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等多地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3地已獲批

2020-11-28 光明時政

  原標題:創新型國家建設體系基本成型

  多地爭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國創新跑出「加速度」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獲悉,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體系基本成型。從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到產學研融通創新,從落實和完善創新激勵政策,到打造雙創「升級版」,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的路線圖已經明晰。兩會代表建議,落實科研人員薪酬制度和獎勵措施,提高公共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程度,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平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在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鼓勵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基礎科研能力是決定科技創新能「走多遠」的關鍵。國家實驗室建設主要瞄準的就是重大基礎科研問題。有代表表示,國家實驗室對重大基礎研究、原創性科技突破起帶頭、示範和推動作用。需要加快國家實驗室建設進程,儘快推動國家實驗室掛牌。「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有些領域我們現在可能是領先的,如果在等待掛牌的過程中把時間浪費了,可能就會被別人超越。希望我們能夠一鼓作氣,儘快建成第一批國家實驗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說。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伊彤8日在北京代表團開放團組發言表示,融通創新比以前的產學研結合、產學研協同更進一步,將多主體、全要素、各環節的創新通過創造性融合來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創新和激勵政策的落實和完善對於釋放創新活力意義重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科研人員,採取靈活的薪酬制度和獎勵措施。「這講到我們心坎裡去了,過去我國的科研政策沒有完全解決好『重物輕人』這個問題。如今,科技人才的投入問題有望得到解決。希望有關部門儘快落實以人為本、可操作的科研活動薪酬制度和獎勵措施。」王建宇說。

  值得一提的是,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各地搶佔科技創新高地的重大舉措。截至目前,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先後獲批。而武漢、成都、南京、西安等地也在積極申建。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安徽省委會副主委、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先進位造技術研究所所長王容川表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綜合型國家科學中心包括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群。

  王容川表示,安徽省為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出臺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方案,並積極推進項目建設。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運行則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核心任務。2018年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面建設的關鍵一年,在國家實驗室建設方面,將積極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和新能源國家實驗室。

  「各地競爭非常激烈,武漢也正在積極爭取。希望得到有關部門批覆,儘快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丹8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能成為下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對於提升科技創新水平、促進經濟增長將發揮更大支撐作用。

  王建宇表示,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科技領域、最全的學科方向,這幾年,在很多領域我們已經走到了國際的最前沿。「但是如果按科技資源人均去算,還是不高。與國際先進國家在科技上的人均產出比仍有差距」。王建宇建議,國家在科技投入上要充分瞄準國家中長期發展的重大需求和國際戰略目標,確保已經領先的戰略領域進一步拉大領跑的距離,對有望突破成為領跑的領域儘快實現突破領跑。(記者班娟娟 孫韶華 吳黎華 實習生 左翰嫡)

[責任編輯:張璋]

相關焦點

  • 多地籌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瞄準國際重大科研前沿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湖北方面獲悉,武漢市正積極爭取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方案已經初步成型並上報國家部委。武漢有望成為繼上海張江和合肥之後的第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主打脈衝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光電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除了湖北武漢之外,包括成都、深圳、西安、北京等城市也有意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深圳正式獲批建設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國目前已經建成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3個,分別是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和合肥,自從2017年北京懷柔綜合性科學中心批覆以後,關於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討論一時興起,武漢,南京,西安,成都,廣州等高教強城被認為是下一個潛在的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的候選名單,然而時隔幾年,卻再沒有消息,而就在去年,武漢申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沒有被批覆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 將聚焦四大科研領域
    新華社合肥1月11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獲悉,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1月10日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該中心將建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
  • 江蘇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支持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被譽為「科研皇冠上的明珠」,獲批意味著,國家對這座城市會有規模龐大且穩定的研發投入和頂尖科研資源的集聚。此前已有上海張江、合肥、北京懷柔、深圳獲批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基礎科學的殿堂,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是我國當前產業轉型升級成功以及打造科技創新型大國的重要保障!自從2016年我國正式啟動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來,先後共有了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基礎科學的殿堂,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是我國當前產業轉型升級成功以及打造科技創新型大國的重要保障!自從2016年我國正式啟動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來,先後共有了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未來科技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地
    未來科技城位於成都東部新區,緊鄰天府國際機場,規劃範圍60.4平方公裡,總體定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地。未來科技城起步區選址於空港新城絳溪南片區環18號線福田站及周邊區域,總面積約4.6平方公裡。
  • 南京有多大機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文件內容提及南京12次,蘇州8次,徐州和無錫各3次。這四個城市毫無疑問算是江蘇十四五重點發展的區域。今天我們聊一下南京,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多大機會?首先,國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國共有9個國中,華東區域已經有上海。南京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地理位置決定了南京缺乏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畢竟國家中心城市不是為了做大做強,而是出於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大健康研究院
    記者從4月30日下午召開的2020年安徽省「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布暨線上交易會上獲悉,中科院與安徽省將合作共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協同攻關,致力於提升我國生物安全領域的科技攻關和產業化能力,並加強國際合作建設全球大健康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
  • 建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需深莞聯手
    如今松山湖從「園」到「城」,松山湖科學城正式獲批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新的機遇下,松山湖科學城如何再造更多美美與共的故事?陳和生認為,先行啟動區包括松山湖科學城和光明科學城,兩者要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在整體謀劃上,深圳東莞要進一步協調,面向國家戰略所需,結合本土特點,針對性解決瓶頸問題。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濟南在這條「創新賽道」上全力提速
    從幾年前的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到如今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在這條「創新賽道」上按下加速鍵,全力衝刺!濟南科技創新能力指數位列第14位,較上一年度前進3個位次,被列為「創新策源地」城市。  ·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  濟南成為全國同時建設國家級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的三個城市之一。
  • 濟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啟動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規劃  呂建濤表示五年來,濟南市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上檔升級。高標準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編制,濟南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進入省級戰略。齊魯科創大走廊、新舊功能轉換先行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創新載體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 山東省人民政府 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合作協議》正式籤署,中科院確定要像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建設科技創新中心一樣,重點支持雄安、濟南、海南打造全國科創高地,把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打造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科技之城、創新之城。
  • 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10月21日,重慶市政協和四川省政協首次召開「共建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遠程聯合協商會,為川渝兩省市下一步打造成渝地區面向全國的科技創新品牌協商建言。紅星新聞從會上獲悉,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 專家建議在上海合肥之後,長三角區域還要建南京杭州國家科學中心
    12月3日,「上海2020參事國是論壇暨長三角參事專題研討會」在上海舉行,來自滬蘇浙皖一市三省的政府參事、專家學者等百餘人,聚焦「長三角城市如何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戰略優勢、體現更大作為」開展探討。上海張江至於長三角區域如何做好科學創新,蔣伏心建議,建立長三角科學聯盟,在已有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基礎上
  • 華中科技大學獲批組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6個國家研究中心的通知》,決定批准組建北京分子科學等6個國家研究中心,由華中科技大學擔任組建單位的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獲批。、學科引領中心、科學知識傳播和成果轉移中心。   包括該校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在內的6個國家研究中心此前均為試點國家實驗室。本世紀初,著眼於我國基礎研究未來發展,加強學科交叉,探索國家科研基地體制機制創新,科技部先後批准瀋陽材料科學、武漢光電等6個試點國家實驗室。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要建設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臺、產業創新平臺、「雙一流」大學和學科「2+8+N+3」多類型、多層次的創新體系。 2:就是指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積極爭取新能源國家實驗室。
  • 安徽合肥:非副省級城市,緣何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憑什麼?
    截至目前,中國擁有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所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指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摁下「加速鍵」
    這兩天,有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話題衝上熱搜。作為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對區域發展的驅動作用不言而喻。此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還是一個城市科創實力的象徵,在項目招引、人才引進等方面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金招牌」。截止目前,我國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第五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花落誰家?川鄂陝已明確提出創建
    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目前,國內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位於華北、華東以及華南地區。未來是否會有更多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
  •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深圳,給坪山帶來什麼?
    這意味著,繼北京、上海、合肥之後,深圳作為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被寫入國家五部委聯合下發的文件,正式宣告著深圳將邁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階段。位於深圳東部的坪山,近年來正圍繞打造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坪山,重點打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