引力不足以維持任何大氣,那裡幾近完全真空。同時,越小的體積就越容易散失熱量。在經過億萬年演化後,水星現在內部地質活動幾乎停止,所以也不會產生足夠強的磁場。
  • 貝皮科倫布號水星探測器最全揭秘:幾經推遲 終於等到花開
    水星磁層的結構,研究磁層與太陽風等帶電粒子的相互作用和動力學過程。   確定水星磁場的起源。地球有磁場是源於地球內部有熔融的巖漿,像發電機一樣產生磁場。水星的內部應該已經固結,那麼,水星現在的磁場是如何形成的,這次任務將進行探測。
  • 太陽系四大水星之謎,水星上的冰山之謎(有不明反光物質)
    目前,信使號得水星雷射高度儀通過將近200萬次的軌道掃描,已經繪製出完整的水星北半球的地形圖,水星北半球大尺度地質構造以及剖面地質特徵都以高解析度的圖像呈現。通過對圖像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在水星北極極區附近,山脈或者其他地質地貌的海拔高度普遍偏低,水星之謎中冰山令科學家費解。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是什麼意思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質作用的自然力稱為地質營力。地質作用可以是物理作用,或是化學作用,也可以是生物作用。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
  • 水星磁場太奇葩:北極比南極強近3倍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導,水星和地球一樣,都是擁有堅硬內核的巖石星球,但水星內部的不同構造令其產生了一個奇怪的磁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簡稱UCLA)研究人員發現了這一問題,並進行了相關研究。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有什麼區別
    引起地質作用的自然力稱為地質營力。地質作用可以是物理作用,或是化學作用,也可以是生物作用。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正在地球上進行的地質作用絕大多數在地球的歷史時期也曾以類似的方式發生過。地球的現狀是地質作用長期改造的結果。
  • 科技感爆棚,水星存在弱磁場的奧秘,或許是這種成分的功勞
    可是水星這顆之前一直被認為是一顆死心的星球,卻發現存在著弱磁場,至於說水星存在弱磁場的奧秘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水星能夠有弱磁場呢?美國的宇航局曾經使用信使號宇宙飛船,在水星的表面巖石中進行探測,結果檢測到了磁信號,尤其是在下軌道探測到了比較強的信號,這個發現可以說是讓人感覺非常的震驚,而水星究竟是如何能夠保持這樣的磁場,這也成為了很多研究學者急於想去了解的事情。
  • 科學家稱水星磁場太奇葩:北極比南極強近3倍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導,水星和地球一樣,都是擁有堅硬內核的巖石星球,但水星內部的不同構造令其產生了一個奇怪的磁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簡稱UCLA)研究人員發現了這一問題,並進行了相關研究。  美國宇航局NASA的信使號(Messager)太空飛行器對水星的磁場進行了測量,為該研究提供了基本數據。之所以說水星磁場特殊,是因為北半球磁場幾乎是南半球的三倍。
  • 水星是實心的嗎?探測水星的自轉和重力,發現內核是固態的!
    從觀察行星的自轉開始,然後非常非常仔細地測量太空飛行器是如何繞其軌道運行的,這正是NASA行星科學家所做的,他們使用了NASA前水星任務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了一些秘密。人們早就知道水星和地球都有金屬內核。和地球一樣,水星的外核也是由液態金屬構成,但只有跡象表明水星最內層核心是固態的。
  • 太陽系火山活動最活躍的行星—木衛一
    不同行星、衛星、小行星,顯示了不同於地球行星地質特點,保留了地球早期演化的重要參照記錄,其中,木衛一以活躍的火山活動而聞名。1979年至2006年期間, 木衛一上共觀測到13次類似規模的大型火山噴發。對木衛一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對地球早期巖漿洋的地質認識。
  • NASA探測發現水星400攝氏度表面陰暗處存在水冰
    負責「信使」號成像系統的科學家、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學實驗室的南希·夏柏特指出:「我們此前從未獲取這些亮點所在水星表面區域的圖像。根據水星雙重成像設備(MDIS)拍攝的圖像,水星兩極地區的所有這些亮點都處在永久陰暗區,這與水冰存在的假設相符。」  不過,夏柏特也承認「信使」號的發現並不是證明這些明亮沉積物就是水冰的一個確鑿證據。
  • 疑似發現金星存在生命關鍵物質,或將掀起新一輪金星探測熱潮
    2020年9月14日《自然天文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金星的研究成果,一個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卡迪夫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表示,他們通過在夏威夷和智利的兩臺顯微鏡觀察發現,在金星的大氣層裡發現一種特殊物質——磷化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