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大科學工程項目在京啟動

2020-12-05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記者魏夢佳)由北京大學作為法人單位建設的「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以下簡稱成像設施)項目29日在北京市懷柔區正式啟動。據悉,這一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的大科學工程項目,未來將對生命體結構與功能進行跨尺度可視化描繪與精確測量,以期破解生命與疾病的奧秘。

該成像設施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確定的10個優先建設項目之一,也是北大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建設項目。記者從北大獲悉,成像設施建設地點位於懷柔科學城的核心區,項目總投資超過17億元,新建建築面積7.2萬平方米,建設周期為5年。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多模態醫學成像裝置、多模態活體細胞成像裝置、多模態高分辨分子成像裝置、全尺度圖像數據整合系統等。

成像設施在科研、醫療、教育和產業等方面具有廣泛需求。在要求「看得見、看得清、看得早」的重大生物醫學問題的研究中,多模態跨尺度成像技術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成像設施建設將聚集相關領域優秀團隊,進行自主的工程化設計和自動化改造,建立完備的核心成像設施,形成跨尺度、多模態、自動化和高通量的生物醫學成像全功能研究平臺,以期成為世界一流的生物醫學成像設施。

在項目啟動儀式上,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教授、成像設施首席科學家程和平院士表示,成像設施建成後,將成為國際上成像模態融合程度最高、可視化解析能力最全面的全尺度成像系統之一,未來可提供大腦結構與功能成像、神經網絡成像、心腦血管造影、組織成像、模式動物活體成像、活細胞/亞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生物大分子結構解析等多項研究手段。

「成像設施的建成,將推動我國在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神經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生殖與發育、幹細胞與再生、腫瘤的精準診斷等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的實施,為全國生物醫學成像平臺培訓和輸出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也將對我國生物醫學成像研發起到示範帶動作用。」程和平說。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表示,大科學設施是現代前沿科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的必要條件。北大建設的成像設施,對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國科學及教育事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完)

相關焦點

  • 我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大科學工程項目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我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大科學工程項目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魏夢佳、田晨旭)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由北大作為法人單位建設的「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項目26日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 中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大科學工程項目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北京大學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魏夢佳、田晨旭)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由北大作為法人單位建設的「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項目26日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據悉,該成像設施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確定的10個優先建設項目之一,也是北大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建設項目。
  • 生物醫學工程最有前景的11大發展領域(四)
    提供結構和生理信息的宏觀成像系統如X射線斷層成像、核磁共振成像、超聲、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單光子發射斷層成像,已經在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見一文了解常見醫學影像設備)。藉助成像儀器,人類不斷延伸和擴展在時空間分辨和識別判讀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說,成像技術為推動醫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作為人類健康殺手,是導致人類死亡率最高的兩類疾病。
  • 工學門類——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解讀
    01 生物醫學工程的定義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CT、超聲波成像、核磁共振、心電儀、雷射刀等技術已經在臨床醫學中廣泛應用,這些改變人類生命軌跡的偉大成就來自生物醫學工程技術。
  • 科學時報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科院進軍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排頭兵
    研究院下轄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醫工所)、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集成所)、先進計算與數字工程研究所(計算所)等科研機構。目前,先進院由中科院與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共建,這個模式不僅整合了多方的優勢資源,使得年輕的先進院飛速成長,也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關注。審視先進院的機構設置不難發現,應用科學研究是其發展的重點,而對於生物醫學工程的側重,也成為先進院科研工作的一大特點。
  • 生物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研究領域相似嗎
    生物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研究領域相似嗎?有些學生確實比較喜歡生物學科哈!家長們在給孩子進行志願填報的時候,看見和生物相關的專業就報,但是您是否知道生物學領域大學專業有三個二級專業類:生物科學、生物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就不怕專業之間有區別嗎?
  • 歡迎參加2018中國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術年會
    CBME2018由中國生物學醫學工程學會及23個相關分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聯合承辦。CBME2018以「醫工交叉·融合創新」為主題。年會特別邀請了百餘名國內外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生物醫學工程相關企事業單位的知名專家、學者、醫生以及企業家與會。
  • 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學院獲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此次公布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共845項,包括273個新工科綜合改革類項目和572個新工科專業改革類項目。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學院王索剛老師申報的「多學科融合的醫學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項目獲批新工科專業改革類項目。
  • 天津工業大學優勢專業介紹——生物醫學工程
    本學院設有生物醫學工程和智能醫學工程兩個本科專業,擁有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電子信息類別(醫學電子信息工程)碩士領域。學院致力於開展醫療電子診療技術,醫學信號處理與儀器,柔性電路與智能可穿戴服裝及裝置,醫療信息大數據的採集、分析和診療的一體化智能技術,醫學成像與圖像處理技術與裝置,腦科學與腦認知,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科學研究。
  • 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四個專業的區別
    實際情況到底怎麼樣,生物類專業到底能不能學,今天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我們一般說的生物類專業主要有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這四個專業。但實際上,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屬於理學類專業,而生物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屬於工學類專業。我們先來看看這四個專業所學的主要課程和就業方向。
  • 軍隊生物醫學工程「急先鋒」
    顱腦戰傷電阻抗圖像監護儀、非接觸生命探測雷達、軍用高原增氧器、野戰傷員信息搜救系統……走進第四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如同走進了我軍醫學裝備的展覽館,多種為保障打贏研製的衛生裝備令人眼花繚亂。  一組數據讓人震撼:全軍唯一的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軍隊重點實驗室、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獲國家及省部級以上課題20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80餘項;發表SCI論文200餘篇;培養全軍2/3的醫學工程與裝備學專委會委員和衛生裝備管理與技術骨幹。
  •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5月20日上午,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在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核心承載區集中啟動,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文出席活動並宣布第一批支撐項目啟動,成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瑞武致辭,中科院成都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王嘉圖宣讀中科院副院長張濤賀信。
  • 第二屆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珀金埃爾默轉化醫學年會在京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2018年9月19日,珀金埃爾默(Perkin Elmer)攜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舉辦了「腫瘤免疫與個性化醫療---暨第二屆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珀金埃爾默轉化醫學年會」,邀請國內外頂級權威專家進一步解讀轉化醫學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 2020全國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工程博士生論壇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張波)2020年11月7日,「2020全國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工程博士生論壇」在天津泰達會館隆重召開。本次論壇在全國智能醫學工程教育聯合體、全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協作組、IEEE EMBS的指導下,由天津大學研究生院主辦;天津大學醫學部、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及智能醫學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天津市腦科學與神經工程重點實驗室、天津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天津神經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天津市智能人機互動康復工程技術中心協辦。
  • 英開展全球最大生物醫學成像研究
    原標題:英開展全球最大生物醫學成像研究   有助提高對疾病的認識和診斷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快照——採用磁共振成像(MRI)和其他標準技術——將與不同的健康和生活方式數據聯合在一起,使研究人員能夠提高對於疾病的認識和診斷,如癌症、老年痴呆症、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冠心病等。   英國生物樣本庫由該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RC)和維康基金會於2006年創立。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向領域大數據的知識圖譜構建」啟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向領域大數據的知識圖譜構建」啟動會舉行 2019-02-25 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2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牽頭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向領域大數據的知識圖譜構建」啟動會在京舉行。
  • 生物醫學工程考研:做個懂醫學的工程師
    如果說醫生是在臨床上給予病人直接的救助,那麼生物醫學工程師就是通過研發的方式,為醫生提供技術支持。   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離不開高新設備的推動。手術室中高端器械,如高頻電刀、雷射刀、呼吸麻醉機、監護儀、X射線電視、超聲、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等,都是生物醫學工程高速發展的產物,生物醫學工程研究者就是這些醫用電子儀器的研發者。
  • 中國流動留守兒童矮身材疾病研究和能力建設項目天使童行在京啟動
    2020 年 11 月 29 日,中國流動留守兒童體格發育促進研究與能力建設項目暨「天使童行」啟動儀式在京舉辦。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相關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餘名兒科內分泌專家、醫務工作者出席了本次會議。
  • 2020年高考:生物醫學工程類專業全息解讀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命科學、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電子技術、信號檢測與處理、計算機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的基本訓練,具有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中的研究和開發的基本能力。就業方向:該專業的就業前景很好,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方向為管理機構和國家機關、醫學機構、國際製藥、保健品企業等。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程京:開創中國生物晶片新紀元
    ■檔案程京,醫學生物物理學家(生物晶片方向),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程京接受清華大學邀請,受聘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剛回來一個月900塊錢,和同事在清華生物系騰出的複印機房裡工作,工作室裡的桌椅板凳也是從學校走廊撿來的。」程京記憶猶新,「那時一心埋頭科研,縱使千般辛苦,也樂在其中。」在團隊研發第一臺生物晶片掃描儀時,限於當時的條件,該項目的開發團隊僅有程京這一名教授,連續半年多,他經常加班到晚上10點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