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2020-11-28 澎湃新聞

5月20日上午,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在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核心承載區集中啟動,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文出席活動並宣布第一批支撐項目啟動,成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瑞武致辭,中科院成都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王嘉圖宣讀中科院副院長張濤賀信。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載體,是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的重要支撐。

本次集中啟動的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等6個重大支撐項目,均布局在成都科學城,涉及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空間天文、軌道交通等領域,主要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由中科院和西南交通大學牽頭建設,總投資14億元,標誌著我市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積極進展。

成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瑞武在致辭中表示,成都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核心支撐、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關鍵支點,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服務國家戰略,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中科院、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相關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以天府新區興隆湖周邊100平方公裡為核心區域,聚焦重點領域,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推動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產業園區,著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引擎。

堅持以創新優化規劃布局,緊緊圍繞省委「一幹多支」發展戰略,堅定貫徹成渝地區共建西部科學城重大部署,緊扣資源匯聚、動力承載、改革創新、區域協同四大戰略方向,強化源頭創新厚植先發優勢、強化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強化協同創新聚合高端資源、強化體制創新激發發展活力,高水平規劃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著力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驅動動力源、高質量發展增長極、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地、創新創業生態典範區。

堅持以創新推動經濟組織方式變革,緊緊圍繞「5+5+1」主導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匹配服務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應鏈,著力打造100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加快構建14個產業生態圈。建成先進微處理器、工業大數據等6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轉化醫學設施、成都超算中心、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支撐項目加快建設。截至2020年4月,全市國家級創新平臺201家,位居中西部城市第1。

堅持以創新激發市場活力,深入實施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計劃、新經濟百家企業和百名人才培育培養工程,持續打造「菁蓉匯」「創交會」等特色品牌,成功承辦全國第四屆雙創周主會場活動,推動形成「北有中關村、南有深圳灣、東有長陽穀、西有菁蓉匯」全國雙創區域引領新格局。2017年以來,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年淨增1000家以上,新經濟企業從18萬家增加至36萬家,市場主體突破250萬戶,在全國大城市中僅次於深圳。

堅持以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建立創新引領長效機制,打造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城市創新體系,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萬億元、增長7.8%,總量位居省會城市第2、副省級城市第3、全國所有城市第7,全要素生產率連續6年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鑄就了「創新之城、成功之都」的美譽。

中科院成都分院黨組書記王嘉圖宣讀中科院賀信,表示將以此為起點,秉持「高站位謀劃、高效能參與、高質量供給」的原則,進一步將院內科技資源與四川省內優勢相結合,全力支持四川省、成都市打造成渝雙城經濟圈新引擎。

省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陳彥夫,省政府副秘書長王海峰,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李剛,省財政廳廳長陳煒,西南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順洪,四川天府新區常務副主任、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書記劉任遠出席活動。省科技廳副廳長田雲輝,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楊昕,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陳歷章,市發改委主任楊羽,市財政局局長高翔,市科技局局長丁曉斌等省市相關部門、天府新區負責同志參加活動。

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預計2023年建成

將建設最高試驗速度達1500千米/小時的軌道交通系統綜合試驗平臺,突破相關領域交叉基礎科學問題與共性關鍵技術,全面推動和引領我國乃至世界軌道交通科技發展,帶動軌道交通高新材料的研發應用、磁浮列車重大裝備製造等關聯產業發展。

柔性基底微納結構成像系統研究裝置預計2023年建成

主要面向空間和天文科學領域高解析度對地觀測戰略需求,建設國際一流的空間望遠鏡系統研發平臺,搶佔全球空間顛覆性成像技術研發與應用先機,為我國加強空間對地實時監測能力、掌握信息資源自主權奠定堅實基礎,將帶動新型柔性光學材料、輕型高性能薄膜鏡頭等高端產業發展。

空間輕型高解析度光學成像相機系統研製平臺預計2023年建成

主要為空間微納結構薄膜光學成像技術取得原創性突破提供必要的驗證手段和實驗平臺。

西南天然藥物與臨床轉化綜合研究平臺預計2022年建成

聚焦天然化合物結構與功能關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生發展等科學問題,構建天然藥物發現及開發關鍵技術,推動天然藥物發現及開發能力、臨床轉化能力提升,滿足天然來源藥物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要求。

山地災害鏈綜合實驗模擬平臺預計2023年建成

將突破山地災害鏈缺乏試驗平臺現狀,建成世界首套大型山地災害鏈室內模擬平臺,推動災害鏈減災技術方法在減災、應急及科研領域內的示範應用,對地質災害防治起到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宇宙線物理研究與探測技術研發平臺預計2022年建成

將充分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作用,開展多學科、多領域前沿研究以及先進探測設備的研發,大力提高我國在伽馬天文、多信使天文、超高能宇宙線物理研究水平和國際地位。

▶ 來源 | 綜合四川發展改革

原標題:《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2020-05-20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首批支撐項目在成都科學城啟動
    興隆湖畔的成都科學城 天府新區供圖昨日上午,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在成都科學城正式啟動,標誌著我省培育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積極進展此次集中啟動的6個項目涉及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空間天文、軌道交通等領域,主要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由中科院相關院所和西南交通大學牽頭建設。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文,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瑞武,四川天府新區管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任遠出席啟動儀式。首批支撐項目有哪些?
  • 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
    建成成都超算中心,支持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啟動運行,推進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5月20日,在成都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小目標」交出首份精彩答卷。當天,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正式啟動建設,標誌著四川省培育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積極進展。
  • 濟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啟動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規劃  呂建濤表示五年來,濟南市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上檔升級。高標準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編制,濟南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進入省級戰略。齊魯科創大走廊、新舊功能轉換先行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創新載體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 山東省人民政府 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合作協議》正式籤署,中科院確定要像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建設科技創新中心一樣,重點支持雄安、濟南、海南打造全國科創高地,把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打造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科技之城、創新之城。
  • 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配套項目正式啟動
    12月2日,懷柔科學城城市客廳A地塊項目舉行開工儀式,標誌著懷柔科學城首個綜合性、國際化公共服務配套項目正式啟動建設。當天,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項目同步開工。城市客廳項目位於懷柔科學城起步區,該項目的目標定位是,國內外科學家的國際化公共服務中心、懷柔科學城的對外展示樣板、科學研究與科技產業的活力中心,結合城市公園,將融合打造科技研發、科技服務、文化與商業配套、高端酒店與公寓、研究型學院等五大功能。
  • 三大項目有進展!坐標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今天,懷柔科學城城市客廳A地塊項目舉行開工儀式,標誌著懷柔科學城首個綜合性、國際化公共服務配套項目正式啟動建設。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項目同步開工,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主體結構封頂。
  • 市委全會•觀察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原標題:市委全會•觀察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科技創新策源地!近年來,濟南大力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上檔升級,高標準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編制,濟南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進入省級戰略。齊魯科創大走廊、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創新載體加快建設。全市科技事業的發展成就、改革創新,正為打造科創濟南奠定堅實基礎。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大健康研究院
    記者從4月30日下午召開的2020年安徽省「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布暨線上交易會上獲悉,中科院與安徽省將合作共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協同攻關,致力於提升我國生物安全領域的科技攻關和產業化能力,並加強國際合作建設全球大健康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
  • 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速 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主體結構...
    規劃面積99平方公裡的光明科學城是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重點布局大科學裝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創新集群。其中,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位於深圳市光明區東北部,總建築面積為23121平方米,共由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平臺兩個大科學裝置,綜合研究院、專家公寓、青年公寓五棟大樓組成。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啟動運行活動
    會議聽取了院省合作2019年工作推進情況和2020年重點工作安排,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組建籌備情況。白春禮、李錦斌、李國英、相裡斌分別為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和執行院長頒發了聘書,並共同參與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啟動運行活動。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摁下「加速鍵」
    這兩天,有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話題衝上熱搜。作為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對區域發展的驅動作用不言而喻。此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還是一個城市科創實力的象徵,在項目招引、人才引進等方面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金招牌」。截止目前,我國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武漢等多地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3地已獲批
    在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鼓勵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基礎科研能力是決定科技創新能「走多遠」的關鍵。國家實驗室建設主要瞄準的就是重大基礎科研問題。
  • 劉霞: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爭當「科創龍頭」
    濟南市政協委員劉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苑文颯 濟南報導  1月13日,在濟南市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上,濟南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濟南市委主委劉霞建議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黃河國家戰略中爭當省、市合力對接「中科系」院所機構,支持在濟南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深入推動國家在濟南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或設立實體化分支機構。  高標準建設以爭創國家實驗室為目標的山東省實驗室,建立協同攻關新型機制,著力提升基礎研究能力。
  • 中科院支持創建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長江科學城勢在必行
    雙方表示,以湖北省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為重點,開展廣範圍、多形式、深層次的全面科技合作,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據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
  • 建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需深莞聯手
    掃碼觀看 專訪視頻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周期都在10年以上,如今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大科學裝置,是歷史很『巧』的機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表示。
  • 籤約共建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會上,《中國科學院 東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合作協議》正式籤署。從2005年合作共建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到2008年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再到如今籤約共建松山湖科學城,中科院和東莞攜手走到第16個年頭。院地緊密合作下,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重大裝置、重大平臺落地東莞,多項一流創新成果在此誕生。
  • 科教興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魯網5月15日訊 2020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教興市戰略,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出席濟南市第十七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濟南市人大代表、濟南市科技局局長呂建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濟南市科技局將爭取更多中科院機構落地,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多方面推進科創濟南建設。
  • 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集這些重大科學裝置和平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截至2020年3月,我國擁有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濟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規劃 落地「中科系」院所達14家
    濟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規劃 落地「中科系」院所達14家 2020-11-27 1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島「十四五」重要目標: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
    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青島在「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建設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明確提出,以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為著力點,全力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引領建設膠東濱海科創大走廊。這意味著,在山東省明確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外,山東省將支持濟南和青島一起創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