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19: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沉迷黑洞的 Discovery探索頻道
1969年的12月29日,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在紐約的一次會議上,為了解釋宇宙中大質量超巨星坍縮時產生的現象,首次使用了「黑洞」(Blackhole)這個詞。
如今,黑洞一詞不僅在天體物理學研究中炙手可熱,更是出現在了無數文化&娛樂元素中。
然而無論是黑洞本洞,還是衍生的象徵意,這個詞似乎都代表著,毀滅、貪婪、邪惡。那麼真正的黑洞在宇宙中真的扮演如此角色嗎?其實不然,黑洞長久以來的「公關危機」,只是源於我們對其匱乏的了解,其實它在我們宇宙的演化中,扮演著宇宙建築師的角色。今天,不妨跟隨我們了解一下最新的黑洞資訊,一窺這位「重力一哥」的日常。
在鋪天蓋地的科幻作品中,黑洞都被描述為吞噬周圍一切的存在,連光都逃脫不了它的強大引力。然而「吞噬」只是它的一面,黑洞在吸收周圍物質的同時,會在兩極形成「噴流」,噴射出高能量的射線,帶出大量的物質。
雖然科學家們還並不能完全了解其中的機制,但似乎黑洞如同一個空調一樣,可以通過吞噬—噴射,將物質從星系中心拋射至星系邊緣,從而遏制星系中心的恆星數量,使得恆星得以在更平靜的星系邊緣形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這些遠離炙熱星系中心的恆星,才有可能孕育出生命。
黑洞對於宇宙的影響,並不是只出現於現在。智利天文學家們在兩年前掃描了一塊遙遠的宇宙角落,那裡的光需要13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那片宇宙,只有現在宇宙年齡的5%,而那裡存在的一顆超大質量黑洞/類星體,令科學家們感到困惑,黑洞是如何在宇宙形成的初期,就成長到如此巨大。
但我們目睹到的,很可能是宇宙從「黑暗」到「光明」的時代分界線。
早期宇宙,尚未出現發光的天體,只是充滿了密布的塵埃和氣體。而這些古早的黑洞,在噴射輻射和物質的同時,很可能和最早的一批恆星一起,用光熱驅散了宇宙中的霧氣塵埃,將整個宇宙點亮。
如果你以為黑洞只是安安穩穩的待在星系中,吃吃吐吐,那可能需要重新審視一下科學家們2017年觀察到的W44星雲了。
這片星雲是超新星爆炸的殘骸,我們在這裡找到了一位「有個性」的黑洞,證明了黑洞有時也會放棄原有的「穩定工作」,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宇宙之旅。
在星雲的中心,有什麼東西像一顆高速的子彈一樣從星雲中射出,並且帶動著巨大的氣體雲團逆流旋轉飛出星系的中心。科學家們推測,這個「子彈」的尖端應該是一個黑洞,只有它才能有足夠的能量,牽扯星系中的氣體隨之高速運動。而黑洞本身,正在以子彈速度的150倍,逃離這個星系。
黑洞對於宇宙的改造遠不止於此,
我們獲得的答案越多,
也就引出了更多的問題。
這位「宇宙建築師」的神秘和強大,
遠遠超出了人類目前的認知,
在浩渺的宇宙空間裡,
還有更多稀奇古怪的黑洞
等待我們的探索和發現。
原標題:《黑洞真的只會吃吃吃嗎?》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黑洞,科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