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科學家:不排除是行星級別的黑洞!

2021-01-10 艾伯史密斯

冥王星當初被當作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被除名了,目前只有八大行星;但是有研究表明,太陽系中有可能還潛伏著一顆還未被發現的大行星,軌道半徑300~600個天文單位,質量超過五倍地球質量。

目前太陽系被認為的八大行星有金星、水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發現最晚的是海王星,在1846年被發現。

而原來的冥王星(直徑2370公裡)現在被當作矮行星,冥王星是在1930年才被發現的,太陽系中的矮行星還有很多,比如穀神星(直徑952公裡)、鳥神星(直徑1700公裡)、塞德娜(直徑1000公裡)、鬩神星(直徑2326公裡)等等,但這些都只能算是矮行星,或者叫類冥行星。

但是也有天文學家通過一些中小質量行星的軌道,推測太陽系中還存在一顆大行星,也許能成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比如小行星2004 VN112和2013 RF98,兩者的軌道幾乎是重合的,而且光譜顯示兩者的成分高度相似,科學家推測這兩顆小行星是在數百萬年前,被一顆大質量行星的引力推到現在的軌道上。

部分其他小行星的軌道,也顯示有一顆大行星的存在,科學家通過反推,勾畫出了這顆未知大行星的軌道(黃色軌道)。

這顆大行星的引力,導致了小行星的軌道向太陽系的一邊聚集,但科學家目前還未觀察到這顆行星,也可能是這顆行星的軌道比預計的更遠,或者反射率更低。

也有人猜測,這個未知的行星或許是一顆黑洞,一顆誕生於大爆炸初期的原初黑洞,具有行星級別的質量,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這顆黑洞大約只有一個蘋果大小,我們在望遠鏡中根本無法看到它。

天文學家愛德華·維滕,提出可以向預計方向發射一組微型探測器,每個探測器質量大約為100克,探測器定時向地球發出一個脈衝信號,如果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接近黑洞或者掉入了黑洞,就會被相對論時間膨脹效應影響,導致探測器發出信號的時間出現偏差,我們就可以推斷出黑洞的存在。

但是這個方法的難點在於,需要探測器使用精確計時的原子鐘,目前的精密原子鐘還無法做到這麼小,另外一個方案是提高射電望遠鏡的觀測精度,來對每個探測器進行精確定位,測量探測器的運行軌道,從而判斷探測器是否受到異常引力的影響。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相關焦點

  • 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科學家:不排除是行星級別的黑洞!
    冥王星當初被當作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被除名了,目前只有八大行星;但是有研究表明,太陽系中有可能還潛伏著一顆還未被發現的大行星,軌道半徑300~600個天文單位,質量超過五倍地球質量。目前太陽系被認為的八大行星有金星、水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發現最晚的是海王星,在1846年被發現。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是黑洞,而且是個原生黑洞
    在冥王星被剔除出九大行星的行列後,對於太陽系中是否存在第九行星、天文學界一直存在爭論。有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太陽系中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只有蘋果大小,質量是地球5-10倍的原生黑洞。,而少部分原生黑洞則可能長大為巨型黑洞。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竟然是黑洞?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7月12日消息稱,美國哈佛大學和黑洞倡議組織(BHI)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用於搜索太陽系外圍區域的黑洞蹤跡,並以此一次性確定理論假設中的第九大行星的真實性質。這篇日前被《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接收的研究論文強調了「未來時空遺產調查」(LSST)任務對吸積耀斑的觀測能力:耀斑的存在有可能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是否是黑洞」提供答案。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黑洞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第5號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 」,從「行星」之列中除名。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黑洞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第5號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 」,從「行星」之列中除名。
  •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微型黑洞
    相反,可能存在於我們太陽系的黑洞呈現出一種非常不同的形狀。五年的光學引力透鏡實驗數據揭示了大量的透鏡現象。在這些事件中,前面的物體被大質量的物體放大,這使天文學家能更好地觀察後面更遠的物體。這項調查試圖探測來自遙遠恆星和星系的亮度變化。它揭示了銀河系中一個奇怪的小群體,其質量是地球的0.5到20倍。這與行星九的預測完全一致。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雖然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冥王星「開除」出行星行列,太陽系九大行星就此變成了八大行星,但很多科學家依然相信存在另一個沒有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一項新研究稱,神秘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應該位於太陽系外緣某個地方,但它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之所以我們的觀測數據跟科學計算存在差異,是因為有另外巨大的天體引力影響了它們的軌道運行,科學家在計算軌道的時候,並沒有將這個巨大天體的引力考慮進行,所以才造成了異常的軌道數據。通過太陽系邊緣異常天體的情況,科學家猜測,在遙遠的太陽系邊緣可能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行星,被科學家稱之為第九大行星,或者X行星。
  • 太陽系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黑洞?科學家新的猜測有可能實現嗎?
    原來,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後來在太陽系邊緣發現了不少和冥王星個頭差不多的天體,尤其是2005年發現了鬩神星,它的質量比冥王星還多出27%,如果冥王星都能算九大,那鬩神星不排個第十,說不過去。於是在2006年8月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決議:冥王星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除名。
  • 第九大行星是一種特殊黑洞?體積是地球30倍,它比行星恐怖多了
    然而在十幾年前,關於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深入人心,通過嚴謹的科學探討才將冥王星排除出去。直到冥王星被劃分為矮行星,人們才漸漸接受這個概念。最近,科學家們通過觀測太陽系的邊緣地帶發現,柯伊伯帶有部分小行星的軌道最遠距離太陽幾百個天文單位。如果說是海王星的引力散射效應,或許仍然有些牽強,於是人們推測,太陽系存在第九大行星。
  • 太陽系內隱藏著一個黑洞?科學家最新理論:它就是「第九大行星」
    為了解釋這些奇怪的現象,不同的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且看起來似乎都非常有道理。其中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傳說中的第九大行星。持這個觀點的科學家認為:在海王星以外,還有一個巨大的天體,其引力非常強大,擾亂了柯伊伯帶小天體的運行,導致它們的軌道出現詭異的現象。
  • 太陽系隱藏的第九大行星是黑洞?真相在這裡!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觀測到了「黑洞」,現在我們看到的有關黑洞鵝圖像,都是基於天體物理學所假想出來的一種結構模型。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呢?黑洞也存在一定的背景溫度,比周圍溫度要高,按照「霍金輻射」理論,黑洞也會向外散發能量,也就是人們說的「黑洞蒸發」。規模越大的黑洞,溫度越低,蒸發越弱,壽命越長;相反的,規模越小的黑洞,溫度越高,蒸發越強,壽命越短。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是什麼梗?
  • 第九大行星可能是原初黑洞科學家的新發現,暗示了這種可能
    一群尋找暗物質的天文學家,卻無意間發現了一些可能與第九大行星相關的蛛絲馬跡,結果卻可能指向了黑洞。神秘的第九大行星。「他們進一步指出:」我們認為這些天體是原初黑洞,如果其中一個黑洞被太陽系捕獲,將會引起外海王星天體的軌道的改變,這很符合第九大行星的假說……目前來說,俘獲的假說也是第九大行星的起源假說裡比較流行的一種。我們認為,被太陽捕獲的天體是原初黑洞的概率還是相當可觀的。
  • 「第九大行星」真的是葡萄柚大小的黑洞嗎?
    一些科學家假設TNOs的路徑是由一個比地球大5到10倍的物體的引力塑造的(儘管其他人認為TNOs可能只是相互拉扯)。這個巨大的「擾亂者」,如果它存在的話,可能是一顆行星——所謂的「第九大行星」,或者「X行星」或者「下一顆行星」,對於那些總是把冥王星視為第九大行星的人來說。但也有另一種可能性:引導物體可能是一個黑洞,它將所有的質量壓縮到一個葡萄柚大小的球體中。
  • 太陽系重現第九大行星(圖)
    (原標題:太陽系重現第九大行星(圖))   20日,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
  • 我們能給黑洞拍照,卻找不到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這是為什麼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原本是有九大行星的存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冥王星被剔除出行星的行列。冥王星已經降級為矮行星了,於是,現在太陽系只剩下八大行星了。但是,科學家們依舊相信太陽系存在著第九大行星,並且正在努力地尋找它的存在。不過,到目前為止仍然一無所獲。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自從冥王星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後,人類就從沒停止過尋找替代者的腳步,但可惜的是,至今沒有找到繼冥王星之後的第九大行星。曾經我們認為冥王星就是太陽系的盡頭,我們以為那裡將是一片虛無,但事實是我們錯了,那裡無比熱鬧,遍布著直徑幾公裡到幾千公裡的冰封行星,那裡就是柯伊伯帶。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反轉,反轉,再反轉
    「第九大行星」。一項新研究稱,神秘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應該位於太陽系外緣某個地方,但它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據美國Vice雜誌網22日報導,科學家們發現,對包括冥王星在內的太陽系邊緣天體的運行軌跡分析後發現,無法用太陽系八大行星模型加以解釋,所以應該存在「第九大行星」,它的質量是地球的10倍,巨大的引力直接影響著太陽系外圍的矮行星和柯伊伯帶的天體運動。
  • 第九大行星被找到了?科學家有了新發現:它可能是一個原生黑洞
    因為冥王星的降級,導致了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位置空缺,所以近幾年來,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尋找著另一個「第九大行星」。因此提出「第九大行星」可能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原生黑洞。,一個原生黑洞的質量與第九大行星的預測質量基本相同,因此也開始認為第九大行星可能實際上是一個原始黑洞的可能性。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或是一個橘子大的黑洞!科學家已想出方法找它
    哈佛大學和黑洞計劃(BHI)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來發現太陽系的黑洞,並與之一起,一勞永逸地確定假想的第九大行星真實性質,其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研究強調了未來遺產時空觀測(LSST)任務觀測吸積耀斑的能力,吸積耀斑是否存在將證明或排除行星九是原始黑洞的猜想,研究基於被攔截彗星破壞產生的耀斑來搜索太陽系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