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大行星是一種特殊黑洞?體積是地球30倍,它比行星恐怖多了

2020-12-05 黑洞追隨者

筆者:三體-小遙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太陽系中存在八大行星,還有無數大大小小的天體,地球只是其中一部分,由於生命的存在而變得與眾不同。然而在十幾年前,關於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深入人心,通過嚴謹的科學探討才將冥王星排除出去。直到冥王星被劃分為矮行星,人們才漸漸接受這個概念。

最近,科學家們通過觀測太陽系的邊緣地帶發現,柯伊伯帶有部分小行星的軌道最遠距離太陽幾百個天文單位。如果說是海王星的引力散射效應,或許仍然有些牽強,於是人們推測,太陽系存在第九大行星。

至於第九大行星身在何處,它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人們至今無法得知。於是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合理的推測,比如有說法認為,這顆行星的真面目或許是原初黑洞。

提起原初黑洞,人們可能沒有太多了解,它本身與黑洞仍然有一定的區別,是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產生並遺留至今的天體標本,它們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粒子體積,但是平均也有行星大小。

根據相關數據,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與太陽的距離相當於地球和太陽距離的200~300倍,繞太陽一圈得3萬年……加上,它的引力還吸引了眾多漂浮的小天體,所以它的體積或許有地球的30倍之多。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推測原初黑洞並不擁有固定軌道,它們或許會被大型星系捕獲,也有可能不斷消散。如果該說法得到證實,那存在於太陽系的原初黑洞就屬於後者描述的情況。

不過,也有說法認為,我們對第九大行星的存在仍然有很多爭議,人類目前雖然已經派探測器飛出太陽系,但是能夠獲得的數據仍十分有限,所以我們還需要進行深入的驗證。

面對這些問題,科學家們不遺餘力地進行研究,試圖早日得到答案。而黑洞本身就存在很多未知因素,人類希望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更多的線索。

尋找第九大行星不僅有助於我們揭開柯伊伯帶遙遠天體的神秘面紗,還有利於完善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在此基礎上,人類將獲得更加完整的信息,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思路。

相關焦點

  • 體積像保齡球,質量卻如10個地球,第九大行星或是這種類型的黑洞
    黑洞不會發光,只要它不吸收其他物質,那麼它的周圍也不會有吸積盤,它的周圍也不會有亮光出現,那麼我們也就無法看到它了,因此如果有黑洞到來,在它的引力場影響我們的地球之前,我們根本看不到它的蹤跡,然而當它對地球的影響被我們發現時,一切都已經晚了,因為地球很快就會被黑洞吞噬掉,我們人類也無法阻止什麼?以現階段我們人類的技術來說,命運也將和我們的地球一樣。
  • 太陽系邊緣真的存在第九大行星,而且它是一顆胡柚般大的黑洞嗎?
    最近有人驚呼,科學家們正在執行一個LSST搜索計劃,讓太陽第九大行星,隱藏在太陽系邊沿的黑洞現身。那麼如果這顆黑洞真的存在,地球有危險嗎?這個說法當然有些驚世駭俗。這則令人恐怖的消息源自一則報導,是美國「科學日報」網站7月12日發布了一則消息,說美國哈佛大學和黑洞倡議組織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準備用於搜索太陽系外圍區域黑洞蹤跡,同時也能夠確定理論假設中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到底存不存在。
  • 第九大行星被找到了?科學家有了新發現:它可能是一個原生黑洞
    因此提出「第九大行星」可能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原生黑洞。黑洞是怎樣形成的?當一顆質量足夠大的恆星衰老時(質量至少大於太陽的3.2倍),它的熱核反應就會消耗中心的燃料,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因此承擔不起外殼的重力,核心就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一個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竟然是黑洞?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7月12日消息稱,美國哈佛大學和黑洞倡議組織(BHI)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用於搜索太陽系外圍區域的黑洞蹤跡,並以此一次性確定理論假設中的第九大行星的真實性質。這篇日前被《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接收的研究論文強調了「未來時空遺產調查」(LSST)任務對吸積耀斑的觀測能力:耀斑的存在有可能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是否是黑洞」提供答案。
  • 「第九大行星」在哪裡?它可能是個小黑洞,質量約為地球的10倍!
    而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學界一直議論紛紛的「第九行星」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一個葡萄柚大小的微型黑洞。太陽系原本有九大行星,但在2006年的行星定義重新修訂後,冥王星(1930年發現)從太陽系行星降級為矮行星,為此引發了學界長期兩極爭論。其實在當初冥王星發現後,科學家就發現它和其他的行星有點不同。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或許是個保齡球大的東西,然而它比行星可怕多了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但是天文學家們通過柯伊伯帶中部分星體的引力攝動現象發現還有一個質量大約相當於地球10倍左右的星體沒有被我們發現,這個極為可能存在的還未被發現的星體,一直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潛在的「第九大行星」,又被叫做「行星x」。
  • 太陽系隱藏的第九大行星是黑洞?真相在這裡!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觀測到了「黑洞」,現在我們看到的有關黑洞鵝圖像,都是基於天體物理學所假想出來的一種結構模型。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呢?黑洞也存在一定的背景溫度,比周圍溫度要高,按照「霍金輻射」理論,黑洞也會向外散發能量,也就是人們說的「黑洞蒸發」。規模越大的黑洞,溫度越低,蒸發越弱,壽命越長;相反的,規模越小的黑洞,溫度越高,蒸發越強,壽命越短。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是什麼梗?
  • 太陽系內存在黑洞嗎?為什麼有人說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
    LAMOST在11月28日發現最大恆星型黑洞這個新聞在科學愛好者中火了一把,我們都知道恆星型黑洞都是大質量恆星在晚年時超新星爆發後內核坍縮產生的,理論上如果要誕生恆星型黑洞的話,那麼這顆恆星內核至少要3.2倍太陽的質量以上,除去超新星爆發散開的物質,原來的恆星至少要有太陽的20-30倍質量以上!太陽系裡的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又是怎麼來的?
  • 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原生黑洞?只有原子那麼大,卻重達10億噸
    因此提出「第九大行星」可能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原生黑洞。而原生黑洞是科學家們提出的一種假說黑洞,它不是由恆星坍縮而形成的,而是在宇宙大爆炸中,因為它異乎尋常的力量,把一些物質擠壓得非常緊密所形成的。而且原生黑洞比普通黑洞小得多,甚至可能小到無法用肉眼辨別。打個比方,原生黑洞的體積或許只有原子那麼大,但它的質量卻相當於一座大於10億噸的大山。
  • 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原生黑洞?只有原子那麼大,卻重達10億噸
    因此提出「第九大行星」可能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原生黑洞。 黑洞是怎樣形成的? 當一顆質量足夠大的恆星衰老時(質量至少大於太陽的3.2倍),它的熱核反應就會消耗中心的燃料,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因此承擔不起外殼的重力,核心就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一個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
  •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微型黑洞
    一個藝術家的印象,一個像木星一樣的氣體巨星會變成一個黑洞。一開始只有溫和的跡象。外層行星會偏離它們原來的軌道,在地球上,我們會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夜空中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彗星發出的金屬閃光。相反,可能存在於我們太陽系的黑洞呈現出一種非常不同的形狀。五年的光學引力透鏡實驗數據揭示了大量的透鏡現象。在這些事件中,前面的物體被大質量的物體放大,這使天文學家能更好地觀察後面更遠的物體。這項調查試圖探測來自遙遠恆星和星系的亮度變化。它揭示了銀河系中一個奇怪的小群體,其質量是地球的0.5到20倍。這與行星九的預測完全一致。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而太陽系是地球生存的家園。在人類走出地球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廣闊的太陽系,過去科學家對太陽系行星的認知是九大行星,可是後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太小了,如果它也能稱之為行星的話,太陽系還會存在第十顆行星,第十一顆行星。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是黑洞,而且是個原生黑洞
    在冥王星被剔除出九大行星的行列後,對於太陽系中是否存在第九行星、天文學界一直存在爭論。有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太陽系中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只有蘋果大小,質量是地球5-10倍的原生黑洞。,而少部分原生黑洞則可能長大為巨型黑洞。
  • 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這是逗我玩嗎?
    關於第九大行星各位應該聽到耳朵長繭了,每次都宣布找到了第九大行星,但很可惜都不了了之,次數多了大家有些審美就疲勞,但這次有相關領域的科學關於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的推測著實嚇了種花家一大跳,這自家後院裡居然隱藏了一頭宇宙中最為黑暗的巨獸,能不讓人脊背發涼麼!下面我們來了解下關於第九大行星的前世今生。
  • 太陽系內隱藏著一個黑洞?科學家最新理論:它就是「第九大行星」
    其中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傳說中的第九大行星。持這個觀點的科學家認為:在海王星以外,還有一個巨大的天體,其引力非常強大,擾亂了柯伊伯帶小天體的運行,導致它們的軌道出現詭異的現象。但實際上,宇宙中可能還有一些非常小的黑洞,比如原初黑洞。原初黑洞被認為形成於宇宙大爆炸的時候,產生原因在於密度的波動。由於形成動力來自於宇宙大爆炸,所以它們並不需要具備那麼巨大的質量,體積也就可以非常小。長期以來,我們認為:如果真的是單獨一個天體導致柯伊伯帶出現人類觀測到的怪象,那麼這個天體的質量應該在地球的5-10倍之間。
  • 「第九大行星」真的是葡萄柚大小的黑洞嗎?
    一些科學家假設TNOs的路徑是由一個比地球大5到10倍的物體的引力塑造的(儘管其他人認為TNOs可能只是相互拉扯)。這個巨大的「擾亂者」,如果它存在的話,可能是一顆行星——所謂的「第九大行星」,或者「X行星」或者「下一顆行星」,對於那些總是把冥王星視為第九大行星的人來說。但也有另一種可能性:引導物體可能是一個黑洞,它將所有的質量壓縮到一個葡萄柚大小的球體中。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或許只是一個橘子大小的黑洞,比地球重10倍!
    哈佛大學和黑洞計劃(BHI)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來發現太陽系的黑洞,並與之一起,一勞永逸地確定假想的第九大行星真實性質,其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研究強調了未來遺產時空觀測(LSST)任務觀測吸積耀斑的能力,吸積耀斑是否存在將證明或排除行星九是原始黑洞的猜想,研究基於被攔截彗星破壞產生的耀斑來搜索太陽系黑洞
  • 太陽系內第九大行星?或直達奧爾特雲,體積比木星大!
    太陽系內第九大行星?或直達奧爾特雲,體積比木星大!地球確實是太陽系當中與眾不同的一顆行星,近些年來科學家們積極地想要尋找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這些行星被稱為類地行星,如果可以發現一顆和地球環境極為相似的星球,這也就意味著在太陽系內很有可能會有其他的生命存在。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是一個原始黑洞?研究人員建議發射微型太空探測器...
    這顆第九大行星被認為是一個「超級地球」,質量大約是我們星球的五倍,尺寸相當於地球的兩倍。但是儘管對這顆行星進行了幾次搜索,它仍然沒有被發現。  也許我們沒有發現第九大行星,是因為它不存在。這顆行星存在的證據不是很充分。它源於對太陽系外圍小天體軌道的統計分析。
  • 如果第九大行星是個迷你黑洞,那麼人類的倖存可能性還有多大?
    通過對至少六顆矮行星的觀測表明,科學家發現這個可能存在的迷你黑洞質量在0.5至20倍地球質量,與第九大行星推測質量上限相當。20倍地球質量大小的黑洞可能僅僅是一個葡萄柚大小,我們無法觀測到其存在。那麼這個迷你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機制目前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