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中有行星?行星中有生命?

2021-01-12 騰訊網

浩瀚宇宙中,黑洞猶如一隻吞噬猛獸,沒有任何物質能從它的巨大引力「魔爪」中逃脫,就連光也不例外。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只要條件合適,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如黑洞周圍,也能形成行星,」鹿兒島大學的Keiichi Wada教授說道。該教授負責研究活躍星系核(AGN),這是種被黑洞激發的發光體。

在新形成的年輕恆星周遭,圍繞著濃密的氣體,這種氣體呈盤狀結構,學術名為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根據最新理論,行星就是由原行星盤中的塵埃聚集而成。

在黑洞附近發現行星並非一次偶然之舉。

人類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嗎?為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不斷搜尋系外行星。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獲獎者中,就有兩人是因為在系外行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而獲獎。截至目前,我們已發現4000多個系外行星。

「系外行星是當前天文學最熱點和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之一,科學家主要是在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周圍尋找。」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慶文說,尋找更多系外行星,有利於理解太陽系形成、地球演化史及生命起源等謎題。

吳慶文介紹,此前科學家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望遠鏡陣列(ALMA),觀測到類似早期太陽系的形成過程。首先是氣體和塵埃在自引力作用下坍縮形成恆星;隨著時間推移,恆星周圍的盤狀氣體、塵埃等會逐漸聚集形成更大團塊,並進一步凝聚,逐漸形成行星。

「我們的計算表明,在距離黑洞約10光年的地方,可以形成數萬顆質量是地球10倍的行星,」日本國家天文臺研究行星形成的Eiichiro Kokubo教授說道。「黑洞周圍可能存在規模驚人的行星系統。」

一些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大量物質,而這些物質以盤狀呈現,且密度很高。一個這樣的塵埃盤,可容納相當於10萬倍太陽質量的塵埃。這可是原行星盤中塵埃質量的10億倍。

生活在黑洞身邊,黑洞行星多少有些「擔驚受怕」。黑洞擁有強大的引力,在視界範圍之內連光都難以逃脫,即便在稍遠一點的地方,黑洞周圍強大的潮汐力也可能將天體撕碎。這聽上去非常恐怖,但隨著距離進一步增大,黑洞引力將會迅速減小,在一定距離以外(約幾光年),炙熱氣體的運動幾乎不再受黑洞引力控制。所以,黑洞行星的形成條件已決定它不會被黑洞吞噬。

吳慶文說,宇宙存在數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又存在數千億顆恆星,因此類地行星必然存在,黑洞行星或許也應該普遍存在。因距離遙遠,人類對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行星進行直接探測,還存在巨大困難。

此前俄羅斯著名宇宙學家維切列夫·道庫恰耶夫稱,儘管黑洞被認為是太空中最具破壞性的力量,然而它內部的環境條件卻適合生命存在,更令人震驚的是,擁有「超級文明」的外星人可能已存在於黑洞裡。

道庫恰耶夫提出了某些黑洞類型的可能性。他說,在一個帶電旋轉的黑洞內部,某些區域的光子能在穩定的周期軌道上存活。也就是說,儘管黑洞破壞性無比強大,但是它的內部環境卻適合生命存在。

不過類似地球這種行星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轉,可以獲得陽光滋潤,而黑洞行星未必具有這個條件。雖然不排除黑洞周圍可能形成類似太陽系的恆星和行星系統,然而黑洞行星與黑洞的距離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大很多,對於形單影隻的黑洞行星而言,不一定像地球一樣擁有陽光。

銀河系中心黑洞輻射主要是在X射線波段,而太陽輻射主要是在光學波段,意味著黑洞行星無法獲得較好的日照。此外,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很多高能活動現象,這些高能X射線輻射或紫外輻射會將行星表面的大氣電離並吹走。火星表面大氣極其稀薄,正是因為其大氣幾乎都被太陽風剝離。

吳慶文說,生命存在需要特定條件,比如適宜的溫度、水等。行星形成後,根據中心恆星的光度和與行星的距離,我們可以估算行星的表面溫度,判斷其是否宜居。如果黑洞行星是孤立的,很難具備上述條件。此外,考慮到黑洞周圍X射線暴發、黑洞潮汐瓦解、中心區域超新星爆發等高能事件,生命在這裡生存十分困難。

素材來源 | 央視網 科技日報 科學解碼 騰訊太空

編輯 | 顧楊樂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

相關焦點

  • 銀河系中可能存在成千上萬顆「黑洞行星」?是否會存在生命?
    行星是指圍繞恆星旋轉,公轉方向和恆星自轉方向相同且不會發光的星體。比如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那麼你聽說過黑洞行星嗎?宇宙中分布著超大質量黑洞有很多,在強大的引力作用下,會吞噬掉靠近它周圍的星體,也可以將若干星系堆積在一起,形成一個不停運轉的巨大的塵埃漩渦。
  • 銀河系存在「黑洞行星」?可能有成千上萬顆,是否會存在生命?
    黑洞除了可以吞噬一切的特點,它還會向外噴射出明亮的物質噴流,這種明亮程度在太空中清晰可見。有科學家懷疑在超大質量黑洞中可能藏著數以萬計的「blanet」,也就是black hole+planet黑洞行星。但是並不是每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都可能形成黑洞行星。
  • 日本科學家發現「黑洞行星」,就在銀河系中心,會有生命存在嗎?
    當人類進入到現代,伴隨著天文事業的發展,有科學家提出,銀河系的中心或許是一顆超大質量的恆星,後來,通過觀測,最終確認是一顆超大質量的黑洞。主宰一切的神秘黑洞在目前已知的各種黑洞類型中,每個大星系中心都有的超大質量黑洞,無異於是最神秘的天體。它們在各自的星系中主宰著一切,而且即使是最小的超大質量黑洞,它們的質量也是太陽質量的上百萬倍。
  • 太陽系中有一個黑洞?擾動太陽系的神秘行星X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2016年1月20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期刊》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宣布發現太陽系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運行軌道異常,這6顆天體雖然以不同速率運轉,但其運行軌道卻擁有相同的傾角,且朝向太陽的角度相近,而自然條件下碰巧出現這一情況的機率只有1/14000(0.007%)。
  • 黑洞周圍竟然也有大量行星,上面會有生命嗎?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最神秘的天體就是黑洞了。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認為黑洞可以吞噬一切,在它的周圍,不適合有天體長期圍繞著其運行,不過在近年來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卻發現,在黑洞周圍,也有大量的行星存在。運行的行星在宇宙中,目前已知的黑洞種類一共有3種。
  • 你知道銀河系中有多少宜居行星和黑洞嗎?相關的數據已經出來了!
    當我們在夜晚仰望星空時,會想到這滿天的星鬥中會有多少像地球這樣的行星,人們能直接觀察到的恆星大約在2000億顆左右,事實上整個銀河系中的有接近4000億顆恆星,近些年來科學家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許多與地球類似的行星,雖然這些類地行星的距離都十分遙遠,但科學家從數據中分析得出大多數恆星周圍都有類地行星
  • 宇宙中有氣態行星,也有固態行星,那有沒有液態行星?
    首先直接回答,沒有,至多存在固液混合態行星,而它們都只是固體和液體的比例不同罷了。根據行星形成理論,有些行星可能會在外圍富含水的塵埃盤中形成,它們是由半固態水和半巖石組成的混合物。由於引力的影響,其中一些行星可能會遷移到靠近主恆星的軌道上。
  • 黑洞也能孕育行星 但在上面尋找生命有點難
    2020-09-07 05:23:57 來源:科技日報浩瀚宇宙中,黑洞猶如一隻吞噬猛獸,沒有任何物質能從它的巨大引力「魔爪」中逃脫,就連光也不例外。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 黑洞也能孕育行星?但在上面尋找生命有點難
    吳巖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王瀟瀟  浩瀚宇宙中,黑洞猶如一隻吞噬猛獸,沒有任何物質能從它的巨大引力「魔爪」中逃脫,就連光也不例外。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 黑洞周圍或有成千上萬顆「黑洞行星」,質量可達地球的3000倍
    黑洞是宇宙中最特殊又可怕的天體,由於其恐怖的吞噬性,其附近的所有東西都會被吞噬掉。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環境非常複雜,可能會存在一個安全區域,有成千上萬的行星可以在其中旋轉。
  • 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科學家:不排除是行星級別的黑洞!
    冥王星當初被當作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被除名了,目前只有八大行星;但是有研究表明,太陽系中有可能還潛伏著一顆還未被發現的大行星,軌道半徑300~600個天文單位,質量超過五倍地球質量。目前太陽系被認為的八大行星有金星、水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發現最晚的是海王星,在1846年被發現。
  • 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科學家:不排除是行星級別的黑洞!
    冥王星當初被當作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被除名了,目前只有八大行星;但是有研究表明,太陽系中有可能還潛伏著一顆還未被發現的大行星,軌道半徑300~600個天文單位,質量超過五倍地球質量。
  • 超大質量黑洞附近居然有行星,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但經過天文學家們長期的研究和觀測,可以確定的是黑洞能夠憑藉著其超強的吸引力將任何靠近它的物質都吞噬掉,說它是宇宙中引力最強的天體也不為過。然而前段時間國外研究指出,有天文團隊在一個黑洞附近發現了行星的存在,而且行星的數量還不少,這是怎麼回事呢?按照人類對黑洞的現有認知,這些行星是不可能穩定地出現在黑洞附近,因為黑洞會將它們吞噬掉。這種奇特的現象引起了不少科學家的關注。
  • 黑洞周圍可能有千萬顆行星「相伴」
    他們通過計算得出結論稱,一顆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可能也有千萬顆行星「相伴」。如果發現黑洞周圍的行星,有望開闢天文學研究的新領域。例如在黑洞周圍),也可能形成行星。」惠田敬一主要研究活動的星系核,這是由黑洞激發的發光體。行星形成理論認為,行星由聚集在一顆年輕恆星周圍原行星盤中的塵埃形成。但研究人員指出,年輕恆星並非唯一擁有塵埃盤的天體。惠田敬一以及國立天文臺行星形成研究專家久保榮一郎教授,集中研究了星系核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盤。他們指出,一些超大質量黑洞周圍有大量物質,呈厚重而稠密的圓盤狀。
  • 「地獄行星」與「天堂行星」,宇宙中最奇特的兩顆行星!
    當然我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總是想找個比地球更好的行星,卻不知道三體人正駕駛恆星際飛船夜以繼日的趕向他們心中的天堂,目的地當然是太陽系啦,你以為是哪裡呢?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保羅·薩特在3月6日發表的文章中認為,黑洞周圍也能存在宜居行星,當然我們並不清楚這樣的行星到底是否存在,但假如真的存在這樣的行星那絕對是天堂!為什麼如此之說?
  • 宇宙中有3億顆行星可以支持生命
    美國宇航局(NASA)的研究指出:宇宙有3億顆行星可以支持生命。特別是那些以巖石為基礎的、地球大小的行星,它們圍繞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運行,並且運行的距離幾乎相同。克卜勒之旅揭示了銀河系中可能存在數十億顆行星,而太陽系只有9顆行星。它還提供了其他可能支持生命的藍綠色行星的圖像。現在,一份發表在《天文學雜誌》上的對這架退役望遠鏡發現的最新分析,提供了一個更準確的宜居世界快照。
  • 星系中大量的流浪行星是怎麼來的?這些行星上會有生命嗎?
    宇宙中為什麼會出現流浪行星?這些行星都是怎麼來的?流浪行星有一小部分來自宇宙中的恆星系統,還有絕大多數來自星系恆星形成區域那些失敗的恆星。什麼是流浪行星,宇宙中有多少這樣的行星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包含了幾千億顆恆星,大部分恆星都有自己獨特而多樣的行星系統。
  • 如果一顆行星繞黑洞運行,它的時間將比普通行星慢數千倍!
    大多數人都會否決這個想法,因為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生命無法在這樣的地方紮根,因為如果真的發生了,那麼生活在這樣一個星球上將是一件非常不真實的事情,因為黑洞佔據了近一半的天空,行星該是一片怎樣的世界?看過《星際穿越》的朋友應該知道,在這部電影中,太空人穿過一個蟲洞來到一個巨大的黑洞,並訪問了它周圍軌道上的幾顆行星。
  • 太陽系可能不止有八顆行星,但為什麼說九號行星有可能是黑洞呢?
    我們的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但是一直還有一顆最為神秘的九號行星,說它神秘是因為科學界並不確定它的存在,而且甚至有的科學家認為它是一個小黑洞。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太陽系可能不止有八顆行星,但為什麼說九號行星有可能是黑洞呢?
    我們的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但是一直還有一顆最為神秘的九號行星,說它神秘是因為科學界並不確定它的存在,而且甚至有的科學家認為它是一個小黑洞。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