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吳家明 王明弘 卓泳
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來了!近日,科技部、發改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並確定深圳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科技,一直是深圳的代名詞。深圳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獲得了來自國家頂層設計的進一步提升和鞏固,深圳應如何夯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根基」?
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在深圳福田保稅區和皇崗片區調查發現,包括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內的幾個重點建設已經按下「加速鍵」,科創氣息也越來越濃。
有市場人士認為,相比於北京、上海及合肥的科學中心而言,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定是高度市場化的,讓政府科研機構有轉化研究成果的積極性,讓企業科研機構關注基礎研究的戰略性,支持大大小小的創新個體試錯,進而實現從0到1的創新突破。
重點建設按下「加速鍵」
2019年,深圳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6927.0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7%。在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面積上,這種高質量發展就源於科技創新。2019年,深圳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10155.5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8%。這背後,是深圳對科技創新源源不斷的大力投入。深圳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科技創新實力最強的城市,大灣區規劃綱要也對深圳的科技創新地位給予很高定位。
其實,早在去年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就已明確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不久前印發的《深圳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行動方案(2019-2025年)》中,更是將「加快創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列為重中之重。
一系列「施工圖」路徑詳盡,包括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內的幾個重點建設已經按下「加速鍵」。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於福田區南部與香港接壤處,合作區跨境直聯互通,其中河套A區位於香港側,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深方園區」的東側是以福田皇崗口岸為核心的河套C區,西側是福田保稅區。
證券時報記者在福田保稅區和皇崗片區調查發現,許多重大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包括皇崗口岸重建和地鐵3號線南延線、深港開放創新中心等項目。與深圳一側的河套片區不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位於深圳河南岸的落馬洲河套地區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最大限度地保留著原生態環境。不過,近期落馬洲河套地區也有多處地塊正在進行填土工作。首塊可供港深創科園公司用作上蓋發展的土地預計2021年或之前完成。
走進福田保稅區,記者第一感受就是深港合作和科創的「味道」越來越濃。地鐵3號線福保站的施工圍擋,已經換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原本是「深化合作互聯互通」的福田保稅區標語,也已經換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與深圳一般街道的路牌不同,保稅區內的一些路牌極具「港味」。在廣田深港國際科技園,記者了解到,該園區已引進香港大學病毒學研究所、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臺等多個科研項目。園區採取政企合作的方式,形成優勢互補,吸引香港、國際重大科研項目和創新型企業項目入駐。
「以前保稅區多數是一些舊廠房和工業園區,以製造和物流企業居多,交通不方便,最近這一年多的確有很多科技類企業進駐,變化還是很大的。」在保稅區一家設計公司工作近10年的陳晨告訴記者。記者也查閱了2015年公布的《福田保稅區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當時福田保稅區的重點發展領域是高端服務業與先進位造業兩大產業集群。
除了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記者發現,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已集中一大批高端科研機構,包括鵬城實驗室、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工程等。而在光明區,光明科學城啟動區是光明科學城首個正式動工建設的土建項目。該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生命科學組團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配套科研平臺,並配建科研辦公、會議、專家公寓和學生宿舍及生活配套設施,目前也已全面復工。
資本助力基礎創新
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硬核」,少不了眾多的科技創新產業元素,以及一批聚焦前沿產業技術產品研發的中小企業。這些又離不開深圳肥沃的資本土壤。
「我們和南方科技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合作以來,引進了不少海外的科研項目來到深圳,在南科大提供的環境中進行持續研究。」深圳本土創投機構松禾資本合伙人袁宏偉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許多科研項目本身很好,可是由於資金有限,沒有好的研究環境,支撐不了持續的研究。「高校有很好的研究環境,我們一起尋找不限於中國的前沿技術,研究形成的成果進行商業轉化後,我們再進行孵化,成為我們的投資組合。」
清科數據顯示,深圳私募股權創投機構在科技創新相關領域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投資金額及投資案例數佔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不過,作為投資機構,財務回報也是其考量因素,但基礎研究投入大、周期長,單一的企業和出資人都難以辦到。
在袁宏偉看來,這種情況下,國家及政府的資金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深圳早就掀起了科技創新的投資浪潮;而在全國各地爭相跟進之時,深圳又率先設立了天使母基金,以政府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來支持種子期、早期科技項目的發展。這無疑對深圳的基礎創新是極大的助力。
「我主管的天使投資基金,重點聚焦人工智慧向縱深領域發展,去年就投了12個項目,其中大部分擁有清華北大等頂尖院校背景,同時又有海外研究、從業經歷的人才出來創業的項目,他們從海外帶著前沿的科研方法和方向回來中國,既需要資本投入,也需要強大的基礎研究外部環境。」袁宏偉表示,深圳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定位名副其實,不僅有一大批有夢想、敢於創新的年輕人,還有非常完善的產業鏈、一批全國龍頭科技企業以及包容的市場化決策機制。「深圳除了歷史短一點之外,其他方面都比全國很多地方好太多了,深圳的土壤太好了。」袁宏偉說。
「市場化」科學中心
如何強基健體
除了深圳,此前國家批准建設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共有3個,分別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及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基礎平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對進一步增強深圳科技創新能力和影響力顯然有重要作用,這將對深圳未來創新發展帶來諸多改變。
城市擁有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於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強化原始創新能力。北京、上海、合肥無疑都是大科學裝置群匯集的中心。公開數據顯示,全國已建成的大科學裝置22個,國家「十三五」規劃新建大科學裝置16個。其中,合肥依託中國科技大學取得8個,北京有7個,上海有5個,合肥、上海和北京這三座城市的大科學裝置總數佔全國的50%。
深圳雖是科創的一面旗幟,但基礎科學在全國的地位並不突出。雖然每年深圳的研發投入超過千億,但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經費的比重低於全國水平,更遠遠低於北京和上海。夯實「根基」顯得尤為迫切。
「除了鵬城實驗室和國家基因庫做得比較好,材料、化學、生物等基礎性研究方面都比較薄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汪雲興說,「深圳要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礎研究必不可少,面向核心技術難題的定向研究也至關重要,除了打造多個科學研究平臺的硬體設施,也應加強人才培養、激勵基礎科研人員的體制機制等方面的軟體建設。」
企業的基礎研究不足也是另一短板。汪雲興指出,深圳的企業在基礎研究領域投入相對較少,很多科技企業都是在生存階段,不可能考慮基礎研究的問題,只有像華為這種大企業,才會投入更多資金進行基礎研究。深圳可以給予這些企業更多的稅收政策優惠,比如對企業投入的基礎研究實施零徵稅等。
不過,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甘潔認為,雖然企業在基礎研究方面存在短板,但深圳的優勢也非常明顯。深圳有非常多的高科技企業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可以迅速將技術應用到產品上,並且進行迭代生產。這是很多城市都不具備的條件。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系統性工程,需由政府牽頭,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等多主體同時發力,並搭建好產學研相銜接的橋梁,實現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落地。
在袁宏偉看來,基礎研究能力和環境是高技術創新企業能夠持續保持壁壘優勢的必要條件,沒有基礎研究的大環境,派生出來的高技術領域的創新企業概率就會低很多,矽谷、波士頓這些城市就是很好的例證。背靠國際頂尖高校、實驗室、科研機構等,就是背靠基礎研究的巨大土壤,而深圳被賦予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也就等於有了這個強大的土壤。也有市場人士認為,相比於北京、上海及合肥的科學中心而言,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定是高度市場化的,讓政府科研機構有轉化研究成果的積極性,讓企業科研機構關注基礎研究的戰略性,支持大大小小的創新個體試錯,進而實現從0到1的創新突破。
高校教育是基礎科研的第一大主體,深圳也已引進一批國內外名校。汪雲興指出,與國內一些城市相比,教育還是深圳的短板,深圳存在人才培養和高等院校不足等局面,深圳在建設高校的過程中,應將教育和科研緊密結合,這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科研發展的重要需求。甘潔指出,建設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才這個關鍵因素不能被忽視,培養高精尖的科研人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以海外大學實行的教授終身制為例,除了教學任務,學校會給予大學教授充分的時間開展研究,還可以在校外任職,把技術應用到企業當中,這種制度特別適合學院派的專家,對於深圳的大學改革也有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