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當初被當作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被除名了,目前只有八大行星;但是有研究表明,太陽系中有可能還潛伏著一顆還未被發現的大行星,軌道半徑300~600個天文單位,質量超過五倍地球質量。
目前太陽系被認為的八大行星有金星、水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發現最晚的是海王星,在1846年被發現。
而原來的冥王星(直徑2370公裡)現在被當作矮行星,冥王星是在1930年才被發現的,太陽系中的矮行星還有很多,比如穀神星(直徑952公裡)、鳥神星(直徑1700公裡)、塞德娜(直徑1000公裡)、鬩神星(直徑2326公裡)等等,但這些都只能算是矮行星,或者叫類冥行星。
但是也有天文學家通過一些中小質量行星的軌道,推測太陽系中還存在一顆大行星,也許能成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比如小行星2004 VN112和2013 RF98,兩者的軌道幾乎是重合的,而且光譜顯示兩者的成分高度相似,科學家推測這兩顆小行星是在數百萬年前,被一顆大質量行星的引力推到現在的軌道上。
部分其他小行星的軌道,也顯示有一顆大行星的存在,科學家通過反推,勾畫出了這顆未知大行星的軌道(黃色軌道)。
這顆大行星的引力,導致了小行星的軌道向太陽系的一邊聚集,但科學家目前還未觀察到這顆行星,也可能是這顆行星的軌道比預計的更遠,或者反射率更低。
也有人猜測,這個未知的行星或許是一顆黑洞,一顆誕生於大爆炸初期的原初黑洞,具有行星級別的質量,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這顆黑洞大約只有一個蘋果大小,我們在望遠鏡中根本無法看到它。
天文學家愛德華·維滕,提出可以向預計方向發射一組微型探測器,每個探測器質量大約為100克,探測器定時向地球發出一個脈衝信號,如果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接近黑洞或者掉入了黑洞,就會被相對論時間膨脹效應影響,導致探測器發出信號的時間出現偏差,我們就可以推斷出黑洞的存在。
但是這個方法的難點在於,需要探測器使用精確計時的原子鐘,目前的精密原子鐘還無法做到這麼小,另外一個方案是提高射電望遠鏡的觀測精度,來對每個探測器進行精確定位,測量探測器的運行軌道,從而判斷探測器是否受到異常引力的影響。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