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出現有助生命起源:宇宙輻射減少生命演化

2020-12-08 環球網

宇宙輻射會將DNA和其它生命必備物質「扯碎」。宇宙形成之初,比今天的宇宙要小得多,因此當恆星系剛開始形成時,會受到更密集的輻射影響。這些高能級輻射被限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中,使得其輻射效果進一步加強。

但在宇宙擴張過程中,宇宙輻射的數量也隨之下降。此外,隨著黑洞體積增大,它們也從向外發射輻射,轉變為向內吸收輻射。這意味著DNA受到的「被扯碎」的威脅變小了,從而增加了這些生命必備組件發展和演化的機會。

此外,恆星爆炸時產生的碎片也在生命形成過程中助了一臂之力。瀕死的恆星會加速內部物質的融合,使氫原子和氦原子撞在一起,形成更大、更重的元素,然後再被拋到宇宙中去。這些「宇宙工廠」生產了所有的化學元素,包括氧和氮,它們是地球大氣中的關鍵元素,而正是地球大氣保護我們免受宇宙射線的傷害。

北京時間1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宇宙形成早期,太空中充滿了正在爆炸的恆星,以及旋轉的塵土雲——這也是現代宇宙的組成元素,但早期宇宙中的星系要少得多。一顆穩定恆星附近的行星將持續受到密集宇宙輻射波的攻擊,這些輻射既來自行星系內部,又來自外部。

天文學家認為,在黑洞形成、宇宙擴張的過程中,宇宙輻射不斷減少,並在創造適合生命起源的條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宇宙輻射會將DNA和其它生命必備物質「扯碎」。

宇宙形成之初,比今天的宇宙要小得多,因此當恆星系剛開始形成時,會受到更密集的輻射影響。這些高能級輻射被限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中,使得其輻射效果進一步加強。

但在宇宙擴張過程中,宇宙輻射的數量也隨之下降。不僅釋放出的輻射量下降,它需要填充的空間也減少了。此外,隨著黑洞體積增大,它們也從向外發射輻射,轉變為向內吸收輻射。這意味著DNA受到的「被扯碎」的威脅變小了,從而增加了這些生命必備組件發展和演化的機會。

這一理論是由德克薩斯大學艾爾帕索分校的天文物理學家保羅·梅森博士(Paul Mason)提出的。他在本周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大會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描述了宇宙形成中的一系列關鍵事件。例如,超新星(爆炸的恆星,會發射大量宇宙射線)在過去比今天更為頻繁。但隨著宇宙不斷擴張,這些事件發生的頻次越來越少。

此外,恆星爆炸時產生的碎片也在生命形成過程中助了一臂之力。瀕死的恆星會加速內部物質的融合,使氫原子和氦原子撞在一起,形成更大、更重的元素,然後再被拋到宇宙中去。這些「宇宙工廠」生產了所有的化學元素,包括氧和氮,它們是地球大氣中的關鍵元素,而正是地球大氣保護我們免受宇宙射線的傷害。據梅森博士稱,最早的生命出現時間可能並不比地球形成早多久,即45億年之前。

「過了相當一段時間,宇宙中的射線密度才有所降低,不利於生命形成的事件也逐漸減少,降到了生命可以承擔的程度。」梅森博士指出。「這說明宇宙的擴張對於生命來說十分重要。」梅森博士還補充說:「這也說明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出現生命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我們猜測,地球上極為緩慢的生命起源過程是否與一系列幹擾行為(如宇宙射線)的減少有關。」(葉子)

相關焦點

  • 從宇宙的起源與演化解讀生命與疾病
    吉姆·皮布爾斯的理論發現讓我們理解了宇宙在大爆炸後如何演化,而米歇爾·麥耶、迪迪埃·奎洛茲則在探索系外行星的過程中發現了地球的鄰居,他們的發現將永遠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生命新知》曾以宇宙的起源為線索,衍生出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類的起源,並沿著這條線索對生命、健康與疾病進行了解讀。現與大家分享。
  • 我國正式啟動「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等科技前沿項目
    在 「悟空」「墨子」「慧眼」和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相繼取得重大科學成果和社會影響後,專項二期瞄準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係兩大科學前沿,在時域天文學、太陽磁場與爆發的關係、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等方向開展衛星研製。此外,專項還部署了一批概念研究、預先研究、背景型號、科學衛星任務規劃與數據分析等項目。
  • 宇宙演化編年史:我們的宇宙是如何從0到1的,生命又是何時出現的
    如何解釋宇宙的起源形成和演化,是現代天體物理學的最大挑戰之一。在過去的幾個世紀,甚至在人類開始了解宇宙之前,這一直是人們熱衷於討論的話題。事實上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每一個理論,都應該能夠解決以下問題:宇宙構造的起源是什麼?宇宙是怎樣逐漸從最初的階段發展到現在的狀態的?
  • 宇宙演化編年史:我們的宇宙是如何從0到1的,生命是何時出現的
    如何解釋宇宙的起源形成和演化,是現代天體物理學的最大挑戰之一。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甚至在人類開始了解宇宙之前,這一直是人們熱衷於討論的話題。
  • 地球生命、人類和文明的起源、發展演化過程
    、真核細胞出現、魚類出現、中生代恐龍統治地球、人類起源。一.100億年前生命物質的產生宇宙誕生了約138億年,儘管太陽和地球誕生只有約46億年,但是大概在100億年前宇宙的演化已經為太陽和地球誕生提供了物質條件。
  • 宇宙生命的起源
    混沌天體中的爆炸,誕生了宇宙,宇宙在某次新生或未曾新生的狀態下,其內部爆炸殘留物之間互相作用,在形成星球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星系,其中星系在形成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N多銀河系,其中有一個銀河系中有一個太陽系,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其中有一個就是我們人類現在居住的地球。
  • 生命的起源
    細胞的起源包含三個方面;①構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真核細胞的起源;②與生命的起源相伴隨的原核細胞的起源;③最新發展的三界學說,即古核細胞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過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通過所謂的「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談起。
  • 論生命和宇宙起源科學認識的未定性
    一些科學家相信,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態為一種單細胞體,它們被稱之為原核生物體,在原核生物體之後出現了藍藻,它是一種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細菌。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態至少出現在27億年之前。科學家曾在格陵蘭島的一塊距今38.5億年的巖石內發現了碳元素,根據碳同位素的分析,他們推測了這些碳元素不是來自於自然界的無機碳,而是來自於生物體的有機碳,科學家由此將地球生命的起源時間推進到距今38億到40億年之前,相當於在地球誕生之後的5到6億年出現了最簡單的生命形態,從最簡單的生命細胞到最複雜的人體生命組織,地球生命至少經歷了大約40億年生生不息的演化過程,其中的人類生命史相當於地球生命史的「滄海一粟
  • 地球是珍貴的,生命是寶貴的:宇宙中生命的誕生條件太苛刻!
    最近幾天隨著全球火星探測熱的出現很多人對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會出現生命充滿了問號。今天本文就藉助這個機會帶大家了解一下宇宙中一顆星球想要出現生命所需的條件有多麼苛刻,同時也要告訴大家其他星球想要進化出高等生物更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 黑洞演化跟宇宙誕生十分相似,難道我們生活的宇宙在一個黑洞中?
    所以,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基本也都是那些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原因就是這些黑洞的質量太大,吸積盤非常明顯,而那些中小型的黑洞,沒有吸積盤或者吸積盤非常弱,我們就無法觀測到了。當黑洞的存在被證實之後,它就成為了科學界探索研究最多的神秘事物,科學家想要搞明白,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跟宇宙的演化到底有什麼關係?
  • 生命在宇宙中出現本身就是偶然,人類能夠誕生更是一種奇蹟
    今天本文就藉助這個機會帶大家了解一下宇宙中一顆星球想要出現生命所需的條件有多麼苛刻,同時也要告訴大家其他星球想要進化出高等生物更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沒有液態水、太陽輻射又非常強烈,想孕育出生命同樣是不可能。可接著新的問題又來了,即便是地球跟太陽的距離非常合適,又能夠靠自身引力留住大氣層,並通過磁場保護生物不會受到過多的太陽輻射,地球降溫之後水汽也逐漸液化形成原始海洋,那麼地球就一定會有生命出現並演化出高等生物了嗎?還是不一定。因為生命演化同樣需要時間,在生命演化過程中地球需要保持近乎不變的環境,同時要避免受到其他天體的撞擊。
  • 美科學家聲稱黑洞周圍也可以存在生命
    黑洞周圍常常被認為是X甚至是伽瑪射線輻射高發區域,在黑洞的周圍經常以死地來形容,要說在黑洞周圍能找到生命,常常被稱為這想法是不是瘋了!但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保羅·薩特在3月6日發表的文章中認為,黑洞周圍也可能存在生命!
  • 生命起源說:生命是由有機分子開始演化出來的
    這種說法被稱為生命起源現代說。起自達爾文的進化論。進化論從20世紀開始,通過前蘇聯的生化學家奧巴林、美國的化學家福科斯、英國的生物學家霍爾丹、以及化學家尤裡和他的研究生米勒等人的研究,使人們對生命的起源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
  • 關於生命起源的7種觀點,那麼宇宙中到處都有生命形態?
    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的時間,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已經出現了多次生命大爆發,科學家發現生命早在三十多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雖然生命從單一的微生物形態演化到現在的複雜生態系統,但從地球經歷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來,每次重新出現的生命都會越來越複雜,這似乎很難用進化論來解釋地球上的萬物,而且關於生命最初是起源於什麼地方還一直充滿爭議,不過科學家提出了幾個觀點,來嘗試解釋生命的起源。
  • 綠色乃是生命之色,演化史上的裡程碑,生命演化的一大壯舉
    綠色乃是生命之色,自從最初的一點綠色在海洋某處出現之後,地球從此便變得不同了。當身處於青樹翠綠的山林路時,會不由自主讚嘆大自然的神奇,卻很少會留意它們的過去是怎樣的,植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是因為一部分植物是主要的食物來源,也不僅是因為我們呼吸所需的氧氣是它們的產物,而是因為植物乃是整個生命世界得以存在的基礎。
  • 科學大家|宇宙的起源:大爆炸之前是什麼?
    愛因斯坦提出了偉大的相對論時空觀,之後我們人類很快就發展出來了一個新的宇宙觀,我說的很快是指過去一百年,一百年的時間裡我們努力研究宇宙的演化,形成了熱大爆炸宇宙學說,這個學說成為了人類新的時空觀和宇宙觀。熱大爆炸宇宙說描述了我們宇宙在過去138億年的演化歷史。其中有兩個名詞,一個是「暴漲(inflation)」,另一個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世界3大未解之謎:生命起源、地球內核、宇宙之謎
    尤其是那些「終極拷問」,比如:起源之謎,就包括了人類起源,生命起源以及宇宙起源。再比如:我們無法探索地球內部結構,對於我們而言地球內部結構也如同謎一樣,還有宇宙未來的演化之謎,為什麼宇宙會如此浩瀚?宇宙大爆炸之所以能夠被廣泛接受,這主要是因為宇宙大爆炸的證據十分堅實,相關的證據中主要有三條: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是宇宙大爆炸的餘溫,被科學家準確預言,並且最終探測到。
  • 熵的本質與宇宙生命創造演化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高級經濟師、工程師李玉山所作的《熵的本質與宇宙生命創造演化》的報告引起學術界關注。李玉山希望他2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能夠早日得到承認,也非常希望通過學術爭論得到專家學者的指正。現刊登李玉山《熵的本質與宇宙生命演化》一文的基本觀點,以期引發討論。
  • 黑洞也能孕育行星 但在上面尋找生命有點難
    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慶文教授。距離決定黑洞行星能否「降生」在黑洞附近發現行星並非一次偶然之舉。人類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嗎?吳慶文介紹,宇宙存在活動星系核、低光度星系核和X射線雙星等不同的黑洞系統,根據惠田敬一團隊的研究模型,生命周期較短、光度相對較低的活動星系核周圍一般會出現黑洞行星。
  • 宇宙太陽地球的來龍去脈以及與生命的關係淺談
    但大家從現在觀測到的各種事實,尤其是宇宙膨脹的現象返溯,認定在138億年前宇宙必然是一個奇點。因為宇宙一直在高速膨脹,必然有一個起點。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有一個史瓦西半徑,當超新星大爆炸後,中心殘留物質在巨大引力壓力下急劇坍縮,如果縮小到史瓦西半徑以內就會成為一個黑洞,黑洞中心就是一個無限小的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