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8日,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加拿大裔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以及瑞士2位科學家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獲得這一獎項。吉姆·皮布爾斯的理論發現讓我們理解了宇宙在大爆炸後如何演化,而米歇爾·麥耶、迪迪埃·奎洛茲則在探索系外行星的過程中發現了地球的鄰居,他們的發現將永遠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生命新知》曾以宇宙的起源為線索,衍生出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類的起源,並沿著這條線索對生命、健康與疾病進行了解讀。現與大家分享。
本集要點
回顧宇宙、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類的起源。
生命在不斷進化,為了適應環境,我們犧牲了很多,但是也獲得了很多。
我們獲得了發達的大腦,犧牲了強壯的肌肉,也帶來了難產及嬰兒死亡的風險,同時帶來了老年痴呆的問題;
我們獲得了語言、社會交往能力,犧牲了嗅覺和聽覺。
疾病發生的4大原因:基因、環境、生活習慣、運氣。
「我為什麼會得病?」「烏龜不愛動,為什麼能活得那麼長?」要回答這些問題,先要探討一下我們人是從哪兒來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再擴大一點——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是從哪兒來的,地球是什麼時候誕生的?當看到歷史長河的演進過程以後,我們可能就會悟出一些道理。
這張圖來自《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美國宇航局NASA發射了一顆衛星,它走出太陽系,發現宇宙是一次大爆炸以後形成的。這個大爆炸發生在137億年前,瞬間形成了時間、空間,之後形成了物質,然後不斷地擴張、擴張、擴張……到46億年前,太陽系的雛形形成了;45億年前,在一片混沌中,我們的地球已經成為了一個球體,開始圍著太陽轉了。那地球上的生命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地球非常神奇,它處於一個離太陽不遠不近的位置,水不會蒸發,地球內部的深處有鐵水,不斷的翻騰中形成了磁場,這個磁場保護著地球,不被太陽的射線穿透。在這樣的狀態下,水在地球上保留了下來,磁場保護了我們的生存環境,讓宇宙射線進不來。非常偶然的機會下,地球上的生命誕生了。38億年前出現了生命的跡象。
什麼叫生命?生命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不走樣的傳代複製;第二是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而適應,也就是進化。如果滿足這兩點,生命就形成了。
至於生命是怎麼形成的,有多種假說,有的說是外星過來的,有的說是大氣層裡的化學反應,現在比較主流的一種說法是生命來自於大西洋底,那裡有很多跟地熱相接的vent,像煙囪一樣噴出數尺高的黑色煙柱,可以達到37度左右,非常偶然的機會下,化學反應發生了,形成了一種可複製的化學結構——RNA。我們知道病毒分成RNA病毒DNA病毒,而RNA就可以複製,而且可以傳代,它還可以根據周圍環境,適應性地形成保護自己的膜,就這樣,早期的生物體形成了。但是RNA不太穩定,之後它又變成了雙鏈,就變成了DNA。DNA就比較穩定了,可以傳代、可以適應、可以維持自己的生長。此時,偶然的機會下,一個單細胞吞噬了另外一個細胞,而被吞入的細胞在宿主體內變成了發電機,專門供應能量,這就是線粒體。因為線粒體的出現,複雜的生命得以形成,也就是說,大量的單細胞變成了多細胞的生物。最後不斷延續,成了現在世界上各種的生命現象。
那麼人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實際上,人類是七百萬年前和兄弟猩猩分道揚鑣後形成的。遺傳學證據表明,我們每一代在精子裡可能都有二百個鹼基差錯,也就是二百個不同。七百萬年前,我們和兄弟猩猩一模一樣,此後,基因上的錯誤逐漸累積,現在我們和猩猩DNA的區別有1%到1.5%。這種差錯讓我們可以被動、主動地適應環境,也就是進化。
為了適應環境,我們犧牲了很多。比如,我們和兄弟猩猩分開以後,非洲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變化——森林消失了,我們進入了平原,不再爬樹,轉而直立行走,而直立帶給我們的一個副作用是生小孩變得不是那麼順利了,產婦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的大腦不斷進化,猩猩的大腦只有300克,而我們的有1300克到1400克。而如此重大腦的形成是由於社會(人類靠群體作戰)以及人類在交流中語言的產生。此外,我們不是奔跑最快的,卻是最能奔跑的。我們可以把動物追到筋疲力盡,最後把它抓住。在人類整個的演化過程中,有幾個極為關鍵的點:人類會使用火,比如天火、鑽石取火、鑽木取火,取了火以後,會把火種留下來。有了火,我們可以吃熟的食物,同時可以取暖、可以控制溫度。而且熟的食物更有利於吸收,有更多的能量可以供應大腦。人類社會的形成。語言的產生。
最後人類生存了下來。人類共同的祖先就是從非洲南部啟程,之後往北跨過紅海,進入中東,所以非洲南部是我們人類文化的搖籃。六七萬年前,又有一部分人從中東地區走到了南亞,有的還穿過了南邊的太平洋,走到了歐洲。大約四萬多年前走到了東亞,以及中國大陸。兩萬多年前的冰川時代,人類跨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這些歷史是怎麼被發現的呢?現在,我們可以追蹤自己的基因,發現了我們共同的祖先,我們都是從非洲走出來的。
人類不同個體間各種生理指標幾乎是一樣的,行為和思想也幾乎一樣,但是因為每一代都有200個鹼基差錯,因此不同種族之間是有差異的,比如漢族、壯族、傣族之間都存在差異。
(從日本人和白種人的對比中,研究人員發現了超過1000個表達不同的基因)
要說清楚差異,還要從一個科學上的偉大發現說起。20世紀50年代初,兩個科學家,一個叫J. D. Watson(沃森),一個叫F. H. C. Crick(克裡克),他們把細胞核打碎以後,發現有很多鹼基,最後,他們拼出了雙鏈DNA,發現原來遺傳物質是雙鏈排列的,所有的生命現象都是基於這個雙鏈DNA模型。2003年的時候,在全世界科學家的努力下,終於把人類所有的DNA全都搞清楚了,發現人類身上所有的細胞裡都有31億個鹼基對,包括了兩萬多個功能基因,它們合成出6萬多種蛋白,支撐著我們的整個生命。為什麼2萬個基因能支撐6萬種蛋白呢?很多基因是可以互相組合或交錯的。2013年以後,我們對人類基因組學寄予了巨大希望,希望它可以解析疾病,解析生命現象。很多疾病都是因為基因突變或者是其他問題導致的。除了基因以外,還有一種操控基因表達的叫表觀基因(epigenetic)。比如兩個雙胞胎,他們的DNA完全一樣,但是一個進入了一個富裕的家庭,一個進入了窮人的家庭,經過幾十年之後,他們的體型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基因一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因為環境不同,環境會通過表觀基因控制DNA的表達,而且會遺傳下來。也就是說,你的祖父抽菸,你的身上就會留下痕跡。所以,疾病不光是基因的原因還有表觀基因的原因。基因裝上了子彈,環境和生活習慣摳動了扳機,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的運氣。
基因現在不可改變,這不能怪我們的父母,運氣也很難掌控,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愛護環境、改善生活習慣,從而避免慢性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Nature 1953;171:737-738
2. Science 2008;319:1100-1104
3. Science 2007;315:173-174
4. PNAS 2005;102:10604-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