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9:科學家們拍攝到的人類第一幅黑洞影像

2021-01-09 天文在線

黑洞看上去是什麼樣的?什麼望遠鏡能做這樣的觀察?觀測中可能遇到什麼問題?

2019年4月10日,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們正鼓足幹勁,大膽嘗試拍攝第一張黑洞圖像。這一大膽的想法需要國際合作來構建一架口徑如地球大小的望遠鏡,並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引力的認識。

圖解:位於M8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推估質量達太陽的數十億倍。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張直接對黑洞觀測的天文影像,由事件視界望遠鏡所拍攝,發表於2019年4月10日。

那麼黑洞實際看上去是什麼樣的?什麼望遠鏡能做這樣的觀察?觀測中可能遇到什麼問題?

黑洞看上去是什麼樣的?

天文學家們認為,大部分像我們銀河系這樣的星系的中心都有特大質量黑洞。特大質量是一個官方術語,它表示太陽質量的幾十萬到幾十億倍。銀河系中心的特大質量黑洞是人馬座A*,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400萬倍,卻擠在一個直徑不到日地距離三分之一的空間裡。

圖解:大麥哲倫雲面前的黑洞(中心)的模擬視圖。請注意引力透鏡效應,從而產生兩個放大,以星雲最高處扭曲的視野。銀河系星盤出現在頂部,扭曲成一個弧形。

儘管黑洞如預期那樣普遍存在,以及在我們銀河系後院裡也有一個特大質量黑洞,從未有人直接描繪過黑洞。因為從黑洞這一名稱可知,它們是黑的,意味著它們如此稠密以至於光線無法逃離。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中,預言了在如此稠密物體的周圍,引力牽引作用非常強,會使它們周圍的空間彎曲,導致光線遵循彎曲的路徑。

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進一步斷定,當你逐漸接近一個黑洞,這種彎曲終究會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光線會折回黑洞內部,不能逃離。這一標誌著不能返回的邊界被稱為事件視界,有時也被稱為史瓦西半徑。不論勞倫斯·菲什伯恩(電影《黑洞表面》演員)告訴你什麼,一旦你越過黑洞的事件視界,你就再也回不來了。不過,你還是可以看看我上一集講掉進黑洞裡會發生什麼。

即使沒有直接的觀測結果,我們也能根據觀察以不同方式推斷出黑洞的存在。追蹤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的恆星的運動,舉個例子,為了解釋那些恆星移動的速率,科學家們揭示出有一個巨大但那光學上不可見的物體存在於那裡。天文學家安德裡亞·蓋茲領導了這項工作的大部分工作,你可以在她的研究小組的網站上觀看這些圍繞銀河系中心特大質量黑洞的恆星運動時的動畫。

如果特大質量黑洞正在積極地吸積物質,我們也能間接看到它們。當物質掉入黑洞,會形成一個非常熱的漩渦盤。當新加入的物質撞擊圓盤,會以X射線形式放出高能光子,那樣就可以被觀測到。當然,去年一個全新的觀測方法被引入,首次引力波探測,揭示了兩個正在合併的中等質量黑洞。

圖解:人馬座A*(中央)與兩個光回波(圈內)

但是所有這些方法只能間接觀測黑洞。4月5日至4月14日進行的一項實驗將試圖直接描繪我們黑洞(人馬座A*)的事件視界。當類似氣態和塵埃的物質接近黑洞,它會加速並釋放能量,在事件視界的位置可以看到環形或新月狀。黑洞會給環的一部分投上陰影,陰影暗藏著黑洞質量和尺寸的線索。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這些陰影的形狀為圓形,這是對觀測結果能被直接測量的預言。

什麼望遠鏡能觀測黑洞?

什麼望遠鏡能做這樣的觀察?天文學家們需要一架口徑如地球大小的望遠鏡,他們通過使用多個望遠鏡同時觀測來達到這一目標,這些望遠鏡遍布全球,從南極到亞利桑那州,從夏威夷到西班牙。這一望遠鏡陣列,包括最近位於智利沙漠中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列,被統稱為事件視界望遠鏡。所有這些望遠鏡都工作在1.3毫米波長,換句話說,將在射電波段收集數據,這種波長能夠穿透已知環繞我們(銀河系)中心黑洞的厚塵埃。

「天文學家們將需要一架口徑如地球大小的望遠鏡。」

每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將儲存在硬碟上,然後通過飛機送往波士頓附近的MIT海斯塔克天文臺。在那裡,信號通過一臺相當於約800個CPU互連的超級計算機進行合併。更多關於天文學家如何將多個小型望遠鏡合併成一個大型望遠鏡的信息,請查看我鈦物理播客上關於幹涉測量學的作品。

之所以要用到如此多的望遠鏡,是為了創造良好的觀測條件,一臺望遠鏡可以達到的角解析度同它的口徑有關。望遠鏡越大,或者本案中,望遠鏡陣列裡單個望遠鏡之間的距離越遠,在天空中就能看到更精細的細節。即將進行的觀測有望達到小於50微秒的解析度,相當於你在紐約的一所公寓裡,能夠近距離感到坐在洛杉磯那兒的桌旁讀25美分硬幣上的字。相比之下,它的解析度是哈勃空間望遠鏡所見的2000倍。

存在什麼問題?

雖然射電波段的觀測最有可能穿透黑洞周圍的塵埃,地球大氣裡的水汽仍能影響結果圖像的清晰度。眾多不同的望遠鏡介入,要求每個地點的天氣都是晴朗的。

每一個數據集都被印上時間標記,然後發送到超級望遠鏡集中處理。來自不同望遠鏡的信息最後集合在一起需要非常精確的原子時鐘。時鐘是特製的氫原子鐘。這些時鐘必須達到每秒誤差小於一皮秒的精度。

觀測後的數據處理量如此之大,以至於2018年仍得不到最終圖像。但這將對我們理解像引力這樣基礎的概念起著重大影響。

事件視界真實存在嗎?關於光在極端引力存在下如何表現的理論正確嗎?黑洞是如何吸積壯大自己的?天文學家們觀察到的大規模準直等離子體噴流在黑洞周圍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實驗成功,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的科學家們計劃將觀測目標定位於巨型橢圓星系M87中心的特大質量黑洞。儘管距離更遠,這一黑洞的質量估計是太陽質量的60億倍,也就是人馬座A*質量的1500倍。愛因斯坦的理論還正確嗎?敬請期待……

相關知識

位於銀河系中心,被認為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可能就是此超大質量黑洞的位置。圍繞人馬座A*的星體的速度比銀河系內其他星體的速度都要高。其中一顆稱為S2的星體,就是以秒速5000公裡圍繞人馬座A*。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quickanddirtytips-Perry- Sabrina Stierwal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2019年天文學界重大事件回顧!人類首次拍攝到黑洞照片
    鮑裡索夫彗星不僅是行星科學家們的又一個星際寶藏,它還表明,星際天體可能要比我們之前想像的要更加普遍。在「Oumuamua」在2017年到訪太陽系之後,天文學家們原本認為,要直到大型巡天望遠鏡(LSST)在21世紀20年代初上線之後才能看到另一個星際天體出現(LSST應該能夠捕捉到更多微弱的天體,比目前的儀器能夠更好地發現星際天體)。
  • 陳志均:拍攝黑洞的華人科學家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據美國僑報網報導,當地時間4月10日,被認為邁向人類天文學史裡程碑的黑洞照片揭曉,引起全球各地的關注。美國一位華人科學家參加了為黑洞拍照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劃,他就是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助理天文學家陳志均,也是「事件視界望遠鏡」的軟體及數據小組召集人。
  • 人類史上第一個黑洞演變影像問世!
    天文物理學家曾在 2019 年 4 月 10 日公布了人類歷史上的首張黑洞照片,當時引起巨大轟動。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人類史上第一個黑洞演變影像問世了。完成這個影像的研究團隊,是一個觀測點遍布全球的、名為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國際觀測臺聯盟(EHT,The Event Horizon Telescope)。前述首張黑洞照片也是由這支全球聯合團隊拍攝的。
  • 科學家們是怎麼「看」到黑洞的?
    這裡有一張來自全球30多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用8個望遠鏡(陣)合力拍攝的黑洞照片正在「衝洗」中......預計將在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21:00「衝洗」完成並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牙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美國華盛頓6個地方同步發布令人萬分期待的黑洞照片即將揭開神秘面紗你怎麼能只看個熱鬧?
  • 凝視深淵:人類史上第一個黑洞演變影像問世
    天文物理學家曾在 2019 年 4 月 10 日公布了人類歷史上的首張黑洞照片,當時引起巨大轟動。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人類史上第一個黑洞演變影像問世了。完成這個影像的研究團隊,是一個觀測點遍布全球的、名為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國際觀測臺聯盟(EHT,The Event Horizon Telescope)。前述首張黑洞照片也是由這支全球聯合團隊拍攝的。
  • ...Peter Lindbergh 去世,拍下黑洞照片的科學家們獲獎300萬美元
    Peter Lindbergh 拍攝的《Vogue》封面Peter Lindbergh 職業生涯中高光時刻之一是1990年1月,他第一次為英國《Vogue》雜誌拍攝了 Linda Evangelista、Naomi Campbell、Cindy Crawford、Christy Turlington Tatjana Patitz 五位超模的合影。
  • 全程深度解讀人類首次拍攝黑洞圖像!
    北京時間4月11日消息,黑洞,終於不「黑」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我們拍攝到了黑洞的圖像,從而首次讓我們直接目睹了這種奇異宇宙天體的外觀畫面。▲全球各地8臺大型望遠鏡組成的「視界望遠鏡」(EHT)項目組在2019年4月10日北京時間21:00對外發布了歷史上第一張黑洞圖像。
  • 百度今日Doodle:事件視界望遠鏡公布第一張「黑洞」影像
    百度Doodle更是無比期待,這個存在於茫茫宇宙中的,威力巨大的神秘「黑洞」到底是什麼東西?人類窮盡無窮智慧捕捉到的「影像」究竟是什麼樣子?理論上,「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的一種天體,它具有超強的引力,就算是光也無法逃逸。沒有光就無法成像,正因為它不反射光也不發射光,所以我們無法用肉眼或者拍攝技術觀察到「黑洞」。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是誰拍的?拍攝第一張黑洞照片的人名字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是誰拍的?拍攝第一張黑洞照片的人名字 2019年4月10日,這一天對於人類來說是個重要的日子,北京時間21時,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正式的公布,一支匯集全球 200 多位天文學家的宇宙觀測團隊經歷2年的時間才把照片洗出來,而「事件視界望遠鏡」這個項目也在今天被大家所熟知。
  • 首張黑洞照片被評為2019年最重要的科學突破!
    2019年即將結束,回顧2019年的科學探索歷程,感慨頗多。今年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因為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誕生了,這張具有歷史和科學意義的黑洞照片載入史冊!關於黑洞,科學家是認真的!關於黑洞,其實大家並不陌生,但是我們也僅僅知道它是一個「黑洞」而已,一個黑不溜秋的天體,我們根本看不到它的存在。
  • 可媲美第一張黑洞照片!科學家公布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量子糾纏照片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慢慢發現我們生活的宇宙存在很多非常震撼的現象,就比如黑洞,愛因斯坦在相對論裡面預言這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天體,而現代科學家不僅證實黑洞真的存在,而且還拍攝到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2019年4月12日科學家在世界上公布人類歷史上拍攝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
  • 黑洞照片怎麼拍的?科學家的觀測時間每年大約只有10天
    大量天文觀測數據已證實,在浩瀚的宇宙當中,有無數的黑洞神秘地藏身於各星系中。但人類卻從未直接「看」到過黑洞,並不知道它的真實模樣。為了能一睹黑洞真容,2017年4月5日到14日之間,來自全球30多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龐大觀測計劃。他們將分布於全球不同地區的8個射電望遠鏡陣列組成一個虛擬望遠鏡網絡,希望利用其捕獲黑洞影像。
  • 去年拍攝的黑洞照片,四十年前,為什麼科學家就知道了它的樣子?
    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在全球六地以英語、西班牙語、漢語和日語四種語言,通過協調召開全球新聞發布會,發布了於2017年4月11日拍攝的位於室女A星系的黑洞的照片。雖然這是黑洞的第一張照片,科學家們卻在1979年就已經得知了這個黑洞的樣子!
  • 嫦娥一號拍攝數據製作我國首幅全月球影像圖公布
    新華社快訊:  依據嫦娥一號衛星拍攝數據製作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12日15時05分正式公布。同時,衛星獲得的第一批科學探測數據,也按照有關規定向科研單位移交。  探月工程領導小組的領導為我國首幅全月球影像圖揭幕(航天局網站)  新華社快訊:  我國此次公布的全月球影像圖,是目前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圖中最完整的一張。
  • 攝影史上各種「第一」的20幅照片
    攝影由19世紀發明至今已經拍攝過無數經典、不可思議的照片,來自多個網站、過往不同記錄集合的這一系列歷史照片,見證著人類文明與攝影歷史的變化,你認識多少「史上第一」的照片?雖然這技術還沒有成熟到被使用在任何實際用途上,但總算出現了第一張「照片」。
  • 美華裔天文學家參與拍攝首張黑洞照片 講述背後故事
    美國一位華人科學家參加了為黑洞拍照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劃,他就是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助理天文學家陳志均(Chi-Kwan Chan),也是「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的軟體及數據小組召集人。全世界200多位科學家合作完成的一項重大天文學成果——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北京時間4月10日晚在全球多地同步發布。
  • 2019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 人類首次「看見」黑洞列榜首
    2019年,我們經歷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拍攝到黑洞、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發現月幔物質、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每個「第一次」,都意味著人類的認知範圍又擴大了一點兒。正是這些「第一次」,築成了人類文明一路前行的階梯。 《環球科學》雜誌在中科院地質地球所、中科院物理所等單位的幫助下,評選出2019年十大科學新聞。
  • 2019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 人類第一次「看見」黑洞列榜首
    2019年,我們經歷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拍攝到黑洞、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發現月幔物質、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每個「第一次」,都意味著人類的認知範圍又擴大了一點兒。正是這些「第一次」,築成了人類文明一路前行的階梯。《環球科學》雜誌在中科院地質地球所、中科院物理所等單位的幫助下,評選出2019年十大科學新聞。
  • 黑洞「吞噬」一切,科學家是如何給黑洞拍照的呢?西瓜視頻告訴你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黑洞照片,是在2019年4月10日公布的。其實從照片整體上看,感觸並不是那麼深刻,也就是一個泛著黃圈的影像,有點像我們地球上的甜甜圈。我們對「黑洞」這個詞並不陌生,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就已經被普及了相對基礎的物理知識。
  • 從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到黑洞圖像,那些被人遺忘的10年輝煌(下)
    回顧十年來的科技進展,精選十大科學故事以饗讀者(本文介紹2014-2019年科學大事件)。直至在2014年,科學家們首次觀察到了這種宇宙膨脹的直接證據,有人將其稱為宇宙誕生之初的「煙槍」。 這一證據以引力波的形式出現,即從大爆炸之後的第一秒在時空中產生的漣漪。這些波紋在宇宙微波背景中產生了極化變化,是早期宇宙遺留下來的輻射。科學家們使用南極的宇宙銀河系偏光2(BICEP2)望遠鏡的背景成像檢測到了這些偏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