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閨蜜告訴我,她想換個再大點的房子,因為家裡東西實在是太多,她感覺裝不下。閨蜜現在的房子已經是120平,家裡只有三口人,按道理來說,房子也不算小。
我想起幾年前她住80多坪房子時說過的話:「等我換個大點的房子,我肯定能把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可事實上,換了大房子後沒多久,她的新房子就恢復到了以前舊房子亂糟糟的模樣,可以想像,不學會整理收納,就算她換大別墅,也沒有多大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收納而苦惱不已的人並不在少數。甚至一些收納專家,她們也並非天生就是收納高手。譬如,如今身為日本生活整理收納協會的資深生活整理師,從事整理收納顧問工作的鈴木尚子,在娘家過單身生活時,房間凌亂得經常讓母親和祖母看不下去,只好輪流替她整理房間。
這樣的生活一個人過也就罷了,父母長輩雖然會嘮叨,但還是會包容自己。但在成家生了孩子之後,自己被不熟悉的育兒弄得手忙腳亂,家裡總是亂七八糟。這時的不會整理,一方面使得家庭關係暗藏危險,另一方面,作為言傳身教的一環,也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那麼鈴木尚子是怎樣讓自己變得擅長收納了呢?在鈴木尚子的新書《收納的藝術》中,她認為首先要找到整理的目的,明白自己想要有怎樣的人生;其次,在使用收納術之後,家中所有東西都要有固定位置,不需要每天都來反覆整理,只要把拿出來的東西放到固定位置就可以;最後書中還分享了非常實用的「七步收納法。」
01、周而復始的收納工作讓人喪失對家庭整理的信心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收納?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有的人嚮往在窗明几淨的家裡,手捧一杯咖啡發個呆,或者暢想未來。有的人喜歡和孩子一起悠閒地讀書,總之,所有人都希望家給自己帶來放鬆舒適的感覺。
而把家裡整理得井井有條,隨時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物品,顯然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效率,會讓我們有時間享受生活、和家人輕鬆愉快地相處,進而用積極的心態去度過每一天。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收入的增多,我們所能購買的物品也越來越豐富。但物極必反,這些我們購買時心動不已的物品有的最後成了我們的困擾。
家裡塞滿衣櫥的衣服,廚房操作臺上的各種漂亮鍋具和餐具,看著這些,我們開始發愁。
在網上輸入關鍵詞「整理」,隨便搜索一下就能搜到很多關於收納的文章、書籍和專欄,可見現在整理收納確實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困擾。
鈴木尚子也曾經倍受不善整理的困擾,她曾嘗試對照著收納書來整理,剛開始她確實體驗到了收納後的成就感,之後那段時間裡,她每天都過著認真收納的生活,只要有空就如饑似渴地閱讀收納書籍,將所有的空間和縫隙都塞滿東西。
但看起來令人滿意的整潔空間只是暫時的,很快家裡就會故態復萌,鈴木尚子每天總是忙於整理。
事實上,我們很多人也是這樣,在生活中並不是不整理,而是整理之後發覺很快就因為取用東西而恢復了以前混亂的模樣,之後又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去整理。
周而復始,漸漸地失去了對整理收納的信心,有的人甚至認為自己天生就不是收拾東西的料,從而最終放棄整理。
02、分流收納工作,建立符合人類「懶」的本性的輕鬆收納系統
人的天性都是「向懶」的,只有讓收納成為一個懶人也願意去做,並且能夠做好的事,才能讓我們更好地堅持下去,並享受其中。
鈴木尚子認識到這一點後,認為不能全部照搬書中的方法,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輕鬆收納方法。在她調整了收納術之後,一旦感到家裡混亂的話,15分鐘內她就能恢復整潔的原狀。
為了更好地「偷懶」,讓整理不再成為自己一個人的事,她意識到以前只是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收納,導致只有自己才可以取放物品,無形中增加了她很多的工作量。她需要思考對每個家人而言方便好用的收納方法,以便適當分流收納工作,讓她們不用向她詢問就能知道物品擺放的位置。
對此鈴木尚子徵求丈夫和孩子的意見,找到適合他們的收納方式和位置,這樣丈夫和孩子就不會在需要東西時,追著她問在哪裡了。而且因為鈴木特別方便的收納方式,使得他們也願意把用過的東西放在該放的地方。這大大地減少了鈴木的工作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收納的藝術在於打造合理收納系統,而不僅僅是習慣性整理。合理收納才是適合人「懶」的天性的整理方法。因合理收納系統而減少工作量的主婦們,時間會變得充裕,內心也將變得更加從容。
03、「七步收納法」打造合理家庭收納結構
家是生活的居所,做飯、洗澡、孩子的玩耍,每天都會留下生活的印記。我們雖不需追求樣板間的空無一物,但卻有必要結合自己擅長和不擅長之處,尋找到輕鬆的方法,從而獲得理想家庭生活的收納術。
鈴木尚子根據自己以及許多客戶的生活實例,打造了一套簡便實用的「七步收納術」。在使用了這個收納術之後,即使家裡因取用物品導致有點凌亂,也能很快恢復到原來整潔的模樣。
①拿出全部物品
這裡的拿出全部物品,並不是指一下子把家裡所有區域的東西拿出來,而是指把即將整理的區域的東西全部拿出來。並且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整理的工作量。一般來說,衣櫥、廚房是整理的重災區,從這裡先開始是大部分人的選擇。
特別是自己的衣櫥,通過衣服可以面對自己,從收納的角度來說,也推薦從它開始。假如沒有大塊的時間,也可以從「架子的某一層」開始,一點一點地有計劃地整理。
在打造完收納結構之前,有一件絕對要遵守的原則:除了生活必須品,不要隨意買東西,也不要帶東西回家裡。就算是在整理之後,購買物品時,也要三思,「這對我是否有用」,之後再決定是否需要購買。
②選擇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東西
想要構築舒適的生活,最關鍵的是只選擇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適合的東西。
我們很多人認為,選擇就意味著「扔掉一切用不著的東西」。但事實上,如果在選擇時只有兩個選項:「要」或是「不要」,很容易讓人產生困惑,結果反而浪費時間。如果我們把選項擴展到4個,會大大縮減我們猶豫的時間。
鈴木尚子建議把物品分為四種類型:喜歡且經常使用、不喜歡但會使用、不使用且不喜歡、不使用但喜歡。
找一塊稍大點的空間,試著做一個矩陣圖,橫向用「喜歡、不喜歡」的感情軸,縱向用「有用、沒用」的功能軸來分割矩陣(如下圖)。
按照這種標準來加以選擇,可以精選出自己喜歡的和家中常用的東西。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拿起物品按照矩陣圖分類的時候,需要在三秒鐘之內做出決定。如果不能,則應放入「猶豫」類單獨保存,之後再花時間慢慢「猶豫」。
③分類
在選擇好留下的物品之後,我們需要根據物品的性質或者用途來進行分類。
以客廳為例,可以按照大類把物品區分為文具、CD和DVD、藥品、玩具等。這種分類,既有利於我們在使用物品之後迅速回到原狀,還能夠讓我們更容易地掌握各類物品的數量,從而更加有效率地打造家中的收納結構。
在這當中,會出現不知如何分類的情況。比如,乾電池,我們可以把它和工具或者文具放在一起,也可以和防災物品放在一起,正確答案因人而異,根據自己情況決定就好。如果數量較多,也可以把乾電池單獨作為一類。
④臨時放置
在第三步裡將物品分類好後,先不要破壞這種狀態,將它們分別用空箱子或收納用品裝好,放回原處,這就是臨時放置。
為何不在這時完成收納,而需要臨時放置呢?有三點原因。
第一,收納工作絕非是一次就能做好的易事,特別是對於不擅長收納的人來說,一邊選擇物品,一邊考慮最佳收納方法,是比較困難的事。
第二,在完全了解自己擁有的物品之後,通過臨時放置,可以發現迄今為止沒有注意到的想法。
第三,因為會有同類物品散落在各個房間,所以即使分類工作做好後,也會出現忘了把某個東西一起收起來的情況。如果在還沒有全部掌握所有同類物品前就就購買收納物品,會出現放不下的情況,產生很多浪費。
為了避免還在整理過程中的房間看起來更雜亂,臨時放置的箱子需要選擇沒什麼顏色、圖案、文字的收納用品,並在箱子上貼好標籤,以便日後出現同類物品時放在一起。
⑤決定輕鬆收納的位置
我們現在已經明確了哪裡放了什麼、放了多少,並且已經完成了臨時放置,這時空間看起來已經比較井然有序。
現在,可以準備個家裡的位置圖,試著仔細俯瞰自己的家。物品放置位置並沒有絕對標準,當然,放置東西的地方越靠近使用之處,用起來就越方便。
有時,儘管家裡有一定的收納空間,但物品依然到處都是,這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配合環境減少物品。
還有時會出現收納空間確實不足,書桌、地板到處堆滿物品,這時也許要考慮添購收納用的家具。但要注意的是,添購家具後,居住空間會變小,因此要保證居住空間和擁有物品之間的平衡。
⑥決定收納的方法
決定了在哪裡放置什麼物品之後,就要開始實際收納了。如果還不能馬上選擇收納用品,就先使用臨時收納時用的箱子。
此時,我們需要記住我們收納的終極意義:讓物品一目了然。要試著這樣收納:打開櫃門或抽屜之後,不是東西摞東西,而是一看就知道裡面有什麼。
也就是說,即使裝在箱子或收納盒裡,我們也知道那裡有什麼,因此需要在高處等平時不常用的地方貼上標籤,或者製作出收納地圖。這樣物品在使用後放回時,我們就不會出現混亂狀況。
⑦維持
我們打造的收納結構,以後只需要在人生階段變化、調整生活方式時,才需要再進行耗費體力和精力的大規模收納規劃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只需要注意「維持」兩個方面:
儘量不增加或少增加物品東西用過後放回原位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收納結構,如果不妥善保持的話,很快就會恢復到原來散亂的空間。
毫無疑問,在建立了方便自己和家人的收納結構之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每天將這種結構維持下去。只收納一次,以後就萬事大吉的再也不用整理的狀況是不存在的。
所不同的是,建立了合理的收納機制之後,家裡的所有東西都有了固定位置。感覺家裡亂的時候,只需要放回原位就好。
結語:
真正科學合理的收納,就是讓我們最大程度地從整理中解放出來的輕鬆收納方法。《收納的藝術》這本書給我們提供的「七步收納法」告訴我們,只要建立好方便自己和家人的收納結構,之後每次使用完物品只需放回原位就可以,而這些放回的位置也都是有著各種的小心思,非常方便。
看了這樣的輕鬆收納大法,我也忍不住躍躍欲試,要去按照書中所說的方法去整理我的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