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需深莞聯手

2020-11-28 網易新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接受南都專訪。掃碼觀看 專訪視頻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周期都在10年以上,如今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大科學裝置,是歷史很『巧』的機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表示。

  而此「機遇」背後是東莞創新驅動的決心以及松山湖自帶的創新驅動使命,因而在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輾轉珠三角選址之時,東莞松山湖從土地、資金上給予全力支持,以最大的誠意迎接大科學裝置的到來,才有了如今美美與共的故事。

  如今松山湖從「園」到「城」,松山湖科學城正式獲批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新的機遇下,松山湖科學城如何再造更多美美與共的故事?陳和生認為,先行啟動區包括松山湖科學城和光明科學城,兩者要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在整體謀劃上,深圳東莞要進一步協調,面向國家戰略所需,結合本土特點,針對性解決瓶頸問題。

  南方都市報聯合松山湖管委會推出松湖薈之《對話院士》欄目,借科學家的眼睛記錄松山湖的變化。

  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穩步推進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醞釀設想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一直到2018年建成,中國散裂中子源一共「走」了18年。陳和生認為,散裂中子源落戶廣東的決定,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現在成為了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中心的核心大科學裝置。

  為什麼散裂中子源要落戶東莞?不少人向陳和生提過這個問題。他回應,2000年開始,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提出一個想法,把中國科學院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雄厚實力,與廣東省強勁的經濟實力以及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結合起來,在珠三角建設中國科學院科學研究的第三高地。

  輾轉多地考察後,2006年中國散裂中子源選擇布局東莞。2017年8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實現打靶產生了第一束中子。2018年8月,工程圓滿通過了國家驗收。自從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來,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服務全球用戶,已完成超過200項原創性課題研究。「能取得今日的成績,特別要感謝廣東省和東莞市政府、松山湖管委會的大力支持!」陳和生說。

  散裂中子源建設過程中,還在東莞培養了一支約400人的科學研究、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的隊伍。「這個隊伍我認為是非常寶貴的。」陳和生強調,不是引進幾位長江學者,就能夠建設和運行大科學裝裝置。這需要一個數百人的高水平的專業齊全的團隊的長期奮鬥。而這背後更重要的是形成大科學裝置建設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人才才可能待得住,把工程建設好。「我們需要一個大科學裝置的文化,團隊的文化,才能夠把裝置建設好。」

  無疑,散裂中子源形成的建設經驗,為後來者提供價值參考。曾經的荔枝林,成為如今全國乃至全球的創新高地,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正加快建設,散裂中子源二期正在申請國家立項,先進阿秒雷射設施加快布局,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穩步推進。

  世界級科學家聞松山湖而來

  「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科學家將不再意外。」陳和生的這一句點評多次被媒體引用。那麼如今松山湖的人才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

  陳和生解讀,首先中國散裂中子源經常召開國際會議,經常有世界級的科學家到來,也引進了外籍國際知名科學家來這兒工作;其次,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就是跟隨中國散裂中子源而至;與此同時,也引進一批高水平的科學家和團隊;再次,由於散裂中子源的建設,大灣區也吸引了一批中子散射研究及應用領域的專家。

  陳和生強調,實際上不僅僅是松山湖,在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甚至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以及在香港、澳門的大學,都吸引了一大批科學家的到來。因為中國散裂中子源是多學科平臺,能夠為大家提供解決一些世界科學前沿、國民經濟發展等關鍵問題的平臺。

  建言松山湖、光明強強聯手

  目前,陳和生又參加了我國2035年大科學裝置發展路線圖的規劃。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必須要從國家層面統籌,統一規劃。這個非常重要。」陳和生坦言,大科學裝置投入巨大、技術複雜、建設周期長,需要有明確的科學問題導向,足夠體量的用戶群體以及高水平的隊伍來建設運行開放,需要穩定的運行機制。國家統一規劃大科學裝置,也是歐州、美國、日本等地通行做法。

  如今,松山湖科學城正式獲批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陳和生就建議,將深圳和東莞優勢互補,光明和松山湖兩地加強協調做好規劃。他就建議南方先進光源,能否深圳東莞共同建設,採取某種理事會制度進行管理,做到「1+1大於2」的效果。

  而松山湖也確實這樣做了,主動聯繫深圳,對接光明科學城。10月30日下午,松山湖黨工委一行赴深圳光明科學城進行調研交流,雙方圍繞兩地科學城建設過程中涉及的統籌規劃、機制創新、人才引進和融通對接等多個領域,展開了深入討論,互相借鑑經驗,取長補短。

  而已經開始行動的是,松山湖科學城至光明科學城主通道首期工程已經開工。工程北與松山湖環湖路相接,向南途經美景路、環莞快速路三期和莞佛高速,終點接中子源路;東莞段路線直至東莞與深圳交界處,與深圳光明區光僑路相接。兩地率先在物理連接上實現打通。

  隨著道路打通,松山湖科學城加快形成與光明科學城深度融合、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力求深化與深圳在原始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大科學裝置集群共建共享等方面合作,加快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

  面向國家戰略所需尋求突破

  全國共有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當前複雜的全球形勢下,它們承擔著科技創新的重任。

  松山湖科學城總體規劃正加緊制定,從科技功能、空間規劃等層面,勇擔戰略性標誌性基礎研究任務,旨在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先進性,不光是說GDP漲了多少,大學和研究機構發表多少文章,而是集中區域優勢,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部署,解決某些重大瓶頸問題。」陳和生建言,通過協同創新、產業研合作進行突破,而這特別需要政府的參與主導。

  他以鋰電池產業為例進一步闡述,電動汽車的關鍵就看電池能否過關。日本的鋰電池行業領先,背後是他們行業成立聯盟共同攻關,這個聯盟包括了日本的主要大學、科研機構還有索尼、三菱、日立、東芝等大企業,投資數億美元進行研究,特別是在日本散裂中子源建設了專門用中子散射研究鋰電池的實驗終端。

  陳和生建議,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規劃中,應當確定若干個國家發展戰略領域的重要問題,集中力量辦大事,由政府主導來協調和組織攻關。

  松山湖科學城建設之路任重而道遠。目前可以看到的是,以中國散裂中子源為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群正在崛起,產業化成果正在輸出,讓本土產業直接受益。8月13日,東莞傳來好消息,利用中國散裂中子源相關技術催生的首個產業化項目——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簡稱「加速器BNCT裝置」)成功落地,為放療治癌提供新路徑。

  除了加速器BNCT裝置,散裂中子源還有更多產業化項目在爭取推進。而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同樣尋求突破,目前已經引進24個創新樣板工廠團隊,註冊成立了19家產業化公司,分布在松山湖、塘廈、大嶺山等鎮街(園區),科技成果開始進行產業化。以上,一個個嘗試都有可能改變人類未來的工作生活。

  松山湖科學城現擁有一流裝置、一流平臺、一流人才、一流企業、一流環境的先發優勢,它肯定不能止步於此。在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建設使命驅動下,松山湖科學城力求面向國家戰略所需,持續發力布局,爭取早日輸出成果。不久的將來,一個具全球影響力的科學城或會誕生在這裡。

  「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先進性,不光是說GDP漲了多少,大學和研究機構發表多少文章,而是集中區域優勢,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部署,解決某些重大瓶頸問題。」

  ——陳和生

  欄目監製:申鵬 何永華

  策劃/統籌:梁錦弟 李發英

  採寫:南都記者 梁錦弟

  攝影/視頻:南都記者 劉媚

  劉輝龍

  通訊員 張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坐標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一系列項目的積極推進,正在加快完善新型城市形態,為北京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添磚加瓦,再添新輝。城市客廳項目不斷完善新型城市形態城市客廳項目位於懷柔科學城起步區。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要建設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臺、產業創新平臺、「雙一流」大學和學科「2+8+N+3」多類型、多層次的創新體系。 2:就是指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積極爭取新能源國家實驗室。
  •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深圳,給坪山帶來什麼?
    這意味著,繼北京、上海、合肥之後,深圳作為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被寫入國家五部委聯合下發的文件,正式宣告著深圳將邁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階段。位於深圳東部的坪山,近年來正圍繞打造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坪山,重點打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主導產業。
  • 科教興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魯網5月15日訊 2020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教興市戰略,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出席濟南市第十七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濟南市人大代表、濟南市科技局局長呂建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濟南市科技局將爭取更多中科院機構落地,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多方面推進科創濟南建設。
  • 合肥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巨災科學中心揭牌成立
    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周暢)記者28日從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獲悉,合肥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巨災科學中心日前揭牌成立。該科學中心是清華合肥院組織建設的、國際領先的巨災耦合模擬重大基礎設施,納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交叉前沿研究及產業創新轉化平臺。
  • 全國人大代表王建宇: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需皖京滬聯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的總指揮。日前,王建宇在北京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儘快啟動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建設。而他認為,除了合肥總部以外,還可以在北京、上海建設分部。
  • 深圳成為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原標題:深圳成為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唯有強化基礎性科學研究,才能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內生原動力。近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這是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次寫入國家公開發布的文件。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
  • 濟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啟動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規劃  呂建濤表示五年來,濟南市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上檔升級。高標準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編制,濟南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進入省級戰略。齊魯科創大走廊、新舊功能轉換先行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創新載體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 山東省人民政府 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合作協議》正式籤署,中科院確定要像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建設科技創新中心一樣,重點支持雄安、濟南、海南打造全國科創高地,把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打造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科技之城、創新之城。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爭創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20年4月26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慧研究院等集中簽約活動在中科大先研院舉行。人工智慧研究院與合肥高新區、安徽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籤約,將培育一批國際領先的人工智慧科技成果並產業化,同時爭創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
  • 南京有多大機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今天我們聊一下南京,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多大機會?首先,國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國共有9個國中,華東區域已經有上海。南京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地理位置決定了南京缺乏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畢竟國家中心城市不是為了做大做強,而是出於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上海的輻射能力在長三角那不是一般的強悍,而且已經到了南京家門口,南京還能拿什麼輻射帶動?所以國家中心城市對於南京,可能性微乎其微。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摁下「加速鍵」
    這兩天,有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話題衝上熱搜。作為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對區域發展的驅動作用不言而喻。此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還是一個城市科創實力的象徵,在項目招引、人才引進等方面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金招牌」。截止目前,我國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能源研究院
    新華社合肥9月7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悉,著眼於前沿技術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日前該中心啟動建設能源研究院,將聚焦發力清潔煤炭利用、磁約束聚變、可再生能源、智能電力電網四大研究方向。
  • 市委全會•觀察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原標題:市委全會•觀察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科技創新策源地!只有科學研判、實事求是、落地有聲,才能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強省會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為濟南今後的創新之路謀篇布局:強化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設人才強市,營造優良創新生態,打造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
  • 全國人大代表王麒建議:在成都科學城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因此她在建議中,大力呼籲國家支持以成都科學城為核心區域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讓「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成為全國公園城市樣板。此外,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讓她觀察到,目前我國傳染病預警制度還有待完善,建議讓廣大一線醫生成為預警信息員。
  • 深圳正式獲批建設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國目前已經建成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3個,分別是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和合肥,自從2017年北京懷柔綜合性科學中心批覆以後,關於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討論一時興起,武漢,南京,西安,成都,廣州等高教強城被認為是下一個潛在的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的候選名單,然而時隔幾年,卻再沒有消息,而就在去年,武漢申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沒有被批覆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添「重磅」創新平臺
    11月4日,記者從建設部門獲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協同創新交叉研究平臺——物質科學交叉前沿研究中心施工總承包啟動招標,意味著這個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前沿科學創新平臺即將開工,計劃交由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負責建設。
  • 國家發改委:大力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表示,今年我國將完善區域創新布局,大力推動懷柔、張江、合肥、大灣區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同時,推動優勢科研力量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展,進一步提高集中度、顯示度和國際影響力,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再傳捷報
    合肥晚報訊 8月4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建的重點項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項目建設傳來捷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自主發展聚變工程技術即研發射頻負離子束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穩定可重複的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對實現聚變堆點火和燃燒等離子體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 將聚焦四大科研領域
    新華社合肥1月11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獲悉,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1月10日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該中心將建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大健康研究院
    記者從4月30日下午召開的2020年安徽省「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布暨線上交易會上獲悉,中科院與安徽省將合作共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協同攻關,致力於提升我國生物安全領域的科技攻關和產業化能力,並加強國際合作建設全球大健康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