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成為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20-11-28 人民網

原標題:深圳成為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唯有強化基礎性科學研究,才能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內生原動力。近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這是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次寫入國家公開發布的文件。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於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研究發現,那些通過科技革命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是科學基礎雄厚的國家。有專家指出,美國近25年的經濟增長,50%以上歸功於以基礎研究為動力的研究和開發。

  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這長期以來是深圳的短板。市科創委負責人坦承,總體來講,目前基礎研究仍是深圳科技創新體系的短板,主要表現在:基礎研究布局與投入不足,缺少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及創新載體等。

  此前,全國僅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去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出臺,首次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此次國家五部委《方案》的下發,意味著深圳已經成為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記者查閱《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後了解到,《方案》遵循突出問題導向、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方法創新、優化學術環境、強化穩定支持等原則實施23項措施,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

  《方案》提出建立有利於原始創新的評價制度。注重評價代表作的科學水平和學術貢獻,讓論文回歸學術,避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礎研究。鼓勵科學家圍繞重要方向開展長期研究,不追熱點,把冷板凳坐熱。鼓勵和支持科學家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挑戰最前沿科學問題。

  《方案》提出國家科技計劃突出支持重要原創方向。持續支持量子科學、腦科學、納米科學、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發育編程、全球變化及應對、蛋白質機器、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等重點領域;突出支持關鍵核心技術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重點支持人工智慧、網絡協同製造、3D列印和雷射製造、重點基礎材料、先進電子材料、雲計算和大數據、高性能計算、生物育種、高端醫療器械、集成電路和微波器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等重大領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方案》也明確引導企業加大投入,切實落實企業研發費用按75%比例稅前加計扣除等財稅優惠政策,並在具備條件的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

  深圳近年來高度重視「從0到1」的基礎研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爭取國家支持集中布局建設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有專家表示,集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室、研發機構、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以及頂尖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重點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強化原始創新能力,是深圳科技創新升級的核心「引擎」。

  在新高度新起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就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提出新要求——聚焦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打造全球創新創業創意之都。目前,深圳正加快布局重大創新載體,累計建成基礎研究機構12家、諾獎實驗室11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6家,各類創新載體總量突破2260家。(記者 聞坤)

(責編:王楠、陳育柱)

相關焦點

  • 深圳正式獲批建設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國目前已經建成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3個,分別是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和合肥,自從2017年北京懷柔綜合性科學中心批覆以後,關於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討論一時興起,武漢,南京,西安,成都,廣州等高教強城被認為是下一個潛在的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的候選名單,然而時隔幾年,卻再沒有消息,而就在去年,武漢申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沒有被批覆
  •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深圳,給坪山帶來什麼?
    這意味著,繼北京、上海、合肥之後,深圳作為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被寫入國家五部委聯合下發的文件,正式宣告著深圳將邁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階段。位於深圳東部的坪山,近年來正圍繞打造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坪山,重點打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主導產業。
  •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基礎科學的殿堂,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是我國當前產業轉型升級成功以及打造科技創新型大國的重要保障!自從2016年我國正式啟動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來,先後共有了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基礎科學的殿堂,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是我國當前產業轉型升級成功以及打造科技創新型大國的重要保障!自從2016年我國正式啟動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來,先後共有了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南京有多大機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這四個城市毫無疑問算是江蘇十四五重點發展的區域。今天我們聊一下南京,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多大機會?首先,國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國共有9個國中,華東區域已經有上海。南京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地理位置決定了南京缺乏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畢竟國家中心城市不是為了做大做強,而是出於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上海的輻射能力在長三角那不是一般的強悍,而且已經到了南京家門口,南京還能拿什麼輻射帶動?
  • 聚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深圳科創能力邁上新臺階
    深圳晚報記者 張焱焱 攝原標題:聚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深圳科創能力邁上新臺階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15日訊 (深圳晚報記者 杜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圳再次被委以重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明確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為此,深圳聚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產業基礎設施集群,推動深圳科技創新能力邁上新臺階。
  • 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速 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主體結構...
    規劃面積99平方公裡的光明科學城是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重點布局大科學裝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創新集群。其中,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位於深圳市光明區東北部,總建築面積為23121平方米,共由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平臺兩個大科學裝置,綜合研究院、專家公寓、青年公寓五棟大樓組成。
  • 建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需深莞聯手
    掃碼觀看 專訪視頻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周期都在10年以上,如今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大科學裝置,是歷史很『巧』的機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表示。
  • 多地籌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瞄準國際重大科研前沿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湖北方面獲悉,武漢市正積極爭取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方案已經初步成型並上報國家部委。武漢有望成為繼上海張江和合肥之後的第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主打脈衝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光電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除了湖北武漢之外,包括成都、深圳、西安、北京等城市也有意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摁下「加速鍵」
    這兩天,有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話題衝上熱搜。作為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對區域發展的驅動作用不言而喻。此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還是一個城市科創實力的象徵,在項目招引、人才引進等方面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金招牌」。截止目前,我國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科教興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魯網5月15日訊 2020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教興市戰略,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出席濟南市第十七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濟南市人大代表、濟南市科技局局長呂建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濟南市科技局將爭取更多中科院機構落地,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多方面推進科創濟南建設。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濱湖科學城將打造四個「新高地」,即打造成高質量發展新高地、圍繞科技創新新高地、現代城市建設新高地和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要建設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臺、產業創新平臺、「雙一流」大學和學科「2+8+N+3」多類型、多層次的創新體系。
  • 全國人大代表王麒建議:在成都科學城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因此她在建議中,大力呼籲國家支持以成都科學城為核心區域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讓「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成為全國公園城市樣板。此外,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讓她觀察到,目前我國傳染病預警制度還有待完善,建議讓廣大一線醫生成為預警信息員。
  • 為什麼南京武漢成都落選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原因在此
    ,明確深圳成為繼北京、合肥和上海之後,我國第四座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如此,中科院建設高校仿佛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的她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下轄12個分院,100多個研究所、四所大學(中科大、國科大、與上海市共建的上海科技大學、與深圳市共建的深圳理工大學)和眾多實驗室等研究機構。
  • 實探深圳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科創氣息越來越濃
    來源:證券時報作者:吳家明 王明弘 卓泳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來了!近日,科技部、發改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並確定深圳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技,一直是深圳的代名詞。
  • 安徽合肥:非副省級城市,緣何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憑什麼?
    截至目前,中國擁有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所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指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
  • 江蘇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支持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被譽為「科研皇冠上的明珠」,獲批意味著,國家對這座城市會有規模龐大且穩定的研發投入和頂尖科研資源的集聚。此前已有上海張江、合肥、北京懷柔、深圳獲批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5月20日上午,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在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核心承載區集中啟動,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文出席活動並宣布第一批支撐項目啟動,成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瑞武致辭,中科院成都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王嘉圖宣讀中科院副院長張濤賀信。
  • 濟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啟動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規劃  呂建濤表示五年來,濟南市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上檔升級。高標準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編制,濟南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進入省級戰略。齊魯科創大走廊、新舊功能轉換先行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創新載體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 山東省人民政府 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合作協議》正式籤署,中科院確定要像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建設科技創新中心一樣,重點支持雄安、濟南、海南打造全國科創高地,把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打造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科技之城、創新之城。
  • 第五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花落誰家?川鄂陝已明確提出創建
    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目前,國內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位於華北、華東以及華南地區。未來是否會有更多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