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進行科學研究、創新和應用的國家級平臺,目的是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中國原始創新能力!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國家科學中心的四大指標:1、基礎科學研究;2、世界級科學家;3、重大科學難題和科技瓶頸;4、原始創新能力。
目前中國已經確定了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上海、合肥、深圳。中國還有哪些城市具備成為國家科學中心的實力?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科普一下科學和科技的區別。
科學解決理論問題,重基礎研究,技術解決實際應用問題,技術的任務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
科技強不代表科學強。中國現在就是典型的科技強國,但不是科學強國!中國所謂的新四大發明(網購、行動支付、高鐵、共享單車)都只是科技,而非科學。而且除了共享單車是中國首創,其它三個都是外國人發明的,中國只是成功的推廣者。
外國人常說中國人不會創新,如果是從基礎科學角度看,我們確實缺乏創新能力。最近網上流傳一份各國100年來影響世界的主要發明:
而中國這100年來有影響力的發明屈指可數:胰島素、U盤、雜交水稻,貌似就這三種,而且科技含量和影響力也非常有限。
目前國內具備成為國家科學中心實力的城市有六個:
1、南京
南京是中國四大科研教育中心之一,科教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位居全國第三位,兩院院士數量全國第三,一流大學及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12所,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89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1個!2018年英國《自然》雜誌評出全球科研城市50強,南京位列第12位!綜合來看,南京的科學研究實力非常強悍,如果再增加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南京是第一順位候選!
主要研究領域: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生物電子學、移動通信、生物醫藥、配位化學、集成電路、計算機技術、固體微結構物理學、遺傳學、現代農業、材料學、天文學等。
2、武漢
武漢是中國四大科研教育中心之一,科教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南京,位居全國第四位,擁有雙一流高校8所,科研機構10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2個,兩院院士72人。武漢科研範圍廣泛,與製造業緊密結合,是全國第三個擁有「雙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的城市。
主要研究領域:光電學、空間信息、地球學、現代製造技術、數字裝備、材料學、雷射技術、電磁學、軟體工程、測繪學、病毒學、生物學、波普與原子分子物理、巖土力學、通信技術等。
3、西安
中國五大科研、教育中心之一,擁有高等院校75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7所,雙一流大學7所,兩院院士60餘人,國家重點實驗室27個,是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的核心城市之一。西安還是中國國防科研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匯聚了國內航天1/3、兵器1/3、航空1/4的科研力量。
主要研究領域:航空航天、兵器軍工、地理學、光學、通信與信息系統、材料學、凝固技術、動力工程、電氣絕緣、機械學、生物學等。
4、成都
成都是西南地區最大科研教育中心,擁有高校64所,其中雙一流大學8所,擁有兩院院士32人,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
主要研究領域:地質學、光學、電子信息、高分子材料、動力學、地球學、現代軌道交通、生物醫學、口腔醫學等。
5、廣州
廣州擁有高校82所,數量全國第一,雙一流大學4所,有兩院院士40多人,國家重點實驗室17個。廣州雖然名牌高校較少,但由於經濟發達,財力雄厚,近年高校發展迅速,科研實力有了較大增強,尤其是在應用技術領域實力較強。從綜合科研實力來說,已經穩居全國前列。
主要研究領域:呼吸疾病、腫瘤學、眼科學、材料學、光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地球化學等。
6、天津
天津有高校56所,其中雙一流大學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13個,國家未來科技城試點城市之一(北京、天津、武漢、杭州)。天津的大學近年滑坡的挺厲害,導致學術研究也受到比較大的影響。總的來說,天津的科研實力仍在一般省會城市之上。
主要研究領域:精密測試技術、吸附分離功能高分子材料、元素有機化學、水利工程、藥物化學、血液學、釋藥技術與藥代動力學、創新中藥等。
備選城市:杭州、重慶、瀋陽、長春、濟南、青島、哈爾濱,其中杭州的實力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