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臺參與實施的國際合作項目SDSS-IV啟動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經過三年多的準備工作,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作為正式成員單位參與的國際大規模巡天「斯隆數位化巡天第四階段項目」(以下簡稱SDSS-IV)於7月1日正式啟動,開始為期六年的巡天觀測和科學研究任務。

  斯隆數位化巡天(SDSS)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星系圖像和光譜巡天項目,於本世紀初開始實施,14年來已完成三個階段的巡天任務,獲得了全天四分之一的光學圖像和超過100萬星系、類星體和恆星的光學光譜數據,產生了大量具有革命性的天文學研究成果,成為目前用戶最多、產出最豐、影響最大的地面光學和紅外觀測設備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至2012年底全球天文學家基於SDSS數據已發表超過5000篇科學論文,獲得20萬餘次引用。基於前三期取得的巨大成功,SDSS於2014年7月1日進入第四階段,將在2020年6月底結束之前使用斯隆望遠鏡完成三項新的大規模紅移巡天,針對銀河繫結構、近鄰星系二維性質和高紅移宇宙大尺度結構等三個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展開全面而深入的研究。SDSS-IV繼承SDSS前三期的成熟設備和成功經驗,具有投資少、風險低、回報高等優點,從時間上填補了SDSS和下一代大規模巡天(如DESI和Euclid)之間的空白,具有承前啟後的獨特作用。

  SDSS-IV項目由來自全球四大洲40個研究機構的200餘位天文學家共同參與實施。上海天文臺在2011年SDSS-IV醞釀之初就積極參與,多位研究員為SDSS-IV的MaNGA巡天項目書的撰寫做出了重要貢獻,上海天文臺因此成為全球首批受邀參與SDSS-IV的研究所,並於2012年5月正式籤署合作協議,成為SDSS-IV的所級成員單位,擁有SDSS-IV所有內部數據的平等使用權。過去三年多來,上海天文臺積極協助SDSS-IV各方面準備工作,多位研究人員進入到MaNGA和eBOSS巡天的核心團隊,在撰寫科學需求、制定巡天戰略、獲取選源數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上海天文臺科研人員在SDSS-IV階段開展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上海天文臺SDSS-IV團隊由星系宇宙學中心的10位研究員和一批年輕科研骨幹、 博士後、學生組成,佔上海天文臺星系宇宙學中心研究力量的三分之二,其中侯金良研究員出任SDSS-IV顧問委員會委員,參與對SDSS-IV的監督和決策,李成研究員擔任上海天文臺的SDSS-IV首席科學家,負責上海天文臺與SDSS-IV之間的協調、聯絡和科學合作。該團隊研究範圍涵蓋SDSS-IV 所有巡天項目的科學目標,在相關領域的現有研究水平居於國內前列,並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團隊全體研究人員將在今後六年內,抓住SDSS-IV這一難得的機遇,積極開展多個方面的研究工作,力爭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拔得頭籌、做出更多具有國際影響的優秀研究成果。

 

  圖一:近紅外波段的銀河系。粉色陰影區域是從北半球無法觀測的區域,因此之前沒有被SDSS研究過。新SDSS將能看到整個銀河系。版權:SDSS合作組織。

  

 

  圖二:新SDSS將對同一個星系的多個點測量光譜。來自於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圖片展示了被新SDSS觀測的第一批星系中的一個。蜂窩狀圖案顯示了新SDSS的光纖陣列覆蓋和觀測的部分。版權:Davod Law和SDSS合作組織。

 

  圖三:在SDSS描述的宇宙3-D圖中,還存在一個間隙,如圖中紅色棋盤狀區域所示。新SDSS將會彌補該間隙。版權:Credit: A. Slosar和SDSS合作組織。

相關焦點

  • 國家天文臺參與的斯隆數字巡天四期項目啟動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參與的斯隆數字巡天四期項目(SDSS-IV)於7月15日正式啟動運行。   SDSS-IV巡天項目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項目。其團隊由來自四大洲40餘個研究所的200餘位天文學家組成。本項目除了使用位於新墨西哥的斯隆2.5米望遠鏡外,還將使用位於智利安第斯山脈的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的2.5米艾琳妮杜邦望遠鏡。除了360度觀測銀河系以外,新望遠鏡還將觀測近鄰麥哲倫雲中的恆星。這將為天文學家提供銀河系環境研究的重要信息。
  • 外媒:中國啟動新空間天文臺項目
    原標題:外媒:中國啟動新空間天文臺項目 深空探測能力將提升100倍外媒稱,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官網消息,3月2日,中科院啟動了中國新一代空間科學衛星——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探測(eXTP)空間天文臺背景型號項目,啟動會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2001年,雙方籤署《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安排》,進一步完善了合作機制,確定了主要合作領域。隨著合作機制的暢通,內地和香港氣象部門的合作從最初的5個領域擴大到包括氣象探測、氣象通信、氣象數據交換、天氣預報警報、氣象服務、氣候與氣候變化、地區合作、國際組織合作活動等十餘個領域的合作。2016年,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高層管理人員會議在廣州召開。
  • SDSS DR6科學數據實現國內完整鏡像
    鏡像數據的訪問網址是http://sdss.lamost.org/。 這是迄今我國天文學領域完成的最大規模的數據鏡像引進工作。所鏡像的SDSS科學數據將直接服務於LAMOST巡天觀測,為國內天文學研究提供便利,並將與未來LAMOST的科學數據一起奠定中國虛擬天文臺數據資源的基礎。
  • 雲南上海特色產業投資合作項目推介會
    、普洱、迪慶等州市26個貧困縣和德宏州人口較少民族德昂族,在組織、人事、教育、衛生、科技、旅遊、環保等10多個部門建立了對口合作關係,共同制定並組織實施完成了滬滇對口幫扶與經濟社會協作「九五」計劃、「十五」計劃確定的各項任務,順利啟動實施了雙方幫扶合作「十一五」規劃綱要。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加大專家互訪、項目試驗以及業務培訓力度,加強在數值天氣預報、氣候監測預測、環境與氣象服務等方面的人員交流和溝通,提升雙方的預報精細化水平。香港天文臺積極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短時臨近天氣預報示範項目;2010年,其「小渦旋」暴雨臨近預報系統在上海世博會臨近預報服務中發揮作用,成為雙方合作的典範。
  • 參與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項目 中國籤署SKA天文臺公約
    據《中國科學報》14日消息,平方公裡陣列(SKA)是一個建造世界上最大射電望遠鏡的項目。如今,參與該項目的7個創始成員國(觀察者網註:包括中國在內)於3月12日在義大利羅馬正式籤署了一項公約,建立一個政府間組織來監督該項目運行並正式批准其建設。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成效凸顯
    中國氣象報記者何孟潔 莊白羽 通訊員張繼文報導 北京-廣州-香港視頻會商專線的建設和連通為香港天文臺更好地了解全國天氣形勢提供了有力支撐;香港天文臺與上海颱風研究所、華東區域氣象中心合作推動了世界氣象組織登陸颱風預報示範項目的順利實施。
  • 中國科學院啟動X射線空間天文臺背景型號項目研究
    &nbsp&nbsp&nbsp&nbsp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晉):3月2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在北京啟動了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eXTP)空間天文臺背景型號項目研究。在2025-2035年間,eXTP將有望成為該領域國際領先的旗艦級X射線空間天文臺。
  • 中國深度參與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項目:SKA天文臺公約正式...
    光明日報羅馬3月14日電(記者陳曉晨)12日,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quare Kilometre Array,簡稱SKA)項目七個創始成員國——中國、澳大利亞、義大利、荷蘭、葡萄牙、南非和英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正式籤署了成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SKA天文臺公約。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2020年暑期大學生夏令營營員招募通知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第十屆天文夏令營將於2020年7月20日至7月24日在上海舉行,營員可以聆聽上海天文臺的學術講座,參與科學研討,對話天文學家,參觀天文觀測站等。
  • 【北京日報】中科院啟動eXTP空間天文臺項目
    3月2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啟動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eXTP)空間天文臺背景型號項目。eXTP預計將在2025年前後發射,並有望成為2025年至2035年間該領域國際領先的旗艦級X射線空間天文臺。  黑洞、中子星和真空是尋求物理學新突破的重要前沿。
  • 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示範項目啟動會在上海召開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瑾 通訊員李佰平報導 6月24日至25日,世界氣象組織(WMO)航空氣象示範項目(AvRDP)啟動會在上海市氣象局召開。世界氣象組織官員、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項目科學委員會成員、中國氣象局和中國民用航空局的領導、專家等參加了項目啟動會。  航空氣象示範項目是世界氣象組織的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推動的一項航空氣象專項研究示範項目,它在全球不同的區域中選取了多家具有典型氣候特點的機場,旨在提高短臨預報技術和中尺度數值模式在新一代航空導航系統中的應用,為航空氣象用戶提供更好的氣象服務。
  • 人類從未停止仰望星空,南昆士蘭大學啟動肯特山天文臺升級項目,引領行星探索最前沿
    今年,工業、科學和技術部長Karen Andrews與南昆士蘭大學(USQ)校長Geraldine Mackenzie教授一起啟動了肯特山天文臺升級項目。這個耗資600萬澳元的設施包括一系列新的望遠鏡和技術, 將使南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和學生站在行星發現工作的最前沿。
  • 上海天文臺在SKA首個科學數據競賽中獲佳績
    上海天文臺作為參賽團隊參與了該競賽,並在總評分名列首位。  SKA首個數據競賽於2018年啟動,2019年4月結束。全球共有9支團隊按時提交結果。上海天文臺於競賽啟動即組織人員進行規劃準備,展開前期測算,中期雖因數據的重新發布而需要對所有數據進行重新處理分析,但參賽團隊保持積極應對,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反覆討論完善數據分析,完成競賽。
  • 新疆天文臺110米大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啟動
    」項目啟動會在此間舉行。為了讓望遠鏡儘早地產出具有國際水準的成果,針對QTT還將開展天體演化與物理特性早期科學目標研究,包括恆星形成與演化、脈衝星輻射與引力波探測、星繫結構、月球內部結構與火星大氣等。  與會技術專家一致認為「973」項目以QTT系統關鍵技術研究為重點,把射電天文前沿研究與QTT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對QTT系統建設發揮直接推進和保障作用,為QTT系統優化運行提供技術儲備,為射電天文學前沿突破提供研究基礎。項目下設4個子課題,將分別由中科院新疆天文臺、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和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電科39所等科研人員承擔。
  • 「非骨組織再生誘導」項目啟動會在上海矽酸鹽所召開
    11月29-30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項目啟動會在上海矽酸鹽所召開。項目專家組付小兵院士、楊黃恬研究員、黃曉宇研究員、王德平教授、鄧林紅教授,蘇州大學骨科研究所副所長杭雪花,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科研項目主任孫建奇,上海矽酸鹽所所長助理閆繼娜、科技綜合處副處長劉軍,項目組成員及各課題承擔單位管理部門負責人約4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由項目專家組組長付小兵院士主持。
  • 我國正式啟動「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等科技前沿項目
    「空間科學(二期)」 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正式啟動。在背景型號中,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eXTP),以「一奇(黑洞)二星(中子星、夸克星)三極端(引力、磁場、密度)」為科學目標,是由中國領導的、20多個國家參與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此外,還將圍繞空間引力波探測、宇宙起源與演化規律、太陽系的誕生和系外宜居行星探測等開展系列關鍵技術攻關和技術驗證。
  • 又一座全球最大望遠鏡項目在中國啟動啦
    雲南景東120米脈衝星射電望遠鏡項目啟動啦!9月29日, 「景東120m脈衝星射電望遠鏡(JRT)研製」 重大科技項目啟動儀式在該望遠鏡臺址——雲南省普洱市景東縣太忠鎮徐家壩舉行。啟動儀式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發表講話,並由雲南省副省長董華宣布項目啟動。
  • 上海天文臺舉辦「地球2.0凌星巡天衛星」科學討論會
    上海天文臺舉辦「地球2.0凌星巡天衛星」科學討論會 2020-11-03 上海天文臺 【字體:大 中 小】   地球2.0衛星於2020年6月列入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第二批),上海天文臺是項目牽頭承擔單位,參加單位包括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項目負責人是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