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定律是科學定律之最,是愛因斯坦的觀點。我們知道能源與材料、信息一樣,是物質世界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一,而在物理定律中,能量守恆定律是最重要的定律,它表明了各種形式的能量在相互轉換時,總是不生不滅保持平衡的。
熵定律是指物理學中熱力學的第二定律。即能量只能從可利用向不可利用、從有序向無序、從有效向無效轉化,亦即向耗散的方向轉化,不可逆轉。熵是不能再被轉化做功的能量總和的測定單位。「熵」一詞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1868年首次提出。他認為,世界的熵(即無效能量的總和)總是趨向最大的量。
羅塞爾解釋為,「每當在一個區域聚有大量能量,而鄰近區域能量較少時,能量就呈現出從這個區域向鄰近區域流動,直至達到平衡」。在這一過程中,自由或有效的能量被用完、耗散。1981年,美國的裡夫金和霍華德在《熵:一種新的世界觀》中賦予熵定律以哲學意義,向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警告。
在心理學中,熵被榮格引用,他認為,假如兩種價值的強度不均等,能量會由較強的價值流向較弱的價值,直至平衡。當角色原型過分發展而陰影原型呈低度發展時,能量會由角色原型流入陰影原型。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熵定律
在當今世界上,熵的理論已經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體科學等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對人類進步和社會演化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熵理論所揭示的哲學意義是豐富的。它揭示了現實世界的發展是熵增和熵減的辯證統一,闡明了現實世界的發展是可逆和不可逆的,論述了任何事物和過程都是有序和無序的辯證統一,表明了自然界和社會的演化是進化和退化的辯證統一,描述了客觀事物運動轉化能力的有限和無限的辯證統一。
深入分折不難發現,這個定律預示著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它預示著宇宙的最後終結以及個人和社會的悲劇命運。從某種角度看,物質總是向著熵增演化,破鏡不能重圓,房間不會自動變整潔,放任不管便只會越來越亂。愛情在剛剛萌芽時,總是散發著誘人的活力,但過不了多久,愛情中兩人便會開始相互厭煩,為零零碎碎的生活瑣事所爭吵。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儼然卸掉她靚麗的外表,演變成徒剩空洞的內核。而情緒的出現本質上是一種熵增的現象,正是因為某種情緒的出現導致心理能量的升高我們才得以感知到這種情緒,熵即是混亂度,所以情緒的產生便會導致大腦的混亂。
而思想的出現便是作為一種熵減行為,正是因為感知到某種情緒,大腦進入一種被動狀態我們才會用思想來奪回主動權,而在思想上的作用是規範(轉化)和壓抑情緒化,是一種熵減行為。規範是對情緒形式的規範,而壓抑則是對情緒內容及其影響的控制。無論思想是進行著壓抑或是轉化,都反映著一種妥協,但是如果我們深究這種不在乎的本質我們便會發現這種不在乎恰恰反映了壓抑的瞬時性與無意識性,正是由於潛意識裡的畏懼與不安,我們才得以如此迅速地完成了思想這一過程。來降低混亂度,或者更確切的說,降低這種混亂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很多抑鬱症患者的「無序狀態」,是一種熵增狀態,不斷地逃避,不斷地自我封閉,熵會增大,在沒有他人的幫助下,便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在日常生活中,無序的生活狀態讓很多人進入一種熵增狀態,不願接受現狀、不斷的逃避自我,進入無限的自我封閉狀態,以至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我們處在一個全球化越來越深入的世界裡,熵增已經達到了令人恐怖的境地,因此我們該如何審視我們日益雜亂無序的內心世界,如何做好精神的熵減,對於我們每個人心理的健康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與外界的思想交換。而整理就是很好的與外界思想交換的過程,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混亂體中,工作、生活、子女教育等等,這種熵增的方式讓人身心疲憊。我們必然通過整理規化轉化自己的思緒方式來進行熵減。
還有現如今的我們樂忠於舒適圈,但舒適就意味著淘汰,雖然它符合本能,但是不符合生命的要求。生命的本質在於不斷進化,進化便要求生命體放棄這種舒適,時刻保持著生的本能來對抗這種周圍環境的無序性。買買買表面上是一種熵減方式,但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不開心的情況下消費,則成為一種熵增的方式,時間長了,情緒化的物品就會越來越多,讓原本暫時的愉悅回歸一種混亂本質,因為不喜歡的物品,終將成為行為負擔。這也是整理中斷舍離的一種方式。
所以活著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它有關克制,壓抑與創造,在被無序混亂包裹住的世界中我們經常寸步難行,因此渾渾噩噩亦或是自殺自殘都會是我們的本能選擇。所以人的本質是痛苦的和悲劇性的,我們必須把握住生活中零碎的喜劇成分才能重獲反抗的勇氣。
所謂家和萬事興,一切的根源在於我們生活的本質,而情緒化的波動則會影響到每個人的身心健康。一個人的負能量足可以毀滅一家人,相反的,一個人的正能量也會帶動一家人。我們可以通過整理家居,用規化、清空、分類,收納等方式來舒緩這種生活狀態。用整理收納的行為,與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對話。其實整理就是在整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