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的本質與宇宙生命創造演化

2020-11-23 科學網

 

編者按:

 

熱力學熵的概念是西方德國熱物理學家克勞修斯作為熱力學研究中的概念提出來的。但什麼是「熵」?一百多年來莫衷一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高級經濟師、工程師李玉山所作的《熵的本質與宇宙生命創造演化》的報告引起學術界關注。李玉山希望他2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能夠早日得到承認,也非常希望通過學術爭論得到專家學者的指正。現刊登李玉山《熵的本質與宇宙生命演化》一文的基本觀點,以期引發討論。

 

問題的提出

 

熵的問題最早是19世紀6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Clausius)作為熱力學研究中的概念提出來的。1867年,克勞修斯在法蘭克福舉行的第41屆德國自然科學家和醫生代表大會上,提出熵的概念和宇宙的熱寂說,引起了科學界乃至歐洲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極大關注,從此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便展開了。自克勞修斯提出熵這一問題後,一百多年來,熵問題的討論已波及到資訊理論、控制論、概率論、數論、天體物理、宇宙論和生命及社會等多個不同領域。但由於自然存在的複雜性,使熵的定義出現了極大的混亂,各種議論概念含糊、問題矛盾多多。究其根由,恰恰是歷史上所有經典的熵理論概念含糊,甚至是錯誤的,反映出有關研究並沒有把握到自然生命與熱物理過程的實質,才導致了熵問題討論的極大混亂。

 

顯然,在弄清楚自然的宇宙生命系統和熱力系統演化過程的普遍規律和機制的基礎上,重建熵的概念已經勢在必行。這個問題的解決,將是當代世界科學前沿的重大原始創新突破。

 

從宇宙生命系統和熱力系統的演化過程規律看熵問題的本質

 

從自組織、自成長的「增勢」過程到自衰落、自死亡的「熵增」演化過程。

 

我們都知道今天的大千世界是自然進化而來的。我們說進化,是說自然生命的進化是一個逐級演進的過程。進化與演化是有著不同概念的,進化強調的是生命系統演化前期(包括熱物理系統)的「增勢過程」,而演化則強調的整個生命的周期過程,包括前期的「增勢過程」和後期的「熵增過程」的周期性漲落。增勢過程是自組織自成長的過程;而熵增過程則是自衰落自死亡的過程(包括熱動力做功的過程),演化包括了生命系統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過程;而演進則是說明生命系統在周期性漲落的演化中不斷進化。作為自然生命系統的演進,既包括細微的小梯級進化,也包括躍遷式的大層級進化。而在整個地球生命系統演化過程中,生命的大爆發和大滅絕是交替出現的,並且到現在地球生命系統一直在演進著,但已經到了地球生命演進的最高層次——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中。

 

自然的宇宙是一個廣義的生命系統,在自然創造演化的每一個層次上都存在著不同自然進化等級的廣義生命聚散演化過程。自然生命創造演化的意義就是:開放的自然存在可以在創新的意義上躍遷進化或「湧現」成為高等級的自然存在。在自然規律的使然下,物極必反,經過一定的周期又走向衰落和死亡。在這一過程中又會發生向更高等級生命形態的躍遷進化或湧現。當然在整個宇宙生命演化過程中的進化等級的有限的、更是有道的(道是自然演化最普遍最深刻的最根本的演化規律,是所有自然存在演化都絕對遵循的規律,在中國古代大科學思想中有著無與倫比的精深論述)。

 

在宇宙生命自然演化的意義上,熵概念的本質是生命系統(機體)創造機能下降,熵增的過程是生命系統自衰落自死亡的老化過程。

 

工程熱力系統具有人工生命系統創造演化的意義,也存在增勢和熵增的過程。這種增勢和熵增的過程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熱力工程機械創造與初期運行的增勢過程,即熱力機械的製造與運行初期的磨合過程;其後是熵增過程,即熱力機械運行經過磨合後達到了額定最大功率,可以正常運行以後,即開始了熵增過程。熱力機械系統開始因磨損、熱疲勞和機械疲勞而逐步發生老化,直到效率不斷下降、事故不斷發生,最後報廢。二是熱力機械系統的熱力循環過程中的「勢增」與「熵增」的過程。

 

熵的本質意義與機能熵和工質熵

 

自然生命系統的呼吸漲落與工程熱力系統熱力循環的漲落效應,都不是「可逆過程」而是循環過程,熵的本質意義是表現在每一次呼吸漲落或熱力循環所導致的系統長程演化的機能效率的衰減效應。這種效應稱為機體熵或機能熵。

 

熵的一般意義就是:喪失、衰落、損耗,表徵系統機能效率的衰減或創造能力下降乃至於喪失。

 

熵的本質是從「有創造力到喪失創造力——喪失自發行為」。克勞修斯的「孤立系」熵增試驗模型所表達的就是系統從有結構——有序、有信息、有自發創造力,到無結構——無序、無信息、無自發創造力(死寂)的演化過程。自組織、自成長、自創造,是宇宙生命系統的本能。

 

作為工程熱力系統的對外做功過程,也是一個勢能(位能)的釋放過程或工質內能的散發過程,是工質的耗散演化過程。對於氣體工質而言,在高位能的勢態下具有較高的做功能力或具有較高的創造活力;當工質的氣體位能與環境一樣(均衡)後,則工質的有效位能為零,自主活力為零——創造力為零——喪失了繼續做功能力,成為廢氣,這時熱力循環系統的工質狀態熵達到最大。

 

自然生命系統的勢增所表達的是生命創造力和自主活力不斷增加的過程,是生命系統對物質、能量和信息(知識)不斷聚集發展的過程,而生命結構的秩序是來自於生命基因的「導演」,但生命時間周期演化的過程控制(作為有機生命仍然存在基因的直接有道控制表達)則是來自於自然生命演化之道的控制。而生命系統的熵增則是表現為生命創造力衰減或自主活力衰減,是生命系統對物質、能量和信息(知識)轉化機能下降及不斷損耗散失的過程,而生命結構機能的弱化則也是來自於生命基因的「導演」,但生命時間周期演化的過程控制(作為有機生命仍然存在基因的直接有道控制表達)則是來自於自然生命演化之道的控制。

 

為此,我們把自然生命系統和工程熱力系統演化的熵稱為「機體熵」或「機能熵」,也可以稱為「系統熵」,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熵,具有廣義生命演化意義上的熵,體現了生命系統衰落的過程或工程熱力系統長程運動損傷做功效能衰減的過程。而作為熱力學意義上的熱力循環過程中的熵問題,則可以稱為「工質熵」。在一般熱力循環意義上是一種吐故納新的過程,討論工質熵的意義是為了解決熱機在每一次熱力循環過程中的熱效率和有效功率問題。提高熱機工作熱效率和有效功率,是通過研究不同熱力參數的熱力循環過程的熱效能來實現的。工質熵是熱力學研究的範疇,所以工質熵還可以稱為「熱力學熵」。

 

小結

 

我們把熱力學熵稱為工質熵,而把系統熵稱為機體熵或機能熵。這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熵概念,工質熵是一個相對函數值,對熱力系統的熱力參數的熱效率對比選擇研究很有意義;機體熵是一個狀態函數值,對熱力系統的熱效率和機械性能研究同樣很有意義。工質熵的熱效率問題在熱力工程的設計研究過程中有意義;而熱力系統的機體熵則是在使用維護過程中有意義,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相關焦點

  • 企業管理的終極本質-熵 怎麼理解?|歐賽斯理念
    企業管理的終極本質是熵,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課題就關於「熵」的介紹。企業的終極本質就是「熵」,企業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企業的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大多數人會歸於失敗和平庸,有強大的外部力量才能對抗熵增的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屬於熱力學的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個重要推論就是:熵永遠在增加。「熵」就是用來度量」無序化」的標準。這個定律在物理學界的地位相當高。
  • 「熵」與整理收納的關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熵定律在當今世界上,熵的理論已經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體科學等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對人類進步和社會演化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熵理論所揭示的哲學意義是豐富的。它揭示了現實世界的發展是熵增和熵減的辯證統一,闡明了現實世界的發展是可逆和不可逆的,論述了任何事物和過程都是有序和無序的辯證統一,表明了自然界和社會的演化是進化和退化的辯證統一,描述了客觀事物運動轉化能力的有限和無限的辯證統一。深入分折不難發現,這個定律預示著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它預示著宇宙的最後終結以及個人和社會的悲劇命運。
  • 大腦複雜性的演化:一個空間、時間和熵的故事
    複雜系統演化之謎過去的兩個世紀中出現了兩個意義深遠但看似相互矛盾的理論,這兩個理論重塑了我們對於宇宙的理解及我們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認知。第一個理論是熱力學第二定律,該理論認為宇宙朝著熵增的方向發展;另一個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 為什麼說生命可能被宇宙設計用於繁殖宇宙?
    傳統科學認為是否定的,我們在地球上演化出來只是一種「宇宙意外」。如果你不相信,許多人會指責你陷於某種宗教妄想。然而,布魯內爾大學的科學家Michael E. Price認為,生命可以被賦予自然的目的。這個觀點剛發表於《複雜性》(Complexity)雜誌,儘管大部分都是猜測,但值得引人深思。在生物自然選擇中,能夠適應環境的性狀會被保留下來。
  • 玻爾茲曼大腦悖論揭示,宇宙中熵隨機漲落,這是一個怎樣的宇宙呢
    我們知道生命的出現很可能是一個宇宙進化的偶然,因為現在很多科學家都認為我們人類之所能夠出現在地球上,就是宇宙通過百億年的演化,得到一個偶然的結果。生命可以說是整個宇宙中的奇蹟,同時也可以說人類的出現,讓宇宙充滿了生機,讓宇宙有了一個觀賞者。但是我們的宇宙存在很多變數,也存在著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規律。
  • 跟宇宙大爆炸有關?跟熵有關?
    任何事物的演化都是在空間、時間中進行的。作為背景框架,時間與空間具有本質的不同。三維空間並不具有嚴格的方向性,例如站在宇宙中任何地方向四周望去,都會觀察到相同的景象。物理定律對於時間的對稱性——時間反演對稱性,表明物理定律同樣允許事物朝相反的方向演化。可是為什麼我們從來沒看到過反向演化的事件?為了解決時間反演似乎在現實宇宙中從沒出現過的問題,物理學家想到了熵的概念。熵是19世紀末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系統性提出的,在他的墓碑上刻著熵的表達式 S=kLogW 。熵是物理系統中無序度的度量,是一個無量綱數。
  • 沉思錄|宇宙之信條——時間與熱力學熵的故事
    這也就是說,一個系統的熵越大,微觀狀態數也就越多,這一體系也就越無序、混亂,而熱力學第二定律表明,一個孤立系統隨著時間的流逝,它總是朝著熵增大的方向演化,也就是它總會讓系統內部的微觀狀態變得更多,熱平衡即意味著微觀狀態數的最大化。這一公式讓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內涵,人們為紀念玻爾茲曼所作的這一偉大貢獻,將這一公式永遠地銘刻在他的墓碑上。
  • 「熵」是什麼,是宇宙的基本原則,生命的存在就是為了對抗「熵」
    生命就是不斷克服「熵」熵的增加是不可逆的,但是是相對於一個獨立的系統來說,比如我們人體,如果隔絕一個人,沒有食物,沒有呼吸,人就會死去,融入環境,開始的時候我們用一個字人就可以藐視這個系統,但是一旦人死了,開始分解,我們就很難去形容組成人的這個系統。
  • 宇宙是否具有智能?
    人類與宇宙的關係恰似孩子和母親的比喻,宇宙早在人類之前存在,它創造人類並賦予人類智能(智能先於人類存在)。擁有智能的人類卻認為宇宙沒有智慧(人類看不到智能本源)。五千多年前,中國偉大思想家老子認為宇宙是道創生的,萬物遵循道的規律演化。近代科學家在自然中探索到支配宇宙演化的自然規律。
  • 既然宇宙的熵在增加,為什麼生物還會進化?
    宇宙演化熵顯示宇宙正在走向混亂,而進化表示宇宙正變得越來越好。木頭和釘子變得更加有序,但是在做房子所需的工作時,這個人產生了熱量,從而增加了整個宇宙的熵。或者如果你喜歡一個不需要有意識的人類幹預的例子,那就想一想當天氣變化時天氣會變冷的例子。冷空氣比熱空氣的熵值要低,因為在冷空氣中分子不怎麼運動。所以局部區域的熵減少了,但只要這還伴隨著其他地方的熵增加,這就沒有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
  • 參與性宇宙假說之宇宙有意識嗎?存在的本質是什麼?
    看到一個問題:如果沒有人類,宇宙有時間概念嗎?在惠勒的延遲思想實驗的影響下,有人提出了參與性宇宙模式假說,雖然宇宙的行為在道理上講已經演化了幾百億年,但某種「延遲」使得它直到被一個高級生物所觀察才成為確定。
  • 【待發】宇宙的「熱寂」是指宇宙達到最大熵時的狀態
    「冷寂」是指宇宙永遠膨脹。由於這種膨脹,宇宙會持續降溫,最終冷到無法支持任何生命時,宇宙將在嗚咽中死去。正如你所看到的,「冷寂」的反義詞不是「熱寂」,而是「大坍縮」。當宇宙有足夠的物質密度坍縮時就會發生「大坍縮」,而最終宇宙會坍縮到一定的程度。這種坍縮使溫度上升,最終導致宇宙在高熱中死去。
  • 認識「熵」--「熵減」讓生命充滿活力
    最終,所有的摩擦力、電勢、化學勢都消失,整個系統慢慢地退化成毫無生氣的死氣沉沉的一團物質,於是就達到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的熱力學平衡或「最大熵」,一種持久不變的狀態,一種死亡。有時我會說:宇宙的大背景是一種「混沌」、「無序」,我們要在「無序」中找出「有序」來,這就是「生命」。有時候藝術為什麼講究起承轉合、抑揚頓挫、明暗交替、......
  • 因為「熵」的存在,生命有盡頭,宇宙也有盡頭,你知道什麼是熵嗎
    為何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這是一個我們都知道又不知道的一個問題。其實不僅僅是生命,地球乃至整個宇宙都逃脫不了「死亡」這個終點的。這是已知宇宙的基本定律,誰也改變不了。5億年前在遙遠的M742星系,曾有一個意識體向人類發出一個問題,「宇宙的終極」到底是什麼?熱力學第二定律可能量轉換永遠會產生熵,熵是什麼?這個概念異常強大,而且並不容易理解。
  • 如果時間隨熵增的方向流動,當宇宙熵達到最大時,時間會停止嗎?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在宇宙中不同的地方,時間流逝有快有慢;通過因果律,我們能明顯感覺到時間有方向,但相對論又預言時間有可能會倒流。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些觸及時間本質的問題與我們的生活大體上無關,這種不一樣其實更多是體現在物理學中。
  • 意識屬負熵增強系統,能夠最終扭轉宇宙的增熵趨勢
    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增熵理論,宇宙的能量保持不變,宇宙的熵將趨於極大值,伴隨著這一進程,宇宙進一步變化的能力越來越小,一切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命的等多種多樣的運動逐漸全部轉化為熱運動,最終達到處處溫度相等的熱平衡狀態,這時一切變化都不會發生,宇宙處於死寂的永恆狀態。
  • 宇宙中的「熵」到底是什麼?又是什麼能量控制著「熵」?
    為何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這是一個每個人都知道,卻又不知道的問題。其實,不僅僅是生命。地球,乃至整個宇宙都是向死而生的,這是宇宙的基本定律。誰,都無法改變。曾有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疑問:「宇宙的終極到底是什麼?」其實沒有人知道,或許是在可觀測宇宙之外還有更大的宇宙。又或許有多元宇宙的存在,還有很多人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僅僅是一個小的不能在小的細胞。而人類乃至地球連一個細菌都算不上。但如果按照科學家的理論來講,宇宙的終極或許就是一個叫做「熵」的東西。
  • 從能量到熵,生物體是如何維持高度有序的?
    我們從能量的本質考慮,才能更好理解生命的意義,能量流可以增加有序。運動,能量和熵從物理角度來考慮生物體的有序性,我們要先了解一些物理知識。所以,本質上,植物消耗的是來自太陽能量流的有序。向日葵生命不能無中生有的創造有序,植物靠太陽的能量,通過光合作用轉換能量以維持有序。
  • 生命與熵的抗爭 | 進化的歷史017
    從信息角度解讀生命也許不全面,但它給了我們全新的視角。生命與熵生物為了生存而作的一般鬥爭既不是為了物質,也不是為了能量,而是為了熵而鬥爭。所以生命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一定會與外界發生能量交換,並且要減少自己內部的混亂程度即減少熵。薛丁格從熱力學角度推理出生命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的實質,就是通過「入」和「出」的交換從環境攝取負熵,也就是使自身更加有序。生命就是從環境攝取負熵的能量轉化器。物理學家習慣於從物理規律層面看問題,或許這種視角更深刻。生命首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而不是封閉的系統。
  • 被愛因斯坦稱第一,預示宇宙命運
    宇宙浩瀚無比,在宇宙中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歇,很多科學家在宇宙中都有了新的發現,這些新的發現都讓人感到高興,但是有一條消息被人類發現了以後,人類卻不希望是真的。這個就是熵增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