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院)是中國科學院調整戰略布局之後,採取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形式,在珠三角地區新建的高起點研究機構。研究院下轄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醫工所)、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集成所)、先進計算與數字工程研究所(計算所)等科研機構。目前,先進院由中科院與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共建,這個模式不僅整合了多方的優勢資源,使得年輕的先進院飛速成長,也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關注。
審視先進院的機構設置不難發現,應用科學研究是其發展的重點,而對於生物醫學工程的側重,也成為先進院科研工作的一大特點。除了醫工所之外,集成所、計算所的科研項目中也頻頻涉及生物醫學工程相關領域,而中國科學院生物信息與健康工程學重點實驗室、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研究中心和低成本健康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的設置,也都體現了先進院對生物醫學工程科研的側重。
三方共辦 整合優勢
由中科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學重點實驗室和先進院醫工所主辦的「國際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高峰論壇」已經舉辦了五屆,同期舉辦的「深臺港澳醫學與健康科技研討會」也舉辦了兩屆。今年,這個難得的學術交流活動與國藥勵展公司旗下著名展會品牌「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醫博會,CMEF)合作,今後的交流活動將借醫博會的平臺開展。
在今年的第五屆國際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高峰論壇暨第二屆深臺港澳醫學與健康科技研討會上,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研究所教授吳安宇在了解了先進院的建設模式的時候,好奇中甚至帶有一絲興奮地說:「這是一個很新穎的模式,有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教學機構共同參與,做事情的時候能夠免除很多障礙。」的確,作為中國最大的科研機構,中科院的科研組織、領導能力不容置疑。深圳市政府作為地方行政機構,在先進院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先進院的科研工作,也帶動了深圳市的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作為中國中藥的國際交流中心,香港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有香港中文大學的參與,為先進院進一步走向國際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中科院在深圳布局,就是為了整合華南地區的學術資源,而深圳正是一個首選的平臺和接口,因為它臨近港澳,從地緣上就為共建提供了條件。北京是中國的科研中心,但是讓港澳方面的學者頻繁往返是不現實的,而從香港來深圳,一個多小時就夠了。」醫工所副所長蔡林濤如是說。
以低成本醫療作為中科院進軍
醫療科研的切入口
「我們去年拿到了中科研低成本健康的項目,國家給我們以大力的支持。」蔡林濤介紹。現在通過先進院成功孵化的中科強華公司,醫工所的科研人員試圖將多種檢驗、監測項目集成在一張病床上,這樣不僅方便了病人檢測,也降低了檢測成本。與此同時,醫工所的研究人員還希望將檢測的數據轉化成電子病歷,通過伺服器和網際網路實現醫療機構之間的交互,這樣就能方便分析出地區內部人群的飲食習慣、健康狀況。「這也是一個類似HIS的系統,不過在我們的概念裡,H指的是Health,而不單單是Hospital。」醫工所醫療機器人與微創手術研究中心主任王磊介紹說。
「低成本健康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健康』上。」蔡林濤說,「我們可以依靠早發現、早治療來實現降低患者醫療成本。我們也可以依靠高技術實現檢驗儀器成本上的降低。但是,我們用了大量的手段之後,老百姓的健康如何落實?」在蔡林濤看來,單單是早發現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一旦發現了疾病如何治療,以及治療之後如何康復。因此,先進院醫工所的科研工作形成了檢測、診斷、治療、康復的系統鏈條概念,這樣通過對疾病全程的關照,也有助於進一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王磊是中科院「十二五」低成本醫療健康裝備科研規劃組的負責人,他介紹說:「目前,中科院將對醫療方面的科研投入,主要聚焦在低成本醫療層面。從院裡的布局層面,我們希望在『十二五』期間,組織起高技術領域的30多個研究所共同參與低成本醫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這也標誌著,中國科學院以低成本醫療為切入口,集中優勢力量高調進軍醫學研究領域。也基於此種考慮,中科院接連成立包括深圳先進院醫工所和蘇州醫工所在內的兩個醫工方向的研究機構。
「現在,我們正在醞釀由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江綿恆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劉德培牽頭,組織一次中國科學院與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峰會。」王磊說,「建立雙方的戰略結合,這樣也有利於低成本醫療項目的推動。」
首席科學家制
促諾貝爾獎牌贈與先進院
藉助香港中文大學的國際視野,先進院將國際最頂級的生物醫學工程學者招致麾下,成為先進院醫工所的首席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大部分擁有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高級會員(IEEE Fellow)的頭銜。特別是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目前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的生物醫學工程學會(IEEE-EMBS)的現任主席賀斌和候任主席梁志培都是先進院醫工所的首席科學家。
據王磊介紹,這些學者每年都會在先進院醫工所辦公數月,為醫工所乃至整個先進院把握學科方向。其餘時間,醫工所也與他們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通過這些首席科學家,先進院的醫工科研領域就顯示出極強的人才優勢。也正是如此,醫工在所成立伊始就獲得了國家外專局與中科院合作的「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劃」項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醫工所下轄的醫學成像研究中心以世界核磁共振之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保羅·勞特伯命名。在勞特伯醫學成像中心主任、勞特伯先生的弟子梁志培和醫工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張元亭的促成下,勞特伯夫人將勞特伯先生的諾貝爾獎獎牌贈與先進院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