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聲稱黑洞周圍也可以存在生命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黑洞周圍常常被認為是X甚至是伽瑪射線輻射高發區域,在黑洞的周圍經常以死地來形容,要說在黑洞周圍能找到生命,常常被稱為這想法是不是瘋了!但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保羅·薩特在3月6日發表的文章中認為,黑洞周圍也可能存在生命!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認為它的周圍是一片死地?

在現代天文的認識中,有兩種可能會形成黑洞,一種是恆星演化的末期內核演化出鐵核後的坍縮,或者大質量恆星直接坍縮等恆星型黑洞,另一種則是宇宙大爆炸初期高密度物質區域坍縮而成的黑洞,前者有理論基礎,後者能解釋超大型黑洞的來歷。當然黑洞還能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推導出來,而且2019年4月10日晚還公布了M87星系中心的黑洞,所以黑洞已經實錘了!

黑洞周圍為什麼是一片死地?

這得了解下去年公布的黑洞我們為什麼能看到!正常條件下,黑洞只有幾種可能能間接觀測到,因為黑洞是一個超大質量的天體,但它不會輻射任何光線,因此只能以引力透鏡的間接方式觀測到它的存在。但我們看到的M87黑洞明顯不是,周圍有一圈暗紅色的光芒!

19年4月10日公布的黑洞標準照

其實這並不是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可見光波段拍攝的,因為黑洞距離太遠,假如要可見光拍攝的話需要數十甚至上百千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但顯然人類不具備,所以轉而用幹涉陣列的射電望遠鏡,將分布在半個地球的射電信號處理成一個地球直徑的望遠鏡!

事件視界望遠鏡幹涉陣列分布

這些射電望遠鏡將接收到的無線電信號,用超級計算機處理了將近兩年,最終獲得了黑洞的照片!但這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不是說黑洞不發出任何光麼,為什麼又被射電望遠鏡看到了?其實是因為黑洞強大的引力吞噬了大量的物質,比如M87*黑洞十年即可吞噬一個太陽的質量,這些發出的射電信號就是物質被吞噬後最後吶喊的「聲音」!吞噬過程中會發出從伽馬射線到X射線以及可見光和紅外、微波等全波段信號,在距離黑洞比較近的位置時甚至比微波爐裡的條件還要差!

這樣的黑洞周圍還有生命嗎?

保羅·薩特認為:黑洞周圍也可能存在生命

保羅·薩特假設了一個有趣的條件,他認為在一個巖石質行星,剛好在一個在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視界外高速公轉時,可能會產生足夠的溫度和宜居條件。他的理由如下:

  • 行星的熱量與液態水來源

黑洞對這個巖石質行星的引潮力會讓內部產生足夠的溫升,就像木星強大的引力導致木衛一表面起伏超過100米,並且還有活火山正在噴發活動,這在旅行者二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路過木星時就發了。

木衛一火山噴發

如果這顆行星上存在水,那麼這些能量足夠讓它保持在液態水狀態,比如木衛二冰殼下就存在一個深達上百千米的冰下海洋,而這種情況在木星和土星的衛星系近距離衛星中都是普遍狀況。

  • 黑洞讓微波背景輻射成為陽光?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理論,大意是黑洞強大的引力會讓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從宇宙膨脹快速遠離的紅移重新在引力梯度空間中獲得能量,轉而成為藍移,黑洞強大的引力甚至可以將背景輻射從微波段加速至可見光,甚至到紫外輻射!

普朗克衛星獲取的微波背景輻射

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的餘暉,即宇宙誕生38萬年光子脫耦時的輻射,由於宇宙膨脹,已經將這些光紅移到了微波段!

而且黑洞的引力透鏡效應可以將微波背景輻射聚焦到視界周圍,使得在那顆巖石質行星上看起來的微波背景輻射像一顆太陽。

  • 黑洞成為行星提供黑夜?

保羅·薩特認為,黑洞周圍高速公轉的行星還可能擁有黑夜,因為行星的自轉使得它有「太陽」也有黑夜。保羅·薩特經過計算,大於太陽質量1.6×10^8的黑洞在其視界附近擁有一個狹窄的「宜居帶」,但在此處的行星不得不以接近光速公轉才能保持足夠的「離心力」對抗引力!

米勒行星就是一顆在黑洞附近的行星

這些理論都靠譜嗎?

很顯然保羅·薩特的「理論」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千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並不是那種視界周圍擁有很平滑過渡的黑洞,這種類型的黑洞仍然擁有一個殘暴的視界,也就是還沒有接近視界可能就會被洛希極限撕碎,或者周圍超強的吸積盤輻射,又或者高速公轉的「離心力」讓行星破碎。

所以保羅·薩特的理論僅僅是理論上存在,就像《星際穿越》中米勒行星上的世界一樣,滔天巨浪就是黑洞引起的,當然米勒行星的條件也是《星際穿越》中被詬病最多的,所以現實中這種可能性幾乎就是零,保羅·薩特假設的黑洞周圍存在生命的理論不會指導天文學家將外星生命的尋找方向指向黑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稱:銀河系中央黑洞周圍可能存在成千上萬的「黑洞行星」
    這些黑洞巨大的引力可以將星系聚集在一起,形成旋轉的塵埃漩渦,並發射出明亮的x射線束。有時黑洞的兩極會噴射出在太空中可見的明亮物質射流。這些黑洞行星也可能起源於圍繞黑洞旋轉的塵埃雲,和普通行星沒有太大區別。有些可能是堅硬的巖石行星,與地球相似,但可能比地球大十倍。有些可能是類似海王星的巨型行星。這些行星隱藏在孕育它們的物質圓盤中,與巨大的黑洞相比,它們是小的幾乎看不見。但最近研究人員提出,這些黑洞行星一定存在。
  • 2020 年外星人十大發現:生命可以在黑洞周圍存活 ...
    兩年前,科學家探測到一個雪茄狀物體穿過太陽系,它被命名為 「Oumuamua」,該物體被多數科學家認為是一顆從其他恆星周圍彈射出來的星際彗星,但近距離觀察表明,Oumuamua 正在加速,似乎有什麼物質在推動它前行,科學家仍不確定具體原因
  • 銀河系中央黑洞周圍可能存在成千上萬的「黑洞行星」
    我們的宇宙中星星點點地分布著若干個超大質量黑洞,這些巨大的引力陷阱可以將星系維繫在一起,形成不斷旋轉的塵埃漩渦,向外發射出明亮的X光光束。有時,黑洞的兩極會向外噴發出明亮的物質噴流,在太空中清晰可見。如今有些科學家懷疑,這些巨大的引力「怪獸」中可能藏有數以萬計的「blanet」。
  • 日本科學家發現「黑洞行星」,就在銀河系中心,會有生命存在嗎?
    超大質量黑洞的引力非常強,這讓它們在活動的時候,可以撕毀和吞噬掉周圍的一切天體,多年來通過觀測,科學家們發現,在銀河系中心周圍,圍繞著超大質量黑洞運行的恆星也都非常的不穩定。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前段時間,來自日本的天文學家團隊,竟然在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發現了行星的存在,這些行星是誕生於超大質量黑洞的氣體雲和塵埃之中,它們圍繞著銀心黑洞運行,而且並沒有被摧毀。黑洞行星被發現日本的天文學家將這些圍繞著超大質量黑洞運行的行星,稱作「黑洞行星」,它們距離銀心黑洞非常近,大約只有10光年左右的距離。
  • 研究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系外行星是當前天文學最熱點和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之一,科學家主要是在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周圍尋找。」吳慶文說,尋找更多系外行星,有利於理解太陽系形成、地球演化史及生命起源等謎題。近日,日本研究團隊表示銀河系中心黑洞周圍也可能存在大量行星,這一新觀點頓時引爆學術界。
  • 黑洞周圍竟然也有大量行星,上面會有生命嗎?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最神秘的天體就是黑洞了。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認為黑洞可以吞噬一切,在它的周圍,不適合有天體長期圍繞著其運行,不過在近年來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卻發現,在黑洞周圍,也有大量的行星存在。這次在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發現行星存在的,是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團隊,他們多年以來一直在研究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前段時間,發現有大量行星在沒有恆星的前提下,正在圍繞著這個超大質量黑洞運行。說起這些行星的形成,研究者認為,或許是由於黑洞周圍存在著大量的氣體塵埃等有關。
  • 銀河系存在「黑洞行星」?可能有成千上萬顆,是否會存在生命?
    在旋渦的中心可以噴發出超強輻射的X射線。黑洞除了可以吞噬一切的特點,它還會向外噴射出明亮的物質噴流,這種明亮程度在太空中清晰可見。有科學家懷疑在超大質量黑洞中可能藏著數以萬計的「blanet」,也就是black hole+planet黑洞行星。但是並不是每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都可能形成黑洞行星。
  • 銀河系中可能存在成千上萬顆「黑洞行星」?是否會存在生命?
    那麼你聽說過黑洞行星嗎?宇宙中分布著超大質量黑洞有很多,在強大的引力作用下,會吞噬掉靠近它周圍的星體,也可以將若干星系堆積在一起,形成一個不停運轉的巨大的塵埃漩渦。 由於黑洞的巨大,加上它們可能藏身於物質盤中,我們幾乎發現不了它們,但是有科學家認為黑洞行星是必然存在的。其實換位來想一想,黑洞周圍產生黑洞行星也沒什麼值得奇怪,就像太陽周圍存在八大行星一樣。它們遲早會出現,
  • 地球周圍是否存在黑洞和中子星?研究表明太陽系10秒差距內不存在
    有研究表明,在太陽系周圍的10秒差距內不存在黑洞和中子星,但是這裡的黑洞不包括還處於猜想階段的太初黑洞。地球周圍的黑洞黑洞是相對論預言的天體,其強大的引力連光也無法逃離,上世紀八十年代,科學家首先證實了6070光年外的天鵝座x1雙星系統中存在一顆黑洞,黑洞質量是太陽的8.7倍,此後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了更多的黑洞。
  • 黑洞周圍或有成千上萬顆「黑洞行星」,質量可達地球的3000倍
    黑洞是宇宙中最特殊又可怕的天體,由於其恐怖的吞噬性,其附近的所有東西都會被吞噬掉。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環境非常複雜,可能會存在一個安全區域,有成千上萬的行星可以在其中旋轉。
  • 最新研究結果:黑洞會有外星生命存在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環繞黑洞的行星或可能支持生命存在,這一點類似太陽的存在導致地球上存在生命。這是因為生命需要溫度差提供能量來源,這意味著主宰地球的熱力學定律或可能被推翻。
  • 科學家宣稱黑洞輻射可能會創造生命,有黑洞的星系也可能是適居帶
    在尋找外星生命時,科學家們必然會關注「 古迪洛克帶 」也被稱為「適居帶」,指的是那裡的情況有利於生命的發展,或許可以發現像地球這樣的生命體。有兩種區域是有可能的,一個是在行星系內,另一個則存在於星系之中。
  • 黑洞如何將周圍吸積盤發出的光反射回自身?
    但毫無疑問,黑洞一定是整個宇宙中最特殊的存在體之一,與此同時,它也是當物質被壓縮到一定密度時的終極產物。它們中的一些就像是曾經閃耀過的巨型恆星「墓碑」一般,演化到生命末期的恆星在一場超新星爆炸中,由於受到自身引力作用發生坍塌而形成黑洞。
  • 天鵝座X-1黑洞周圍存在偏振光線
    天鵝座X-1黑洞附近存在偏振光線,從而揭示該黑洞周圍存在著扭曲空間和超強烈磁場。 據美國太空網報導,目前,天文學家發現天鵝座X-1黑洞附近存在偏振光線,從而揭示該黑洞周圍存在著扭曲空間和超強烈磁場。 天鵝座X-1黑洞是一個著名的黑洞,它是天文學家發現的第一個黑洞天體,其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倍,直徑約60公裡(36英裡),距離地球8000光年,位於天鵝星座。
  • 匪夷所思,黑洞扭曲周圍空間
    經過漫長的等待,在全球200多位科學家的努力之下,2019年4月10日第一張黑洞照片終於誕生了,從照片可以清晰看到黑洞周圍的現象,突然想到了愛因斯坦的空間扭曲理論。,它是以容器的方式存在,容納萬物包括密度極大的黑洞,說它不存在是因為我們無法去思考它存在的尺度,只是在我們的印象中,它的確是存在的。
  • 科學家提出驚人理論:宇宙中並不存在「黑洞」
    科學家提出驚人理論:宇宙中並不存在「黑洞」然而,黑洞理論的創始人史蒂芬·霍金卻提出了驚人的言論,聲稱在宇宙中沒有「黑洞」,只有「灰洞」。該理論來源於一篇名為《黑洞的信息保存與氣象預報》的調查論文中,是霍金對黑洞的研究成果之一,他認為黑洞其實是一個擁有極端物理環境的「灰色地帶」。  質能進入黑洞中後還會「回到」宇宙中,我們此前對黑洞的邊界理論認識是有待改善的,黑洞或不會永久性地保存質能信息,在某個時候會「釋放」出來。
  • 黑洞周圍能發光?來看看天文臺的科學家們怎麼說
    對大多數人來說,黑洞是神秘的代名詞,一直以來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今年4月10日,天文學家發布了人類捕獲的首張黑洞照片,展現了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吸積盤或者噴流所產生的光。
  • 黑洞中有行星?行星中有生命?
    浩瀚宇宙中,黑洞猶如一隻吞噬猛獸,沒有任何物質能從它的巨大引力「魔爪」中逃脫,就連光也不例外。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 科學家聲稱已經解決了超大質量黑洞的奧秘之一
    當碎片被吸入黑洞時,就會產生明亮的輻射,可以通過靈敏的望遠鏡從地球上看到。但是,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黑洞周圍的碎屑是否正在形成旋轉盤,以及為何僅在X射線範圍內偶爾只能觀察到輻射,而大部分只能在紫外或光譜範圍內觀察到輻射。
  • 什麼,黑洞中存在生命?別急,我們的宇宙可能就是一個黑洞!
    對於地外生命科學家探索了數以億計的恆星和幾千顆行星,卻還是一無所獲。人們不禁開始思考,究竟是他們本就不存在還是我們的方法進入了誤區?科學家對此進行了很大的腦洞思考,幾乎把宇宙中所有的天體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都猜測過了,甚至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