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上,冥王星慘遭降級,被踢出九大行星的行列。
因為冥王星的體積和質量都比較小,拿月球來比較的話,其質量只有月球的六分之一,體積則只有月球的三分之一,它的引力不足以把自己軌道上的其它天體清理乾淨,所以被降級為了矮行星。
因此目前太陽系只剩下了八大行星,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因為冥王星的降級,導致了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位置空缺,所以近幾年來,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尋找著另一個「第九大行星」。
據報導,英國杜倫大學的雅庫布·舒爾茨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詹姆斯·溫這兩位科學家因為在天文館觀看了一部關於第九大行星的紀錄片,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想弄清楚是否有其它物體能夠「模仿」行星,例如玻色子星、暗物質暈、原生黑洞以及其他可能性。因此提出「第九大行星」可能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原生黑洞。
在了解原生黑洞是什麼之前,我們要先認識下黑洞。
黑洞是怎樣形成的?
當一顆質量足夠大的恆星衰老時(質量至少大於太陽的3.2倍),它的熱核反應就會消耗中心的燃料,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因此承擔不起外殼的重力,核心就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一個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
當它的半徑收縮到小於史瓦西半徑的程度時,質量導致的時空扭曲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此時黑洞就形成了。
黑洞的性質
黑洞的引力是非常強大的。包含光線在內的各種物質,都無法逃脫被黑洞的吞噬。也因為黑洞的巨大引力,不能發出和反射光線,所以在外面是無法直接觀測到,只能通過周圍物體的相對運動,來進行間接觀測。
原生黑洞
而原生黑洞是科學家們提出的一種假說黑洞,它不是由恆星坍縮而形成的,而是在宇宙大爆炸中,因為它異乎尋常的力量,把一些物質擠壓得非常緊密所形成的。
而且原生黑洞比普通黑洞小得多,甚至可能小到無法用肉眼辨別。打個比方,原生黑洞的體積或許只有原子那麼大,但它的質量卻相當於一座大於10億噸的大山。
東京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在開始探索關於第九大行星性質假設的幾個月後,就重新分析了光學重力透鏡實驗(OGLE)中收集的數據發現,一個原生黑洞的質量與第九大行星的預測質量基本相同,因此也開始認為第九大行星可能實際上是一個原始黑洞的可能性。
結論
雖然目前對第九大行星的種種只是猜測,但如果要尋找第九大行星就是原生黑洞的證明,那就得等科學家們對其進行更深入的探索,或許隨著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會有結論的。
對於第九大行星,你認為它會是原生黑洞嗎?歡迎來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