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支持創建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長江科學城勢在必行

2020-09-05 武漢潘大觀

7月16日,中國科學院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漢籤署新一輪科技合作協議。雙方表示,以湖北省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為重點,開展廣範圍、多形式、深層次的全面科技合作,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

據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於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離不開硬核科學技術,中國科學院作為我國智力資源最為集中的最高學術機構,充分發揮智力資源優勢,將為創建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有力支持。

建設中科院東湖科學中心,包括抗病毒疫苗藥物研發中心等

中科院表示,雙方將共建一批重大園區和平臺。中科院介紹,將在光谷·科學島布局建設中科院東湖科學中心,包括作物表型組學研究(神農)設施、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地下空間工程科學創新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學院等創新單元和抗病毒疫苗藥物研發中心、雲湖平臺-湖泊複合生態研究模擬器等創新平臺。

記者從武漢市科技局了解到,中科院東湖科學中心建成後,將在作物基因表型組學、精密原子與精密分子、巖土力學、生物安全和湖泊生態學等科研領域產出一批世界領先的重大創新成果;在種子快速培育、定位導航授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晶片研發等應用領域產出一批解決國家發展「卡脖子」難題的核心關鍵技術;在種業、精密測量、現代計算、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回收利用和生物安全疫苗藥物等產業領域培育和帶動一批百億戰略新興產業集群。打造高端科技資源的聚集區,發揮示範、引領和聚集作用,支撐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建成輻射中部地區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創新示範區,成為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支點。

加快建設小洪山科學城,共同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據悉,中科院還將加快建設小洪山科學城,持續推進中科院武漢病毒所鄭店園區、中科院水生所梁子湖武漢現代生態漁業研發基地、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光谷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等高水平研發基地(園區)建設。

中科院表示,將支持湖北省在相關領域加快建設湖北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與湖北省共同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中國已經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三個,包括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20年3月,國家明確深圳成為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並不意味著集中在一個地方,但總規劃面積都在100平方公裡範圍。

而目前,已知的光谷科學島約為12平方公裡,小洪山科學城不到0.5平方公裡。還有約88平方公裡的規劃空間。照此推測,要支撐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申報,長江科學城是必要的。很多網友認為選擇光谷,就沒有長江新城的事兒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相關焦點

  • 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南京勝算如何?
    包括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濟南…今天,武漢方面傳來重磅消息,科學中心把握大增。7月16日,中國科學院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漢籤署新一輪科技合作協議。雙方表示,以湖北省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為重點,開展廣範圍、多形式、深層次的全面科技合作,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為什麼南京武漢成都落選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原因在此
    ,明確深圳成為繼北京、合肥和上海之後,我國第四座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建設的重任,自然責無旁貸地落到了中科院身上。中科院「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政策,讓直屬各高校,各自聚集了一批研究院所,他們一起成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中堅!
  • 中科院擬在漢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促高端科研成果轉化
    楚天都市報8月8日訊(記者 簡俊暉)中國科學院與武漢淵源較深,武漢市民耳熟能詳的水生所、植物園等,和中科院武漢分院,以及鮮為人知的巖土力學研究所、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都是中科院在漢設立的科研機構。抗疫過程中,中科院在病毒快速檢測、滅活疫苗研製等方面大力開展科研攻關,全力支持疫情防控武漢保衛戰。而今後,中科院跟武漢的合作還將更加深入。
  • 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首批支撐項目在成都科學城啟動
    興隆湖畔的成都科學城 天府新區供圖昨日上午,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在成都科學城正式啟動,標誌著我省培育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積極進展「作為成都科技創新的核心組成部分,成都科學城充分吸納運用了成都豐富的科教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成都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成都市的積極支持下,成都科學城已成為西部地區知名度最高、創新資源匯聚最快、科研環境最優越的科技創新高地,在積極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機遇、打造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具備先發引領優勢。
  •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5月20日上午,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在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核心承載區集中啟動,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文出席活動並宣布第一批支撐項目啟動,成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瑞武致辭,中科院成都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王嘉圖宣讀中科院副院長張濤賀信。
  • 江蘇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支持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十四五」期間,江蘇省將支持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12月28日,江蘇省委對「江蘇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稿披露了上述內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被譽為「科研皇冠上的明珠」,獲批意味著,國家對這座城市會有規模龐大且穩定的研發投入和頂尖科研資源的集聚。此前已有上海張江、合肥、北京懷柔、深圳獲批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青島「十四五」重要目標: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
    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青島在「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建設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明確提出,以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為著力點,全力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引領建設膠東濱海科創大走廊。這意味著,在山東省明確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外,山東省將支持濟南和青島一起創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摁下「加速鍵」
    作為一座「後發之城」,創建國家科學中心,濟南的優勢在哪裡?國家鼓勵,山東支持這不是濟南首次提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2019年底召開的全市工作務虛會上,濟南確定了2020年工作思路——紮實推進「1+495」工作體系,其中提出,要瞄準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標,全面提升濟南科技創新綜合實力。
  • 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
    九省通衢的武漢,正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打造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具有諸多有利條件。以住鄂全國政協委員楊松為第一提案人的《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議》聯名提案,呼籲國家支持武漢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強或新建一批雙創示範基地和工業技術研究院,支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重點高校在湖北轉化科技成果等。
  • 濟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啟動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規劃  呂建濤表示五年來,濟南市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上檔升級。高標準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編制,濟南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進入省級戰略。齊魯科創大走廊、新舊功能轉換先行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創新載體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 山東省人民政府 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合作協議》正式籤署,中科院確定要像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建設科技創新中心一樣,重點支持雄安、濟南、海南打造全國科創高地,把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打造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科技之城、創新之城。
  • 科教興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科創濟南,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目前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市和深圳是國家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標誌就是要有一大批重大科學技術設施群或重大科學裝置。」呂建濤說,濟南下一步也要布局一批國家級的重大科學裝置。「齊魯科創大走廊上已經開始布局國家重大科學裝置,現在已經布局的有中科院電工所的電磁方面的重大科學裝置。」
  • 籤約共建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南方日報記者 陳啟亮 吳擒虎院地攜手交出亮眼成績單今年7月,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正式成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主體,為中科院與東莞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時代背景。實際上,2019年,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市長肖亞非曾專程拜會中科院白春禮院長,達成雙方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學城,共同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共識。
  • 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
    建成成都超算中心,支持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啟動運行,推進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5月20日,在成都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小目標」交出首份精彩答卷。當天,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正式啟動建設,標誌著四川省培育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積極進展。
  • 杭州的「國家科學中心」,會落在哪兒?
    目前,國內擁有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即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國家科學中心事實上,除了杭州之外,目前還有多座城市正在積極申報之中,包括武漢、南京、成都、西安、重慶等
  •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武漢目前擁有科技研究機構10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1人;而且武漢「光谷」的光電信息技術處於國家領先水平。目前武漢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以及武漢光谷為依託,正在申請創建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武漢目前擁有科技研究機構10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1人;而且武漢「光谷」的光電信息技術處於國家領先水平。目前武漢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以及武漢光谷為依託,正在申請創建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劉霞: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爭當「科創龍頭」
    濟南市政協委員劉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苑文颯 濟南報導  1月13日,在濟南市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上,濟南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濟南市委主委劉霞建議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黃河國家戰略中爭當她建議,大力支持「山大系」「第一醫大系」等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建立高校成果轉移轉化聯盟。借鑑浙江省實施高等教育強省的戰略做法,加大對世界一流大學、國內「雙一流」大學招才引智、開展合作的工作力度並給予重點支持。組建新型科研統籌協調管理機構,服務於中科院濟南科創城的加速建設。
  •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2020-05-20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三所大學的分布,告訴你國家科學中心為何是上海合肥和北京
    上海張江據悉,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由國家科技部和發改委認定,建設科學中心是中科院為主導,所以,建設的關鍵在中科院現在知道中科大和國科大為什麼厲害了吧,這次的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建設的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到了中科院,其實中科院早就為了這三個國家科學中心,做好了準備工作。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北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設在北京懷柔。
  • 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集這些重大科學裝置和平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截至2020年3月,我國擁有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