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獅子座流星雨」「半影月食」等天象將亮相11月天宇
天文預報顯示,「水星西大距」「獅子座流星雨」「雙星拱月」「半影月食」等天象將亮相11月天宇。
首先登場的是11月11日的「水星西大距」。有著「流星雨之王」美譽的獅子座流星雨將於11月17日光臨地球。本年度月亮幾乎每個月都接近木星和土星,11月19日會再次上演,這一次三者在視野上距離更接近了,將會引人注目。
——新華網
2
地球磁尾磁場重聯由電子動力學觸發證據找到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的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研究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盧三博士和其他多家歐美科研機構,在地球磁尾磁場重聯觸發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結合MMS(磁層多尺度衛星)高解析度觀測資料和數值模擬,發現了地球磁尾磁場重聯由電子動力學觸發的證據。相關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磁場重聯是等離子體中的一種基本物理過程。該過程中,磁能會爆發式地釋放、轉化為等離子體的動能和熱能。
——《科技日報》
3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
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
——新華網
4
5000年前, 它們竟生活在青藏高原
▲馬家窯文化先民獵殺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的場景復原圖 董廣輝設計 張海巖繪製
我國科學家的研究首次表明,約在5000多年前,現今只分布在熱帶地區的野生大型哺乳動物,曾生活於青藏高原東北部,並且是馬家窯文化先民重要的狩獵資源。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歷史,以及他們對動植物資源利用的方式,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謎題。
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實驗室與國內多個研究機構進行古DNA遺傳學、考古學、古氣候學和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合作,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前,青藏高原曾存在大型熱帶哺乳動物。
——《科技日報》
5
全國首個跨座式單軌轉體梁成功轉體
近日,由上海局集團東華地鐵公司、中鐵上海工程局承建的蕪湖軌道交通2號線上跨寧蕪鐵路、寧安城際鐵路、合杭高鐵轉體梁順時針轉動83度,實現精準對接,標誌著國內首個跨座式單軌轉體梁成功完成轉體。
為最大限度保障轉體梁施工安全,施工單位採取先平行於鐵路,通過掛籃作業的方式,在空中完成17塊連續梁施工,並在梁體與墩頂之間設置轉動體系,進行橋梁轉體。
——《經濟日報》
6
白堊紀恐龍化石中 發現血液寄生蟲
▲視覺中國供圖
巴西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白堊紀研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恐龍化石中發現了一種血液寄生蟲的微小化石。此前,科學界僅在琥珀中的昆蟲身上或者動物糞便化石中發現過史前寄生蟲化石,這是首次在宿主體內發現。
巴西北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聖卡洛斯聯邦大學和坎皮納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隻泰坦巨龍(白堊紀的一種草食恐龍)的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寄生蟲化石,它可能與恐龍生前所患骨髓炎有關。
——新華網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