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接受南都專訪。掃碼觀看 專訪視頻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周期都在10年以上,如今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大科學裝置,是歷史很『巧』的機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表示。
而此「機遇」背後是東莞創新驅動的決心以及松山湖自帶的創新驅動使命,因而在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輾轉珠三角選址之時,東莞松山湖從土地、資金上給予全力支持,以最大的誠意迎接大科學裝置的到來,才有了如今美美與共的故事。
如今松山湖從「園」到「城」,松山湖科學城正式獲批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新的機遇下,松山湖科學城如何再造更多美美與共的故事?陳和生認為,先行啟動區包括松山湖科學城和光明科學城,兩者要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在整體謀劃上,深圳東莞要進一步協調,面向國家戰略所需,結合本土特點,針對性解決瓶頸問題。
南方都市報聯合松山湖管委會推出松湖薈之《對話院士》欄目,借科學家的眼睛記錄松山湖的變化。
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穩步推進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醞釀設想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一直到2018年建成,中國散裂中子源一共「走」了18年。陳和生認為,散裂中子源落戶廣東的決定,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現在成為了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中心的核心大科學裝置。
為什麼散裂中子源要落戶東莞?不少人向陳和生提過這個問題。他回應,2000年開始,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提出一個想法,把中國科學院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雄厚實力,與廣東省強勁的經濟實力以及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結合起來,在珠三角建設中國科學院科學研究的第三高地。
輾轉多地考察後,2006年中國散裂中子源選擇布局東莞。2017年8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實現打靶產生了第一束中子。2018年8月,工程圓滿通過了國家驗收。自從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來,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服務全球用戶,已完成超過200項原創性課題研究。「能取得今日的成績,特別要感謝廣東省和東莞市政府、松山湖管委會的大力支持!」陳和生說。
散裂中子源建設過程中,還在東莞培養了一支約400人的科學研究、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的隊伍。「這個隊伍我認為是非常寶貴的。」陳和生強調,不是引進幾位長江學者,就能夠建設和運行大科學裝裝置。這需要一個數百人的高水平的專業齊全的團隊的長期奮鬥。而這背後更重要的是形成大科學裝置建設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人才才可能待得住,把工程建設好。「我們需要一個大科學裝置的文化,團隊的文化,才能夠把裝置建設好。」
無疑,散裂中子源形成的建設經驗,為後來者提供價值參考。曾經的荔枝林,成為如今全國乃至全球的創新高地,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正加快建設,散裂中子源二期正在申請國家立項,先進阿秒雷射設施加快布局,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穩步推進。
世界級科學家聞松山湖而來
「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科學家將不再意外。」陳和生的這一句點評多次被媒體引用。那麼如今松山湖的人才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
陳和生解讀,首先中國散裂中子源經常召開國際會議,經常有世界級的科學家到來,也引進了外籍國際知名科學家來這兒工作;其次,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就是跟隨中國散裂中子源而至;與此同時,也引進一批高水平的科學家和團隊;再次,由於散裂中子源的建設,大灣區也吸引了一批中子散射研究及應用領域的專家。
陳和生強調,實際上不僅僅是松山湖,在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甚至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以及在香港、澳門的大學,都吸引了一大批科學家的到來。因為中國散裂中子源是多學科平臺,能夠為大家提供解決一些世界科學前沿、國民經濟發展等關鍵問題的平臺。
建言松山湖、光明強強聯手
目前,陳和生又參加了我國2035年大科學裝置發展路線圖的規劃。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必須要從國家層面統籌,統一規劃。這個非常重要。」陳和生坦言,大科學裝置投入巨大、技術複雜、建設周期長,需要有明確的科學問題導向,足夠體量的用戶群體以及高水平的隊伍來建設運行開放,需要穩定的運行機制。國家統一規劃大科學裝置,也是歐州、美國、日本等地通行做法。
如今,松山湖科學城正式獲批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陳和生就建議,將深圳和東莞優勢互補,光明和松山湖兩地加強協調做好規劃。他就建議南方先進光源,能否深圳東莞共同建設,採取某種理事會制度進行管理,做到「1+1大於2」的效果。
而松山湖也確實這樣做了,主動聯繫深圳,對接光明科學城。10月30日下午,松山湖黨工委一行赴深圳光明科學城進行調研交流,雙方圍繞兩地科學城建設過程中涉及的統籌規劃、機制創新、人才引進和融通對接等多個領域,展開了深入討論,互相借鑑經驗,取長補短。
而已經開始行動的是,松山湖科學城至光明科學城主通道首期工程已經開工。工程北與松山湖環湖路相接,向南途經美景路、環莞快速路三期和莞佛高速,終點接中子源路;東莞段路線直至東莞與深圳交界處,與深圳光明區光僑路相接。兩地率先在物理連接上實現打通。
隨著道路打通,松山湖科學城加快形成與光明科學城深度融合、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力求深化與深圳在原始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大科學裝置集群共建共享等方面合作,加快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
面向國家戰略所需尋求突破
全國共有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當前複雜的全球形勢下,它們承擔著科技創新的重任。
松山湖科學城總體規劃正加緊制定,從科技功能、空間規劃等層面,勇擔戰略性標誌性基礎研究任務,旨在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先進性,不光是說GDP漲了多少,大學和研究機構發表多少文章,而是集中區域優勢,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部署,解決某些重大瓶頸問題。」陳和生建言,通過協同創新、產業研合作進行突破,而這特別需要政府的參與主導。
他以鋰電池產業為例進一步闡述,電動汽車的關鍵就看電池能否過關。日本的鋰電池行業領先,背後是他們行業成立聯盟共同攻關,這個聯盟包括了日本的主要大學、科研機構還有索尼、三菱、日立、東芝等大企業,投資數億美元進行研究,特別是在日本散裂中子源建設了專門用中子散射研究鋰電池的實驗終端。
陳和生建議,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規劃中,應當確定若干個國家發展戰略領域的重要問題,集中力量辦大事,由政府主導來協調和組織攻關。
松山湖科學城建設之路任重而道遠。目前可以看到的是,以中國散裂中子源為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群正在崛起,產業化成果正在輸出,讓本土產業直接受益。8月13日,東莞傳來好消息,利用中國散裂中子源相關技術催生的首個產業化項目——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簡稱「加速器BNCT裝置」)成功落地,為放療治癌提供新路徑。
除了加速器BNCT裝置,散裂中子源還有更多產業化項目在爭取推進。而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同樣尋求突破,目前已經引進24個創新樣板工廠團隊,註冊成立了19家產業化公司,分布在松山湖、塘廈、大嶺山等鎮街(園區),科技成果開始進行產業化。以上,一個個嘗試都有可能改變人類未來的工作生活。
松山湖科學城現擁有一流裝置、一流平臺、一流人才、一流企業、一流環境的先發優勢,它肯定不能止步於此。在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建設使命驅動下,松山湖科學城力求面向國家戰略所需,持續發力布局,爭取早日輸出成果。不久的將來,一個具全球影響力的科學城或會誕生在這裡。
「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先進性,不光是說GDP漲了多少,大學和研究機構發表多少文章,而是集中區域優勢,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部署,解決某些重大瓶頸問題。」
——陳和生
欄目監製:申鵬 何永華
策劃/統籌:梁錦弟 李發英
採寫:南都記者 梁錦弟
攝影/視頻:南都記者 劉媚
劉輝龍
通訊員 張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