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臺在地球自轉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晝夜交替,日月星辰東升西落,背後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地球圍繞一條通過地心、連接南北極的假想軸轉動,這就是地球自轉,那根假想軸被稱作自轉軸。地球自轉一直是恆定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地球的自轉一直在變化,而且變化得相當複雜,既有歲差-章動,還有極移和日長變化,物理上用自轉軸指向參數(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 EOP)表示。它們都反映了地球的整體運動及其隨時間變化的重要信息。EOP被認為是除地震學之外,另一種研究地球深內部物理學的重要手段,是天文學為研究地球內部而特製的「望遠鏡」,一直是科學家們重點測量和研究的對象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EOP參數之日長變化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日長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目前該工作已經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另一項關於日長變化6年信號的檢測及其衰減和激發的物理機制的最新研究也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固體地球物理學》(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從外到內,地球內部的圈層包括地殼、地幔、流體外核和固體內核。它們具有怎樣的物理結構,運動狀態如何?它們相互之間正在發生哪些動力學耦合作用?液核中的磁場是如何產生、維持和變化的?這些神秘而重要的科學信息對理解我們所處的地球並進而推廣到對其它類地行星的研究等都至關重要。令人遺憾的是,所有這些信息都不能從地表或空間直接觀測得到。但幸運的是,上述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對EOP變化的精細特徵入手進行間接「觀測」和研究。

  以日長變化為例,由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潮汐作用,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日長不斷變長,即白天和黑夜時間都在變長,平均約每100年變長0.002秒。「除了自轉速率越來越慢,科學家們還發現自轉速率存在周期性的變化。日長變化具有從一天到數十年、甚至更長期的變化頻譜,分別對應於不同的天文和地球物理機制。一般認為,尺度為數十年的年代際變化和尺度約510年的亞十年變化很可能與地球深內部物理有關。這些周期性變化的特徵和起源就是我們要尋找和探究的,尤其是亞十年變化特徵。」該研究的參與者、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黃乘利說。

  關於日長變化的精細時變特徵和相關的物理原因,目前該領域還所知甚少,但這部分的研究對於進一步了解地核的年際運動特徵以及解決地磁場快速變化的起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地磁場的快速變化被稱作地磁急變(「jerk」)。

  「我們研究採用了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系統(IERS)提供的1962~2019年近57年的日長變化數據結合大量數值模擬算例分析,基於標準小波時頻變換方法(NMWT)和我們獨立發展的『去小波邊緣效應』(BEPME)的策略,雖然NMWT方法具有很高的頻率分辨能力,其可以區分日長亞十年變化中不同的頻率成分,然而該方法具有顯著的邊緣效應問題,而BEPME策略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一不足,使得我們可以準確地分離出目標諧波信號,基於這一方法我們首次發現8.6年信號的振幅增大現象。」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上海天文臺碩副研究員段鵬說。

  該團組研究結果表明,日長亞十年變化中實際存在兩個主成分的周期信號,周期分別為6年及8.6年。這兩個信號的疊加可以很好地解釋觀測到的日長亞十年變化的時頻域特徵。前人工作未能澄清日長亞十年變化的不同物理起源問題,他們的研究表明,日長變化中周期為約8.6年的信號很可能與液核表面赤道附近的扭轉阿爾芬波振蕩有關。

  地球內部充滿磁場,如果將磁場的磁力線想像成一根根琴弦,當磁場收到擾動時,磁力線這些琴弦就會振蕩,振蕩會沿著磁場傳播出去,便形成了阿爾芬波。當磁力線聚集成一個個稱作『磁流管』的管狀結構時,在磁流管中傳播的阿爾芬波就是扭轉阿爾芬波。該扭轉波向外傳播,與地幔發生耦合作用,從而導致日長中出現同樣周期的波動信號。研究者們預測在最近的1~2年內很可能會有一次新的地磁急變事件發生。

  「我們的工作否定了目前國際上已被廣泛接受的日長變化亞十年周期信號中僅存在周期為6年的信號的觀點,我們首次發現了日長亞十年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也闡明了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急變的發生之間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段鵬碩總結說。

  關於該工作的意義,黃乘利補充道:「目前地磁急變的預測是國際上的一個難題。我們的工作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入口,可以通過精確分離地球自轉的亞十年變化振蕩信號,預測未來地磁急變發生的時刻。也不難看出,通過地球自轉精細變化特徵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深內部的磁流體動力學問題。」

  論文連結:1 2

  1. 利用本文所提方法(NMWT+BEPME)提取的日長亞十年振蕩結果(紅線)與原始信號(黑線)的比較:兩曲線總體上非常吻合,表明日長亞十年變化特徵可以很好的由6年和8.6年兩種頻率信號的疊加解釋

  2. 本文恢復的目標8.6年周期振蕩與地磁急變(jerks)時刻(陰影矩形條帶)所示的對應關係;紅色曲線是本文恢復的結果,綠線是紅線的最小二乘擬合結果,該結果可進一步用於預測未來jerk發生的時間

相關焦點

  • 上海天文臺在電離層地震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說,「目前我們常用的天文觀測數據包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和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觀測等,藉由它們可獲得中性大氣延遲和電離層電子總含量(  近期,金雙根帶領團隊在電離層地震學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為監測和預報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
  • 地球自轉一直是恆定的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目前,上海天文臺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的科研人員正著力於開展工作,利用觀測的極移數據來探測地球深內部大尺度的流體運動(例如液核振蕩)和固體內核擺動;同時開展數值模擬工作,探究地球深內部流體以及內核運動如何影響極移。  3.
  • 間歇脈衝星自轉減慢率變化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脈衝星團組副研究員Rai Yuen關於間歇脈衝星在不同自轉減慢率下磁層電荷密度與磁傾角關係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 我們眼中星空的變化,不僅與頭頂的星星有關,還與腳下的地球有關
    接下來,就請隨筆者去了解上海天文臺的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看看他們從日長變化的數據中發現了什麼。三、首次發現日長變化中的一個新信號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動力學研究中心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在EOP參數之日長變化研究方向取得了新進展,首次發現了日長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的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 日本地震使地球自轉加快1.8微秒 自轉軸偏移
    中廣網北京3月2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數據顯示,這場9.0級大地震使地球自轉軸偏移了25釐米,同時使地球自轉加快了1.8微秒。
  •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8-07-05 雲南天文臺 【字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毛基榮、王建成等人開展了系列理論研究工作,他們針對高能天體中相對論熱電子和非熱電子共存的情況,首次計算了這些電子在小尺度無序磁場輻射(顫動輻射)和大尺度偶極磁場輻射(同步加速輻射)的線偏振和圓偏振特徵,以及偏振輻射轉移過程。
  • 上海天文臺舉辦「地球2.0凌星巡天衛星」科學討論會
    上海天文臺舉辦「地球2.0凌星巡天衛星」科學討論會 2020-11-03 上海天文臺 【字體:大 中 小】   地球2.0衛星於2020年6月列入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第二批),上海天文臺是項目牽頭承擔單位,參加單位包括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項目負責人是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葛健。
  • 自動化所和國家天文臺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圖為LAMOST望遠鏡日前,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天文臺LAMOST項目組合作研究,在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雙方項目組對SDSS-DR7(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第七期釋放數據)中的294843條星系光譜數據進行自動搜索,獲得了36個超新星候選光譜,其中包括12個是已經發現的超新星,24個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的超新星。
  • 孫和平:重力場的時間變化與地球動力學
    GGP在比利時皇家天文臺設立了數據中心,利用全球SG高精度資料,實施同步的高密度採樣和資料交換,並以前所未有的觀測精度檢測由於各種地球物理場和地球動力學現象誘發的重力場微小變化。 2、我院在該領域的近期研究進展 2.1簡要歷史回顧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在許厚澤院士領導下,中國科學院在與比利時皇家天文臺和國際地球潮汐中心合作基礎上,在國內首次建立了包括北京、武漢、廣州、上海、蘭州、烏魯木齊、瀋陽、青島等觀測站在內的重力潮汐剖面。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3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
  • 上海科學家發現日長變化新信號 預測一兩年內會出現新的地磁急變事件
    地球磁場能夠保護我們免受太陽風和宇宙輻射的傷害,但地磁每隔數年總會「搗亂」一下,這幾者間是否存在聯繫?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中科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日長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上海天文臺以天文地球動力學、天體物理以及行星科學為主要學科方向,同時積極發展現代天文觀測技術和時頻技術,努力為天文觀測研究和國家戰略需求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擁有若干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的研究團隊;在應用研究方面,上海天文臺在國家導航定位、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空間雷射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提出一種新的方法,讓連續波鈉導星雷射在左右旋圓偏振態之間以拉莫爾頻率周期性切換,實現對鈉原子的磁共振抽運。但是,在地磁場環境中,吸收圓偏振光的鈉原子會繞著磁場作拉莫爾進動,大大削弱光抽運的效果。在地磁場與雷射束夾角較大時尤其嚴重,而天文觀測中此夾角普遍介於60°到90°之間。  為克服地磁場的影響,有研究人員提出採用拉莫爾進動重複頻率的脈衝雷射進行共振抽運的方法,使得雷射總是在進動周期的一個固定時間點與原子相互作用。
  • 解碼地理:地球的自轉速度為什麼變化?
    對珊瑚化石的研究為地球自轉的減慢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由於有一些珊瑚分泌石灰骨骼的快慢,與太陽光的強弱和季節的變化有關,白天比晚上分泌多,這樣珊瑚蟲就在自己體壁上留下了一道道粗細不同的環紋。1963年,美國古生物學家韋爾斯研究了這些珊瑚化石。他報導說,平均說來,在4億年前泥盆紀時代的珊瑚化石上,每一「年輪」中有400條「日輪」,說明當時一年有400天左右。而在3.2億年前石炭紀時代的珊瑚化石上,則有380條「日輪」,說明當時一年有380天左右。目前珊瑚相鄰「年輪」之間則僅有365條環紋,正好和現在一年的天數相等。
  • 上海生科院等在昆蟲抗病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1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勇平研究組和譚安江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發表了研究論文目前在防治BmNPV的策略中,通過傳統選育方法篩選抗性品種面臨著周期長、定向性差以及提高抗性的同時難以兼顧經濟性狀等局限;基於轉基因RNAi的抗病毒策略屬於轉錄後水平的抑制,在一定程度可以抑制BmNPV 的擴增,但轉基因RNAi的抗病毒效果受靶標基因選擇的影響較大,難以徹底阻斷病毒DNA複製。
  • 科學家基於嫦娥二號數據揭示圖塔蒂斯小行星的自轉特性
    在嫦娥二號拓展任務前期,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團隊精確確定圖塔蒂斯軌道,定軌結果直接應用於拓展任務中,使得嫦娥二號實現與圖塔蒂斯的千米級飛越探測。該項研究工作入選「2012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研究成果入選「2013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併入選2014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十二屆「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國際會議(ACM2014,該系列會議是太陽系小天體領域的頂級國際會議,每三年召開一次)大會特邀報告。  近期研究人員利用嫦娥二號數據,深入開展了圖塔蒂斯小行星自轉動力學的研究。
  • 拓撲絕緣體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拓撲絕緣體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三維拓撲絕緣體的量子薄膜的實現為理論預言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巨大熱電效應、激子凝聚等新奇量子現象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是在拓撲絕緣體材料製備方面的一個重要進展。
  • 雲南天文臺在太陽黑子半影形成和衰退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博士李巧玲、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在太陽活動區12673黑子半影的形成與消失過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12月3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 【科技日報】地球自轉 6年出現一個「減速度」
    地球有時轉得快,有時轉得慢,但總體在「轉慢」。我國科學家在全球首次發現,在6年周期振蕩信號中會出現一個「減速度」。  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專家合作進行了這項研究,相關論文已在國際地學著名期刊《地球和行星科學通訊》上在線發表。
  •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原理是什麼?又是什麼推動著地球的自轉?
    大家都知道地球一直在自轉和公轉,想必大部分人也都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地球每公轉一周是一年,每自轉一周是一天,也正因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才又有了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但是大家知道地球為什麼自轉、公轉呢,地球旋轉的動力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