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在水星磁尾磁場的振蕩研究中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的相互作用會在地球夜側形成大尺度拉伸的磁尾結構,太陽風輸入能量的90%以磁能形式存儲在磁尾,磁尾南北部分的磁場方向互為反向,而中間反向過渡的區域則形成磁尾電流片。前人大量的研究表明,地球磁尾中的磁場常處于振蕩狀態,振蕩是由於磁尾電流片的上下拍動而形成,波幅能達2-3個地球半徑,周期約為10分鐘,在午夜中心處激發向晨昏兩側傳播。除了地球,對於金星或火星這樣不存在全球偶極磁場的行星,太陽風與其相互作用也能形成磁尾結構,但其磁尾是由太陽風磁場與行星電離層發生相對運動而感應形成,並非地球那樣由內稟偶極磁場受太陽風拉伸形成。最近的研究表明,金星或火星的感應磁尾也存在磁尾磁場的振蕩現象,並且發現振蕩源應在晨昏兩側附近,而非地球磁尾那樣在午夜中心。

  金星、地球以及火星磁尾普遍存在磁場振蕩的現象,表明太陽風能量能夠以大尺度磁場波動的形式在行星空間環境中進行釋放和傳播(圖1)。是何種機制觸發了磁尾磁場振蕩?地球磁尾振蕩源的位置為何又與金星或火星如此不同,這是否又取決於行星是否具有內稟磁尾?解決這一問題對於認識太陽風能量在行星磁層中存儲和釋放的物理過程具有重大意義。

  水星是除地球外,太陽系內唯一具有全球內稟磁場的類地行星,其磁矩約為地球的千分之一。太陽風與水星的相互作用能形成類似地球磁尾一樣的內稟磁尾,也存在許多類似地球磁尾中的動力學現象(如圖2所示),包括磁尾磁場振蕩。為對比探究行星磁尾磁場振蕩的一般物理機制,非常有必要對水星磁尾磁場的振蕩行為開展系統性分析研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博士張馳及其合作導師、副研究員戎昭金等利用自主開發的單點衛星磁場分析方法,對信使號飛船(MESSENGER)在2011.5-2015.4期間觀測到的水星磁尾磁場振蕩事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研究。發現:(1)水星磁尾電流片磁場的振蕩周期約為8~20秒(圖3a),遠小於地球磁尾10-20分鐘的振蕩周期;(2)磁場的振蕩幅度在磁尾兩側翼較大(圖3b);(3)振蕩形成波動的傳播方向指示振蕩源在磁尾兩側翼處(圖3d)。研究結果表明,太陽風會通過水星磁尾側翼處的某種動力學活動快速激發磁場振蕩,激發形成的磁場波動以阻尼波的形式從磁尾兩側翼向中心處傳播。

  對比水星、金星、地球以及火星的磁尾振蕩分析研究,他們還提出了行星磁尾磁場振蕩行為隨發電機變化的演化圖像:

  1)當行星具有較大磁矩時,行星磁場能有效保護行星大氣(地球情形),行星極區電離層物質可通過開放磁力線上行到午夜附近的磁尾電流片中,由於電離層上行物質衝擊電流片的壓強存在南北不對稱,進而在午夜附近形成上下振蕩,並形成波動從午夜中心向兩側翼傳播。

  2)當行星的磁矩減弱到很小時,行星磁場不能有效保護行星大氣,行星大氣基本缺失時(水星情形),外部太陽風可通過邊界上的某種活動驅動磁尾磁場振蕩,形成波動傳輸進入水星磁尾。

  3)當行星基本缺失磁場,但還存有行星大氣時(金星與火星情形),太陽風直接與行星大氣發生相互作用,太陽風能量容易通過邊界層活動以磁場振蕩形式傳輸進入。

  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論文連結

  1 地球與金星磁尾結構及其磁場振蕩比較示意圖。地球磁尾磁場振蕩的源位於午夜中心,而金星磁尾磁場振蕩的源則位於磁尾兩側翼

2 水星磁層結構

3 a)磁尾磁場的振蕩周期;(b)振蕩幅度;(c)磁尾電流片法向的傾角;(d)振蕩的不同類型及傳播方向

相關焦點

  • 地球磁尾磁場重聯由電子動力學觸發證據找到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的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研究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盧三博士和其他多家歐美科研機構,在地球磁尾磁場重聯觸發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結合MMS(磁層多尺度衛星)高解析度觀測資料和數值模擬,發現了地球磁尾磁場重聯由電子動力學觸發的證據。相關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找到電子動力學觸發地球磁尾磁場重聯證據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團隊與歐美多位科學家合作,結合磁層多尺度衛星高解析度觀測資料和數值模擬,找到了電子動力學觸發地球磁尾磁場重聯的證據。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今日科技話題:「獅子座流星雨」、地球磁尾磁場重聯、草地貪夜蛾、青藏高原、跨座式單軌轉體梁、血液寄生蟲
    ——新華網2地球磁尾磁場重聯由電子動力學觸發證據找到,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盧三博士和其他多家歐美科研機構,在地球磁尾磁場重聯觸發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結合MMS(磁層多尺度衛星)高解析度觀測資料和數值模擬,發現了地球磁尾磁場重聯由電子動力學觸發的證據。相關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1/3128
  • 磁重聯擴散區動力學過程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奧地利科學院空間研究所,在磁重聯擴散區內部動力學過程及其能量釋放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證實了磁重聯擴散區內部多磁通量繩相互作用並最終演化為湍流的物理過程
  • 地球環境所在陸相129I初始值研究中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地球環境所在陸相129I初始值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6-21 地球環境研究所 雖然目前國際上已確立了海洋系統的初始值,且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但鮮有對陸相沉積的系統研究,已有的個別報導也是各不相同,暗示了陸地系統的複雜性。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周衛健團隊對黃土高原西峰和洛川兩個經典剖面對碘同位素進行了分析,獲得了約70 m的碘同位素深度分布特徵。
  • 上海天文臺在地球自轉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EOP被認為是除地震學之外,另一種研究地球深內部物理學的重要手段,是天文學為研究地球內部而特製的「望遠鏡」,一直是科學家們重點測量和研究的對象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EOP參數之日長變化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日長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 綜述:感磁微生物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在漫長的演化中,許多生物擁有了感應地磁場,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的能力。然而,關於生物感磁行為的起源和演化,我們還知之甚少。 趨磁細菌起源於中太古代,以之為代表的感磁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趨磁細菌可以合成納米級、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稱為磁小體),磁小體作為「感磁器官」,使該類微生物具有在地磁場中定向運動的能力。
  • 力學所在乾酪根結構的機器學習研究中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力學所在乾酪根結構的機器學習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1-06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趙亞溥研究團隊前期針對珍貴的深部頁巖樣品,基於大量實驗及計算,構建了目前國際最大的乾酪根分子群,建立了乾酪根的時間-溫度-成熟度關係[Global Challenges 3, 1900006 (2019);Fuel 278, 118264 (2020)]。
  • 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孫和平研究員承擔的知識創新工程「二期」重要方向性項目——「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通過了中科院資環局組織的驗收,總評為優秀。自2002年以來,孫和平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付容珊教授課題組密切合作,通過與美國、日本、比利時和德國等國家的緊密聯合,利用「國際地球動力學合作網絡」重力測量和「全球地震網絡」地震測量資料,在地球內部動力學和精細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地質地球所在火星柯石英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研究室副研究員胡森及其合作者,對一塊編號為NWA 8657的玄武巖質火星隕石展開研究,首次在火星隕石中發現柯石英,探討火星柯石英的形成機制和制約撞擊事件的峰值溫壓。研究發現,該火星隕石具有大面積的衝擊熔融區域(~5 vol%)。
  •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2020-03-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長期以來,黃土垂直節理在黃土高原微地貌演化、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定量描述和理解黃土垂直節理的成因和演化模式一直是黃土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研究中的重要內容。
  • 深圳先進院等在超振蕩波束與聲學超透鏡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研究中心超聲團隊研究員鄭海榮、蔡飛燕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祝雪豐、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仇成偉合作在超振蕩波束與聲學超透鏡研究中取得進展。
  •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X射線散射數據解析新方法和解析軟體開發(XNSSA)等多個方面均取得了系列進展。    論文連結    Advance In Engineering評論連結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如何精確的測試導電通路內部的載流子傳輸機制是目前RRAM器件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微電子所劉明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RRAM的阻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繼用實驗手段直接觀測到RRAM器件中導電通路的動態生長過程(Adv. Mater.
  • 地質地球所在近震斷層動態弱化現象的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地殼淺表層巖體中含有大量不同尺度的非連續結構面,如斷層、節理等。在長期複雜的地質作用下,斷層、節理等通常被斷層泥、石英砂等散體材料充填,形成充填結構面。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發現,充填結構面作為巖體中的軟弱界面對地震應力波的傳播和巖體的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實際地震監測資料揭示地震應力波傳播到近震斷層時其能量顯著衰減,同時可使近震斷層發生動態弱化,誘發二次地震。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中法聯合實驗室招聘博士後
    :中-法趨磁多細胞生物進化與發育聯合實驗室是在中法科技交流框架協議和中國科學院與法國國家科研中心雙邊協議下,於2007年底由中國科學院和法國科研中心批准成立。聯合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在地學、海洋生態、元素與物質循環、環境汙染治理再生中的作用、磁場與生命過程、人類健康等。地質地球所生物磁學研究團隊承擔中國科學院國際創新團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和重點項目等。
  • 地質地球所在氣倉構型和孔徑對頁巖氣納米流動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頁巖氣是一種非常規油氣資源,通常賦存在儲層頁巖有機質和無機質的微納米孔隙中。有別於宏觀尺度孔隙中的常規達西流,頁巖氣在微納米孔隙中的擴散輸運不符合達西定律。查明頁巖氣的微觀輸運規律和流動機理對於頁巖氣多尺度滲流研究以及可採性評價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地質地球所在新生代沿阿爾金斷裂帶山脈的穿時性隆升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百年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隆升模式及時代一直是地球科學爭論的焦點。受印度-歐亞大陸碰撞影響,古老的阿爾金走滑斷裂帶再次活化,形成了現今貫穿高原東北緣的祁連山、阿爾金山及崑崙山構造格局。因此,研究阿爾金斷裂帶山脈的隆升過程對青藏高原隆升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