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黑洞除了毀滅,也能成為孕育生命的搖籃嗎?本文將為你揭曉。
我們一直在宇宙中尋找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外家園。最近,有研究發現,在超大質量的黑洞附近,也有可能存在適合生命生存的巖石行星。
我們知道,黑洞的核心存在強大引力,在某個範圍內,光線也無法逃脫,因此它內部所發生的的事,我們是無法知曉的,這也是黑洞名稱的由來。這個區域的大小,被稱為史瓦西半徑,它的界面,我們稱之為事件視界。黑洞不可抗拒的引力,牢牢控制著它周圍的天體,而貪婪吞噬星際物質時釋放出來的強烈射線和能量流,也對生命有著致命的傷害。
這不禁讓我們產生疑問,深空中最可怕的深淵巨獸身邊,會產生什麼樣的生命呢?
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我們幻想過形態各異的外星生命,但在嚴謹的科學探索研究中,負責任的做法,是通過已知來推斷未知。所以,在探查地外生命,搜尋適宜星球時,我們基本以地球為模板——合適大小的恆星和擁有液態水的行星。
這樣,在判斷地外世界是否適宜生存時,就需要兩個苛刻的前提條件。
其一,液態水。水在宇宙中是最常見的分子,它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的元素,而氧元素則是恆星內部核聚變最常見的副產品。但在宇宙中,水不是在高溫下以等離子體的形式存在,就是被封存在固體冰中。這對於地球生命來說,都是不友好的。
可見,液態水在宇宙是很難得的,它需要一個不冷且不熱的環境。在宇宙中,我們發現,有兩種環境可以保存有液態水。一是被稱為恆星宜居帶的區域,再者就是類似木衛二堅實的冰層以下,潮汐及地熱使得水可以液態的形式存在。
其二,適宜的地表溫度。能量對生命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通過複雜的化學反應,在生命體內流轉變化,使得生命得以新陳代謝生息繁衍。因此,一顆能夠穩定吸收恆星熱量的行星,對於生命來說是必需的。
但是,僅僅只是吸收是不夠的。適合生命繁衍的行星,還需要能夠吐出多餘的熱量。否則,行星將陷入溫室效應的惡性循環。金星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濃重的大氣,留住了大部分太陽熱量,使金星地表溫度高達400-500℃。這樣的溫度,會使得構成地球生命最基本的蛋白質,在短時間內失活變性。
相反,我們的地球,以紅外線的形式,將多餘熱量散發到宇宙中。所以,我們的地球在幾十億年的滄桑歲月中,都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地表溫度,生命得以生息繁衍。
一星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宇宙中存在著很多超出我們想像的奇特世界。
熔巖橫流的火山地獄,冰封萬裡的寒冷世界,還有水冰為山脈、甲烷為河流的奇異星球……我們不知道,哪些環境會孕育生命,甚至存在文明。目前為止,我們知道的,只有我們的家園,地球。
每當聽到黑洞,我們能聯想到的,就是毀滅和終結,從來不會將它和生命締造者聯繫起來。因為,黑洞的巨大引力,使得史瓦西半徑內成為死域,連光線也無法逃脫它的魔掌。它將史瓦西半徑範圍內的一切,和外部世界永遠地隔離開來。
黑洞自身是不會發光的,我們可以在它吞噬周邊物質時,放射出來的宇宙射線和吸積盤兩側的噴射流來定位它。
那黑洞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成為生命的搖籃呢?
宇宙中,充滿著一種被稱為「宇宙背景輻射」的電磁波,它是宇宙大爆炸的餘波。如果把宇宙大爆炸想像成手榴彈爆炸,爆炸時的煙雲(熱量分布)經過擴散,形成了今天的背景輻射。如果看過三體,應該記得,當倒計時在宇宙背景輻射的尺度上閃爍時,汪淼院士的心神崩潰。
宇宙爆炸的巨大熱量,經過137億年的擴散,如今殘存的熱量,只比絕對零度高了2.7度。
可是,當背景輻射落入黑洞中時,它將從引力中獲得能量,在到達史瓦西半徑之前,就會因為頻率的升高而轉變為紅外線,甚至紫外線。換句話說,在接近黑洞時,背景輻射會被持續加熱。
如果黑洞自身存在旋轉的話,它會把紅外化的背景輻射匯聚起來,使其看上去像一顆恆星。
當黑洞的質量大到1.6x10e8個太陽時,它存在宜居帶的可能性就會很大。如果史瓦西半徑之外有一顆行星的話,並且正好位於宜居帶上,它很有可能存在著我們期望的地表環境——不熱且不冷,擁有流動的液態水。
但是,這個行星怎樣才能維持它的運行軌道,不落入到黑洞中呢?
這種情況下,這顆行星的公轉將達到光速!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中,相對論的鐘慢效應將發生作用。換句話說,這個行星上每過一秒,外部世界早已滄海桑田。原來,神話中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是存在的!西遊記中煙霧繚繞的仙境,原來存在於深空之中,黑洞之側。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也許,謎題的答案,有時就隱藏在我們無法想到的地方,等待著我們大膽想像勇於探索。
這個研究成果的相關論文已經提審,詳見參考。
我將會持續關注這個話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球球大百科。
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參考:
Is life possible around black holes? By Paul Sutter. From space.comarxiv.org/abs 論文編號 2001.1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