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真面目:除地球外唯一擁有磁場的巖石行星

2020-12-08 中國青年網

  水星的形成

  水星的兩個半球

  水星地表的撞擊坑,熔巖平原和斷層峽谷

  除此之外,信使號探測器對水星地表的詳細觀測也更新了我們對於水星歷史的觀點。天文學家此前或多或少的認為水星在過去的數十億年間是基本沒有發生過變化的,而只是在接近太陽的軌道上靜靜地接受著高溫的炙烤。而現在我們了解到,這顆行星曾經經歷過狂暴的歷史。

  保羅·拜恩(Paul Byrne)是設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敦的月球與行星研究所(LPI)的一名信使號項目組成員。他指出:「水星早期歷史上可能曾經存在過劇烈的火山活動。」

  水星上過去曾經存在火山活動的證據是顯而易見的。水星地表有許多線性構造,這是水星地表曾經發生開裂的證據。信使號還觀測到長達25公裡的火山巖漿管道,這是當年流動的巖漿在水星地表留下的痕跡。

  這樣的火山活動一直持續到大約10億年前才逐漸平息下來——持續時間之久,結束時間之晚出乎意料!拜恩表示:「我們原先以為水星上所有的地質活動基本在40億年前就已經完全停止了。」

  甚至還有證據顯示水星上存在溢流型巖漿噴發。大量巖漿湧出地表,覆蓋了廣泛的區域,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發生在水星的北半球極地區域附近,該區域現在被稱作「北部火山平原」(Northern Volcanic Plain)。這一巨大的巖漿平原佔據了水星地表總面積的大約6%。

  湧出地面的大量巖漿掩蓋了此前存在的大量撞擊坑,其中一些被熔巖覆蓋的隕坑現在仍然能夠隱約看得到,但也只能大致分辨出其外部邊緣,因而它們被稱作「幽靈隕坑」(ghost craters)。

  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大部分的水星平原區域的年齡都非常接近,這就意味著它們都是在大致相同的時間內形成的。

  拜恩表示:「最後一次大型巖漿平原形成過程是一次性完成的。這就意味著巨大的熱量,只有這樣才能導致如此巨量的巖漿一次性湧上地表。」

  今天的水星上已經不存在火山活動。這是因為曾經驅動了水星火山活動的內部熱量已經逐漸冷卻下來了。

  而由於這一冷卻過程,水星整體會發生收縮。大約40億年前,當水星地殼最初形成之時,水星的半徑要比今天大7公裡左右。水手10號飛船拍攝的圖像上已經可以識別出這一現象的最初跡象,但信使號飛船傳回的數據表明這樣的冷卻收縮程度要比科學家們原先想像的更加嚴重。

  然而儘管存在這樣的冷卻和收縮,水星的內部卻並未完全冷卻下來,其仍然保有著足夠的熱量能夠產生其他類似大小的天體不敢奢望的東西:磁場。

  水星磁場

  信使號墜毀地所在的水星表面區域

  左圖:信號好拍攝的第一張水星圖像;右:信使號拍攝的最後一張水星圖像

  在太陽系中水星是除了地球之外唯一一個擁有全球性磁場的巖石行星——儘管它的磁場強度還不到地球磁場強度的1/100。有證據顯示火星在過去也曾經擁有過一個全球性的磁場,但隨著行星的整體冷卻,火星磁場已經消失了。

  地球的磁場是由地球內部的高溫液態金屬內核轉動產生電流所驅動的。而信使號的考察結果認為水星磁場的產生機制也應當與此類似。

  但這裡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奇怪的地方——水星的磁場並非以水星的核心為中心,而是存在大約相當於其半徑20%的偏離。

  據所羅門博士的說法,這一現象時此前所有的模型模擬中從未預料到的情況。他說:「我們此前認為水星磁場可能就是縮小版本的地球磁場。」

  但現在看來,我們此前的想法出錯了,水星的磁場是獨特的。從某些角度上來講,這一小插曲只能證明我們對於行星磁場形成機制的無知。我們事實上並不清楚行星究竟如何產生出磁場,我們也不知道早期地球的磁場是何種模樣。

  今天的地球磁場是以地球內核為中心的,於是物理學家們便據此認為所有的行星磁場都應該是這樣的。但或許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正如所羅門所言:或許早期的地球也曾經擁有一個與水星相類似的磁場。

  在2015年,信使號項目團隊發現水星的磁場非常古老,它已經持續存在長達約40億年之久。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凱薩琳·詹森(Catherine Johnson)和同事們檢查了水星表面帶有磁性的巖石,這些巖石記錄了水星磁場變化的歷史。

  結果顯示水星的古代磁場強度要比現在強得多。其強度甚至可以與今天地球的磁場強度接近。詹森表示產生這一磁場的內在機制在行星歷史的早期可能與今天稍有差異,因而才能允許產生強度如此之高的磁場。

  其他行星世界

  與地球相似的,水星同樣大致形成於45億年前。然而這兩顆行星之間卻仍存在重大差異。而我們的鄰居金星和火星則在向我們訴說著完全不同的故事。

  所羅門表示,天文學家們如此迫切想要了解水星的各項性質,他們的著眼點並非僅僅局限於水星本身。對於水星的考察將幫助我們了解各類行星作為一個整體的一些性質。

  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地球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就需要了解形成太陽系內所有其他行星的機制和過程。所羅門表示:「僅僅在我們的太陽系內部,形成類地行星的相同過程卻會產生出如此不同的結果。」

  而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對太陽系外行星的研究。截至目前科學家們已經發現超過2000顆系外行星,另外還有數以千計的目標等待被確認。如果我們能夠搞清楚行星形成的機制和過程,那麼我們就能夠更有把握的估算出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將會形成何種類型的行星。

  舉例來說,地球表面巖石圈擁有不同的板塊結構,但水星卻只有一整塊的巖石圈。

  造 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相比水星,地球擁有更多的內部熱量能夠用於驅動板塊的移動。因此,到今天,地球上仍然存在著火山與地震現象,地球是一顆充滿活力的 生機勃勃的星球。如果一顆系外行星擁有足夠的內部熱量能夠形成板塊構造,那麼它將更有可能產生類似地球的面貌。而如果它沒有足夠的內部熱量,那麼它的面貌 或許就會跟水星更為接近。

  拜恩表示:「水星可以被作為開展系外行星研究時『單板塊』行星類型的原型代表,以便我們能夠基於今天對水星情況的觀察和了解,更容易地理解那些遙遠行星的地質學歷史。」

  換句話說,我們並非僅僅在研究水星。我們可能實際上正在對數以千計的行星體開展研究,而其中的大部分我們還從未曾目睹,但通過對水星的考察和研究,我們將能夠了解有關這些未知世界的許多信息。(晨風)

相關焦點

  • 水星可能曾有強度堪比地球的磁場
    原標題:水星可能曾有強度堪比地球的磁場  新華社華盛頓5月7日電 (記者林小春)藉助美國「信使」號探測器的觀測數據,科學家7日說,水星可能早在39億年前就形成了磁場,且不排除那時它的強度與今天我們的地球磁場一樣。   水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小、最靠近太陽的行星。
  • 發現水星的磁場,也會像地球磁場一樣發生地磁漂移!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新研究表明,水星古老的磁極距離今天磁極的位置很遠,這意味著它的磁場和地球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有些行星有金屬液核,科學家普遍認為,行星的磁場來自其金屬核心的流體運動。
  • 太陽系八大行星和所有衛星,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和衛星是否有生命?
    太陽系是以恆星太陽為中心天體而構成的天體系統,除了太陽以外,太陽系內的天體還包括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矮行星(冥王星、穀神星、鳥神星等)、小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行星際物質等等。
  • 小個子行星水星揭秘:有大氣層和顯著磁場(圖)
    一、水星的密度為何如此之高?水星是太陽系中密度第二高的行星,僅次於地球。據此,科學家們估計水星內部必定存在一個超大的內核,其內核質量甚至可以佔到其總質量的2/3,而相比之下,地球的內核區質量只佔地球總質量的1/3。
  • 水星是怎樣一顆星球,它的磁場是否隨著時間而改變?
    與此同時,除了太陽系中的地球之外,水星也是唯一具有顯著磁場的行星,儘管它的磁場強度還不到地球的1%。我們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夠得以生存,其中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地球的磁層,是它讓我們免於遭受大量的宇宙輻射和太陽輻射。通常情況下,我們都將行星的磁場定義為,金屬核心中流體運動所導致的一種現象,而環繞行星的磁層就是通過磁場創造出來的。
  • 水星磁場太奇葩:北極比南極強近3倍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導,水星和地球一樣,都是擁有堅硬內核的巖石星球,但水星內部的不同構造令其產生了一個奇怪的磁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簡稱UCLA)研究人員發現了這一問題,並進行了相關研究。
  • 地球是巖石行星,這麼多巖石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擁有8顆行星,按其構成可以分為固態的巖石行星和氣態巨行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屬於巖石行星,被稱之為類地行星;餘下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巨行星,被稱之為類木行星。類木行星不僅是氣態的,質量和體積也很大。類木行星普遍比類地行星大。
  • 科學家稱水星磁場太奇葩:北極比南極強近3倍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導,水星和地球一樣,都是擁有堅硬內核的巖石星球,但水星內部的不同構造令其產生了一個奇怪的磁場。  美國宇航局NASA的信使號(Messager)太空飛行器對水星的磁場進行了測量,為該研究提供了基本數據。之所以說水星磁場特殊,是因為北半球磁場幾乎是南半球的三倍。UCLA博士後學者Hao Cao是該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他建立了一個模型以解釋水星的內核如何引發了這麼不尋常的磁場。  磁場圍繞在行星周圍,將太陽高能粒子屏蔽於其外,磁場的強度各有不同。
  • 水星磁極或像地球一樣漂移
    這種現場由地球液態核流動的變化導致 新研究發現水星的磁極也可能發生漂移,背後的故事要比科學家認為的複雜。研究論文《通過研究地殼磁場揭示水星及其地核發電機的早期歷史》刊登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行星》上。論文主執筆人是歐洲航天局歐洲航天研究與技術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喬安娜·奧利維亞。
  • 水星的「長尾巴」是什麼?
    水星,中國稱為辰星。水星是八大行星中最小的行星,也是太陽系最內側和最小的行星,但仍比月球大1/3。水星是太陽系中運動最快的行星。在太陽系所有的行星中,水星有最大的軌道離心率和最小的轉軸傾角,每87.969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水星每繞軸自轉3圈時也繞著太陽公轉2周。
  • 木衛三:太陽系內最大的衛星,也是唯一擁有自己磁場的衛星
    宇宙中有無數的天體,其中有三類天體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第一類是像太陽那樣能夠發光發熱的恆星;第二類是像地球那樣圍繞著太陽(恆星)做公轉運動的行星;第三類是像月球那樣圍繞著地球(行星)做公轉運動的衛星。說起衛星,我們最熟悉的衛星就是月球,也就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的陰晴圓缺,寄託了我們多少的情思。太陽系最大衛星在太陽系內只有一顆恆星,那就是太陽,有八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那麼八大行星的衛星數量有多少呢?
  • 地球為何有生命,地球和其他7大行星比,擁有哪些有利條件?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一個,也是是個巖質行星中最大的一個,並且也是目前已知唯一擁有智慧生命的星球,雖然其他星球都研究了許多遍,但是卻一直都沒能夠發現有地外生命的存在。不過卻一直都沒有放棄尋找,就算是研究了幾十年的火星,科學家依然在探尋這上面存在生命的可能。
  • 金星和火星都沒有磁場,為何金星卻擁有厚厚的大氣層?
    在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其中類地行星有四個,位於宜居帶的有三個,分別是金星、地球和火星,理論上,它們都有成為生命搖籃的潛力。可是,地球是目前太陽系中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金星和火星卻一個宛如地獄,一個荒無人煙。科學家一直想要弄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三個姐妹行星的命運如此不同。
  • 太陽系中比水星還大的衛星!擁有地下海洋!竟還擁有磁圈層
    如果不是它圍繞著木星轉而是圍繞著太陽公轉的話,說不定真的可以成為一顆行星了。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擁有磁圈的衛星。木衛三是太陽系中已知的唯一一顆擁有磁圈的衛星,其磁圈可能是由富鐵的流動內核的對流運動所產生的。其中的少量磁圈與木星的更為龐大的磁場相交迭,從而產生了向外擴散的場線。木衛三擁有一層稀薄的含氧大氣層其中含有原子氧,氧氣和臭氧,同時原子氫也是大氣的構成成分之一而木衛三上是否擁有電離層還尚未確定。
  • 科學家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擁有水的巖石行星
    科學家首次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擁有水的行星,這是在探索適宜居住的世界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人類在距離地球11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水蒸氣,這顆名叫K2-18b的星球是地球大小的兩倍,質量是8倍。據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稱,K2-18b還有大氣,活物的溫度範圍是正確的。
  • 八大行星磁場各不相同,產生磁場的竟是來自自轉和核心
    地球的磁場是由我們特有的液態金屬內核產生的,地球24小時不停的旋轉會產生足夠的液體運動來刺激磁場,從而源源不斷的提供保護我們的磁場動力。在我們之前了解了八大行星之後,我們就知道了,除了金星和火星之外,我們太陽系的其他行星都有磁場,但它們的形式又和地球有所不同。
  • 一起聊行星(1)——水星
    在中國,古代稱水星為辰星,從地球上觀測「水星」時,它一般都出現在太陽的兩側,距太陽的距離總保持在三十度內。這裡的「度」,為中國古代的單位,三十度左右約為一「辰」。所以由運動距離來定「水星」名為「辰星」。
  • 如何通過水星的軌道屬性,探索其他行星的內部?
    在太陽系之中,水星雖然是離太陽最近、且質量最小的行星。它的一年只有88個地球日,它堅固的內核與地球內核的大小几乎一致,而其表面的隕石坑,又和地球的月亮表面所呈現的痕跡相似。雖然水星上的太陽光亮度會比地球高出7倍左右,但它並不是我們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
  • 天文知識__水星
    磁場、密度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金星、地球、木星、土星都有磁場,但只有水星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擁有顯著磁場的行星,磁力線的分布圖形簡直就是地球磁場按比例的縮影(不過儘管如此,它的磁場強度也不到地球的1%),水星的偶極磁場與地球的很相像,極性也相同,即水星磁場的南極在水星的北半球
  • 給天文學家出難題的行星——水星的結構與起源
    但是,地球由於質量比水星大得多,其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巨大的「自重」 壓出來的,若把這一因素剔除,地球物質的所謂「非壓縮密度」其實只有 4.4 g/cm3 左右,甚至更低。相比之下,水星由於質量小,其密度顯得更「貨真價實」,哪怕剔除掉「自重」造成的壓縮作用,也仍高達 5.0 g/cm3 以上。因此,從單純的物質組成來講,水星其實是一個密度比地球更大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