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已經建成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3個,分別是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和合肥,自從2017年北京懷柔綜合性科學中心批覆以後,關於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討論一時興起,武漢,南京,西安,成都,廣州等高教強城被認為是下一個潛在的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的候選名單,然而時隔幾年,卻再沒有消息,而就在去年,武漢申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沒有被批覆,而根據發改委的回覆,不是實力不夠,而是大科學裝置不夠集中,沒有集中在一定的區域內,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強大科學中心效應,建議先改進以後再重新申請。隨後,關於這一話題的討論沒有再出現多大的聲浪。
那麼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花落誰家呢?近日,隨著一紙文件的正式發布,關於這一議題的討論再被提起。而目前,深圳已經獲得了這個機會。
近日,科技部官網正式公布了由科技部、發改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科基金委、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其中明確指出,北京、上海、粵港澳科技創新中心和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的能力建設。」
這是深圳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首次被寫入由國家部委聯合下發的文件中,而這也意味著深圳正式開啟了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步伐。
為什麼是正式開啟建設呢?我們可以發現,與北京、上海、合肥三座城市不同,這三座城市在獲批時候就已經建成了多個大科學裝置,且具備一定規模的科研實力,而深圳完全是處於空白狀態。由於科學中心的建設往往與當地的高校資源密切相關,幾乎都是以高校深厚的科研實力為基礎而建設起來的,深圳作為一座建設時間不長的年輕城市,這恰恰是他的弱項,因此,目前深圳既沒有國家實驗室,也沒有大科學裝置,也沒有國家研究中心,僅僅只有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數量還不足廣州的三分之一。因此,深圳雖然獲得了批准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的鑰匙,但是要把這個科學中心建設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一個不斷積累和形成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項殊榮,恐怕還需要至少十年時間。
說了半天,到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什麼東西呢?其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代表一個地方的基礎研究實力,對城市甚至整個地區的創新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21世紀經濟的增長已經越來越依賴科技和創新,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