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天文臺2020年暑期大學生夏令營營員招募通知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第十屆天文夏令營將於2020年7月20日至7月24日在上海舉行,營員可以聆聽上海天文臺的學術講座,參與科學研討,對話天文學家,參觀天文觀測站等。受疫情影響,本次夏令營的形式及具體活動安排待定,屆時將會根據疫情情況,經綜合研判後在我臺官網公布。
上海天文臺以天文地球動力學、天體物理以及行星科學為主要學科方向,同時積極發展現代天文觀測技術和時頻技術,努力為天文觀測研究和國家戰略需求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擁有若干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的研究團隊;在應用研究方面,上海天文臺在國家導航定位、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上海天文臺設有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天體物理研究室、射電天文科學與技術研究室、光學天文技術研究室、時間頻率技術研究室5個研究部門。擁有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觀測臺站(已建2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6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國際VLBI網數據處理中心、1.56米口徑光學望遠鏡、60釐米口徑衛星雷射測距望遠鏡、全球定位系統等多項現代空間天文觀測技術和國際一流的觀測基地和資料分析研究中心,是世界上同時擁有這些技術的7個臺站之一。上海天文臺是中國VLBI網和中國雷射測距網的負責單位。
上海天文臺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近60人,碩士生導師40多人,在學研究生170餘人,聯合培養學生60多人。上海天文臺整體科研力量雄厚,人均科研經費達到百萬元,在天文基礎研究方面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並在國家重大工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上海天文臺與世界上1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長期國際合作,與國外著名的天文臺、研究所、大學等保持緊密聯繫,包括人員互訪、講學、留學和合作培養研究生,每年有20%左右的研究生出國交流。
上海天文臺畢業的研究生中,超七成人員有望留滬工作,大部分畢業生進入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工作,其餘人員也能順利選擇到心儀的企業。
一、申請條件:
1、全國高校物理、測繪工程、天文、計算機、通信、數學及其相關專業的三年級在校學生(2021屆畢業生)及優秀的二年級在校學生(2022屆畢業生);天文學專業一、二年級學生(2023屆、2022屆畢業生)。
2、學習成績優秀,本科期間總評成績排名在本年級靠前;對在本科期間取得出色科研成果者,學習成績標準可適當放寬。
3、對天文有濃厚興趣,並有較強的或潛在的研究能力,有意到上海天文臺繼續求學深造。
4、一般應有兩名教師書面推薦意見(學生自選提供,需有推薦人親筆籤名)(見附件1下載)。
5、英語達到國家四/六級水平(425分及以上)。
二、申請材料:
1、申請表(見附件2下載,籤字並蓋章;如未返校,可提供有籤字、公章的掃描列印件)
2、本科成績單和專業排名證明(需加蓋學校教務公章,如未返校,可提供正式成績單掃描列印件或正式電子成績單列印件)
3、其他證明材料(如已發表論文的複印件、獎狀複印件、英語四/六級成績單、各類證書等)
電子版材料要求:填寫完成的word版申請表發到郵箱yjsb@shao.ac.cn,發送郵件時,郵件主題和附件標題均為「夏令營+大學名稱+學生姓名」(例:夏令營上海大學張明)。
紙質材料整理要求:按照申請表(附件下載的申請表,非系統導出)、推薦信(如有)、成績單、獎狀複印件、各類證書、其他材料的順序進行排列。較厚的論文及出版物可單附於後。紙質材料請於2020年6月25日之前(以郵戳為準)郵寄到上海天文臺。
地址:上海市南丹路80號 上海天文臺研究生部(收) 郵編 200030 。
全部申請材料一經收到,恕不退還。只網上報名、未按時提供紙質材料者,視為自動放棄。申請者應保證所提交的所有電子信息及紙版材料的真實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因不實信息或者偽造材料所造成的後果完全由本人承擔!
三、系統填報
1、填報時間:即日起至2020年6月25日。
2、報名網址: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教協同夏令營申請系統
http://zxsq.ucas.ac.cn/
「夏令營承辦單位」欄:為下拉菜單選擇欄,選擇上海天文臺,「夏令營名稱」欄:選定「夏令營承辦單位」後即確定,為「天文夏令營」。
四、優秀營員評選
在夏令營活動最後階段,上海天文臺將組織優秀營員評選,綜合面試考核情況和申請者提交的申請材料信息,評選出優秀營員。
五、夏令營待遇
若最終確定為線下形式,營員需全程參加夏令營,並提供下述待遇:
1、提供營員的路費(僅限火車硬座);
2、提供營員在夏令營活動期間在滬的全部夥食和住宿費用。
六、其他事項
上海天文臺將在2020年7月6日左右在官網公布本屆夏令營入選營員名單並通知本人。未接到錄取通知的同學請繼續關註上海天文臺其他活動。
夏令營具體行程安排將另行通知,敬請關注。
夏令營聯繫方式:馬老師,yjsb@shao.ac.cn,021-64384630
上海天文臺網址:www.shao.ac.cn
上海天文臺研究生部
20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