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也能孕育行星 但在上面尋找生命有點難

2020-09-06 中工網

2020-09-07 05:23:57 來源:科技日報

浩瀚宇宙中,黑洞猶如一隻吞噬猛獸,沒有任何物質能從它的巨大引力「魔爪」中逃脫,就連光也不例外。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慶文教授。

距離決定黑洞行星能否「降生」

在黑洞附近發現行星並非一次偶然之舉。

人類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嗎?為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不斷搜尋系外行星。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獲獎者中,就有兩人是因為在系外行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而獲獎。

截至目前,我們已發現4000多個系外行星。

「系外行星是當前天文學最熱點和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之一,科學家主要是在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周圍尋找。」吳慶文說,尋找更多系外行星,有利於理解太陽系形成、地球演化史及生命起源等謎題。

近日,日本研究團隊表示銀河系中心黑洞周圍也可能存在大量行星,這一新觀點頓時引爆學術界。

吳慶文介紹,此前科學家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望遠鏡陣列(ALMA),觀測到類似早期太陽系的形成過程。首先是氣體和塵埃在自引力作用下坍縮形成恆星;隨著時間推移,恆星周圍的盤狀氣體、塵埃等會逐漸聚集形成更大團塊,並進一步凝聚,逐漸形成行星。

日本天文學家提出,氣體和塵埃並非年輕恆星獨有,在星系中心黑洞周圍也存在著大量氣體和塵埃,其質量可以比原恆星盤大數十億倍,像銀河系中心黑洞這樣黯淡、寒冷的超大質量黑洞或許也是孕育行星的理想場所。

冰的形成以及更多氣體和塵埃等的凝結,是形成行星的關鍵條件。吳慶文說,黑洞周圍氣體盤中,離黑洞越近氣體溫度越高,但在一定距離之外,溫度足夠低,能夠讓一些水變成冰。經計算,對於銀河系中心這種400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來說,距離黑洞大約10光年,就足以讓塵埃和水等氣體凝結,並形成幾倍到幾千倍地球質量的行星,這類行星被稱為黑洞行星。

生活在黑洞身邊,黑洞行星多少有些「擔驚受怕」。黑洞擁有強大的引力,在視界範圍之內連光都難以逃脫,即便在稍遠一點的地方,黑洞周圍強大的潮汐力也可能將天體撕碎。這聽上去非常恐怖,但隨著距離進一步增大,黑洞引力將會迅速減小,在一定距離以外(約幾光年),炙熱氣體的運動幾乎不再受黑洞引力控制。所以,黑洞行星的形成條件已決定它不會被黑洞吞噬。

遙遠的距離,正是黑洞行星形成壯大的溫床。

另闢蹊徑尋找類地行星

吳慶文說,宇宙存在數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又存在數千億顆恆星,因此類地行星必然存在,黑洞行星或許也應該普遍存在。因距離遙遠,人類對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行星進行直接探測,還存在巨大困難。

或許另闢蹊徑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此前,日本鹿兒島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惠田敬一認為,現代天體物理學發展顯現出一種傾向,即向不習慣的、出乎意料的、甚至仿佛是不可能的方向發展。

「人類作為生活在行星上的智慧生物,一直對圍繞其他恆星繞轉的行星有著濃厚興趣。」吳慶文介紹,宇宙存在活動星系核、低光度星系核和X射線雙星等不同的黑洞系統,根據惠田敬一團隊的研究模型,生命周期較短、光度相對較低的活動星系核周圍一般會出現黑洞行星。

一般而言,對於常見的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系統,形成恆星後,塵埃和氣體會在新生恆星周圍原行星盤中冷卻,塵埃會凝結聚集成更大的顆粒,在碰撞和壓縮中形成小行星,小行星之間相互碰撞形成更大尺寸的行星胚胎,最終經過不同的物理過程形成不同的行星,如類似木星的氣體巨行星,或類似地球的巖石行星。

與恆星一樣,黑洞也有類似的培育行星的「育嬰室」。吳慶文說,超大質量黑洞一般位於星系中心,通過吸積物質向星系提供能量。吸積是一種緻密中心天體通過引力作用捕獲周圍介質的高效率過程,被吸積的物質由於帶有初始角動量而圍繞中心黑洞旋轉形成吸積盤。除吸積盤外,黑洞周圍還存在著巨大的塵埃環,在吸積盤外區和塵埃環中的物質與原行星盤存在一定相似性,以此為基礎考慮黑洞周圍是否存在行星,十分合理。

惠田敬一團隊的模型計算結果顯示,最可能形成的黑洞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幾十到幾百倍,甚至有可能達到行星質量上限。在默認兩種行星平均內部密度相似的條件下,黑洞行星半徑最大可達到地球半徑的十倍。

「夾縫」中尋找地外生命

「生命起源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命題,黑洞行星上是否有可能存在生命形態值得研究。」吳慶文表示,生命很偉大,但也很脆弱,適宜、安全的環境對孕育生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吳慶文指出,雖然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可以形成行星,但這類行星和恆星周圍行星有著較大的差異。

類似地球這種行星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轉,可以獲得陽光滋潤,黑洞行星未必具有這個條件。雖然不排除黑洞周圍可能形成類似太陽系的恆星和行星系統,然而黑洞行星與黑洞的距離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大很多,對於形單影隻的黑洞行星而言,不一定像地球一樣擁有陽光。

銀河系中心黑洞輻射主要是在X射線波段,而太陽輻射主要是在光學波段,意味著黑洞行星無法獲得較好的日照。此外,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很多高能活動現象,這些高能X射線輻射或紫外輻射會將行星表面的大氣電離並吹走。火星表面大氣極其稀薄,正是因為其大氣幾乎都被太陽風剝離。

吳慶文說,生命存在需要特定條件,比如適宜的溫度、水等。行星形成後,根據中心恆星的光度和與行星的距離,我們可以估算行星的表面溫度,判斷其是否宜居。如果黑洞行星是孤立的,很難具備上述條件。此外,考慮到黑洞周圍X射線暴發、黑洞潮汐瓦解、中心區域超新星爆發等高能事件,生命在這裡生存十分困難。

通常在搜尋地外生命過程中,會考慮行星是否處在宜居帶上,以及在恆星周圍適宜距離內,水是否能以液態方式存在,這樣才有孕育生命的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在黑洞行星中尋找生命的跡象,除滿足液態水存在條件外,還必須考慮更多因素。如果在星系中心區域恆星等物質相對密集,黑洞行星很容易受到一些災難性事件的影響,例如星系中心黑洞活動產生大量的高能射線、部分近距離的恆星被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瓦解等,這些高能天文事件可能每幾千年就會出現,這將給黑洞周圍行星生命帶來毀滅性打擊。

吳慶文說,目前關於黑洞行星的一切均是初步探究與計算,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黑洞這一現代天文學「魔主」的神秘面紗終將被揭開。

「在黑洞附近探尋生命跡象的可能性難以預料,但如果我們永遠不去探索,可能性就是零。」吳慶文表示,探索星際本應如此,儘管人類還無從得知黑洞行星上是否有可能存在生命。

編輯:肖天

相關焦點

  • 黑洞也能孕育行星?但在上面尋找生命有點難
    「系外行星是當前天文學最熱點和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之一,科學家主要是在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周圍尋找。」吳慶文說,尋找更多系外行星,有利於理解太陽系形成、地球演化史及生命起源等謎題。  近日,日本研究團隊表示銀河系中心黑洞周圍也可能存在大量行星,這一新觀點頓時引爆學術界。
  • 日本科學家發現「黑洞行星」,就在銀河系中心,會有生命存在嗎?
    當人類進入到現代,伴隨著天文事業的發展,有科學家提出,銀河系的中心或許是一顆超大質量的恆星,後來,通過觀測,最終確認是一顆超大質量的黑洞。主宰一切的神秘黑洞在目前已知的各種黑洞類型中,每個大星系中心都有的超大質量黑洞,無異於是最神秘的天體。它們在各自的星系中主宰著一切,而且即使是最小的超大質量黑洞,它們的質量也是太陽質量的上百萬倍。
  • 黑洞周圍竟然也有大量行星,上面會有生命嗎?
    那麼,既然在黑洞的周圍已經發現了行星的存在,那麼,這些行星是否可以猶如處於恆星系統中的行星那樣,有機會孕育出生命來呢?對此,研究者表示,想要在超大質量黑洞的周圍尋找到帶有生命的行星,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 美國宇航局招募外星獵手,致力尋找可能存在或孕育外星生命的行星
    美國宇航局正在呼籲世界各地的太空愛好者和外星生物愛好者,來幫助尋找可能存在或孕育外星生命的行星。美國宇航局正在招募業餘的「外星獵手」加入他們的行列,以便成為在整個銀河系尋找外星生命的研究人員。美國宇航局正在進行一場招募活動,可以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候選人的申請。
  • 黑洞只意味著毀滅嗎?不,它有可能成為孕育生命的搖籃
    黑洞除了毀滅,也能成為孕育生命的搖籃嗎?本文將為你揭曉。我們一直在宇宙中尋找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外家園。最近,有研究發現,在超大質量的黑洞附近,也有可能存在適合生命生存的巖石行星。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我們幻想過形態各異的外星生命,但在嚴謹的科學探索研究中,負責任的做法,是通過已知來推斷未知。所以,在探查地外生命,搜尋適宜星球時,我們基本以地球為模板——合適大小的恆星和擁有液態水的行星。
  • 黑洞只意味著毀滅嗎?不,它有可能成為孕育生命的搖籃
    黑洞除了毀滅,也能成為孕育生命的搖籃嗎?本文將為你揭曉。我們一直在宇宙中尋找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外家園。最近,有研究發現,在超大質量的黑洞附近,也有可能存在適合生命生存的巖石行星。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我們幻想過形態各異的外星生命,但在嚴謹的科學探索研究中,負責任的做法,是通過已知來推斷未知。所以,在探查地外生命,搜尋適宜星球時,我們基本以地球為模板——合適大小的恆星和擁有液態水的行星。
  • 神秘流浪行星之謎 流浪行星或可孕育生命
    但天文學家表示沒有恆星光線照射的流浪行星仍有可能存在生命。雖然聽起來有些科幻色彩,但這些行星可能為科學家提供一個新機會,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 球狀星雲——形成行星的塵埃和氣體雲——讓宇宙中流浪行星的數量超出科學家的最初預計。天文學家對流浪行星尤為感興趣,因為它們可能代表著一種未能演變成恆星的天體,例如褐矮星。
  • 神秘流浪行星之謎 流浪行星或可孕育生命
    雖然聽起來有些科幻色彩,但這些行星可能為科學家提供一個新機會,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                 球狀星雲——形成行星的塵埃和氣體雲——讓宇宙中流浪行星的數量超出科學家的最初預計。天文學家對流浪行星尤為感興趣,因為它們可能代表著一種未能演變成恆星的天體,例如褐矮星。褐矮星是一種亞恆星天體,質量不足以支撐核聚變,但它們的質量仍達到木星的13倍。
  • 黑洞中有行星?行星中有生命?
    浩瀚宇宙中,黑洞猶如一隻吞噬猛獸,沒有任何物質能從它的巨大引力「魔爪」中逃脫,就連光也不例外。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 黑洞內部是什麼?科學家:超物質與反物質並存區域,或能孕育生命
    據科學家分析,黑洞是一個超物質與反物質並存的區域,它會將進入其中的物體變為全新的事物,之後將它們送往其他未知的宇宙或時空。黑洞總給人以黑科技的感覺,你一定十分好奇黑洞之內到底藏有什麼吧?前段時間,有科學家提出黑洞之內可能藏有鑽石星球,甚至黑洞內的某些星球還可能孕育了生命!
  • 科學家發現「地球2.0版本」的行星,上面或許可孕育出生命!
    人類是否真的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其他星球到底有沒有存在生命?是我們沒有發現呢還是真的不存在。近日,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研究時發現了類似於地球的可以孕育生命的行星。這組太陽系外的巖石行星被選中為尋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點」。
  • 研究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系外行星是當前天文學最熱點和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之一,科學家主要是在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周圍尋找。」吳慶文說,尋找更多系外行星,有利於理解太陽系形成、地球演化史及生命起源等謎題。近日,日本研究團隊表示銀河系中心黑洞周圍也可能存在大量行星,這一新觀點頓時引爆學術界。
  • 黑洞吃太陽後 太陽系黑洞將孕育新超級文明
    原標題:黑洞吃太陽後 太陽系黑洞將孕育新超級文明 【科技訊】12月8日消息,俄羅斯著名宇宙學家維切列夫·道庫恰耶夫稱,儘管黑洞被認為是太空中最具破壞性的力量,然而它內部的環境條件卻適合生命存在,更令人震驚的是,擁有「超級文明」的外星人可能已存在於黑洞裡,而一旦黑洞將太陽系中的恆星太陽
  • 科學家稱:銀河系中央黑洞周圍可能存在成千上萬的「黑洞行星」
    (planet)」這個詞拼錯了,而是「黑洞」和「行星」這兩個詞的組合。這些黑洞行星也可能起源於圍繞黑洞旋轉的塵埃雲,和普通行星沒有太大區別。有些可能是堅硬的巖石行星,與地球相似,但可能比地球大十倍。有些可能是類似海王星的巨型行星。這些行星隱藏在孕育它們的物質圓盤中,與巨大的黑洞相比,它們是小的幾乎看不見。但最近研究人員提出,這些黑洞行星一定存在。
  • 氣態行星上可能存在生命嗎?科學家給出的猜想,讓人刮目相看
    科學家給出的猜想,讓人刮目相看引言:現在我們知道地球是一顆行星,而且地球這顆行星是一顆巖質行星,在宇宙中天體的種類有很多,比如說巖質行星,氣態行星,這些都是非常多的,除了這些普通的星球之後,還存在一些神秘的天體,比如說黑洞,中子星,白矮星等等,不過行星有誕生生命的可能,地球上有很多的生命,除了普通生命之外,還有智慧生命人類,人類的誕生對於地球來說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人類走出地球之後
  • 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中心存在著上萬顆環黑洞行星
    天文學家推測,環黑洞的塵埃雲可以孕育出這樣的行星。這樣的行星和環繞恆星運行的行星沒什麼太大區別。它們可能是巖質的,但可能更大;它們也可能是氣體的,就像海王星那樣。我們幾乎無法看到它們,因為它們被環繞黑洞的物質盤包裹,隱匿在黑洞的巨大身形下。
  • 銀河系中央黑洞周圍可能存在成千上萬的「黑洞行星」
    這並不是把「行星(planet)」一詞拼錯了,而是「黑洞」和「行星」兩個詞的結合。這些黑洞行星也許源自圍繞黑洞旋轉的塵埃雲,並且和圍繞恆星的普通恆星沒有太大區別。有些可能是類似地球的堅硬巖質行星,不過可能比地球大十倍之多。有些可能是類似海王星的巨行星。
  •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微型黑洞
    木星比黑洞大,但質量小,它的厚的、黃銅色的雲會被吸走,並形成一個熱的、發光的圓盤。黑洞繼續延伸到小行星帶。如果生命還在,我們現在就能看到接近的怪物和它周圍彎曲的光暈。黑洞浸透在木星氣體盤的x射線輻射中。如果地球沒有流入太陽或太空,我們將被黑洞吞噬,無法看到它與太陽的最後會合。
  • 如果第九行星是個保齡球大小的黑洞會怎麼樣?
    一顆行星?也許吧。但為什麼不是一個小黑洞呢?這是兩位科學家在一篇新論文中描述的情景。當然,他們知道那更有可能是一顆行星,而不是和我們直接觀察到的任何天體都不一樣的古老黑洞。但他們只是想讓天文學家在尋找這個通常被稱為第九行星的假想天體時能夠創造性地思考。
  • 氣態行星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嗎?大氣層有可能孕育奇特的漂浮生物
    地球是一顆巖質行星,同時也是一顆有豐富生物的生命星球。地球的生物以陸地生物為主,還有海洋生物,天空生物等,人類雖然是智慧生物,但人類也是生活在陸地。正是人類生存的地球是巖質行星,因此人類走出地球探索尋找地外生命和文明的時候,基本都是以地球為模板來尋找,比如巖質行星,類地行星等。認為地外生命也應該生活在和地球相似的巖質行星上,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