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式啟動「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等科技前沿項目

2020-12-06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鄒維榮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空間科學(二期)」正式啟動

軍報記者北京7月4日電(記者鄒維榮)2018年7月4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宣布 「空間科學(二期)」 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正式啟動。在 「悟空」「墨子」「慧眼」和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相繼取得重大科學成果和社會影響後,專項二期瞄準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係兩大科學前沿,在時域天文學、太陽磁場與爆發的關係、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等方向開展衛星研製。此外,專項還部署了一批概念研究、預先研究、背景型號、科學衛星任務規劃與數據分析等項目。

▲愛因斯坦探針(EP)。

在衛星工程中,愛因斯坦探針(EP)將在軟X射線波段對宇宙天體開展高靈敏度實時動態巡天監測,有望在發現和探索宇宙中沉寂黑洞的耀發、探尋來自引力波源的X射線信號、發現宇宙中X射線劇變天體等方面取得科學突破。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是我國首顆空間太陽專用觀測衛星,將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

▲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

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由中歐科學家聯合提出和研製,對向陽側磁層頂、極尖區和地球極光進行全景成像,同時對地磁場和等離子體進行原位測量,提高人類對太陽活動與地球磁場變化相互關係的認知。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是在引力波研究方向提出的「機遇性」項目,衛星與地面引力波探測器聯合觀測,可更加全面地發現引力波伽瑪暴及新的輻射現象。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

在背景型號中,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eXTP),以「一奇(黑洞)二星(中子星、夸克星)三極端(引力、磁場、密度)」為科學目標,是由中國領導的、20多個國家參與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此外,還將圍繞空間引力波探測、宇宙起源與演化規律、太陽系的誕生和系外宜居行星探測等開展系列關鍵技術攻關和技術驗證。專項新增的任務概念研究,聚焦原創科學思想,面向全國廣泛徵集,為專項的發展提供源動力;科學衛星任務規劃與數據分析項目,支持首席科學家領導的核心科學團隊開展任務設計及數據深入研究。空間科學體系架構的優化和完善,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eXTP)。

「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介紹,按照習總書記「必須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的指示精神,聚焦最具優勢和最具重大科學發現潛力的熱點領域,中國科學院啟動實施「空間科學(二期)」 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專項將聚集國內優秀科學家和工程團隊,持續探索浩翰宇宙未知的奧秘,通過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實現科學上的重大突破,並帶動相關技術領域的跨越式發展,為我國空間科學領域早日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不可替代的歷史性貢獻。

▋作者:鄒維榮

▋來源:解放軍報社裝備發展部分社

▋監製:鄒維榮

▋責編:韓阜業

▋編輯:王曉學

相關焦點

  • 我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正式開工 探究宇宙起源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據中國科技報25日消息,6月19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集中開工暨開工儀式在四川省稻城縣海子山舉行,標誌著工程工藝設施開始進入集中安裝階段。這標誌著這個於「十二五」期間啟動、並歷經8年籌備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正式開始進入集中安裝階段。
  • 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
    宏觀世界大至天體運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觀世界小至基因編輯、粒子結構、量子調控,都是當前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而宏觀和微觀世界的科學研究成果,又會深刻影響和有力推動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科技進步。我的報告重點從宏觀、微觀、中觀三個層面,介紹當前最新科技前沿和發展態勢。
  • 「宇宙演化」被納入中國國家戰略意圖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全曉書 喻菲)今後五年,中國不僅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要探索宇宙起源演化,回答人類的終極之問。  提交5日開幕的人代會審查的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將創新驅動發展置於優先位置,其列舉的今後五年中國將重點突破的基礎前沿科學領域中,「宇宙演化」居首,其他還包括「物質結構」「生命起源」「腦與認知」等。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認為,中國將宇宙演化的研究寫入新五年規劃,發出了重視基礎研究的強烈信號。「沒有基礎研究,創新只是小打小鬧」。
  • 從宇宙的起源與演化解讀生命與疾病
    吉姆·皮布爾斯的理論發現讓我們理解了宇宙在大爆炸後如何演化,而米歇爾·麥耶、迪迪埃·奎洛茲則在探索系外行星的過程中發現了地球的鄰居,他們的發現將永遠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生命新知》曾以宇宙的起源為線索,衍生出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類的起源,並沿著這條線索對生命、健康與疾病進行了解讀。現與大家分享。
  • 尋覓地球遠古生命揭示奧秘和演化歷史
    依託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利用我國得天獨厚的豐富化石資源,實驗室對具有重大意義的古生物學、地層學關鍵問題進行了科學探索和理論總結。」  過去五年來,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等的支持下,實驗室瞄準本學科領域的國際前沿和熱點,在地球生命史及年代地層等方面開展了國際前沿領域的研究,直接參與了該領域的國際競爭與合作,培養出一批優秀青年學者和學術帶頭人。
  • 黑洞出現有助生命起源:宇宙輻射減少生命演化
    這意味著DNA受到的「被扯碎」的威脅變小了,從而增加了這些生命必備組件發展和演化的機會。此外,恆星爆炸時產生的碎片也在生命形成過程中助了一臂之力。瀕死的恆星會加速內部物質的融合,使氫原子和氦原子撞在一起,形成更大、更重的元素,然後再被拋到宇宙中去。
  •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啟動
    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設管理,教育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管,法人單位是清華大學,共建單位為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家重要的創新平臺,為建設國際領先水平的極深地下研究中心、科學考察和科普教育基地奠定堅實基礎,將進一步夯實我國科技基礎、推動科技進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立體書封【基本信息】    書名:《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    作者:(美)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美)唐納德•戈德史密斯    譯者:陽曦   在整個宇宙的奇特和壯麗之下,地球如此渺小,日常生活的紛擾不值一提。然而,身在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裡,人類卻創造了文明,有了文學和藝術,也有了對自然世界的不懈探索,這也是整個宇宙中最偉大的奇蹟。【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浩瀚的星空充滿了好奇。宇宙如何誕生?星辰如何出現?銀河系和地球為什麼是現在這樣?
  • 「慧眼」衛星投入使用 將探尋黑洞和中子星起源和演化
    國家航天局供圖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今天(1月30日),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慧眼衛星將對銀河系內黑洞與中子星活動進行持續觀測,有望對其起源與演化產生更深入了解。  去年10月16日,全球多個機構共同發布雙中子星併合產生引力波(GW170817)聯合觀測成果。
  • 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 生物起源和演化的求證者—新聞—科學網
    歷史變革 1989年,南古所一批老一輩科學家高瞻遠矚,成立了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並得到了中科院的批准和支持。其依託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這就是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前身。 上世紀80年代末,也是國內基礎科學研究處於低谷之際。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空間科學(二期)」啟動
    在「悟空」、「墨子」、「慧眼」和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相繼取得重大科學成果和社會影響後,專項瞄準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係兩大科學前沿,在時域天文學、太陽磁場與爆發的關係、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等方向部署一批新的空間科學任務,力爭取得重大科學成果。此外,專項還部署了概念研究、預先研究、背景型號、科學衛星任務規劃與數據分析等項目。
  • 地球生命、人類和文明的起源、發展演化過程
    ,儘管太陽和地球誕生只有約46億年,但是大概在100億年前宇宙的演化已經為太陽和地球誕生提供了物質條件。二.46億前原始大氣太陽和地球的產生為生命演化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地球大氣層為地球脆弱生命的產生創造了理想的環境。再次,地球大氣層的特殊化學構成為生命演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 前沿科學的炮聲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上線
    在知識分子創刊五周年、智識學研社成立一周年之際,我們正式發布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計劃在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若干前沿科技領域,招募一批為科學進步或其應用做出努力的傑出青年學者,資助和鼓勵他們持續追蹤和分析前沿科技領域的新發現、新動向和新機會,並積極分享他們的專業判斷,促進前沿科技信息的交流和公共討論,為正在快速進展的前沿科技留影、存檔,為讀者提供重要的文獻式的科學指路牌
  •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希臘自然哲學 宇宙演化的思想
    希臘哲學開始時的自然哲學,除了探討萬物的本源外,主要討論的就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等問題;而在神話中卻早已在討論這些問題了。不過在神話中,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如日、月、江、海、雷、電等是作為人格化的神出現的。這部長詩主要分三個部分:(一)宇宙譜,敘述宇宙的演化過程;(二)神譜,敘述以宙斯和克羅諾斯為代表的神的譜系;(三)英雄譜,敘述半神半人的英雄的譜系。在宇宙演化方面,它將世界的起源和諸神的降生結合在一起闡述,實際上已經以幻想的神話形式,對宇宙的生成和演化作了素樸的猜測,甚至有了對自然現象總體作某些理性解釋的萌芽。
  • 我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大科學工程項目在京啟動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記者魏夢佳)由北京大學作為法人單位建設的「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以下簡稱成像設施)項目29日在北京市懷柔區正式啟動。據悉,這一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的大科學工程項目,未來將對生命體結構與功能進行跨尺度可視化描繪與精確測量,以期破解生命與疾病的奧秘。該成像設施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確定的10個優先建設項目之一,也是北大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建設項目。
  •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大亞灣實驗項目三號實驗大廳,於2011年12月24日開始運行(資料照片)。中微子的前兩種振蕩模式即「太陽中微子之謎」和「大氣中微子之謎」已被實驗證實,其發現者憑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獎。第三種振蕩一直未被發現,甚至有理論預言其根本不存在。
  • 一「石」一乾坤——走進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他們在鳥類及其飛行和羽毛的起源,恐龍、翼龍、早期鳥類、哺乳類和兩棲類的進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原創性成果。古脊椎所正是憑藉我國得天獨厚的脊椎動物與人類化石資源和獨特地質條件,在國際上形成了「從魚到人」這條脊椎動物演化主線研究的優勢地位。
  • LHAASO項目首席科學家曹臻:「中國獵人」欲解宇宙線起源世紀之謎...
    作為「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其核心目標是探索高能宇宙線起源以及相關的宇宙演化、高能天體演化和暗物質研究。  探索的背後,項目首席科學家曹臻帶領我國宇宙線研究第四代人,懷著最原始的好奇心,肩負著無窮的使命感,腳蹬泥路又不忘仰望星空。探索之路捕捉宇宙「信使」從陪跑人到參與者  宇宙無限,信使有痕。
  • 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 有助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這一重要成果對於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該消息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有評論認為該成果將是中微子物理的一個裡程碑。美國《科學》雜誌16日發表文章,報導了大亞灣實驗發現的第三種中微子振蕩,並稱此重大成果標誌著中國科研正在崛起。據了解,對中微子前兩種振蕩模式的研究曾獲得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