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2020-07-17 麻城漫談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基礎科學的殿堂,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是我國當前產業轉型升級成功以及打造科技創新型大國的重要保障!自從2016年我國正式啟動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來,先後共有了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而目前,我國又有6個省會城市正在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下面我們來看看它們分別是誰?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一、武漢

武漢,湖北省會城市,我國中部地區第一大城市,同時也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科技創新型城市,全國科教大市。武漢目前擁有科技研究機構10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1人;而且武漢「光谷」的光電信息技術處於國家領先水平。目前武漢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以及武漢光谷為依託,正在申請創建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二、廣州

廣州,我國第一大經濟省份——廣東的省會城市,華南地區第一大城市,華南地區最大的科研、教育基地。廣州目前擁有83所大學,在校大學生約115.30萬,有在校研究生11.24萬,是華南地區科教實力最強的城市。目前,廣州正在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以及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為依託,爭創廣東繼深圳後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三、西安

西安,陝西省省會城市,西北地區第一大城市,我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科教大市。目前西安擁有大學63所有,在校大學生137萬;研究生培養教育機構43所,在校學生13.20萬人。西安,規劃以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電子科技大學以及相關科研單位為依託,申請創建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四、南京

南京,江蘇省省會城市,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要的科教資源大市。目前,南京共擁有高等教育院校53所,在校大學生共73.54萬人,另外在校研究生人數達到14.25萬人。南京作為我國傳統的科教資源大市,在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建方面當然也不甘人後,規劃以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為依託,努力創建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五、成都

成都,四川省省會城市,西南地區國家中心城市,位於我國西南地區美麗富饒的成都平原,多年來一直都是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城市。成都不僅是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城市,同時它的科教資源也是可圈可點的;目前成都擁有56所大學,在校大學生人數為86.90萬人,博士研究生1.7萬人,碩士研究生8.6萬人。目前,成都計劃以四川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為依託,創建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六、杭州

杭州,浙江省會省會城市,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我國近年來風頭正勁的科技創新型城市。杭州目前擁有高等院校40所,在校大學生51.90萬人,研究生7.20萬人。杭州雖然在科教資源方面不如武漢、南京等傳統的科教大市,但是在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方面也是不遺餘力的,目前正在規劃以浙江大學為依託,創建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七、濟南

濟南,我國第三大經濟省份山東的省會城市,黃河下遊地區以及山東半島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我國北方重要的工業城市。濟南目前擁有高等院校52所,在校大學生人數達到76.20萬人。雖然濟南在科教資源和科技創新方面與南方的一些省會城市比,並不佔優勢,但是它仍然在努力爭取以山東大學為依託,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雖然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但它是應用科技的重要基礎,沒有基礎科學的支撐,應用科學則無從談起;而合肥正是因為擁有中國科技大學強大的基礎科學支撐,應用科學才能獲得飛速發展的土壤,高新技術產業也因此受益匪淺。正是因為有這些好處,所以我國許多省會城市紛紛爭取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而從科教資源以及科學技術創新能力方面來看,武漢和廣州優勢明顯,有望成功進入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行列。

相關焦點

  •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而目前,我國又有6個省會城市正在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下面我們來看看它們分別是誰?武漢目前擁有科技研究機構10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1人;而且武漢「光谷」的光電信息技術處於國家領先水平。目前武漢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以及武漢光谷為依託,正在申請創建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爭奪國家中心城市,哪些省會城市更有競爭力?
    近幾年,不少地方都提出要大力提升省會城市的首位度,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在近期陸續公布的各省份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十分明顯。比如,山東「十四五」規劃建議全文兩萬餘字,省會濟南被提及11次。規劃建議明確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濟南打造「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全力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等。
  • 市委全會•觀察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原標題:市委全會•觀察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科技創新策源地!只有科學研判、實事求是、落地有聲,才能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強省會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為濟南今後的創新之路謀篇布局:強化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設人才強市,營造優良創新生態,打造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
  • 科教興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魯網5月15日訊 2020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教興市戰略,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出席濟南市第十七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濟南市人大代表、濟南市科技局局長呂建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濟南市科技局將爭取更多中科院機構落地,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多方面推進科創濟南建設。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摁下「加速鍵」
    這兩天,有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話題衝上熱搜。作為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對區域發展的驅動作用不言而喻。此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還是一個城市科創實力的象徵,在項目招引、人才引進等方面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金招牌」。截止目前,我國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南京有多大機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這四個城市毫無疑問算是江蘇十四五重點發展的區域。今天我們聊一下南京,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多大機會?首先,國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國共有9個國中,華東區域已經有上海。南京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地理位置決定了南京缺乏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畢竟國家中心城市不是為了做大做強,而是出於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上海的輻射能力在長三角那不是一般的強悍,而且已經到了南京家門口,南京還能拿什麼輻射帶動?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爭創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20年4月26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慧研究院等集中簽約活動在中科大先研院舉行。人工智慧研究院與合肥高新區、安徽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籤約,將培育一批國際領先的人工智慧科技成果並產業化,同時爭創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
  • 中國省會城市的大變局,即將上演
    在山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強省會戰略進一步得到體現,支持濟南建設中國算谷、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加快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建設等「濟南元素」被點名支持。「最強省會」之爭不僅山東需要一個強大的省會。在多地「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強省會戰略都是亮眼之筆。福州提出,「十四五」期間,將通過「強省會」和「強門戶」,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濱湖科學城將打造四個「新高地」,即打造成高質量發展新高地、圍繞科技創新新高地、現代城市建設新高地和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要建設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臺、產業創新平臺、「雙一流」大學和學科「2+8+N+3」多類型、多層次的創新體系。
  • 中科院支持創建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長江科學城勢在必行
    7月16日,中國科學院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漢籤署新一輪科技合作協議。雙方表示,以湖北省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為重點,開展廣範圍、多形式、深層次的全面科技合作,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濟南在這條「創新賽道」上全力提速
    高端流式細胞儀進入審批、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打破國外壟斷、無人機等7個產業化項目落地、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乾貨滿滿,信心十足!從幾年前的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到如今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在這條「創新賽道」上按下加速鍵,全力衝刺!
  • 廣州、重慶、成都、杭州、武漢,紛紛發起衝刺
    文丨西部菌當下的城市競爭,科技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而評判科技實力,有沒有頂級的科研創新平臺是重要參照。目前為止,全國共有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深圳正式獲批建設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國目前已經建成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3個,分別是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和合肥,自從2017年北京懷柔綜合性科學中心批覆以後,關於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討論一時興起,武漢,南京,西安,成都,廣州等高教強城被認為是下一個潛在的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的候選名單,然而時隔幾年,卻再沒有消息,而就在去年,武漢申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沒有被批覆
  • 全國人大代表王麒建議:在成都科學城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身為一名四川企業家,王麒今年格外關注成渝地區的科技創新發展與城市環境建設。因此她在建議中,大力呼籲國家支持以成都科學城為核心區域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讓「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成為全國公園城市樣板。此外,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讓她觀察到,目前我國傳染病預警制度還有待完善,建議讓廣大一線醫生成為預警信息員。
  • 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南京勝算如何?
    包括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濟南…今天,武漢方面傳來重磅消息,科學中心把握大增。7月16日,中國科學院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漢籤署新一輪科技合作協議。雙方表示,以湖北省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為重點,開展廣範圍、多形式、深層次的全面科技合作,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安徽合肥:非副省級城市,緣何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憑什麼?
    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於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從中國的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城市分布而言,京滬是直轄市和一線城市,深圳是經濟特區和一線城市,京滬深三座城市都是中國最頂級的城市,而合肥市雖是安徽省的省會,卻連副省級城市都沒有混上。
  • 國家中心城市引領我國未來,群雄逐鹿,誰會成為第十個國中城市
    中國的城市水平各不相同,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四大直轄市是正部級,其次是副部級10個省會城市,哈爾濱、長春、瀋陽、濟南、南京、杭州、廣州、武漢、成都、西安,以及接受副部級待遇的五個計劃單列市:深圳、大連、青島、寧波、廈門,第三,享受特殊待遇,但等級仍然是地級市其他省會城市,如鄭州、長沙等,除此之外
  • 第五個國家科學中心花落誰家?南京、武漢、西安最具競爭力!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進行科學研究、創新和應用的國家級平臺,目的是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中國原始創新能力!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國家科學中心的四大指標:1、基礎科學研究;2、世界級科學家;3、重大科學難題和科技瓶頸;4、原始創新能力。
  • 第五個國家科學中心花落誰家?南京、武漢、西安最具競爭力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進行科學研究、創新和應用的國家級平臺,目的是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中國原始創新能力!目前中國已經確定了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上海、合肥、深圳。中國還有哪些城市具備成為國家科學中心的實力?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科普一下科學和科技的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重基礎研究,技術解決實際應用問題,技術的任務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
  • 多地籌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瞄準國際重大科研前沿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湖北方面獲悉,武漢市正積極爭取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方案已經初步成型並上報國家部委。武漢有望成為繼上海張江和合肥之後的第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主打脈衝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光電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除了湖北武漢之外,包括成都、深圳、西安、北京等城市也有意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