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周圍能發光?來看看天文臺的科學家們怎麼說

2021-01-15 燈籠資訊

對大多數人來說,黑洞是神秘的代名詞,一直以來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今年4月10日,天文學家發布了人類捕獲的首張黑洞照片,展現了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吸積盤或者噴流所產生的光。

目前科學家們根據質量,把宇宙當中的黑洞分成了三大類:恆星級質量黑洞、中等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而在剛過去不久的11月,中國科學家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的就是銀河系中的「恆星級黑洞之王」,是太陽質量的70倍,非常罕見。那麼,連光都無法逃離其中的黑洞,是如何被科學家們捕捉到畫面的?

我們要知道的是,在黑洞強引力的作用下,周圍的氣體會向中間下落;又因為這些氣體本身在轉動,所以這些氣體會一邊轉一邊下落,慢慢地在黑洞的周圍形成一個吸積盤狀結構。而那些還沒有掉落到黑洞內部的氣體,很可能會向外產生噴流,產生的光得以讓科學家捕捉到黑洞畫面。

為什麼吸積盤和噴流能發光?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左文文在她的演講中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水力發電的原理,水從高處落下,引力勢能轉化成機械能,然後機械能推動機器發電,再轉化為電能。黑洞周圍的氣體在下落的過程中,釋放出的引力勢能也能轉化為光和熱。

值得一提的是,黑洞的質能轉化效率非常高,甚至高於核聚變。如果把太陽核聚變,比喻成每月往銀行存1000塊錢,可以得到7元利息;那麼黑洞吸積周圍物質發光,就相當於存100塊錢可以得到十幾元到40元利息。黑洞的質能轉化效率可見一斑。所以,有一類黑洞確實能夠發光。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們是怎麼「看」到黑洞的?
    這裡有一張來自全球30多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用8個望遠鏡(陣)合力拍攝的黑洞照片正在「衝洗」中......一睹黑洞「真容」前我們幫你向專家打聽了一些關於黑洞的秘密連光都逃不出去的黑洞究竟長啥樣?拍到它的事件視界望遠鏡有啥特別?聽聽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光明網科學顧問苟利軍怎麼說光明網:都說黑洞看不見摸不著,科學家此次是如何看見黑洞的?
  • 科學家發現能在黑洞力量下生存的特殊類星體
    "「紅外天文學平流層天文臺」是美國宇航局和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聯合項目。科學家們研究了一個極其遙遠的星系,它位於超過52.5億光年的地方,名為CQ4479。它的核心是柯克派屈克最近發現的一種特殊類型的類星體,稱為 "冷類星體"。
  • 科學家發布黑洞動態影像,周圍的環隨時間晃動,本質上它是在「進食」!
    時隔一年後,「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科學團隊通過研究過去觀測的數據發現,M87 黑洞周圍的發光環正隨著時間推移在明顯「晃動」。而這個「晃動」從本質上講,是氣體和物質緩緩螺旋式落入黑洞並在過程中相互摩擦、碰撞的結果。簡單來說,M87 黑洞在進食。
  • 剛剛,人類首張黑洞照「面世」!快來看看長啥樣?
    據科普中國解釋,首先,黑洞自身是不發光的,我們看到的發光實際都來自於事件視界外面的物質,並不來自於黑洞本身,但黑洞的存在會在照片上留下「陰影」。其次,由於黑洞強引力導致的相對論效應,如光線彎曲、引力紅移等,會導致黑洞周圍物質發光的不對稱和扭曲。此外,事件視界外面的「環境」並不完全乾淨,塵埃、氣體、磁場、噴流等因素都會對事件視界外物質的發光產生影響。而且,事件視界望遠鏡的解析度畢竟還是有限的,圖像的測量和重構過程也很複雜!
  • 在碰撞星系中,黑洞周圍亮度應超過所有恆星,但只是微弱的閃光!
    在碰撞星系中,黑洞周圍亮度應超過所有恆星,但只是微弱的閃光!在附近的螺旋星系及其伴生的M51B星系中,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加熱併吞噬周圍的物質。這兩顆巨行星應該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亮的X射線源,但是一項利用美國宇航局努斯塔號任務觀測的新研究表明,一個小得多的物體正在與這兩顆巨行星競爭。
  • 我國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同食恆星現象,可從中研究巨型黑洞成長機制
    該研究小組通過分析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和上海天文臺等的衛星觀測數據,在一個距離我們約26億光年的星系中發現了雙黑洞吞噬恆星的證據。,而且較小質量的揮動的發現幾乎都與這種現象有關,這是因為黑洞本身並不發光,而且它不但不發光,還會吸收來自其他天體的光線,可謂是宇宙空間中的「隱身者」,但是當它靠近恆星等天體的時候,會將它們的物質吸收過來,甚至使得恆星等天體圍繞黑洞運行或者相互繞行,在大部分情況下,科學家們就是憑藉黑洞的引力對其他天體造成的影響來判斷黑洞的存在的。
  • 日本天文臺發現新的巨大黑洞
    東方網8月8日消息:日本國立天文臺近日發表科研報告說,在距地球約8500萬光年的星系中心,存在著一個質量為太陽的約280萬倍的巨大黑洞。這個黑洞是該天文臺使用口徑為45米的大型射電望遠鏡觀察到的,它存在於唧筒星座的渦旋星系IC2560的中心,根據它周圍的脈衝波的旋轉半徑和旋轉速度,科學家們推定其質量為太陽的大約280萬倍。1995年,這家天文臺曾經在距地球約2300萬光年遠的渦旋星系M106中心發現了質量是太陽的3900萬倍的巨大黑洞。
  • 超級黑洞周圍也能誕生行星?有理論依據卻無法證明
    但日本科學家們計算發現,行星也可能在「超級黑洞」周圍誕生。日本鹿兒島大學和日本國家天文天文臺的專家認為,數以萬計質量是地球十倍的「超級地球」(巨型巖石行星),可能正在圍繞超大質量黑洞運行,就像地球圍繞太陽軌道旋轉那樣。
  • 終於發現了銀河系黑洞周圍的吸積盤
    一些超大質量的黑洞通過尖叫的繞行氣體熱盤宣布它們的存在。但是銀河系中心的龐然大物卻害羞而嫻靜。現在,天文學家們終於發現了黑洞微弱發光的吸積物質的吸積盤,人們長期以來一直懷疑它,但從未見過。《科學新聞》最新文章的標題和摘要(星期二和星期四)銀河系的超大質量黑洞,名為射手座A *,是一個擁有400萬太陽質量的龐然大物。但是,儘管有些黑洞吞噬了周圍的氣體和灰塵,但Sgr A *卻很挑剔。穆爾奇科娃說,這樣的「餵食不足」的黑洞「沒有足夠的食物供應」,以使周圍的氣體明亮地發光。
  • 回顧2019:科學家們拍攝到的人類第一幅黑洞影像
    黑洞看上去是什麼樣的?什麼望遠鏡能做這樣的觀察?觀測中可能遇到什麼問題?2019年4月10日,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們正鼓足幹勁,大膽嘗試拍攝第一張黑洞圖像。這一大膽的想法需要國際合作來構建一架口徑如地球大小的望遠鏡,並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引力的認識。圖解:位於M8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推估質量達太陽的數十億倍。
  • 黑洞照片怎麼拍的?科學家的觀測時間每年大約只有10天
    黑洞有強引力,對周圍的恆星、氣體會產生影響,於是我們可以通過觀測這種影響來確認黑洞的存在。二是根據黑洞吸積物質,也就是吃東西時發出的光來判斷黑洞的存在。第三則是通過看到黑洞成長的過程『看』見黑洞。」到目前為止,通過間接的觀測,科學家們在銀河系發現和確認了20多個恆星級質量黑洞,但可能有上千萬個恆星級黑洞候選體。沈志強說:「宇宙每個星系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 大型強子對撞機能製造出毀滅地球的黑洞嗎?看看科學家們怎麼說
    當然,這並沒有阻止一些人提出難以置信(而且完全不可信)的指控,例如: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科學家們希望在幾天內與平行宇宙取得聯繫,大爆炸理論可能被大型強子對撞機推翻,並且那窺視宇宙的行為最終可能會通過製造一個吞噬我們的黑洞從而毀滅宇宙。
  • 科學家發現,在超大質量黑洞的周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依舊適用
    科學家們已經在相對較弱的引力場中,像地球和太陽系,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預示。科學家在監測S0-2恆星期間,該天體運行在16年的軌道上,最接近人馬座A *。這顆恆星距離黑洞很近,有120個天文單位(AU)——  一個AU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大約9300萬英裡(1.5億公裡)——運行速度高達光速的2.7%。通過在夏威夷使用凱克天文臺,雙子座天文臺和斯巴魯望遠鏡,天文學家成功地追蹤了S0-2在3D中的完整軌道。他們將這些數據與過去24年來的測量結果相結合。
  • 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在圍繞黑洞運行而不被撕碎
    科學家已知黑洞是宇宙中一切天體的終結者,由於其極其強大的引力能吞噬包括光在內的一切物質,在宇宙中之所以能觀測到這種神秘的天體,是因為在黑洞周圍通常會聚集一圈發光的物質環,這些物質環就是由無數被撕裂的天體碎片組成的,然而最近的觀測中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情況,在距離地球2.5億光年的地方有一顆紅巨星在一個黑洞周圍反覆遊蕩卻沒有被吞噬,這還是人類首次觀測到在黑洞引力下沒被撕碎的恆星。
  • 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M87巨星系!
    視界望遠鏡(EHT)已公布了黑洞視界的首張圖像,黑洞視界是光無法逃脫黑洞巨大引力的區域。這個巨大的黑洞,有著65億個太陽質量,位於橢圓星系梅西耶87 (M87)。EHT是一個國際合作組織,它在美國的支持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這張來自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圖片顯示了整個M87星系的紅外線。
  • 《星際穿越》裡的黑洞為什麼能看得見?黑洞不是不發光的嗎?
    在廣義相對論裡,黑洞的本體是看不見的,但是黑洞在吸食物質粒子時,由於物質並非都是徑直落向黑洞,而是大部分會存在一個切向速度,這導致物質不會很快落入黑洞並消失,而是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盤狀的物質盤,科學家稱它為吸積盤。電影《星際穿越》裡發光被看到的部分正是這個吸積盤。
  • 第一張黑洞照片來了!
    它把地球上的8臺射電望遠鏡組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口徑如地球大小的「虛擬」望遠鏡,所達到的靈敏度和分辨本領都是前所未有的,為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宇宙中最極端天體的新手段。「我們捕獲到了黑洞的首張照片。」哈佛大學教授、EHT項目主任謝潑德·多爾曼說:「這是一項由200多位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完成的非凡的科研成果。」
  • 科學家首次發現兩個黑洞爭食一顆恆星景象,發生在26億光年外
    該研究小組通過分析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和上海天文臺等的衛星觀測數據,在一個距離我們約26億光年的星系中發現了雙黑洞吞噬恆星的證據,這是因為黑洞本身並不發光,而且它不但不發光,還會吸收來自其他天體的光線,可謂是宇宙空間中的「隱身者」,但是當它靠近恆星等天體的時候,會將它們的物質吸收過來,甚至使得恆星等天體圍繞黑洞運行或者相互繞行,在大部分情況下,科學家們就是憑藉黑洞的引力對其他天體造成的影響來判斷黑洞的存在的。
  • Maunakea天文臺發現三對合併的超大質量黑洞
    圖片來源:Silverman等人夏威夷毛納基亞(Maunakea)--兩個正在合併的星系之間的宇宙之舞是一個罕見的發現,每個星系都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該黑洞會迅速吞噬大量物質,從而產生一種被稱為類星體的現象。
  • 首張黑洞照片今晚公布 預習資料在這裡了
    而讀者們在搬好小板凳坐等「吃瓜」的同時,不妨先快速預習一下與這項黑洞研究有關的背景資料。電影星際穿越當中的黑洞,周圍的亮環是由氣體構成的吸積盤(圖片來源:電影《星際穿越》)問:什麼是黑洞?答:根據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計算,如果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奇點周圍會形成時空扭曲的「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連光子也無法逃逸。這個預測在1916年被提出來,不過,直到1967年,普林斯頓大學核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才在一場講座裡首次使用了「黑洞」(black hole)這個詞彙,並迅速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