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天文學家出難題的行星——水星的結構與起源

2021-01-19 趣玩科普

#水星#一個行星最簡單、但也算得上最重要的物理性質乃是質量。說它「重要」,因為行星對外顯示的力量主要是引力,而質量是引力的源泉。說它「簡單」,因為質量是一個總量,不像地貌那樣瑣碎;而且數值穩定,不像溫度那樣多變;更主要的是,質量通常是很容易確定的。

不過這種「簡單」到了擅出難題的水星這裡也變成了難題,因為測算行星質量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行星的引力,具體方法則是觀測在行星引力作用下物體——比如衛星——的運動。不幸的是,水星卻是一位「光杆司令」,連一顆衛星都沒有。因此,本來很容易確定的質量在水星這裡變成了難題。

當然,這道難題絕非無解。1841 年,德國天文學家恩克率先通過分析一顆經過水星附近天區的彗星所受的引力攝動,對水星質量進行了粗略測算; 1968年,小行星伊卡洛斯從距離水星 1600 萬千米處掠過,天文學家們通過分析它所受的水星引力攝動,也對水星質量進行了測算。測算水星質量的其他手段還包括利用其對離它最近的行星——金星—— 的引力攝動,以及利用其對「水手10號」行星探測器的引力攝動等。但最精確的測算,則是利用已成為水星「人造衛星」的「信使號」水星探測器。經過一系列測算,水星的質量被確定為 33000 億(3.3×1020) 噸左右,僅相當於地球質量的 5.5% 左右,在太陽系行星之中是最輕的。

另一方面,水星的大小早在公元5世紀就被一位印度天文學家以不可思議的運氣估算到了 99% 的精度,此後經「水手10號」探測器等的測定,水星直徑被確定為約 4879千米。由於自轉緩慢,水星幾乎不存在因自轉造成的形變,從而總體形狀非常接近球形。 由質量和直徑即可計算出水星的表面重力加速度約為 3.7 m/s2,相當於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 40% 左右。這意味著,一個120斤重的人在水星上的體重僅為45斤左右,會有「身輕如燕」的感覺。由質量和直徑還可計算出水星的平均密度約為5.4 g/cm3。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密度,在太陽系行星中僅次於地球的約 5.5 g/cm3。

但是,地球由於質量比水星大得多,其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巨大的「自重」 壓出來的,若把這一因素剔除,地球物質的所謂「非壓縮密度」其實只有 4.4 g/cm3 左右,甚至更低。相比之下,水星由於質量小,其密度顯得更「貨真價實」,哪怕剔除掉「自重」造成的壓縮作用,也仍高達 5.0 g/cm3 以上。因此,從單純的物質組成來講,水星其實是一個密度比地球更大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行星。

根據水星的高密度狀態,可以推測水星上含有超高比例的重元素,尤其是鐵或鐵的化合物——因為鐵是太陽系中最常見、數量最多的重元素。在重力影響下,經過幾十億年的漫長時光,水星上的重元素大都沉入內部,構成了一個富含重元素的核心。從水星的密度可以推知,它的這一核心約佔總質量的75% ~ 80%左右,遠高於地核佔地球總質量的32.5%的比例。相應地,水星的類似地幔和地殼的部分在總質量中所佔的比例則比地球及其他類地行星小得多,堪稱是一種 「皮薄餡厚」的奇特結構。

水星為什麼會有超高比例的重元素及「皮薄餡厚」的奇特結構呢?這是它給天文學家們出的又一道難題——一道側重物理的難題。初看起來,這題目似乎並非真的很難,因為太陽系形成之初,離原始太陽這一「光明的源泉」越近的區域溫度越高,從而使得行星盤中較輕的、易揮發的物質傾向於被驅離到遠處,留下來的則富集了不易揮發的重元素。這可以定性地解釋太陽系中固態的類地行星離太陽近,氣態的巨行星離太陽遠的大格局。按照這個特點,離太陽最近的水星應有最高比例的重元素。

不過,定性上雖能說通,定量上卻還差點。計算表明,由上述因素所產生的「非壓縮密度」只能達到 4.5 g/cm3 左右,與5.0 g/cm3 以上的實際值尚有不小的偏差。為了解釋這一偏差,一些天文學家做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猜測水星原本是一個比現在大得多的行星,只是在演化的早期不幸遭遇了一次超級撞擊,撞擊的雙方分別為質量約為目前水星質量兩倍的「原水星」和一個質量約為目前水星質量 1/5 的「大隕石」。這種比形成「卡洛裡盆地」的撞擊還要恐怖無數倍的超級撞擊的後果可就不是什麼隕石坑,或「對蹠點效應」了,它不僅使「原水星」的成長中途「夭折」,而且還對「原水星」的整個外層造成了毀滅性破壞,大部分物質慘遭剝離,使原本正常大小的核心相對於殘存的外層來說變得異乎尋常的大。

這種猜測可靠嗎?實在很難說。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超級碰撞的發生不是不可能,但對於這種發生在幾十億年前的災變型事件,想要尋找確鑿證據卻是極其困難的。而這種事件的規模之劇烈,不定因素之眾多,使得理論計算註定只能是粗略的。如果一定要對這種難以精確驗證的猜測進行評價的話,也許只能說上一句「希望與挑戰並存」:這種猜測能定性地解釋諸如超高比例的重元素、「皮薄餡厚」的奇特結構那樣的特徵。但它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按這種猜測,水星外層最易被剝離的揮發性物質的含量應該微乎其微,但「信使號」水星探測器卻在水星外層發現了數量較多的揮發性物質。看來,關於水星的這道側重物理的難題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水星給天文學家們出的另一道側重物理的難題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水星的磁場。磁場的強度雖然只有地球磁場強度的 1% 左右,但它出現在像水星這樣「小塊頭」的行星上卻仍然是出乎意料的。 水星的磁場是如何產生的呢?這也是一道難題。

關於天體磁場的產生,目前最流行的是所謂的「發電機機制」,它要求天體內部存在旋轉或對流著的導電流體。這對於像地球這樣「大塊頭」的行星或像太陽那樣的恆星來說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要求,但對水星來說卻有點麻煩。因為水星的質量實在太小了一點,質量小為什麼有麻煩呢?這是因為天體內部導電流體的存在需要一個能熔化內部物質的高溫環境,而後者的產生又通常有賴於天體「自重」帶來的巨大壓強。因此,發電機機制對天體質量有一定的要求,而像水星這樣質量較小的行星似乎難以滿足要求,從而有點麻煩。

為了解決麻煩,天文學家們提出了一些假設:比如假設水星內部存在較多的放射性物質(它們衰變產生的能量有助於實現高溫環境);或假設存在特殊的隔熱物質防止熱量散失(從而有助於維持高溫環境)。 造就高溫環境的另一種可能的幕後推手是水星所受太陽引力的潮汐作用,這種作用對於像水星這樣離太陽近,而且軌道偏心率大的行星是比較顯著的,它會使水星因形變而產生能量。

除了造就高溫環境外,降低水星內部物質的熔點也有助於導電流體的存在。這方面的一種假設是認為水星內部某些區域的鐵與其他物質(比如硫)組成了熔點較低——從而更容易成為流體——的化合物,比如硫化鐵——它的熔點比鐵低300多度。這種假設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水星的密度雖然很高,卻也沒有高到鐵的程度,假設一部分鐵與像硫那樣密度較低的元素組成化合物,從密度角度講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當然,上述假設並非互相排斥,而是有可能共同起著作用。除發電機機制外,也有天文學家猜測目前的水星磁場乃是過去曾經有過的磁場的殘餘。這種猜測的好處是不必假設水星內部目前仍存在導電流體, 從而不必煞費苦心地為這種存在尋找理由。缺點則是水星的磁場雖然微弱,作為殘餘磁場卻似乎又太強了。

真正的答案是什麼呢?目前還無法知曉。我們確切知曉的是:所有這些有關水星磁場的假設或猜測都取決於水星內部的物質分布,而後者又需要對水星更詳細的觀測來間接推算。在目前這種觀測數據比較匱乏的情形下,推算不出唯一的模型,確立不了模型的可靠性,都是不足為奇的。

關於水星我們就介紹到這裡,沒有空氣、酷熱、 嚴寒……是水星環境的主要標誌,這樣的環境無疑是 「糟透了」,但在行星大世界裡,它並不是最糟糕的—— 事實上,與它的鄰居、離太陽次近的金星相比,水星的環境已經算不錯的了。

相關焦點

  • 一起聊行星(1)——水星
    水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巖石行星),質量被確定為33000億億(3.3×10^20)噸左右,僅相當於地球質量的5.5%左右,直徑約為4879千米,在太陽系行星之中是最小的。它有著和地球相似的核殼結構。然而,其他類地行星不同的是,科學家發現,水星的內核佔總質量的75%以上,其他太陽系的巖石行星如地球、金星、火星,它們的內核僅佔總質量的30%左右,相比之下,水星有點「皮薄餡厚」的感覺。
  • 水星很小怎麼是大行星?冥王星表示不服,天文學家:你倆比比看
    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上,天文學家們鄭重其事的告訴冥王星:「我們對行星的定義做了新規定,很遺憾你不符合新規定被降級了。以後你就不是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了。」冥王星冥王星聽到天文學家們的決議後表示不服,「請問我哪一點不符合行星的特點呢?」
  • 天文學家堅信水星軌道有顆未發現行星,這個天才科學家一出手就...
    一百多年前,天文學家曾篤定地認為,水星軌道內尚有一顆未被發現的行星。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人們瘋狂地尋找這顆行星,卻沒有發現它存在的強有力證據。1915年,年輕的愛因斯坦輕易地用廣義相對論解決了這個問題——這顆行星並不存在。這個堪比小說的離奇科學事件,如今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託馬斯•利文森寫到了科學讀本《追捕祝融星》中。
  • 風雲氣象專題—行星—水星
    水星有著太陽系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傾角。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弧秒(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水星是一顆類地行星,由於其非常靠近太陽,耐受力非常強,且沒有大氣層所以光能夠射向表面,這個星球幾乎是不能有生命可以進化或者延續下去的。
  • 新發現的行星像水星一樣炙熱,金屬和密度
    【博科園-科學科普】一顆炙熱的,金屬的,地球大小的行星,密度類似於水星,距離是340光年,已經被一個包括華威大學在內的全球天文學家團隊所發現。這顆行星的名字叫K2-229b,它比地球大20%,但它的質量比地球大2.5倍,並且達到了超過2000℃(2330開爾文)。
  • 九大行星:水星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時代,人們便發現了水星,古希臘人賦於它兩個名字:當它初現於清晨時稱為阿波羅,當它閃爍於夜空時稱為赫耳墨斯。不過,古希臘天文學家們知道這兩個名字實際上指的是同一顆星星,赫拉克賴脫(公元前5世紀之希臘哲學家)甚至認為水星與金星並非環繞地球,而是環繞著太陽在運行。僅有水手10號探測器於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訪水星。
  • 科學星期五︱盧昌海:有超高比例重元素卻「皮薄餡厚」的水星
    不過這種「簡單」到了擅出難題的水星這裡也變成了難題,因為測算行星質量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行星的引力,具體方法則是觀測在行星引力作用下物體——比如衛星——的運動。不幸的是,水星卻是一位「光杆司令」,連一顆衛星都沒有。因此,本該很容易確定的質量在水星這裡變成了難題。               當然,這難題絕非無解。
  • 塑造宇宙的力量(5)不存在的行星 與 水星軌道
    上圖中左下角的黑色圓點 即是水星(Mercury),背景是巨大的太陽。幾千年來,我們一直驚奇於這顆匆匆掠過太陽的行星。但在150年前,天文學家注意到水星軌道的奇怪之處。水星的軌道相當複雜。至少它不是一個完美的圓,而是一個拉長的橢圓。它距離太陽最近處大約4600萬公裡,然後又遠至將近7000萬公裡。
  • 水星逆行諸事不順?天文學家稱:視覺錯覺!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6年,「水星逆行」現象將會出現四次,持續總時長約80天。在佔星術中,「水星逆行」往往意味著諸事不順,佔星師通常會建議人們在水星逆行期間儘量避免啟動任何新的項目,應該去反思和回顧過去的決定並重新評估。然而,天文學家並不認同這一觀點。
  • 離太陽最近的行星_水星
    水星作為離太陽最近的類地行星,其體積和質量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偏心率。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差不多,自轉為五十八個地球日,相當於地球的兩個月,公轉則是八十七個地球日。水星有著太陽系行星中最小的軌道傾角。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弧秒(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水星表面平均溫度約452K,變化範圍從90-700K,是溫差最大的行星。
  • 水星為什麼被稱為「創紀錄的行星」?
    水星為什麼被稱為「創世紀的行星」?★水星非常小,是由巖石構成的,表面布滿被流星撞擊而形成的環形山和坑洞,另外也有平滑、稀疏的坑洞平原。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所以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被歐洲的閃族人命名為「Ubu-idim-gud-ud」,而在中國古代,我們稱他為「辰星」,在西漢時期,我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司馬遷觀測到辰星,它呈現呈現出灰色,故將他與五行聯繫到一起,並正式命名為「水星」。
  • 冥王星和水星都很小,為啥水星行星之列?原因很簡單
    在2006年8月24號下午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上天文學家們投票通過了第五號決議,那就是把冥王星劃分成矮行星,將他在行星行列除名,把冥王星踢出了行星的行列。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被踢出行星?冥王星犯了什麼錯嗎?
  • 水星真面目:除地球外唯一擁有磁場的巖石行星
    天文學家此前或多或少的認為水星在過去的數十億年間是基本沒有發生過變化的,而只是在接近太陽的軌道上靜靜地接受著高溫的炙烤。而現在我們了解到,這顆行星曾經經歷過狂暴的歷史。  保羅·拜恩(Paul Byrne)是設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敦的月球與行星研究所(LPI)的一名信使號項目組成員。他指出:「水星早期歷史上可能曾經存在過劇烈的火山活動。」
  • 水星獨特的大氣結構能否證明其也有生命體存在
    天文學家在金星的大氣中檢測到了微量磷化氫,意味著猶如火焰地獄般的金星上可能有生命體存在。同為內行星,水星距太陽5800萬千米,比金星到太陽的距離1.1億千米更近,但其表面溫度最高只有427攝氏度,比金星的高溫465攝氏度還少38攝氏度。
  • 天文學家拍攝到了行星狀星雲:結構如蝴蝶展翅
    天文學家拍攝到了行星狀星雲
  • 天文學家揭示太陽系首個到訪星際天體「奧陌陌」起源
    天文學家最新研究表明,這個「星際訪客」或是一個行星天體的碎塊——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統中恆星的潮汐作用撕碎並甩出的碎片。藝術家描繪的奧陌陌(來源:ESO/M. Kornmesser)。   在奧陌陌被發現之前,現有的行星系統理論認為彗星更容易被其原有行星系統甩出,並且由於彗星比同尺寸的小行星更為明亮,可觀測到的星際天體應多為彗星。因此,天文學家希望利用觀測的手段驗證奧陌陌屬於彗星的猜想。但是,即便調用了幾乎所有的天文望遠鏡,人們都沒有發現它有向外噴射氣體和塵埃的跡象,從而推測奧陌陌是一顆小行星而非彗星。
  • 天文學家:即將探索木星、及其星環和兩個引人入勝的環繞行星
    「木星是如此明亮,韋伯的儀器是如此敏感,以至於觀測明亮的行星及其微弱的星環和衛星,將是對如何充分利用韋伯的創新技術的極好的檢驗。」木星除了校準韋伯的木星亮度儀器外,天文學家還必須考慮到行星的自轉,因為木星僅需10小時即可完成一天。必須將幾幅圖像拼接在一起以完全捕獲特定區域(例如著名的大紅色風暴),而物體本身移動時,這項任務就變得更加困難。
  • 「宇宙」水星可能導致太陽系瓦解?水星名字的由來?
    這顆行星就是離太陽最近的水星,水星的名字怎麼來的呢?在中國古代,起初水星叫『辰星』,這種命名的方法叫做『五行命名法』。東方這種『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命名法,最早的時候起源於《史記》作者司馬遷。他作為那個時期的天文學家,他通過實際觀測發現這個行星它是灰色。
  • 天文學家在水星軌道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環
    Mary Pat Hrybyk-Keith最近,天文學家在水星軌道上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神秘塵埃環。這個塵埃環的存在又進一步暗示,在金星的軌道上存在著一群未知的小行星。人們此前只知道,地球和金星軌道上存在有這種塵埃環,這些塵埃因行星引力的影響而聚集在一起。至於水星,人們以為它太小,離太陽又太近,強烈的太陽風和太陽磁場,早就把塵埃清掃得一乾二淨了。
  • 天文學家算出金牛座「行星胎盤」質量
    新華社南京10月1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行星科學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基於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天線陣(ALMA)觀測數據,精確測算出金牛座一處「行星胎盤」——LkCa 15原行星盤的質量,並給出原行星盤中氣體和塵埃的分布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